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关于这场战争无人不知,很多人都认为武王伐纣是一场“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将周武王写的英明神武,再加上一个神仙级别的姜子牙,而把商纣王写的却是如此昏庸不堪,事实真如此吗?
武王伐纣按照历史上来说,这场战争是这样的,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商朝大军在讨伐东夷的时候,周武王在牧野和众诸侯宣读了商纣王的种种罪行,于是决定替天行道,率领约4.5万的大军准备攻打商朝。这个时候商朝的奴隶纷纷倒戈,商朝不攻自破,轻而易举的取得了胜利。
其实武王伐纣的真相并非如此,商纣王并非因昏庸无能而丧失商朝。武王伐纣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一个叫做胶鬲的人物在从中作祟。胶鬲是当时最大的盐商,可以用巨富来形容他。古代的战争从来都离不开经济,商纣王在讨伐东夷的时候,耗费了很多钱财,国力空虚,于是周文王举荐了胶鬲,帮助了商纣王摆脱困境。胶鬲是周文王的人,在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开始了灭商计划,而胶鬲这个人成为了周武王的卧底,和他商议灭商计划,并答应了他事成之后,可以为官等条件。
回到商朝之后,胶鬲就开始行动,成功的将能征善战的大臣都派到了东夷作战,等到周武王伐纣时,当时70万的商军都是他带领的,纷纷倒戈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武王伐纣时,并非奴隶自己主动倒戈,而是人为的作用。
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在牧野举行各诸侯的会盟,并决定讨伐暴君。当时这场战争的地点是牧野,牧野是河南省新乡的另一个称呼,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的具体地点在今日的新乡市北部,包括了新乡市的凤泉区、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县等地。牧野并非是专有的名词,是相对于当时商朝首都殷都来说的,从商朝都城殷都由内而外,分别为城、郭、郊、牧、野。
牧野这个地方还是商朝大臣比干、以及周朝大臣姜尚的出生地,如今这里有很多古代遗址的存在,其中最为著名的遗址有姜太公祠、比干庙、姜太公故里。古代历史上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商朝的统治残暴,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公元前1046年1月末,周武王亲自率三百乘战车,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于2月21日,周抵达孟津,与庸、卢、 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余人,相当于现在的六个师。联军冒雨北上,至百泉折而东行。进攻战略是:趁商朝主力军在东南之时,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商朝的次都朝歌,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进而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和附属国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联盟军到达朝歌后,第一批紧急军情刚传到,联军大部队就跟了过来,朝歌守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商朝的军队都在东南,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强将,又没有战车,单靠仅有的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方...
查看更多与“武王伐纣后周武王怎么对待奴隶的 顺应民心的战争才会取得胜利”相关的文章
春秋时期,中原大地上存在了几千个部落,部落大小不一。小的很小,只有十几人聚居在一起,大的乃庞然大物,商朝部落就达到几百万人。商朝部落历史悠久,从建立到最后一任商纣王,总共经历了600年,最后被周公所灭。影视剧上都说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但现实情况真的如此吗?一起来看看真实情况吧。
周朝部落雄踞于关中,关中自古以来是王霸之地,易守难攻。古人云:占据关中,天下得一半。在唐朝以前,几乎所有的大帝国都是从关中起家的。周朝部落在英明首领文王姬昌和武王姬发的手里逐渐强大起来,并且不断蚕食商朝的土地,到鼎盛时期,已经割据了商朝二分之一的土地了。
当时,纣王正在讨伐东边的蛮夷,百万大军都在行军的路上,首都无兵力镇守,十分空虚。武王姬发趁机发动战争,率领大军直袭商朝首都,总兵力约有4.5万人。
商纣王得知消息,自然十分恐慌,商朝的精锐部队正在讨伐东夷,行军中遇到瘴气疾病,损失十分惨重,无法立刻保卫首都。武王军队皆是精锐,虽然数量少,但战斗力十分强悍。纣王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仓皇间组织了首都的保卫部队,奴隶军团,史书记载数量达到70万,但也有人说是17万。论数量上来说,纣王的“奴隶军团”部队碾压武王部队。
