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开国皇帝刘裕怎么起家的?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他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乃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刘裕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境内),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境内)。这让人不禁想起辛弃疾那脍炙人口的词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出生。其时刘裕家境贫苦,母亲在分娩不久后因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所幸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刘裕,刘裕才得以活下来。虽然出身贫寒,刘裕却才能出众,且有大志。当时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谧就十分敬重他,《晋书·王谧传》记载:"初,刘裕为布衣,惟谧独奇贵之,尝谓裕曰:'卿当为一代英雄。'"
后来刘裕从军,成为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孙恩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朝野震惊。刘裕随军平叛,大败孙恩并逼迫其跳海自尽。转战三吴的几年中,刘裕屡充先锋,每战挫敌,其军事干略得到初步显露。
孙恩起兵,消耗了晋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虚。这给了盘踞长江上游军事重镇荆州,虎视三吴的桓玄可乘之机。
元兴元年(402),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率军西讨桓玄,桓玄也率荆楚大军南攻司马元显。司马元显派刘牢之抵御,刘裕也随军前往。刘牢之率部到达溧州(今江苏溧阳)时,遭遇桓玄大军。
刘裕请求发起攻击,没得到同意。刘牢之打算派刘敬宣到桓玄营中讲和,遭到刘裕与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联袂谏阻。然而刘牢之一意孤行,最终被桓玄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收夺刘牢之兵权,以其堂兄桓修代之。
刘牢之惧祸而逃,后自缢身亡。刘裕审时度势,暂投桓玄以行韬晦。由于刘裕屡建军功,于北府旧部中颇有声望,故桓玄也不敢小看他,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桓玄篡位后,屡屡有人建议杀死刘裕以绝后患,可桓玄犹豫不决。
元兴三年(404)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北府兵残余兵将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举兵起义,歼灭了桓楚在此的兵力,杀死桓修。接着,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最终大败桓玄。得胜后,刘裕获王谧等人推举,出任使持节、都督八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徐州刺史。不久其又奉武陵王司马遵之命,承制总百官行事,整顿朝纲,朝中风气一新。
义熙元年(405),刘裕遣使到后秦,要求后秦归还之前占领的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淮北诸郡。大概是鉴于西面战事吃紧,不想再在东面又与刘裕为敌,于是后秦皇帝姚兴答应将淮北的十二郡全部归还给东晋。
义熙二年(406),刘裕因功受封为豫章郡公,食邑万户,获赏绢三万匹。他的僚佐只比原太傅谢安的僚佐低一等。义熙四年(407)正月,因王谧去世,刘裕听从幕僚刘穆之劝言,入朝商议继任人选。最终刘裕获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查看更多与“南宋开国皇帝刘裕怎么起家的?他也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的君主”相关的文章
宋高祖武皇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
刘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被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也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便于同年病逝,享年五十九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着有《兵法要略》一卷,今佚。
