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毛遂结局

发布时间:2020-08-13
1 毛遂自荐的下场太惨 毛遂自杀究竟是谁的错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世人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毛遂最后的下场。毛遂在功成名就之后,倒也过了几年好日子,但最终却是死在了荒郊野岭。

在秦军撤退之后,赵国的世仇燕国看到赵国的国力大损,于是就开始攻打赵国。此时,赵国的一些名将不是领兵在外,难以调派,就是生病了,不能出征。一时之间,赵孝成王竟无人可派。

此时,有人提议,当初秦军包围邯郸的时候,平原君门下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一张利嘴胜过百万雄狮,立下不世奇功。现在燕国来犯,如果就让毛遂挂帅,一定可以马到成功。赵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叫人去叫毛遂。

此时,毛遂已被赵王封为大夫。当他听说赵王要拜自己为大将军,挂帅出征时,不由得大惊失色,心想,我哪儿会带兵呀!于是,急忙入宫,向赵王请辞。

可是,无论毛遂如何请求,赵王就是不答应。于是,毛遂只能率军出征。这个毛遂还真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但他毕竟是个文人,就算他再怎么身先士卒,殚精竭虑,最后这支赵军还是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

兵败之后,毛遂自觉没脸再回到邯郸,于是就避开众人,在一个山林里拔剑自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到底是谁的责任?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责任在赵王。赵王是个糊涂虫,不知人善任。当初改换廉颇,起用赵括,导致赵军在长平大败,四十万精锐之师,全部被秦将白起所坑。之后,仰仗平原君才侥幸逃过了一劫。现在燕国军队来犯,又犯糊涂,竟让一个文人领军出战,岂能不败?其实,当时赵国还是有名将的,比如被贬的廉颇,还有守边的李牧等人。可是赵王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让他们来挂帅。而毛遂呢,你让他去和楚王辩论,他可以慷慨激昂,动人心魄。他可以是一个好的演说家、外交家,但却决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而且毛遂自己也已经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可是赵王就是听不进去呀。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毛遂自己也有错。

当赵王询问毛遂的时候,他所列举的那些理由,为什么没能说服赵王呢?你毛遂不是口才好吗?那你怎么就说服不了赵王呢?而且,毛遂在推辞的时候,并没有突出自己军事才能如何不足,而只是说自己不擅长舞刀弄剑。但在赵王看来,这完全可以理解成,他是在谦虚,是在说自己是一介文人,武艺不行。可是,一个统帅,一个优秀的将领,并不需要自己亲自上阵去杀敌,只需要排兵布阵,安排好将领就行了。如汉初的名将韩信,那也是一个武艺平平的人,但并不妨碍他去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天下。

还有,当初毛遂的“锥子”理论,也害了毛遂。毛遂说自己为什么没有被关注呢?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才能,而是因为自己没有被放在口袋里。那么,赵王也可以理解为,毛遂不是没有当将军的才能,而只是没有当将军的机会。

那么,毛遂为何会拒绝得如此不清不楚呢?还是因为他贪功自傲。回想当年,在楚国签订盟约之后,他是何等的骄傲,讽刺其他十九人,不过是因人成事者,一点不知道谦虚低调。因此,是赵王的偏执和毛遂的骄傲,共同造成了这个巨大的错误。


查看更多
2 毛遂为了自荐究竟做了什么 毛遂竟然是靠威胁升官的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毛遂从小聪明,但是家里很穷,没有办法让他学习,而他也日渐淘气,在村子里是非常讨人嫌的,他的母亲看他这个样子就非常生气,还因此而生病去世。当毛遂的母亲去世后,他想葬母都没有钱买棺材,然后就跑去找自己的舅舅,但是当舅舅给他钱后,他并没有及时埋葬他的母亲,而且在赌场输掉了,最后还是随意埋葬了母亲,后来周围人将这事告知了他的舅舅,导致其舅舅前来骂了毛遂一顿,毛遂非常羞愧,就改过自新,并且在日后到了平原君那里工作。