但交战时,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数量4倍于武王的军团,遇到精锐部队一触即溃,17万军团私下逃窜,互相碾压,只剩下护卫部队苦苦维持秩序,甚至还出现部分倒戈的行为。
原来交战时,武王部队使用的是高大的战车,奴隶军团是步兵,步兵面对高大战车的冲击根本无力抵抗。加上奴隶军团是靠军官威胁组织起来,信念不牢固,战败就趁机逃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军队被击溃后,纣王自知大势已去,不想被武王活捉羞辱,于是自焚于鹿台。
历史上总说武王伐纣是场“正义”战争,因为出现倒戈。但倒戈只是少量投降的奴隶军团,其他大部分都逃走了。而且武王胜利并不是靠奴隶军团,而是靠精锐兵器打败纣王。根据《尚书》记载: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两军交战于牧野,纣王伤亡惨重,可谓血流成河,连武器长戟都漂了起来。可见,纣王是被实力碾压打败的。
其次,武王是否正义,还得看他入城后的表现。如果是仁义之师,入城后不求秋毫无犯,至少不滥杀无辜。可武王却把纣王尸体挖了出来,射了三箭,还把头割了下来挂在城门上示众。对于商朝的旧臣,采用杀杀杀的手段,总共杀了17万放下武器的军人和百姓。
30万的平民也被俘虏成奴隶。周边原本臣服于商朝的部落闻讯十分害怕,都往边境地方迁徙,最远的一支为了逃避追杀,甚至跨越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可见,武王伐纣和绝大数的春秋战争一样,不是为了布施正义于天下,而是为了抢劫金银财宝,土地人口,劳动力和女人,没有正义分别。历史上总有人美化武王伐纣,其实受了孔子的影响,孔子极其推崇周礼,后世也受到孔子影响而已。战争始终是战争,最残酷冷血,最不讲道理,最兵不厌诈的人才能赢得胜利,和“正义”没有半毛...
查看更多与“武王伐纣真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吗 看看周武王的手段有多狠”相关的文章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 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
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武王伐纣的真相是什么 周武王兵不血刃赢得了胜利”相关的文章
周武王姬发,周文王次子,西周开国之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作为历史中的一个“革命者”,武王推翻了殷商的无道统治,建立了国祚长达八百余年的周王朝,开创了灿烂辉煌的周文化,功绩赫赫。
众所周知,作为周天子的武王比较短命,比较悲催,没几年就撇下大好江山驾崩了。武王在位多少年?目前有一年、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等多种说法。因为说法太多,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成为历史悬疑。
《逸周书·作雒解》载,“武王克殷,……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这是关于武王崩逝的最早记载,为西周之作,是说武王灭商后做了几件大事后返回宗周,于次年(乃岁)就去世了,但没有交代具体是哪一年。
《逸周书·明堂解》载,“既克纣六年,而武王崩”,这份记载与同书中的《作雒解》相差太大,显然有误,故不可采信。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称“武王定位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显然也是错误的。
我们来看一下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怎么记载的。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武王病。天下未集。……武王有瘳。后而崩”。
《史记·封禅书》载,“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其后武王即崩”。
显然,司马迁认为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驾崩。
笔者通过《史记·周本纪》《逸周书·世俘》中记载的月份、日干支,考证出武王灭商之年为公元前1040年,通过《尚书》中的《召诰》和《洛诰》推算出成王元年为公元前1037年,武王崩于公元前1038年。
通过考证,可知司马迁关于武王克殷后二年的记载是准确的,武王在周天子的位置上的时间段为夏历公元前1040年四月至公元前1038年十月。
武王在位年限之所以成疑,在于武王是否改元(一是武王即位后是否改元,一是武王灭商后是否改元)的问题上模糊不清。有很多学者认为武王即位后未改元,一直沿用文王受命年数纪年。这是司马迁表述不清造成的。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即位,……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文中提到的“九年”,有学者认为是沿用文王的纪年,是文王受命九年,这是错误的。