病重去世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在此年出征北魏,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刘裕便患病,期间,曾短暂病愈。但至五月,刘裕便已病重,遗命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辅助太子刘义符。五月癸亥日(6月26日),刘裕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岁。七月,葬于丹阳建康县蒋山的初宁陵,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
查看更多与“刘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被后人称为“南朝第一帝””相关的文章
东晋100多年里进行过多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离胜利距离最近的一次,当属东晋末年刘裕领导的义熙北伐(公元416~418年)。宋辛弃疾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的就是这次北伐。
历史上对刘裕北伐的评价非常高,但也让后人时常惋惜刘裕北伐的最终失败,作为南北朝最猛的男人,他的失败基本也预示着南方对北方的反扑不可能再成功了,只能等待着北方收拾好了再南下一统天下。
但是在千年后,另外一个猛人朱元璋却成功了,其中原因让人好奇。
当时刘裕第二次北伐,已经将后秦势力从长安赶了出去。同时长安的民众对刘裕大军十分的欢迎与支持,如此好的局面下,刘裕却辜负了长安百姓的期盼,慌忙的回到建康主持朝政大局,仅留年幼的儿子刘义真在长安镇守。
就是因为刘裕的仓促回朝,使得本来形势大好的北伐后秦以失败告终,接着王震恶被沈田子杀死,夏王赫连勃勃趁机窃取了刘裕的北伐成果。
当然后世对此有很多评价,有人说刘裕是因为想当皇帝所以失败了,有人说是因为刘裕手下没有可用的大将,有人说是因为当时南方的人力物力确实比不上北方。
宋朝司马光也认为,刘裕之失败是因为他让王镇恶和沈田子两个相互猜忌的人留守关中,以至于产生内讧,使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当然这些原因都是先天存在的。
而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刘裕的北伐始终没有一个大方向的正确战略。
义熙十三年十二月,刘裕留下12岁的次子刘义真驻镇关中,在三秦父老的叹息失望中匆匆南归。赫连勃勃的心腹大臣王买德闻听后说:“关中形胜之地,而裕以幼子守之,狼狈而归,正欲急成篡事耳,不暇复以中原为意。此天以关中赐我,不可失也。”
也就是说刘裕自己其实都没有搞明白自己要怎么北伐,怎么收复天下,北方当时还没有统一,面对各大民族政权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刘裕自己是没有一点准备的。
也正因为如此刘裕即使收 复了关中但是又很快放弃了,这种放弃正是因为刘裕对于关中的收复在整个北伐的道路上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没有一个估计,仅仅是为了北伐而北伐,为了声望而北伐,为了政治斗争而北伐,为了权利而北伐,至于打关中, 或者打蜀地,或者进取中原等等都没有全盘战略规划。这也是南朝无数次北伐失败的最大原因。
但是反观朱元璋却截然不同。“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第一步),移兵两河,破其籓篱(第二步),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第三步)。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第四步)。
这才是北伐该有的战略规划,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能够成功的原因,对于朱元璋来说只要按着这几步走下去,元朝就会被一步步困死,最终无路可走,即使中途失败了也没用关系,大不了再来就是了,总能够将北元困死。而最终的战略规划也确实像朱元璋那样预想了,等到北伐之时,元大都都没有防御,直接弃城而走了。
查看更多与“刘裕北伐为何失败?南朝无数次北伐失败的最大原因在哪里”相关的文章
皇帝身为一国之君,是天下最尊贵、最有权势的男子,天下人都得巴结和讨好皇帝。然而,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却甘愿给宠妃以及其父亲当奴仆,烧水、做饭,充当杂役,是历史上最贱的皇帝。他视百姓和大臣如草芥。他的昏庸,骄奢淫逸,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被宦官杀死。
