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除掉最大的政敌曹爽后,取得曹魏大权,皇帝已经成为傀儡。但并没有着急取代曹魏政权,体现了司马懿家族在涉及改朝换代方面的谨慎行事。笔者认为司马懿及其家人是基于以上因素考虑的。
首先,拥护曹魏政权的实力依然强大。曹魏政权从曹操起兵开始,经过官渡之战逐步壮大并实行统一北方。曹操虽未称帝却已经被公认为天下之主,善于重用人才的曹操身边围绕了大量的文臣武将。司马懿能够成功夺取和曹爽的胡作非为和政治头脑不足有很大关系,司马懿也只是控制朝廷内部权力,在边关和其他州郡还是曹氏的臣子。如果司马懿贸然行动,容易遭受强烈反抗,聪明的司马懿不会犯这种错误,他需要慢慢稳定局势。
其次,天下尚未统一,吴蜀虎视眈眈。虽然曹魏政权面对吴和蜀有绝对优势,但如果司马懿称帝,曹魏旧部完全可以投靠吴和蜀来反戈一击,如果这种局面出现,司马懿集团将处于劣势。因此虽然司马氏掌握了实权,但也要在对吴蜀的战争实现突破后再考虑夺位。通过对吴和蜀的战争,司马氏的军功在不断累积的同时,威望进一步增加,使天下人明确司马氏已经成为曹魏政权的主人。
第三,学先主曹操摆脱叛主束缚。曹操终其一生都是汉臣,但也是汉朝的实际主宰者,之所以没有走出这一步,还是害怕一旦称帝就会导致群起而攻之。到时候曹操会陷入被动,在没有称帝之前,他一切事情都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行事,占据政治制高点。等曹操死后,支持其儿子曹丕的力量就已经成为曹氏的死忠,曹丕称帝可以安抚曹家忠臣的心,也不需要顾忌对汉室忠诚的问题。曹丕继魏王以后就迫不及待的逼汉献帝禅让皇位。司马懿作为曹操父子的重臣,自然了解老主子的思路,他也要顾虑夺权之后群臣的反映,因此司马懿很有可能采取老主子的思路避免提前冒头,导致夺取不成。
最后,司马懿是以隐忍出名的,时机不成熟他不会贸然称帝。司马懿的政治心计不是曹魏臣子所能比。佯装重病迷惑曹爽,起誓不杀曹爽让其放松警惕之后,还是没留下曹爽。在夺取权力之前不断积蓄力量,依靠两个儿子不断壮大司马氏的实力。他应该是把希望寄托自己的儿子身上,可惜的是司马师先死,司马昭暴亡,皇位落在孙子晋武帝司马炎身上,并最终实现了天下统一,只不过这个统一有点太短暂了。
与“司马懿为夺王权耍心机,居然潜伏到七十岁高龄”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