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等中略知,荀子曾经去过齐、秦等地,而且游学稷下时成就了其名声。
荀子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据谢墉《荀子序》记载,荀子“最为战国老师。太史公作传,论次诸子,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并指出公孙子、尸子、墨子等皆被列于孟荀之下。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下面仅举三例加以说明:
(一)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在此已论证得很清晰条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二)从《天论》篇看荀子的天人论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我们仅举《天论》中一例加以说明。《天论》篇开头写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
查看更多与“荀子吸收采纳各家的思想,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相关的文章
荀子是先秦百家诸子之一,战国末期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荀子对孔孟思想重新进行梳理完善,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卓越贡献,后世将他提出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提并论。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第三位大贤。荀子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他的思想主张与孔孟之道有什么不同?荀子的思想有哪些?
荀子是什么人
荀子出生于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荀子本名叫做荀况,也被人敬称为荀卿,他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儒学思想家。在西汉时期荀子又被改称为孙卿,这是由于“荀”与西汉皇帝刘询同音,要避其名讳。荀子在世时曾长期担任稷下学宫的主管官,这为他与天下百家交流,研究不同的流派学说提供了优越条件。
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贡献除了整理了前人的典籍著述外,还别出机杼的提出了“性恶论”这一人性思想主张。强调了人后天接受教育礼仪的必要性,需要去伪存善。
荀子生平简介
荀子出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荀子与其他诸子一样,也曾游学于列国。荀子50岁的时候到齐国临淄稷下学宫游学;后到楚国,春申君对荀子礼遇有加,这一时期,法家的著名人物李斯和韩非在荀子的门下学习;离楚之后,荀子入秦,赞赏了秦国的治政方略,但对秦国重法轻德颇有微词;荀子至赵,在赵王大殿上与临武君辩论军事方略;最后荀子又回到了楚国兰陵,并于此地逝世。
荀子一生授徒众多,知名者如法家的杰出人物韩非,后来的秦相李斯,汉初张苍等。也因为李斯和韩非这两位法家双杰,所以关于荀子的儒家学者身份在历史上一直饱受非议。
荀子的道德思想主张
荀子的道德思想主张就是他最著名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饥欲饱,寒欲暖,劳欲休”,饥饿的时候想要食饱,寒冷的时候想要穿暖,辛劳的时候想要休息。这种人性的本能欲望是与礼仪道德相违背的。所以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化性起伪”,使人克服本能的欲望遵守道德礼仪。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与“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是什么人?荀子的思想有哪些”相关的文章
荀子本来的名字叫荀况,被人们尊称为“荀卿”。荀子出生于赵国,他也是推崇和研习儒家学说的,不仅如此,荀子还在思想,政治,文学等各个领域有非常大的成就。荀子年轻的时候去齐国学习,这个经历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渊博的学识。荀子还被秦昭王邀请到秦国讲学,后来荀子被名声很大的春申君重用担任兰陵令。荀子晚年也孟子一样,选择教书和写文章的路。荀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但他们学说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总之,他们的文章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荀子劝学
学习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只有不断地加以学习,自己才可以变成优秀的人。而荀子劝学讲的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很多的时候。我们不登上高山是永远都不知道高山有多高的,正如我们不去看看大海,永远都不知道大海有多深一般。
荀子说,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要做到广泛地学习,不管是直线的木材还是弯曲的车轮,其实都是有着一个过程的,并不是说无缘无故而存在的,有些木材其实也可以像圆形一般,不管是经历了多少的岁月,终究是如此,可是有些木材却经过了历练,总是可以变家具良品。这就是一个区别。
所以,在平时应该要懂得不断地对自己加以反省,告诉自己,应该要随时保持一颗向高处看的心,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其实历练的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要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人都是有变得优秀的潜质的,而这一切就是需要一个过程而已,你需要给自己充足地信心,让自己脚下的步伐迈得更远。而学习也是如此的。要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一定可以成功!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要学习荀子说的精神,别轻易地放弃自己,在坚定不移的步伐下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大路,并且才能够让自己变成优秀的人。
荀子的思想主张
每一位思想家都会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每一种思想的出现,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而作为一位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主张也是与其他的思想家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的。比如说孟子是主张性善的,可是荀子却是主张性恶的,所以在人性这个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主张就有了争锋相对的结果。
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这样的两种人的,善人还有恶人,所以有这样的两种思想家的出现也是非常正常的。在人性问题上,荀子的性恶思想,其实也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世界上都是好人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也注定不完美,而有了性恶思想的出现,正是诠释着世界的不够完美。
其次,荀子的思想主张在天道观方面是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只是作为万物生长的自然界而已,从根本上是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福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提出了顺应自然但是也是要改变自然的思想。
当然荀子的主张还有礼,荀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他觉得在社会关系中,礼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也是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倡以德服人,反...