萧宝卷,南朝齐第六位皇帝,齐明帝萧鸾次子,生母刘惠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故由潘妃抚养长大。他自幼口吃,还不喜欢念书,整天只知道玩闹,经常通宵达旦和宫中侍卫一起挖洞捉老鼠。齐明帝和潘妃都不管他,任由他胡作非为。
由于萧鸾的长子萧宝义不仅庶出,而且还有残疾,难以承接帝位,所以立萧宝卷为太子。起初,萧鸾担心儿子的心机不够,自己死后他驾驭不了那些宗室族人们。于是,他滥杀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从而巩固帝位。临终前,他告诫萧宝卷“做事不可在人后,果于诛杀”。对此,萧宝卷牢记在心,登基之后更是将父亲的遗训“发扬光大”。
永泰元年七月,萧宝卷称帝,从此开始了他的暴虐统治。稍不如意,他就诛杀宰辅大臣,甚至听信小人的谗言,连自己的亲舅舅刘暄将军都不放过。登基不久,他就逼得文官辞职,武将造反。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与平西将军崔慧景的先后起兵叛乱,但都兵败被杀。
南朝皇帝大多奢侈腐靡,萧宝卷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登基的同一年,他到民间广挑妃子,遇见了自己的克星潘玉儿。其父亲是街市上的小商贩,她则是一名歌伎。美艳动人的潘玉儿,用婴儿般的肌肤和一双柔若无骨的美足,俘获了萧宝卷的心,这也是为什么说萧宝卷有“恋足癖”的原因。
遇见潘玉儿后,萧宝卷做了很多荒唐事儿。为了能够让她重温市井的旧梦,萧宝卷特意下令在皇宫中搭建了一个集市,卖肉卖酒等街市上会出现的东西,这里都有。他让潘玉儿当集市的管理者,自己则充当城管小头目,负责罚款,甘愿被潘玉儿奴役。
两人的女儿夭折后,为了安抚潘玉儿,萧宝卷耗巨资修建了神仙、永寿、玉寿三座宫殿,极尽奢华。在炎热的夏天,为了让宫殿绿树成荫,他命人四处寻找参天大树。若是谁家有大树,他不惜破门入户,强行抢夺。他很喜欢潘玉儿的一双美足,为此,特意命人将黄金打造成莲花的形状,一朵一朵地贴在地上。然后让潘玉儿赤着脚,行走在上面,营造出“步步生莲花 ”的景象。两人出行时,萧宝卷让潘玉儿乘坐可以躺下睡觉的舒适的轿子里,自己却骑着马,像个随从似的跟在后面。即便众人议论纷纷,他也丝毫不在意。他为博得美人的欢心,做出的荒唐事数不胜数。在历史上,潘玉儿或许是唯一一位可以随意奴役皇帝的宠妃。
或许是口吃的原因,导致萧宝卷性格内向,很少说话,也不喜欢和大臣们沟通交流,常常出宫闲逛。每次出游,他都要驱逐老百姓,入室盗走其所有财产,离开时将房子拆毁。若是百姓瞧见了他的恶劣行径,都会被诛杀。因此,地方官员只要一见萧宝卷出宫,就立即告知境内的百姓,使道无行人,铺存空屋,避免遇上这残暴的皇帝。
萧宝卷派人毒杀了之前平定叛乱最有力的尚书仆射萧懿,他也为此付出了...
查看更多与“昏庸的南朝皇帝萧宝卷在位时是怎样胡作非为的?他最后却被臣子给杀死”相关的文章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一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电视剧点燃了许多观众的激情,以往那种奸诈小人、狼顾之相的西晋奠基人变得可爱、温柔了起来。很多人甚至认为司马懿在历史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其实他可以跟诸葛亮不分伯仲。然则这样的观点实在会让人贻笑大方了,司马懿一篡位之人,除了长寿没什么地方比诸葛亮更厉害,忠臣比之奸臣,这样的比较太别扭了。
当然,司马懿从来都不是等闲之辈,在处理自己的身后事上,他倒是和诸葛亮一样深思熟虑。公元266年,西晋司马炎逼迫魏帝禅让,僭位称帝,最终完成灭吴大业,一统天下。但西晋相传不过24年便爆发八王之乱,皇帝的昏庸加之诸侯王势力尾大不掉,故而令中原混战再起,天下重归分裂。汉族政权的自相残杀,让北伐游牧民族找到可乘之机。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发难,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西晋王朝只得度过长江,以南京为都城建立东晋政权。
两晋好歹相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这些皇帝的陵墓大多葬于历史中常见的北邙山,分别有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惠帝司马衷(太阳陵),还有追封的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文帝司马昭(崇阳陵)。这些陵墓离都城都很近,其中峻阳陵离洛阳仅20多里。要说这两晋的墓葬风俗也是奇怪,这样的安排真的不怕会破坏首都的风水吗?纵使先人们从旁庇佑,对逝世的人多少也有些畏惧之心吧。
晋王陵墓
其实,两晋的墓葬是得到了司马懿的指示:想当初司马懿弥留之际,特意留下了“三不”遗嘱警示后人。哪三不呢?“不坟”、“不树”、“不谒”。什么意思?就是说不立坟,不栽树,不祭祀。简单来讲就是要消灭所有陵墓存在的痕迹,要求按照国家机密的程度来下葬他们司马家的人。因而我们今天虽然能够看到北邙山的西晋皇帝墓,可这东晋帝陵却是极难找到。