有一年,秦国围了邯郸,此时赵王没有办法,就让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求援,希望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当时平原君想着带领门下二十个人一起到楚国,因为此行存在一定的危险,所以需要具有智谋和武力之人,但是最后还有一个名额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此时, 自己走了出来,到了平原君面前,希望能够自己前去,哪怕是做个充数的人也可以。当赵胜知道毛遂已经到了三年的时候,就很不愿意,因为有才能的人,在这三年内肯定得到其他人推荐了,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人推荐毛遂,说明毛遂并不是有才能之人。但是毛遂认为自己如果早就得到推荐,肯定早就锋芒毕露了,因此希望平原君今天能够给他一个机会,于是平原君同意毛遂跟随前往楚国。其他人看到这样的毛遂,其实内心都很瞧不起他,但是并没有人表现出来。

如果毛遂只是单纯的自荐而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那么也只是一个胆大之人的胆大之举罢了,而毛遂能够出名,与他后来做的事情有直接关系。

在前往楚国路上,二十个人相互探讨天下大势,毛遂独特的眼光使得其他人非常佩服。但是在楚国,平原君与楚王的谈判并不顺利,早上到中午一直在谈论,但是都没有做下决定。

此时其他人希望毛遂能够登堂,而毛遂就握着剑柄真的跑到了殿堂之上,而且毛遂问平原君,在合纵问题上牵涉到的不过是利害问题,也就是两句话的问题,为什么一直都没有谈下来?此时楚王问询毛遂是何人,在知道是平原君门下的时候,就要求人将其赶出去。

毛遂握着剑柄走到了前面,并告诉楚王,之所以他能够斥责自己,是因为楚国在堂上的人很多罢了。但是因为毛遂和楚王只有十步的距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楚王性命被控制于毛遂之手,而且毛遂点明了此事并对楚王进行威胁。后来毛遂又阐述了当前楚国形式,本来楚国可以争霸天下,但是却被白起打败,楚王应该感到羞愧。而且赵楚两国盟约有利于楚国,而非赵国。楚王听到毛遂的话,就同意了盟约,而且在毛遂的威胁下用鸡狗马血做了吮血之盟。

就这样,平原君成功完成使命回到赵国,并让毛遂做了上宾。

后来毛遂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很多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但是现在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毛遂在第二年的燕赵之战中领军失败而自杀。此说法在史书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因为第二年并无燕赵间的战事发生,而且后来赵国有廉颇这一武将在,应该不会让个文人领军,最大的可能就是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平稳度日。因为后来也没有用得到毛遂的大事发生,所以毛遂在历史中也没有得到记录,虽然毛遂有才,但是领军之事...

查看更多
3 不卑不亢的毛遂敢于自荐 是什么造成了他悲剧的下场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好的领导能够依据手下性情,择其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这样才能成就大事。如果领导用人,不考虑合不合适,根据自己的喜好,恣意行事,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合适的位置,就会引发出一系列的悲剧。

优秀的领袖人物,即使是贩夫走卒之流,用对了地方,也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成垂青史。比如宋江,他手下的一百零八将中,有前宋朝将领,有财阀,有教书先生,有和尚道士,甚至有小偷,强盗,但宋江都用对将领。若不是宋江胸无大志,有意招安,否则还真不知道能干出一番多大的事业呢。

而战国时期的毛遂遇上平原君,却说不上是幸事还是悲剧了。

最初只是赵国平原君门下一名极为普通的门客。说他普通,是他到平原君处已三年了,仍然庸碌无为,默默无为。平原君门下食客三千,根本不知道有毛遂这么一个人。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以迅雷不及耳之势围住了邯郸。在这危急时刻,赵王预备联楚抗秦同,将游说楚王的重任交予以平原君。

平原君想在几千人的食客中精选二十名擅长游说的食客协助自己前往楚国。他挑人,自然挑那些有名气自己又熟悉的活跃分子。十九个名额很快就满了,他正拈着胡须沉吟最后一名人选之际,毛遂急了。

“锥出于囊”的时候到了!他可不能任由这个机会白白失去,疾步上前,对平原君大声说道:“"如臣者,不识可以备数乎?”他的声音洪亮,目光炯炯有神,一下子吸引了平原君的注意力。问起姓名来历,毛遂利索答道:”臣姓毛名遂,大梁人,在您门下当食客已经有三年了,可咱不能光吃饭不干活,这不,向您自荐来了。“平原君觉得这个人颇有胆识,在自己这个大领导面前不卑不亢,言行举止有度,再稍加考问,结果相当满意,当即点他为最后一名人选。

