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内乱

发布时间:2020-04-10
1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这场内乱后吐蕃已将当地汉人全部同化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一直没有断过,这是最令中国人骄傲的地方。因为四大文明古国虽然有四个,但是其他三个可以说都经历过文明的断层,而只有中华文明是从来没有断过的。但是,中华文明也曾经历过几次大的危机。其中,安史之乱是笔者认为最危险的时候。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天佑中华,很可能中华文明就此断层。没错,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险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前,大唐如日中天,盛世高歌,长安城下,明皇抚琴,贵妃起舞,转身奏歌卧君怀,怎料已然危机四伏。

公元751年8月,怛罗斯之战大败,大唐联军在和阿拉伯联军的战争中败下阵来,虽然战败,但对大唐并不是致命的,战后,唐军卷土重来,仍然在中亚进行扩张。 但是接下来的事件,对大唐确是致命的,甚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进程,那就是无数历史学家痛心疾首的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正处在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如日中天,被如今的网友称为“巨唐”,正因为唐朝的强大,至今我们都把“唐”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盛世高歌,长安城下,贵妃起舞,君临天下,这就是当时的大唐盛世。诚然,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在对发动外扩张战争的时候,也遭遇过失败。在公元751年的时候,唐朝的远征军就不敌阿拉伯阿巴斯联军。但是这样的失败无关痛痒,因为在失败之后,大唐仍然可以卷土重来,对外扩张。

公元755年12月,大唐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 短短地一句话,却写尽了对盛世大唐的惋惜之情。 安史之乱后,河北一带彻底胡化,不听中央号令,直到六百年后,朱元璋北伐收复故土,这块土地才重新回到汉人王朝的控制中。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勉力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年的国祚,但这一百五十年,是藩镇割据,宦官作乱的一百五十年,所以我们通常有种印象,好像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唐朝前后289年,安史之乱只在中叶。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

安史之乱后,国势骤降,已然无力恢复对西域的统治,甚至连河西走廊到河湟一带,也被吐蕃占去,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当地汉人尽数吐蕃化,所以才会有司空图的那首诗: 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 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 却向城头骂汉人。

吐蕃不过占领这块土地一百多年时间,已将当地汉人全部同化,汉人的小孩不学汉话,都学吐蕃话,对唐王朝更无效忠之心,甚至把唐朝当作敌人。 如果安史之乱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趁唐朝内乱,联合周边一直被唐朝欺负的民族政权,进攻唐朝,结果会是怎样,还真的无法预知。

在安史之乱前,大唐周边的那些民族政权已经被强唐欺负了上百年,安史之乱对他们是重大利好,如果真的有一股强势力量带领他们复仇唐朝,结果还真不好说。 但紧接着,阿巴斯王朝也发生了内乱,没有继续东扩战争,由于吐蕃的崛起,中亚成了吐蕃的势力范围,也在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阻碍了中原腹地被阿拉伯伊斯兰化。

有关历史专家表示:总的来说,我们的运气还算不错的,在...

查看更多
2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场内乱的过程是怎样的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

安史之乱,这次战争的命名并不是用年号或者是地点,而是用叛乱者的姓氏。安史之乱发起的叛乱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用了安禄山的“安”和史思明的“史”来组成了“安史之乱”。

从“安史之乱”的名称就可以知道,这次的战争的发起者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不过“安史之乱”还是有一个使用年号作为名称的战争称呼,那就是“天宝之乱”,因为这次的战争发生在唐玄宗统治的天宝年间。不过比起“天宝之乱”还是“安史之乱”这一个称呼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这次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后来,安禄山将他占据的地盘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唐的国家。这就是“大燕”。安禄山自称“大燕”的皇帝,不会再听从李隆基的命令了。不过“大燕”在大唐的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在玩过家家的小孩吧。

虽然这个小孩给了大唐不少的打击,不过最后还是大唐胜利地平定的这次的叛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这次叛乱的发起者,大唐是不会留下他们的。所以他们为这次的叛乱付出了应该付出的代价。

安禄山和史思明会发起叛乱,就是看到大唐当时的皇帝——李隆基的昏庸。专宠杨贵妃,使得李隆基不理朝政,国家混乱。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没有的到这个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