司马迁下笔简练,说完“武王即位”,随即就是“九年”,虽未明说“武王九年”,但意思是武王九年。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司马迁就说得很明白,“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
出土的《清华简·耆夜》载,“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其中又明确提到了“武王八年”,可作为武王改元并独立纪年的旁证,应该说武王即位后改元是毋容置疑的。
武王十一年,是改写历史的一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武王灭商,改正朔,定十一月为岁首,即周正建子。
《史记·周本纪》载,“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
查看更多与“周武王在位多少年 周武王灭商后多久驾崩的”相关的文章
姬发是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第二个儿子,他的妻子是邑姜,是西周王朝开国君主,他在位期间总共13年。
姬发是因为他的兄长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所以才可以当上王。他在当王的期间遵循自己父亲的意志,最终得以消灭商,构建了自己的王朝。
姬发成为王以后,并不急着处理朝堂的纷争。而是急迫的寻找人才。姜太公是他一直很信任的人,他作为自己的军师不成问题。自己的弟弟是很亲近的人,所以任命为太宰。其余的叔伯也任命了不同的官职。因为各种人才都网罗到了,于是一起商议怎么对付商朝。
周武王为人心胸开阔,懂得大局观念,不会局限眼前的利益。并且做事很有条理,有自己的原则。看到商的暴行和百姓的痛苦,周武王心疼百姓的处境,决定为百姓做一点事情。所以决定讨伐商朝。因为他这一正义的讨伐,百姓非常感动,于是纷纷支持他,并在行动上帮助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下群众的基础。在这次正义的战争中,周武王不辞辛劳,和百姓同甘共苦。在战争中不怕牺牲的精神最终攻陷了商,让商没有反应。这次战争同时也彰显了周武王的能力,有勇有谋,控制大局,同时懂得百姓的疾苦。也正是这个原因他被百姓所推崇,所喜爱。百姓强大的力量也是这场非正义战争获得胜利的因素。周武王因为懂得百姓的辛苦,在他统治期间,尽可能颁布惠百姓的政策。因为他实在很有在军事上的能力,也很会处理朝堂的政事,所以他也成了一个历史上很开明,备受百姓喜爱的皇帝。
姬发是什么神
姬发,也就是姬昌与太姒的次子,她的妻子是姜太公之女邑姜。姬发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君王,其在位是13年。
在《封神榜》中,姬发是没有被封神的,所谓封神,要牺牲掉封神榜三百六十五路正神,死后入封神台的,也就是说,只有死了的人才能在被记在封神榜上,然后封神。姬发的哥哥伯邑考,他本身是太子之身,后中了妖妇妲己陷害,导致他被纣王砍去四肢,剁成肉泥。他死后他的魂魄就到了南天门,被太白金星封为北极紫薇大帝。所以说,只有死了的人才能封神,那时姬发是还活着的,他推翻朝歌之后,当上了皇帝。如果真的要说,姬发是什么神,那他就是人间的玉帝,姬发已是真命天子,帝龙之身,如果姬发真的去世了,他也不会被记在封神榜上,因为他是人间的玉帝,他去世后是直入天庭。
不过现如今每一部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来看,有些颠倒了事实,把黑改成白,把白改成黑,也有的就是直接乱写历史。还有每一个版本的剧情都不一样,封神榜都有许多个版本了,有的版本还演着姬发的妻子不是姜太公之女邑姜,可是经过历史的考证,姜太公之女邑姜确实是姬发的妻子,所以那些电视剧,已经颠覆了我们的观点,如果可以,希望人们多看点历史,了解一下真实的信息,因为历史永远不会改变。
姬发怎么死的
商州末年,纣王贪于美色,暴烈成性,昏庸无能,不问朝廷政事整日沉迷于酒池肉林。百姓民不聊生,整个国家笼罩在百姓的哀怨之中。在神话传说《封神榜》中,周武王姬发在哪吒,二郎神等众神的帮助下,在经历种种磨难下最终战胜了纣王和他手下众多妖...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周武王之死是怎样的 他死的时候究竟什么年龄”相关的文章
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时年四十五岁(一作五十四岁),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关于周武王活了多少岁,一直是历史学界的一个疑问,论证如下:
①根据《今本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有关内容,笔者作如下考证: 周武王克殷之后,“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也就是自“天不飨殷”时周武王出生至灭商时不足60年,这是一个信息:就是周武王的年岁应该在60岁左右,不会低于50岁;克殷后即天子位,有二年说,有六年说,按照《今本竹书纪年》,6年说,最多应该不会超过66岁,周武王姬发为商诸侯11年,这是没有疑问的,关于武王即天子位有2年和6年说。
②然后考量周文王的寿数:
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即位,完全是因为儿子姬昌,所以姬昌出生一定在古公亶父在世,而季历尚未即位之时,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和笔者《〈今本竹书纪年〉年代研究》季历在位25年,此时文王姬昌应该在25岁以上,文王在位52年,所以文王死时77岁以上;这是完全根据《史记》和《今本竹书纪年》计算的结果。
③根据曾经注释过《竹书纪年》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沈约的《宋书符瑞志》记载,“季历之十年,飞龙盈于殷之牧野,此盖圣人在下位将起之符也。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太王曰:“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故季历为嗣以及昌。昌为西伯,作邑于丰。”
文王出生时,太王还活着,根据笔者考证太王死于武乙二十一年,公元前1139年,季历在位25年,也就是文王即位时至少25岁,在位52年,死时至少77岁;与上文相合。
④根据古代虚龄20岁及冠,文王应该是在20岁之后结婚生子,周武王为其第二个儿子,就是文王20岁结婚,当年妻子怀孕生子,根据怀胎十月的生理学因素,第一个儿子伯邑考应该在文王20—21岁或之后出生,女人生育之后三个月一般不能行房,也就是周武王至少应该在1年后方能出生,也就是在文王21-22岁或之后,根据上述两种记载,文王死时,周武王年龄应该在55岁以下。
⑤武王兄弟十人,老大伯邑考,老二周武王,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铎,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处,老九康叔封,老小冉季载,武王克商后,霍叔处已经成年所以受封;康叔封和冉季载因为年少皆不得封,所以其年龄应该在20岁以下,根据上述推理同母兄弟年龄差至少在一年以上;武王克殷时霍叔处至少已经20岁,则武王的年龄不得低于26岁;即位11年,也就是文王死时武王至少15岁;根据记载武王即位时已经成年,所以其年龄应该在...
查看更多与“周武王活了多少岁 周武王竟然这么年轻就驾崩”相关的文章
关于周武王的年寿,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即九十三岁之说。
此说的来源,出自后世儒生。西汉礼学家戴圣在《礼记·文王世子》称“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东汉时,哲学家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也称“文王九十七而薨,武王九十三而崩”。此后,郑玄、王肃作《尚书注》,皇甫谧撰《帝王世纪》,都一概信从武王崩年九十三之说。
武王年寿九十三之说,影响深远,如唐朝文豪韩愈劝谏唐宪宗不要崇佛而求长生,在《伦佛骨表》中就称“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佛事而致然也”,仍持武王年寿九十三岁之说。对此,清代学者赵翼一笔带过,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武王果真活了九十三岁?我们来看一下武王灭商后自己是怎么说的。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逸周书·度邑解》载,“维王克殷,……王至于周……具明不寝。……叔旦亟奔即王,曰‘久忧劳问,害不寝?’……王曰:‘呜呼,且惟天不享于殷,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满野。天不享于殷,乃今有成。……我未定天保,何寝能欲”。
这两份记载虽稍有差异,但讲述的是同一件事。武王灭商后,因天下尚不安宁,故非常忧愁,以至于夜不能寐。周公前来问安,武王表示想在中原建立国都,以稳固政权,统治天下。其中,武王称“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意思是说自他还没出生到灭商,恰好六十年。
笔者已考证出,武王灭商时间为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0年)二月甲子日,那么武王说这番话时绝不满六十岁。武王克商后二年,即公元前1038年驾崩,那么武王年年寿顶多为六十出头,绝不可能为传说中的九十三岁。
那么,武王究竟活了多少岁?我们来考证一番。
武王称“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显然,六十年前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影响重大,以至于武王认为“天不飨殷”“天不享于殷”,殷商的覆亡完全是咎由自取。这件事会是什么事呢?
笔者认为,只有武王的祖父季历被商王杀害这件事,才会让武王耿耿于怀。笔者考证,武王元年为公元前1050年,文王元年为公元前1098年,则季历被杀时间为公元前1099年。从季历被杀,至殷商覆亡,恰好六十年。从武王的话中,季历被杀时,武王尚未出生,显然那时的文王年龄还很年轻,应不足二十岁。
《大戴礼》所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似为“文王十三年生伯邑考,十五年生武王”之误。西周男子三十岁结婚,如果文王十五年时生武王,此时文王三十来岁,且武王还有个大哥伯邑考,这是可信的。
文王十五年为哪一年?笔者考证文王在位四十八年,其元年为公元前1098年,十五年为公元前1084年,为武王出生之年。文王崩时,武王三十四岁。武王十一年灭商,...