毛遂并没有辜负平原君的信任。楚王与平原君会面时,别人都唯唯诺诺含糊其辞,唯有毛遂抓住机会,抱剑上前,口若悬河地向楚王陈说利害,以滔滔雄辩和精妙论断,说服了楚王。

赵国得以与楚国联合结盟,共同抗秦。两国出动声势浩大的军队,合而围之,挫败了秦军的多次进攻,声威大震,士气猛增。从此,毛遂声名大振,得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然而,毛遂自荐的壮举,反倒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次年,燕军派大将军栗腹领兵大举进攻赵国。赵王大急,赶紧召平原君商议抗燕大计。平原君十分相信毛遂的才能,觉得他能像去年一样,力挽狂澜,故此,对能征惯战的将军们视而不见,心中只有毛遂,向赵王力荐毛遂担任前敌总指挥。赵王大喜,他对毛遂也非常有好感,立刻召见毛遂。

毛遂很有自知之明,委婉推辞道:“不是我毛遂怕死,实在是我才疏学浅,对统兵之事一窍不通,不敢误了军国大事。我可以做马前卒,为赵国浴血奋战,马革裹尸,在所不辞,但我万万不可以当大将统领三军。”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雄心勃勃。如今正是建功立业之际,何故退缩,扭捏是小女子所为,你乃大丈夫,是国家的栋梁和典范。”

毛遂试图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千里马...

查看更多
4 历史上毛遂自荐一年后 为何离奇自杀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中秦相范雎离间计,换下老将廉颇,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赵军被围困46日,弹尽粮绝,赵军惨败,45万劲卒要么战死,要么被坑杀,元气大伤,沦为战国二流国家,但秦国同样死伤将近20万,无力吞下赵国,只能另寻时机!

公元前257年,经过3年休养生息,秦国恢复实力,再次进攻赵国,兵锋直指邯郸,赵孝成王大惊,秦国这是想一口气灭了赵国啊,惊慌之下,赶忙派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搬救兵!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平原君赵胜,也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决定带着20位门客,亲自前往楚国谈判,楚王出兵帮赵国,还则罢了,实在不行,就算是挟制楚王,也要让楚王在大庭广众,将盟约定下!

毛遂是如何自荐的?

经过严格筛选,赵胜选了19位门客,还要一位,死活挑不出来了,便在这时,一位名叫毛遂的门客自荐,希望能跟赵胜一同前往楚国,赵胜很诧异,便道:“先生来赵国几年了?”,毛遂:“三年!”赵胜道:“贤士就像锥子,放口袋立马就会捅破口袋,可你来了3年,依旧一无是处,我不能用你!”,毛遂道:“我乃囊中之锥,未露锋芒,今天便要破囊而出!”,赵胜听完,心服口服,便答应带着毛遂!

前往楚国的路上,毛遂与同伴讨论天下大势,分析的头头是道,很快便让同行的19位门客心悦诚服!

到楚国后,平原君赵胜与楚王商谈联盟之事,可谈了一上午,还没定下来,门客们便着急了,因为信服毛遂,便派他去看看什么情况,关键时刻,看能不能帮平原君一把!

毛遂以手把剑,昂首挺胸,拾阶而上,一见平原君便问:“合纵之事,三言两语便能说明厉害,怎么谈了一上午,还没有定下?”,楚王见状,便问平原君这是何人,平原君答道:“这是我的门客!”,楚王大怒:“出去!”,毛遂丝毫不惧,对楚王道:“你敢训斥我,不过仗着楚国势大,如今你我相距10步,你人多也没用,秦虎狼之国,吞并天下之心,昭然若揭,赵国亡了,楚国能长久?况且楚国与赵国联合,能报鄢城郢都被攻克,夷陵被烧之耻,何乐不为?”。

楚王听完,心悦诚服,同意赵楚联盟,当即歃血为盟,合纵事成,不久,秦军被赵楚联军击败,赵国解围,毛遂也成了救国英雄,被赵国上下追捧,然而,仅仅过了1年,毛遂便羞愧自杀,究竟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击溃秦军的第二年,狼子野心的燕国,见赵国示弱,便举全国之力,开始攻打赵国,这时候,赵孝成王便想到了三言两语促成赵楚联盟的毛遂,便让毛遂领兵作战,毛遂是极力推辞,说自己是外交人才,对于领兵作战,并不在行,可赵孝成王不听,毛遂只能硬着头皮上......

果不其然,赵军惨败,毛遂是羞愧难当,只能拔剑自刎,一代外交天才,就此陨落!