安史之乱全过程是怎样的

安史之乱往简单了说就是一场战争罢了。

在755年时,安禄山就开始蠢蠢欲动。在同一年的11月15日,唐玄宗知道了安禄山叛乱的这一个消息。在几经犹豫之后,他决定任命安西的节度使封常清再同时去管理范阳、平卢的节度使,以此作为对这次叛乱防守的前期准备,还任命了皇六子荣王李琬作为元帅,当时的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作为副元帅东征。

在唐玄宗做了这些准备之后,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过因为杨国忠没什么本事,使得安禄山就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就攻下了洛邑。当时东京的留守李憕还有御史中丞卢奕不原因投降,就被安禄山杀了。河南的尹达奚珣没什么骨气就投降了安禄山。不知是不是唐玄宗因为有人投降了,有些丧失判断。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诬告,用“失律丧师”这样的罪名处斩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坚守这的大将。

在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并改国号为元圣武。此时大燕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打入了长安。

唐玄宗看到是这样的局势,就马上选择了逃离长安,逃到了马嵬坡这一个地方。在逃亡途中,士兵又饿又累,不愿意再战斗了,于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请求唐玄宗杀了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这几个祸乱朝政的人。杨国忠其实已经被士兵们乱刀砍死了,唐玄宗看这样的情况就打算为杨贵妃求情,不过士兵们不买账,最后玄宗还是赐死了杨贵妃。这是士兵们斗志高昂,马上就进行了反击。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叛乱。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安史之乱作为唐朝历史上一大战争事件,史书中都有记载安史之乱原因及影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原因及影响得知,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经济矛盾,二是阶级矛盾,三...

查看更多
3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场大内乱就是唐玄宗的腐朽所导致的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唐朝有一段著名的宫廷舞蹈----《霓裳羽衣舞》,传说是当时唐朝皇帝李玄宗所作,然后由他的爱妃杨玉环为他起舞,他们整日纸醉金迷,沉迷于富丽的华清宫,过着奢靡的生活,沉醉于歌舞之中,然而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盛世的背后,却潜伏着一场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安史之乱。

在唐玄宗前期的时候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历精图治让唐朝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可惜到了天宝年间,玄宗无心梳理朝政,整日与酒为欢,爱妃陪伴,逐渐有了骄侈之心,有了那句从此君王不早朝。

很多人都认为是杨贵妃的红颜祸水,导致了君王沉溺其中,于是杨贵妃在后人看来成了祸国殃民的替罪羊,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安史之乱的爆发虽然与杨贵妃有着关系,但是更多的原因不在于此,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起因不仅仅只有单方面的因素,它一定在背后隐患更多的危机。

在开元时期,唐玄宗的治理让社会的经济发展繁荣富强,从此有了开元盛世的美誉。因为封建时期土地快速兼并,又导致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土地都被有权有势的人占去了,也就是之前的制度被破坏掉,经济也开始恶性循环,到后期这种经济是完全的洗拢了国家的政策,导致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让种田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也承担不起赋役,落魄地成为了流民。

除此之外唐朝的统治者自身的腐败奢靡,到了开元末年,唐玄宗已无心打理朝政,而贵妃也是家世倾天下,肆意挥霍,不仅自己奢侈无度,她还开支自己亲姐妹的生活,为她工作的人数不胜数,专门请来的工匠为她刺绣的人就达七百多人,再加上额外的胭脂粉钱,金银首饰等可想而知花费是有多么的大,而这些都来自于百姓,显然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促使了社会的矛盾。

但这并不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那个时候统治阶级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在唐玄宗后期的时候,有一个人把持朝政已达十九年,那就是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

他培养党羽,并且排斥反对他的人,他当宰相的时候,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向玄宗提议用胡人,但是胡人一向善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不懂得思考,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长期的坐在宰相的位置,但是这样的做法也同时引起了胡人的不满,所以后来胡人出身的安禄山自然很不满这个当朝宰相,于是和他明争暗斗,进一步促发了安禄山的叛变。

又到后来,杨国忠继他上台,也就是杨贵妃的兄长,这个人嫉妒那些有才干有才能的人,并且骄纵蛮横,正是这些奸臣当道才让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后来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也促进了安史之乱进一步的爆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族的矛盾也对这次变乱深有影响,唐朝虽然开放兼并,但是始终是以大汉文化为基础,所以不免对于外来文化有一定的排斥和歧视。

玄宗时期就屡次攻打契丹部落,但是他却没有防备,仍然宠信胡将安禄山,而安禄山这边的心思却是排斥汉人提拔自己的大将,因此在叛乱爆发时,便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将士为主体,也就是说他们用唐人的钱财养了一批胡人的将士,自然当他们羽翼丰满时必然势起。

但更主观的原因还是...