查看更多与“荀子的思想源远流长,对后世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相关的文章
荀子,儒家学派著名代表人物,但他和儒家学派似乎又有些不同?儒家学派主张思想以仁政和"性善论"为核心,但他却提出"先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性善论,在军事方面,也对儒家思想做出了大的变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军事思想是什么?对秦末的军事战争行动有何影响?
荀子地位和荀子军事思想的体现
郭沫若就曾经肯定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见解,说:"在儒家中对于兵学有确定见解的,除了专家吴起之外,恐怕要推数荀子"。
从郭沫若的评价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荀子不但是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在儒家思想的主张上有极大的造诣,就算是在军事思想方面,他和著名军事家孙膑、孙武等人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这一点其实并不为奇,因为荀子出生在战国末期,本身就面临着极大的战争困扰纷争。在百家争鸣过程当中儒学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只是这个发展过程当中他们承认了战争的作用。
那就是只有先通过战争平定天下,让社会统一和谐之后再去论述金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所以在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也就能够或多或少的体现出战争观。
也正是因为荀子的代表,儒家思想才能够从完全的政治学领域涉足军事学领域。这对于春秋战国末期的战争和国家来说,都是有重要的影响的,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也是意义深远的。
荀子的军事思想和其他兵家的军事思想是有一点区别的,在军事论的探讨过程当中,荀子并不是主张以军事而论军事,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去强化军事思想的统一。
这也就是说儒家思想不再单独强调君主要爱民,而是强调战争要因民而进行,不可妄动杀戮,这样才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他的这些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议兵》中。大家若是感兴趣的话,可以私下进行翻阅。
荀子主张依附人民的用兵方式,对军事将领提出了要求
荀子曾经和赵孝武王谈论用兵之道,在谈论的过程当中,他明确了反对天时地利的观点,提出了"善附民者善用兵"的观点。
从这个观点当中可以看得出来寻子的主张和以往的军事将领的主张已经有所不同了,他的主张是战争要符合人民的意愿,争取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这样的话也就顺应天道自然了,必然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是如果违背了民心,是必然得不到众多人支持的战争,这也注定了军事行动上的失败。
荀子也反对这绝对的和平主义,他认为秦朝在主张暴政的,搞得天下民不聊生,最终才会人人揭竿而起反对群王朝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秦王朝的暴政手段,已经违背了民心和民意,所以注定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在秦王朝统治时期,陈胜吴广扛起大旗,开始反对秦王朝的统治,整个过程当中联合了人民,依附了人民,所以能够取得胜利。
另外,项羽在和刘邦争天下的时候,因为自身是出生于楚国贵族,不能够放下身段和普通百姓打交道,所以最终没有得到更多人民的支持,在和刘邦较量的过程当中处于劣势,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刘邦最后能够坐镇咸阳,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荀子军事论当中的民本思想...