查看更多
5 毛遂从自荐到自刎 期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明崇祯年间名士申佳允有诗云:"一剑横阶气若何,平原轻侠尽削磨。铜盘热血惊蛮楚,锥颖英魂壮滏河。碑自苍苍看独峙,世多碌碌许谁过。几回凭吊郊南墓,野树虹光满碧萝。"这首七律中所称赞的人物就是战国时期的谋士毛遂。

在危难之际,毛遂的自荐为他嬴得了千古威名,可是,就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毛遂又上演了自刎的一幕。毛遂为何要自刎呢?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毛遂自荐的故事

长平一战,秦国名将白起坑赵卒40万,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过了两年,秦军又向赵国进发,占领了许多重要的城池,连赵国的国都邯郸也被秦国的虎狼之师围了个严严实实。

时任赵国丞相的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他是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

平原君见战事紧急、生死攸关,就对赵王说:"现在国都邯郸被秦军团团围困,形势十分危急,光靠咱们赵国自己的力量恐怕难以保住国都,只好向楚、魏两国求救。"

赵王一听也只有如此,就点头同意了。

于是,平原君想要在门客中挑选20个文武双全的人跟他一起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可是,文武双全之人哪里是随处可见的,平原君挑来挑去,只选出了19个人,别的人不是没口才,就是武艺太差。

国难当头,平原君心乱如麻,叹息道:"我赵胜号称'门客三千',平日里煊赫一时,那是何等的威风凛凛;可是到了生死攸关之时,却连20个人才都凑不齐,这是何等的悲哀呀!……"

这时从后面角落里传来一个声音:"公子,小人不才,愿意随您一起远赴楚国搬兵求救!"平原君一惊,回头看了看说话的人,发现并不认识他,就问:"先生尊姓大名?"这个人回答说:"公子,小人姓毛名遂,已经投到公子门下三年有余了。"

平原君想了想,好像不记得有这么一个门客,想必他来了三年都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是个平庸之辈,这次只不过是凭着气血之勇想要和他去楚国求援的。想到此处,平原君不由得冷笑着说:"我听说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锥尖马上就会扎破口袋露出头来。如今先生在我家呆了三年,都没有出人头地,所以你还是留在家中过太平日子吧!"

听到此处,众门客都嘲讽地哈哈大笑了起来。毛遂神态自若,也对众人微微一笑,从容地说:"可是,公子您把我装在口袋里了吗?如果您早把我装在口袋中,我的锥子早就全部显示出来了,岂止是只露个尖呢?"

平原君见他说话时神态自若、不喜不怒,而且机敏过人、对答如流,于是就同意他加入去楚国的队伍。

毛遂三寸不烂之舌,使得楚王发救兵

到了楚国,平原君即与楚王谈判。平原君详尽地讲了联合抗秦的必要性之后,要求楚王尽快派出援兵去解救邯郸,可楚王不出声。就这样,关于出兵救赵与否的问题,楚王和平原君二人从清晨已...

查看更多
6 历史上毛遂自荐后封官升职 毛遂为什么选择自刎的结局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一些有才之人在没有得到别人赏识之前,通常都会选择默默无闻的干着自己的事业,因为他们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但可惜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这时候,大家就要学会“毛遂自荐”。只有向别人推荐你自己,别人才能知道你到底有什么本事。那自荐的毛遂后来又是何结局呢?

毛遂出生于战国时期,后来去平原君赵胜的府上做门客。当时盛行养士之风,所以一些达官显贵都会收养很多门客。像平原君这种档次的,府上门客至少也有几千人。在几千人中引起主君的注意,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毛遂在当门客的三年时间内一直默默无闻。平原君甚至不知道他这个人的存在。终于,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被毛遂给等来了。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胜赵军,赵国危在旦夕。在这个时候,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援。平原君在出发前,打算从自己门客中挑选20人与他同行。但在挑选了19人后,一直找不到满意的人选了。这时候毛遂主动站出来,表示愿意同平原君一起出使楚国。

平原君问他:“你到赵国多久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说:“先生若是圣贤之辈,三年时间为何没人称赞过先生?可见先生并没什么才能。”毛遂说:“我就像囊中之锥,未曾露出锋芒,今天从囊中出来,才能脱颖而出。”平原君还挺佩服毛遂的勇气和自信心,于是便把他带到了楚国。结果在游说楚王时,平原君用了一上午的时间也没搞定,毛遂便按着佩剑,亲自出马游说楚王。