查看更多
4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都有哪些呢?带你全方面看懂这场内乱爆发的原因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唐朝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朝在中国历史以至于世界历史上,都是一段极其重要的时期,许多史学家们都将安史之乱看作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唐朝经历了几代帝王以后,虽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在经济发展方面,唐朝经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朝代中空前繁荣的了,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民间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广泛,富人虽富,但是穷人却越来越穷,在如此情况下,竟然出现了大量的百姓无家可归,无田可种的状况。可见,均田制这种土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无法适应如今的社会状态了。唐玄宗执政初期,励精图治,又是收复领土,又是治理国内,整个唐朝的发展趋势一片明朗。到了唐玄宗执政末期,他宠爱美人杨贵妃,又宠信奸臣杨国忠和安禄山,自己每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极其奢靡。杨国忠等朝廷奸臣更是加大了对百姓的剥削,将金银财宝占为己有。

据说玄宗赏赐给杨贵妃三个姐姐的脂粉钱,每年都有千贯之多,宫里面为贵妃织女秀女就有七百人之多。杨家人任意挥霍玄宗赐给她们的金银财宝,真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们生活过得好,却是建立在百姓们贫苦的基础上的,长此以往,杨家姐妹和杨家人在民间积怨已深,必然会引起大家的不满。

在阶级矛盾方面,我们看到,唐玄宗继任以来,先是宠信奸臣李林甫,就因为李林甫为自己赢得了美人杨玉环,就一路提拔李林甫,让李林甫在朝中广布党羽,肆意杀害朝廷忠良,排除异己。李林甫把持朝政长达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之后的宰相杨国忠同样不是什么好人,他相当于是第二个李林甫,有了势力以后,就在朝中拉帮结派,不断扩充势力,还屡次对付太子东宫,更是和安禄山两人掐得火热。可以说,玄宗统治下,朝廷内部的文官武将之间的长久以来的矛盾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加剧了。权臣重臣安禄山和杨国忠这两大派系,你来我往不断争斗,使得这种局面更加不稳固。

在民族矛盾方面,玄宗时期,唐朝外部有契丹、吐蕃、突厥、回纥等等少数民族,在唐朝河北一带更是常年居住着各种不同民族的人。少数民族和汉族不同,他们之间由于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等原因,看对方都不顺眼,民族矛盾本就十分尖锐,长时间待在一起,让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恶劣。因此,民族矛盾也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安禄山就是胡人,他利用玄宗对他的依赖和信任,创建了一支胡人的军队,骁勇善战,个个以一当百。

在统治内部的矛盾方面,不管是哪个朝代,中央和地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唐朝这个统治内部的问题就大了去了,人地方可以直接起兵造反,拥有的权力也是十分大的,你再京中做皇帝,人家在地方当土皇帝。就拿最明显的军队来说吧,中央的军队,质量差,数量少,没有经过强悍的训练,打起仗来准输。反观人家地方上的军队,不但质量杠杠的,人数量还挺多,凑起来就有几十万几十万的...

查看更多
5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其实都是叛军的两位儿子为平定内乱立了大功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其实都是叛军的两位儿子为平定内乱立了大功

一场安史之乱大大撼动了李唐的政权,也使得唐朝由盛转衰,而大唐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乱转危为安的,其实安史之乱的两大叛将是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与大唐没有半毛钱关系。

整个大唐将造成安史之乱的祸首归结于杨贵妃,最后让杨贵妃殒命于马嵬坡,其实一切都是因为唐玄宗的怠政与杨国忠的乱政引起的。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在于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的利益之争,最后安禄山起兵叛乱,就是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行动的。