查看更多与“周武王活了多少岁 看看武王灭商后自己是怎么说的”相关的文章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在朝歌建立祭室,开启了西周历史。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中国历史数十个王朝更迭,几乎没有一个能享国300年,归根结底在于封建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土地兼备”。
可是,西周时期人少地多,不存在“土地兼备”的现象,为什么持续276年的王朝说没就没?其中原因有许多,但是这三位周天子功不可没。
第一位周天子是周厉王,在位期间干了许多人神共愤的事情。
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侵吞“国人”的利益,比如霸占山林和湖泊。
那个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打猎和捕鱼也“国人”的主要收入之一。周厉王的做法,无疑是伤害了“国人”的利益,导致时政不稳。
(国人的说法与野人对立,一句话可以区分,国人是居住在城池以及附近的人,野人则是远离城池的人。)
面对“国人”的愤怒,周厉王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派人监视“国人”,谁敢在背后妄加议论,必定重罪处死。
于是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熟人们见面都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神相互交流。
《国语》记载,“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一时间,竟然真的唬到了“国人”,周厉王还因此沾沾自喜。
大臣召穆公认为,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事情总有堵不住的一天,到时候的危害会更加大。但是,周厉王对召穆公的进言充耳不闻。
俗话说,任何事都有底线,“国人”的忍耐也是如此。三年之后,“国人”不约而同起来反叛,周厉王被迫从镐京逃到彘地。
《国语》记载,“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周厉王流亡后,朝政由召穆公和周定公主持,史上称为“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周厉王去世,太子称为周宣王。
周厉王对西周最大的伤害,就是被“国人”赶出镐京,最后流亡而死,导致周天子的在诸侯和国人的心中威严尽失。
第二位周天子是周宣王,他是周厉王之子,在位初期能够采纳大臣们的意见,整顿朝政,西周王朝一时间有中兴之象。
但是在执政晚期,周宣王热衷兵事,连年发动战争却全部失利,导致周王室的军队损失惨重。
西周初期,周王室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等军队,其军力远远强过其他诸侯国,这也是周天子能号令诸侯的军事保证。
然而,周宣王的军事失败,导致周王室的军队实力大大衰弱,无形之中失去了号令诸侯的能力。
第三位周天子是周幽王,他是周宣王之子,原本就是一位昏庸之君,而且还宠爱一位叫褒姒的美女。
褒姒虽然人美,但不爱笑,周幽王想尽办法希望博得她一笑,却始终不成。
后来有位大臣建议“点烽火”,没想到褒姒真的笑了,这让周幽王很有成就感,于是“点烽火”的游戏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
后来,犬戎真的来攻,周幽王点烽火求救时,却再也没有诸侯赶来。于是,西周灭亡了。
自秦汉以来,几乎所有的王朝都活不过300年,主要原因来自“土地兼并”。
随着时间推移,自耕农越来越少,佃农越来越多,这样导致地方豪绅的势力越来越强,朝廷的收入越来越少。
到时机成熟,哪怕一点星火,就会引来王朝更迭。唯有宋朝例...