毛遂对楚王说:“合纵之事对楚国有百利而无一害,秦国狼子野心,想吞并六国之意已昭然若揭。若赵国灭亡了,楚国也不会长久。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导致秦国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而秦军虽然现在包围了邯郸,但却久攻不下。魏赵向来交好,肯定会发兵救援。如果楚国再出兵救援,那便可联合韩、魏将秦的精锐消灭于邯郸城下,甚至还可以趁势西进,楚国也能收复失地,重振雄威。如此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您究竟还在磨蹭什么?”

楚王觉得毛遂说的有点道理,便在朝堂上歃血定盟,平原君也圆满完成任务。

毛遂回国之后,平原君便把他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楚王的事讲给了赵王。赵王觉得毛遂是个人才,便封他为谏议大夫。次年,燕国攻打赵国,赵王便安排毛遂领军出征。毛遂跪在赵王面前:“不是臣怕死,而是对领兵打仗确实不擅长,还请大王收回成命。”但赵王不听,非要毛遂领军作战。结果赵国果然兵败,毛遂感觉愧对赵国百姓,便避开众人,在山林中拔剑自刎了。

查看更多
7 历史上毛遂自荐的下场是怎样的 是战死沙场还是善终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成语典故都源自春秋战国时期,比如毛遂自荐这一成语典故,就和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存在直接的关系。毛遂自荐,意思是毛遂自我推荐。后来用“毛遂自荐”喻指自己推荐自己,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战国时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前去。

在此之前,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在此基础上,因为楚国出兵协助,赵国得以打退秦国。那么,毛遂自荐后,毛遂最终是什么结局?因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老师和课本几乎都没有告诉我们。

首先,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有争议,一说山东滕州、一说河北鸡泽)人。在战国时期,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就战国四君子来说,都养活了上千甚至数千的门客。

这些门客可能平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关键时刻,往往会出上力,比如孟尝君被秦国扣留后,就是手下门客“鸡鸣狗盗”,这才帮助孟尝君逃回齐国。同样的道理,毛遂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但是,俗语有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公元前259年,秦国针对赵国都城,发动了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的一场战役,就秦国来说,希望趁着长平之战重创赵国的机会,从而一举消灭赵国。对此,赵国自然不愿意就此告别历史,于是在邯郸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当然,紧靠赵国这一国之力,确实难以抵挡秦国了。于是,公元前257年,毛遂向平原君自荐出使楚国,以此促使楚国出兵救援赵国。

在跟随平原君来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进攻。于是,在毛遂自荐后,不仅楚国出兵参加邯郸之战,就魏国来说,信陵君魏无忌也窃符救赵,率领魏国大军支援赵国。

在此基础上,赵国、魏国、楚国三国联合打退了秦国的进攻,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从而推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而就毛遂来说,因为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同时,在邯郸之战后,平原君赵胜也不禁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竟未能识得其才。”

于是,平原君遂待毛遂为上客,也即给予毛遂更高的待遇。不过,在此之后,《史记》、《战国策》等史料中几乎没有关于毛遂的记载了。毕竟,在邯郸之战后,赵国持续衰落,山东六国也成为一盘散沙,毛遂也没有可以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了。

最后,对此,《鸡泽县志.卷之二十》记载:“毛遂血洒滏阳河北岸。”《永年县志》记载:“毛遂墓在城(指永年县城关)西南三里大堤内”。因为有说法毛遂就是鸡...

查看更多
8 历史上的毛遂是怎么自荐成功的 毛遂进行自我推荐的人是谁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说起我国的成语,那可就太多,太多了,每个人随口一说都有几十个。虽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说出成语对应的故事,但也是说上十个八个。而在这些成语中,想必你也听过这样一个成语——“毛遂自荐”。

这个成语对于我们来说都比较熟悉了,其大意就是说:古时候一个叫毛遂的人,他去找领导自我推荐。当然了,一些人也大都只知道这一点,至于说成不成功那就是不得而知了。现在这个成语也用来比喻那些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去担任某项工作的人!

可问题,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即毛遂,到底是何许人也呢?他又是向谁自荐?又为何能成功呢?