安禄山率领的叛军浩浩荡荡,很快就攻陷洛阳,行至潼关。潼关是关中的大门,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但潼关的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潼关失手,必会危及长安。

当时镇守潼关的唐代大将哥舒翰,对这场恶战部署严密,潼关地势险要,易守不易攻,所以哥舒翰只需死守城门,消耗安禄山的兵力,再一举击溃叛军。

但唐太宗与杨国忠又狠狠的作了一把,早在哥舒翰之前,就有潼关守将认为应该坚守不出,唐玄宗听信宦官谗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将两大守将斩杀。到了哥舒翰出站之时,唐玄宗又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命哥舒翰迅速出击,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被活捉,潼关失守。

安禄山一连攻破洛阳与潼关,自封大燕皇帝,下一步就是直取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随行的禁军忍无可忍,诛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逼迫唐玄宗退位,拥李亨为帝,是为唐肃宗。

而这边的安禄山,却接连遭受意外,先是双目失明、全身长满块状毒疮,于是十分暴躁,动辄打骂引起部下不满,最后被谋臣严庄、亲信宦官李猪儿和亲儿子安庆绪联手杀害。

安庆绪继位后,却被史思明所弑,史思明收编安禄山的势力,称帝复叛大唐。史思明比安禄山更残暴,行军之处烧杀抢掠、淫奸妇女,日杀三万人,另外,对手下也严厉的近乎残暴,最终也跟安禄山一样,被义子史朝义与部件联合斩杀。

安史之乱两大叛将安禄山与史思明皆被自己儿子斩杀,最后叛乱内部分裂严重,溃不成军,才被镇压,安史之乱落下序幕。

查看更多
6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这位大将最后是怎么平息这场大内乱的?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大唐王朝凭借着民众的力量,历经近八年的时间,最终镇压了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在平定这场旷世已久"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之中,最有名的是唐将李光弼。

公元759年,史思明带领叛军占领了河南地区的大片土地,又指挥着叛军向洛阳猛扑过去。

李光弼率领驰援的唐军来到洛阳。他观察了一下形势,认为敌人数量太多,声势较大,若是固城死守洛阳,则势必会形成一种被动的局面。

于是,他当机立断,连夜将城中的老百姓和军用物资都撤了出来。随后,他领着五百骑兵当后卫。士兵们点着火炬,有秩序地退到河阳(河南孟县)。

史思明进了洛阳,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他担心李光弼前来袭击,便退到城东北的白马寺以南,部署了一个半圆形的阵势驻扎下来,与李光弼的唐军隔着黄河对阵。

于是,经过多日的相持,史思明使用了各种办法进攻唐军,但是都被李光弼识破,害得他损兵折将,连吃败仗。

史思明不得西进,只好指挥叛军继续攻打三城(当时有南城、中禅城、北城),史思明的叛军与唐军激战数日,毫无进展。

这时,唐朝叛将周摯也带兵前来支援。史思明就拨出一部分兵力,交给周摯去指挥,叫他去继续攻打北城,而自已则进攻南城,准备来个南北夹击。

李光弼从中城到北城督战。他在城楼上观察敌情之后,信心十足地对将领们说:

叛军人数虽多,但是队伍不整齐,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们的地势有利,阵势严密,只要大家拼死战斗,到了中午保证可以打败他们。

于是他命令众将分头出战。经过一场厮杀不见胜负,李光弼在城楼上把将领们召集起来,问:

你们看敌人的兵力,哪个方向最强?

众将回答:"西北角最强。"李光弼命郝廷玉领兵去攻这个方向。

李光弼又问:除了西北角,还有哪个方向最难攻?

众将回答:东南角。李光弼又命令偏将领兵去攻打东南角。

然后,李光弼下令说:今天的战斗十分重要,你们要看我的令旗行动。我如果缓慢摇旗时,任凭你们选择目标进行作战;我如果急速挥旗,旗子三次碰到地面,你们要拼命地冲向敌阵。谁要是贪生怕死,立刻斩首!

接着,他拿出一把短刀,插到靴筒里,慷慨激昂地说:

打仗,就是同敌人拼命。万一失败,你们战死阵前,我就在这儿用这把短刀自刎,同你们一起以死报国!