查看更多与“战国荀子的军事思想:选贤举能,培养礼法素质”相关的文章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的探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先哲从来都是把天人观视为其政治观、伦理观、人生观的前提和基础来看待的,故而在论及政治、人生、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总要追问一个天人观上的依据和根源。这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战国末期的思想大师荀子的理论无疑是极富特色的。因为在此之前,儒道两家均持“天人合一”说。所不同者,老庄着眼于天道和人道的内在统一,其落脚点在“天”;孔孟着眼于天道和人道的直接统一,其落脚点在“人”。荀子则既反对老庄的“天人合一”说,他的理由是,这种学说会造成“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后果,最终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滑入了宿命论的泥淖;他也不满于孔孟(主要是孟子)的“天人合一”说,他的理由是,这种“天人合一”说还残留了关于“天”神秘性的一面,并混淆、模糊了天人的差别及其不同职分。
在批评、审查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的基础上,荀子继承了儒家重人事而轻鬼神的传统,以理性的目光与思维重新审视天人关系,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关系,并最终在内圣外王的成圣要求中使天人在道德意义上再度统一、合一。
荀子之前的天人观
在传统天人观念瓦解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天人理论,最有影响的是儒道两家的天人学说。儒家是在传统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儒者的思想中,对传统的文化即要传承,也有超越,从而表现出改良主义的思想特征。就天人关系而言,孔子一方面尊奉天和天命的至上权威,另一方面,他又对神灵之“天”给予哲理的改造,使之具有了外在必然性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孔子主张知天、则天、顺天而积极有为。人通过深刻的道德修养承担起“天”赋予的使命,在竭力完成自身的使命过程中理解命运的真谛。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天人思想。在他那里,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和主宰之天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尤为突出的是,孟子把先验性的义理之天同具有形而上的心、性揉合在一起,于是,天作为心理、理法而成为内属于人的存在。因此,天下的平治与普遍道德秩序的建立在直接意义上取决于天赋予人的心性内涵是否获得充分发展。这样,主宰之天的决定意义被淡化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得到了空前强化。以心性为基础,孟子建立起完备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即由尽心、知性、知天、事天,最后达到人与天地同流的精神境界。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与儒家则截然不同,他们完全否定了天的人格神性质和地位,将宇宙万物还原为一种自然存在。《老子》把“道”作为本体范畴,用以说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本质上自然无为的“道”构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根本原则。庄子更进一步将自然本性、秩序和功能同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法则和作用对立起来,主张“无以人灭天”,放弃任何人为努力,挣脱一切束缚,完全顺随和回归自然,将人还原到自然状态,由此达到与天为一、泯然物我的境界。
上述儒道两家的天人理论给荀子以极大的影响...
查看更多与“荀子思想中的“天人观”,取前人之精华汇聚自己的独特思想而成”相关的文章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为建立中华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评价荀子说,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
荀子的一生一不为权,二不为钱,执着的为解除从春秋到战国,中华民族数百年分裂战乱之苦,建立统一的中华封建帝国,奔走于列国诸侯之间,不论是受到尊崇或是遭到诽谤和污蔑,他都矢志不渝,真诚的为真理和理想而奋斗。在他掌握了方权利治土一方权利的时候,他认真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他被罢官为民的时候,他著书立说收徒授业。他既广泛吸取其他学派所长,又敢于面对现实,拨乱反正,标新立异,发现真理,并坚持真理,具有不屈不挠的创始精神。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荀子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这二人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秦始皇从执政之日起就起用李斯,李斯在秦国推行尊师荀况的帝王之术,富国强兵,法礼兼用的方略力助他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完成了字同文,车同辙,量同衡的历史使命。直到秦始皇命丧沙丘里,李斯都是他倍加信任的宰相。这两位君臣一起致力于统一,不仅是政治的统一,也是思想的统一。这个运动的顶点就是公元前213年的焚书坑儒,另一位学生韩非成为了法家的领袖人物,为这次政治的思想的统一提供了理论的辩护。
与“荀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看看毛主席对他的评价”相关的文章
荀况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相当完整而系统,在先秦教育家中是少见的。荀况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而学习的高级阶段又必须依赖于初级阶段的思想。荀况以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1、闻见