司马懿有此三不,自然和他的所作所为离不开关系。在他的一手操作下,曹爽于政治斗争中失败,曹魏政权旁落司马氏一家。可这并不意味着司马氏从此高枕无忧了,事实上司马懿的谋权让许多忠于曹魏的臣子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总有一天他们会联合在一起,像大汉忠臣来一个清君侧,还政于魏帝。司马懿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不敢贸然称帝,更要将自己的坟墓隐藏起来。加之曹操当年盗墓充作军资的行为让社会上盗墓成风,两汉帝王陵、王公墓屡遭破坏,司马懿更能够感受到自己尸骨的危险。
事实果然如司马懿所料,在司马师、司马昭两代领导人的统治时期,曹魏便爆发了多次的叛乱军事行动,司马师因战负伤最终病逝,司马昭费尽心思才安抚住天下,给司马炎奠定了上位的基础。若非司马家这几个后人才能出众,这两晋是不太可能建立起来的。
查看更多与“司马懿弥留之际为后人留下哪“三不”,致使东晋帝陵极为难找?”相关的文章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皇权与世族之间相互交织存在的特殊时期,这个朝代就是上承东晋,下启隋朝,由宋、齐、梁、陈四朝相继更迭的南朝时期。南朝上承东晋,它无可避免地继承了东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垄断局面;除此之外,这四个小王朝的历代君主,他们的祖辈都是从中原逃到江南避乱的“北人”,从戈壁沙漠粗犷的北方“逃”到杏花春雨的江南,君主曾经要立志一统天下,收复东京大片失地的志向,很快就被磨灭在富庶江南的糜烂生活之中。家国情怀不断丧失,世族制度不断僵化,最终导致了南朝立国时间的不断缩减。
门阀士族享乐成风
从饮食就可以看出当时士族的奢侈腐朽,据《世说新语》记载:
“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武子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
两人为了斗富娱乐,以一头无比珍贵的牛和1千万钱为赌注,杀牛以后却只吃一小块,这在当时,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萌芽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兴盛于东晋的门阀制度,到了南朝早已经失去了左右朝廷政局的能力。毕竟南朝小王朝的这几位开国君主,均是一些寒微庶族出身,他们完全是依靠着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才从东晋时期的那些门阀士族手中夺来了统治权。与两晋时期相反,庶族在南朝时期依靠经济、军事力量逐步崛起,曾经能够在两晋时期干预朝政的世家大族,他们的政治特权在南朝时期得到了削弱。既然如此,南朝时期门阀世族大家的衰落,为何又会导致南朝立国时间不断缩短呢?
虽然南朝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被减弱,可是这个衰弱的庞大群体,仍然享受着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对于奢靡生活的贪婪欲望,从上到小权贵基本都是“以玄虚弘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奢靡的生活从而一步一步地激化了皇权与普通农民百姓之间的阶级矛盾。从史书记载的一些奢靡行为,足以看出宋、齐、梁、陈这4个小王朝豪门贵族奢靡成风、尽情享乐的生活。比如刘宋时刘穆之,在膳食方面可谓是竭力追求山珍海味,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史书记载他“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以此为常”,这种大摆宴席之风,南朝历代有之。
在穿着方面,由于自两晋时期,为了区分士庶有别,就对各级品官的衣服作出了明确严格的规定。南朝时期的高门贵族之间也是尽相攀比,比如齐代的文惠太子,就以“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过于雉头矣”,这些用珍贵鸟儿的羽毛所织成的毛羽衣物,一件可值千金。他们之所以在穿着上如此追求新颖、鲜丽,正是因为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有以衣取人之举,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就连那些寒门出生的官员,也不免在衣物上追求豪奢。
享乐成风的社会根源
《邺中记》载:当时社会极其富有:
“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光明、小光明、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朱雀锦 ……,工巧百端,不可尽名也。”
然而,这些全部集中在权贵门阀手中。而他们之所以会在吃穿...
查看更多与“享乐成风,任情而动,南朝覆灭早已命中注定”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