众将士听了元帅悲壮的话,齐声高呼,愿为国决一死战!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开始了。

不一会儿,郝廷玉骑马往回跑来。李光弼望见,大吃一惊,喊道:"郝廷玉败退,我军危险了!为了严肃军纪,李光弼传令,将郝廷玉斩首。

随从正要执行命令,郝廷玉忙说:

我骑的马中箭受伤了,不是后退呀!

李光弼命令他换了一匹马,又冲杀出去。

这时,李光弼看到总攻的条件已经成熟,把手里的大旗挥动起来。一共挥动了三次,每次都碰到地上,全军将士看到了,个个精神百倍,奋不顾身地猛烈冲杀,喊杀声惊天动地。叛军哪里顶得住,他们争着向后奔逃了。

唐军刀枪并举,战马奔腾,一下子俘虏敌军八千多,有一千多敌军落水淹死,还活捉了叛将周摯及不少...

查看更多
7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为什么他是平定内乱的最大功劳者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说到安史之乱其实还真的是一次非常伤的古代事件了,这次战役其实就代表了繁荣盛大的唐朝就正式的走向了衰亡了,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的话,当时的安史之乱也算是平定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是谁呢?话说是李光弼,那么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结束的后一年便去世,可以说他不世出的军事才能就是为平定“安史之乱”准备的。李郭二人论军中资历,李光弼虽生在武将世家、世袭公爵,但直到“安史之乱”前四十多岁时还只是中级军官。而年长10岁、武举出身的郭子仪在差不多同样年纪时已是镇守西北的主将。在大战之前郭显然胜过李。

在平叛大战中,李光弼历经常山之战、太原之战、相州之战、河阳之战,几乎未有败绩。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李光弼所取得的并非仅是一城一战的胜利,他的每一场胜仗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756年常山之战前的形势是:东都洛阳失陷、潼关失守,世之名将封常清、高仙芝被处死,哥舒翰落入敌手,长安危在旦夕。李光弼在这年2月发起常山之战,率领步骑万余人和3000名太原弩手收复河北常山郡,摁住了处在叛军南北咽喉上的战略要地,鼓舞了军心士气。这一战在当时的意义,不亚于抗日初期的平型关大捷。

757年太原之战则是平乱的关键转折点,李光弼在半壁国土沦丧、朝廷仅剩江淮地区赋税支持的情况下,在太原以一万人对十万人,打出了极为漂亮的防守反击战,为收复两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战之后,唐肃宗将李光弼由蓟郡公进封为魏国公。

759年相州之战、河阳之战中,李光弼的作战行动牵制了史思明的主力,并在相州之战后接替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尤其河阳之战的大胜挫败了叛军的反扑,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在平叛战争陷入低谷时再一次提振军心士气。

李光弼是契丹酋长之子,他的战功在当时和后世都得到了认可,唐肃宗赐他铁券、名藏太庙、绘像于凌烟阁,唐代宗封他为临淮郡王,这些都是在他生前就得到的荣耀,是人臣的极限了。

他的第一功臣身份并未得益于他契丹人的身份,在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中说,李光弼与郭子仪两人起初齐名,被世人合称为“李郭”,但是论战功则是李光弼为“中兴第一”,并赞誉李光弼有古良将之风。欧阳修身在宋辽对峙的时代,他能对敌国的族人下这样的判语,除了无可否认的事实以外,不会有其它的依据了。

查看更多
8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为何平定内乱这四大功臣却下场凄惨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朝在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后,百年的国祚安稳鼎盛也迎来了“盛极必衰”的拐点——安史之乱。

在唐玄宗统治的末期,他一改前期的励精图治,开始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而在地方上安禄山更是飞扬跋扈,恃杨贵妃、唐玄宗之宠,"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尾大不掉之下,他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也让这样一场预谋已久的兵变由此而生。

而当面对来势汹汹的安禄山叛军,在其占据河北之时,唐玄宗都不相信他已经造反。直到过了近月余才确信其已经叛乱,并且慌忙作出部署。

在家国沦丧之下,唐玄宗已经不复当年雄风,只落得一个仓皇南逃、杀死杨贵妃,退位的结局,但对于有着百年积淀的大唐王朝而言,也一样诞生了挽大厦于将倾、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他们便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在战场上他们骁勇善战,终于用时八年平定了安禄山、史思明之乱,而大唐王朝也转危为安。安史之乱谁平定的?立下赫赫战功的四大战神,却都无一善终。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位:高仙芝