荀况以为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于“天官之当簿其类”,即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不同的感官与不同种类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属性相接触后,就形成了不同的感觉,又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所以说:“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但是,感官和闻见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有“各有接而不相能”的特点,它们只能分别反映出事物之“一隅”,而无法把握其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因此,荀况主张“善学者尽其理”,在闻见基础上学习必须向“尽其理”阶段发展,这就是“知之”。
2、知
荀况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用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和“道贯”,即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前所未遇的事变,措施对于事变的合宜一如符节相吻合。这就是知—思维这一学习阶段的意义。荀况重视思维作用,还具体提出了一些发挥“心”的功能的方法。
其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荀况以为,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这是由于客观事物存在着诸如远与近、始与终、博与浅等等差异与矛盾,易使人仅见一隅而不见其他,而人们又往往受到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这样就产生了“蔽塞”。于是,荀况提出“解蔽”。如何“解蔽”?靠“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其二,“虚壹而静”。荀况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首先,心能接受与储存来自外界的知识,这是藏;但又不能让已获得的知识成为成见,妨碍新知识的接受,这就是虚。其次,心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这是两或多;但心一旦专注于此物,就不能被为心所感的他物干扰思索,这就是壹。再次,心始终在活动着,这是能动;但是又要不让无关思考的心的活动扰乱正常的思索,这是能静。心的既能藏,又总是虚;既能两——兼知众物,又能壹——潜心一物;既能开动思考,又能宁静如水,这就达到了“大清明”的状态——既在积极活动,同时又在更高水平上清醒地把握它,使思维成为广则能兼,专则能深,亦动亦...
查看更多与“荀子的思想中告诉我们怎么学习,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相关的文章
众所周知,荀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关于治理国家的很多论述、思想都对后来国家和社会治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天来看,荀子的一些治国思想仍具有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本文着重从现代企业管理的层面,谈谈荀子思想中的先进成分,力求拓展现代企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以改革精神大胆选拔任用贤能之士
荀子治国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王制》一文。其开篇就阐明了治国应重视人才的观点。“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国家强盛、社会进步总是需要许许多多既有德行又有才能的人去推动和支撑,所以要做到对有才德的人不应该按照等级制度确定的次序而应破格提拔;对于无德无能的人就立刻予以罢免。这说明当时荀子对人才的选拔制度进行了审视,希望能对当时的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充分体现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较为进步的人才思想。
应当看到,当今的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和人才工作的理论及实践均有了空前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取胜的思想观念在很多经营管理者的头脑中已生根。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对于传统行业来说,人才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生产和安全管理过程中,在财务管理、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方面亦更加明显,人力资源战略在企业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战略人才,其极端重要性早已显现出来。
荀子在2000多年前已经洞察到这一点:“……王夺之人,……夺之人者臣诸侯……”,说明当时国家在战乱中生存甚至于要成为诸国之王的战略手段是人才的争夺。现代一些著名企业也同样将著名的军事法则运用到“商战”中,进行着你死我活的人才争夺大战。获取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经济资源争夺战的首要任务,也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故君人者,……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企业人才政策不仅体现在千方百计地“引人”方面,同样也应表现在科学合理地“育人”方面,通过对人才的培养,为其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在提供优厚待遇的同时,用合理的竞争机制和其个人强烈的事业心与价值认同“留人”,更重要的是要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实现企业最终的“用人”目的。
以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荀子的“礼治”思想深刻影响着后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他强调礼义文化对人的影响,比如,社会治理从“礼治”而“礼制”到“礼教”文化,形成一种符合和指导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以彰显制度文化的内在力量。荀子这种观点同样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具有净化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意义。他认为,“礼义者,治之使也”,把礼义作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强调建设和尊重礼义,尊重自然规律(天地、伦常),并且协调和始终不渝地执行。一个国家对“礼义”的荒废或漠视将导致国家精神的涣散,国家无凝聚力、战斗力,最终要衰败灭亡。而企业管理亦同此理,即一个企业内部应该有“礼义”的概念...