公元前257年,即赵国时期的赵孝成王九年,秦国大将王龁、郑安平进攻赵国,秦国兵贵神速,很快便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这时,赵王赶紧派遣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让其发兵来救援赵国。

平原君接令后,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好好谋划。因为如果能采用和平的方式取胜则好,反之不能的话,就要将合纵条约签订好之后才能回来。毕竟人家楚国没有利益可图的话,是不会轻易发兵的。

因此,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且有胆识的门客一同前往。但经过反复的挑选,只凑足了十九个,还差一个!

而就在平原君为凑不足二十人而着急的时候,一个名叫“毛遂”的食客便主动向平原君自荐,要求补足缺额。平原君看他有点眼生,于是便问他是什么时候才投入到自己门下的。毛遂告诉他,三年前!

平原君不解地问道:“有才能的人在社会上活动,就好像是锥子放在布袋里面一样,它的尖芒立即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可从未有人提起和谈论过你,想必先生一无所长。这次出使,任务艰巨,先生还是在家吧!”

毛遂听完这话似乎有点不高兴,坚持一定要去。毛遂说道:“我是今天才请求放在布袋里的。假如我早就在布袋里,今天就不是仅仅露出锥尖了,恐怕整个锥子都要显露出来。”

平原君无奈,只好答应带上毛遂一同前往,但其余十九个人却对毛遂投来了轻蔑的眼神,认为毛遂这就是自不量力。也许一个能人在没显示出自己实力的时候就是这样,很容易受到别人的轻视,但才能一旦凸显,这些人将不再多言!

到了楚国之后,平原君与当时的楚考烈王商谈合纵盟约之事,但从早晨一直谈到下午都没有谈妥。这时,毛遂便左手提剑,右手握住剑柄,快步向前走去,对平原君说道:“合纵是利是弊,两句话便可讲清楚。可为什么从早上谈到现在还是没结果呢?”

楚王看到平原君门客如此唐突,十分不悦,于是便要毛遂退下。毛遂也不紧张,只见他将握住剑柄的右手抬了抬,走上前对楚王说道:

“大王能这样吆喝我,无非就是倚仗着楚国的人多罢了。可我现在与大王相距不过十步,而在这十步之内,你们人再多也起不了作用。况且我听说商汤凭着纵横七十里的土地就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凭着纵横一百里的土地使得诸侯臣服。难道他们是凭着人多吗?不,他们正是由于能掌握当时的形势而发挥威力。现在的楚国,土地纵横五千里,军队上百万,这正是称霸天下的资本。可是一连几次都被秦兵攻下了城池,辱没祖先...

查看更多
9 战国末期的毛遂为何自荐 他的自荐招来了杀身之祸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毛遂自荐的典故,来自于战国末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战国末期,秦国越发强大,开始逐渐蚕食其他几个国家。当时秦国大军进攻赵国,一口气打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大有要直接灭掉赵国的意思。

面对这种局面,当时赵国有个很重要的大臣,名叫平原君。平原君受赵国国王的委托,去游说南边的楚国,希望楚国可以出兵,和赵国一起对抗秦国。平原君在出使之前,打算带二十个能帮得上忙的门客同往。在平原君选出了十九个门客之后,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希望和平原君同往。平原君起初并不看好毛遂,但毛遂以锥子做比喻,让平原君最终同意带他一同前往。

再后来,平原君到了楚国之后,却并没有得到楚国的认可。关键时刻,就在平原君和其他门客都无计可施的时候,毛遂站了出来,向楚国的国王陈清利害,最终说服了楚王,使得楚国得以派兵援助赵国,赵国也因此暂时避免了被灭的危机。

这个典故,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的。

但是,大家知道毛遂回到赵国后,是什么结局吗?实际上,毛遂的结局,其实并不怎么好。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自荐,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在说服楚国出兵之后,赵国的危机解除了,毛遂也跟着平原君返回了赵国。回到赵国之后,立下大功的毛遂,自然得到了赵王的赏识,被委以重用。

但是,仅仅一年之后,北方的燕国又派大军前来进攻赵国。面对燕国的进攻,赵王很快找来了平原君商议对策。而平原君这次则是主动推荐了毛遂,提议由毛遂领兵去抵抗燕国。在平原君和赵王心中,去年毛遂力挽狂澜的事情,还犹在眼前,所以他们对于毛遂,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信任。

但是,赵王和平原君显然都忘了,毛遂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却并非一个优秀的将军!