查看更多与“西周王朝为什么说没就没,西周灭亡跟周武王脱不了干系”相关的文章
文王死后的第四年初,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率领若干诸侯及各民族士兵,大举伐商。最终凭借牧野之战,一场胜仗便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一个伟大的朝代就此诞生了。分封制、宗法制、学校制度、礼乐制度……各项开创式的制度的建立为这个朝代带来了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西周加上东周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这其中,分封制,居功甚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制度,竟然具有如此魅力,能够对一个国家产生绵延不绝的影响。
在我国,"封建"一词常被滥用。严格的说,封建的定义应是: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着树状的几级封君,越往下,分封的人数也就越多。每一个封君,对自己的土地有着统治权,并且也是这个地方最大的地主,仅仅需要对上级承担一定的义务,例如交税、定期朝见等等。因此,周代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封建的社会,并且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也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被称作封建社会。
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名义上整个国家都是"王土",但实际上,周王直接统领的唯有京畿之地而已。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久而久之,为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了威胁。周王没有想到过这些问题吗?应该是不会的。这样做,是当时国家的特点不得不决定的。
1、 等级划分通过分封表现
周武王姬发一统天下,仅凭一人之力显然是不够的。兄弟宗亲,父母伯伯,都需要出一份力以示忠心。大家共同克服困难,最后成功了,领导自然也就不能干坐着,必须要表示表示。分封封地,自然也就成了天子应付各路功臣最好的办法了。天子将这块封地交给诸侯,诸侯是存在着风险的。
东西南北各个少数民族繁衍千年,自成一体,突然来了一个周王朝要剥夺他们行为的自由,这件事土著自然会是要反抗的。反抗就意味着流血,总会让各路诸侯付出一些代价的,但是分封之后,大部分都是一劳永逸的买卖了,身为自己疆域的最大的地主,自然是令人欣喜的。分封,同时也是要讲究规矩的。商朝旧贵族,将其封到宋地,一是靠近故土,二是诸侯围绕,防止叛乱。周武王死后,其兄弟周公旦代成王处理政务,最后因功劳巨大,天子将鲁地封给了他的儿子。
当时,鲁地这个地方是很肥沃的,这也表示了其对功臣的宠爱。姜子牙封为齐地,身为伐商的首要功臣,这个地方不仅肥沃,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起着震慑他们的作用。这里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2、 疆域扩大急需人手控制
周武王统一天下,继承了商朝的衣钵,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商朝的疆域。周朝的先祖是自西向东地发展的,众多民族星罗棋布分布在中原四周。周人自然是从古到今就和少数民族打交道的,因此各种盟友,约定都是有的。建国之后,自然是不能放弃,能听我话的,收编,安抚,继续自治形式的存在,不能听我的话的,就利用全国的诸侯的力量去镇压他们。久而久之,疆域扩大,战争初落后产生的弊端也因此逐渐消失。
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这种控制,是对国家集权是有影响的,这也是后世诟病分封制的主要原因。分封疆...
查看更多与“西周分封制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西周原来这么不简单”相关的文章
武王伐纣成功之后,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让他来继承殷朝的祭祀,并派管叔、蔡叔辅佐他。
武王驾崩后,成王还年少,周公旦代理行政掌握国家政权。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旦,就与武庚作乱,想攻打成王、周公。周公借用成王的命令诛杀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又让纣王的同母哥哥微子管理殷地,以继续殷先祖的事业,并作《微子之命》告诫他,国名为宋。微子本来就仁义贤能,代替武庚后,殷的百姓十分拥戴他。
可为什么周武王这么善良,还要给纣王的儿子分封土地,让他做国君呢?答案在《论语》里可以找到。
《论语》里有一段话: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虽然推翻了旧朝的统治,但是对旧朝的后代依然要分封土地,让他来继承旧朝的祭祀,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周武王统一了中国以后,分封诸侯达两三百个国家,而所封的并不全是周王室的人,如当时的宋国,就是殷商的后代,许多都是曾经一度灭亡的,周武王再封建,把这种国家重新建立起来。
“举逸民”,所谓“逸民”,就是纣王的时代,许多人不同意纣王的做法逃走了,避世于海外。到了周武王统一天下以后,把这些人都找回来,给他一个合适的职位,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与思想,这样人心就归顺了。
《微子之命》写道:成王说:哟!殷王的长子。稽考古代,有尊崇盛德、效法先贤的制度,就是说,继承先王的传统,施行他的礼制文物,作王家的贵宾,跟王家同样美好,世代绵长,无穷无尽。
啊呀!你的祖先成汤,能够肃敬、圣明、广大、深远,被皇天顾念佑助,承受了天命。他用宽和的办法安治臣民,除掉邪恶暴虐之徒。功绩施展于当时,德泽流传于后裔。
你履行成汤的治道,老早有美名。谨慎能孝,恭敬神和人。我赞美你的美德,以为纯厚而不可忘。上帝依时享受你的祭祀,下民对你敬爱和睦,因此立你为上公,治理这块东夏地区。
要敬重呀!前去发布你的政令。谨慎对待你的上公职位与使命,遵循常法以保卫周王室。弘扬你烈祖的治道,规范你的人民,长久安居上公之位,辅助我一人。这样,你的世世子孙会享受你的功德,万邦诸侯会以你为榜样,服从我周王室而不厌倦。啊!前去吧,要好好地干!不要废弃我的诰命。
与“武王伐纣后,为何放虎归山,还立纣王儿子为诸侯?”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