查看更多与“荀子思想中的先进成分,对现代社会有什么积极影响?”相关的文章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是哪个学派
荀子是哪个学派,其实很多的人还是比较关心的。在很久以前,荀子的祖辈们,是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那个国家的名字叫做荀国,而荀子的祖辈们在晋国时候也做过将军,后来改名为中姓氏。而到了后代荀子的族人为了避难又改为了荀氏。因为荀子的一些思想,所以让荀子成为了流芳百世的人物。
说起荀子,相信很多的人都知道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在那个时候也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不管在何时,所发表的任何言论,到了后世都成为了让人所学习的榜样。
在荀子的观点里面,有一些观点是靠近唯物主义思想的,他反对天命学说,他觉得人定可以胜天,上天的预警,根本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命运。
所以在这个主张上,很多的人也对于他的主张感觉到奇怪,但是到了后来,这样的主张其实也是被认可的。这也成为了儒家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主张之一。当然荀子也有其他的主张,这些都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让很多的人在提到这些主张的时候,都会想起荀子就是儒家学派的人物。
不管怎么说,荀子都在儒家学派中具有着重要地位的,对儒家学派中的发展也做出较大的贡献,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儒家的发展。
荀子游学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行政思想
荀子出生于战国时代的赵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荀卿”。 荀子信仰儒学,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辞赋之祖。代表作品有《荀子》,弟子中比较著名的是李斯、韩非和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学富五车,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客观来说,时至今日,荀子的行政思想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
一是倡导节用节流。他先后提出了“务本节用则无极”、“节用裕民”、“节用以礼”、“节其流,开其源”等多项节俭持政的主张。对当时奢侈腐化的皇室贵族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二是倡导忠职敬业。...
查看更多与“荀子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荀子的行政思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相关的文章
当今世界,西方教育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各种流派,各种学说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而我们在学习西方教育思想、理念的同时不妨回过头来看看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教育思想,以便我们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建立更加适于我们自身的教育体系。
荀子,战国末期又一集儒学思想之大成者,三任稷下学宫的领袖人物,批判的吸收当时诸子百家的观点、学说,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尤其在教育思想上,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篇《劝学》浓缩了荀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也可成为我们进行教育创新的理论标杆。
尊师重道不能丢,师生平等有方向。尊师重道是荀子所大力倡导的,将教师视为立国之根本,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道、威信、尊严,也是我们当代社会所有人急需认识提高的,我们在不断提高学生地位的同时,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是人格的平等,表达自身观念的平等,但绝不是学校中身份地位的平等,要充分注意师道尊严的不容亵渎,这不仅利其师更利其生,更能充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做语言的巨人,要当践行的先锋。实践重于理论,是荀子“知之不若行之”,这一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教学实践的具体工作当中,我们不能只单纯的去做知识的“搬运工”,更应该让学生在领悟理论知识的同时,到现实当中去发现知识,去感受知识。而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要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甘当“行动的矮子”,要勇于践行,当实践的先锋者,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发现、感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绝非一日。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就如同雕刻一样,只要坚持不懈,金石也可以镂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进学修德的有效途径。所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同时,也再告诉我们作为身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有金石可镂的意志,我要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处之泰然,在工作中戒骄戒躁,精神专注,头脑清醒,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知识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教学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告诉我们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道德修养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不可能一下做出巨大成果,需要我们点滴积累,逐步完成对学生知识储备的提高,道德修养的提升,相信定会有桃李芬芳的春天。
两千年后的我们仍然在荀子的《劝学》篇中学习品味,探讨两千年前先哲们的教育思想,感受他们至今不衰的教育理念,相信经典永流传,思想不停止,终能打造出我们自身独特的教育新思想。
与“战国荀子的思想是教育的旗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