对于赵王的任命,毛遂倒是也知道自己的斤两,直接推辞不受。奈何这个时候,赵王和平原君都过于信任他的能力,执意坚持任命。见到赵王和平原君如此之后,大臣们也都纷纷劝说。最后,毛遂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接受了这个任命。

然而,作为一个优秀外交官的毛遂,这次被当做将军推上前线后,表现却远没有一年前在楚国朝堂上那么亮眼。甚至可以说,毛遂对于军事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所以最终,面对强大的燕国军队,毛遂一败涂地,军队也被燕国全歼。

对于自己的失败,毛遂深感羞愧,觉得对不起赵王和平原君对自己的信任。所以他战败之后,直接选择了拔剑自刎。

毛遂的悲剧,无疑是赵王用人不明所导致的。如果赵王能够善于用人,肯定也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让一个从无领兵经验的人,去率领大军抵抗敌国。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第二个被秦国灭掉,仅比实力最弱的韩国稍强一些,也就不难理解了。


查看更多
10 历史上毛遂为何要自荐 毛遂自荐的下场竟然这么惨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毛遂自荐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短短几百年,可谓是把“分”演绎到了极致,而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则又把“合”推向了顶端。

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战国末期秦赵的长平之战上,会得出秦国统一天下已成不可阻挡之势的结论。但长平之战后,却出现了一个意外。正是这个意外,让即将遭遇灭顶之灾的山东六国又苟延残喘的多了三四十年的寿命,也正是这个意外,让千古一帝秦始皇能有机会成就前无古人的霸业。这个意外就是邯郸保卫战。

这场战争促成了山东诸侯最成功的一次合纵抗秦,楚、魏联军以及邯郸城里的赵军,两面夹击秦军,让秦军大败,并在信陵君的率领下,联军乘胜追击进攻秦军,把秦军一直从河东打回了河西,此战严重削弱了强秦的实力。

那么赵国是如何打赢邯郸保卫战的?其实离不开平原君门客中一位不起眼的人,这个人就是毛遂。

而这个勇于自荐的毛遂究竟有何能耐?你或许会说,他只会自荐,当然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因为他不仅改写了一段历史,还创造了3个成语。

毛遂自荐

邯郸被秦军围困十七个月,虽未被破城,但赵国已面临亡国之危(《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攻邯郸,十七月不能下),此时,魏国援军持观望态度,楚国又不打算救援赵国,邯郸城破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平原君赵胜决定亲自去楚国寻求支援,平原君的打算就是如果文的不行,那就来武的,楚王不出兵那就来个鱼死网破,所以就需要有勇有谋之士随行。

可是赵胜在自己的门客中筛选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凑不足原先设定的20人的标准,这时候平原君门客中一位不起眼的门客就站了出来,声称愿意凑个人数。

这是代表赵国出行楚国寻求援助的,说不准还得来个武力胁迫啥的,可不是出国组团旅游观光去的,多一个人少一个人也没什么事,赵胜看着这个其貌不扬的门客,毫不客气就拒绝了,被拒绝的门客叫毛遂,毛遂自荐也成了此人贡献给我们的第一个成语。

脱颖而出。

既然已经表明自己想要凑个人数,被平原君拒绝的毛遂,自然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放弃啊,因为周围的门客可都是看着的,这次自荐如果不被平原君带着出使,那么毛遂在平原君府也就呆不下去了。

既然是自己的门客,平原君拒绝也要给个依据,他的依据就是,毛遂已经在自己门下三年的时光了,自己从来就没听说过这个人,周围的门客也没有推荐给自己,也就是说毛遂根本没有什么特殊的本事。

除此,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有说服性,平原君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人才就像装在布袋里的锥子,锋芒是遮不住的,锥子尖会刺破布袋露出来的,您既然没露出来尖子,那还是别去了吧。

这下毛遂还不干,他说,我没有露出尖子,是因为您没有把我装进布袋里,如果把我装进了布袋里,不止锥尖会冒出来,整个颖托都会跟着一起露出来的,平原君听到毛遂这样的话,只有把他编进了随行的队伍里,这也就是此人贡献给我们的第二个成语:脱颖而出。

因人成事

毛遂得到了平原君的许可,自然也成为了出使楚国的队伍中的一员,一路上毛遂也不说话,随行的另外十九个门客还总是拿鄙视的...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