高仙芝,乃是高句丽人。在20余岁时,他便已经被拜为将军。而后主镇安西,在天宝九年,攻克石国,俘获其国王,次年又在怛罗斯之战打败了大食。而在安禄山叛乱后,他被委任为副统帅,前往征伐安禄山叛军。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匡扶之义的将军,最终的结局却是一场枉死。

在潼关驻防时,唐玄宗以太监边令诚为监军。可边令诚乃是奸佞小人,不仅在唐玄宗面前构陷封常清,将被高仙芝重用的封常清处死;更是借机向高仙芝索贿,但是武人出身的高仙芝自然不从,最终高仙芝也被其诋毁构陷以贪污军粮之名,被残忍杀害。

第二位:哥舒翰

而就在唐玄宗处死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奉命抵挡安禄山。但是哥舒翰与宰相杨国忠有着矛盾,面对执掌了兵权的哥舒翰,杨国忠便一心构陷。

而陪侍的杨国忠,自然能够借助早已被安禄山大军吓破了胆的优势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一二。最终,当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大军新败,兵势渐弱,便迫不及待的命令哥舒翰攻打安禄山,但是为将之道,又岂是年老昏聩的唐玄宗所能了解的,哥舒翰自然是不愿服从,但是此时杨国忠则又趁机煽风点火,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前去征伐,落得一个全军覆灭的结局,自己也只得投靠了安禄山,最终在安庆绪败落之时被其杀害。

第三位:李光弼

出身于柳城李氏的李光弼,承蒙祖上荫庇,得以袭爵。而在安禄山叛乱之后,他在郭子仪的举荐之下,担任河东节度使,引兵征伐。

作为名将的他,在讨伐伊始便在常山郡之战中出奇制胜,而后又在太原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史思明,河阳之战中又胜史思明。但是即便作为中兴第一人的他,也在唐代宗上位后,因为得罪宦官鱼朝恩、程元振,被其嫉妒和陷害,最终郁郁而终,年不过57岁。

第四位: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堪称这些将领中最为悲惨的一个。单单在八年的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46人为国殉难,而且自己的女儿还出...

查看更多
9 著名的内乱“安史之乱”谁平定的?我们比较一下平定内乱的两位大将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著名的内乱“安史之乱”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政治事件,公元755年12月16日时任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兵反叛大唐一直到公元763年2月17日才被镇压。安史之乱是大唐从盛到 衰的转折点,也由此造就了此后100多年的潘镇割据。因为安史之乱反叛者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因此才以两人的姓氏来命名为“安史之乱”。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共两个人,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郭子仪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太子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并且册封郭子仪为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命其讨伐安禄山。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作用巨大,有人说因为郭子仪的存在才能大唐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郭子仪的权利很大但是朝廷并不猜忌他会谋反,郭子仪功高盖主但是皇帝也不会怀疑他。由此可见史书对郭子仪的评价之高。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建议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李享)提拔李光弼为大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需要说明的是,李光弼并不是汉族而是契丹。

郭子仪和李光弼比较:

和李光弼相比,郭子仪主要还是在治国上,虽然郭子仪也是杰出的军事家,但是和李光弼相比就有点差距了。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是李光弼,被称为唐朝“中兴第一”,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两人之间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民族性,郭子仪是汉族,李光弼是少数民族契丹族。

查看更多
10 你听过安史之乱有多吓人吗?这场内乱让数千万人失去了生命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有多乱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你听过安史之乱有多吓人吗?

从古至今,因为权力的纷争和势力的争夺,内战的发生永远都不可避免。但安史之乱无疑是内战中最为致命的一次。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可以说,这场内战一直以来是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却是世界历史上最致命的一场内战。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跨越了三个唐代帝王的统治,不过幸运的是,安史之乱最后的失败来自于自身的内部瓦解,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所杀,自己的儿子又被安禄山的朋友所杀,安禄山的朋友又被自己的儿子所杀,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安史之乱最有唐朝的内耗是极大的,在这一场血战中,大约有3500万人失去了生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