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窦娥绝对算得上是比较出名的一个人,也是史上最冤的女人之一。在那个年代,像窦娥一样有着悲惨命运的女子其实很多,而她便是这些人的代表。
窦娥是关汉卿的经典杂剧《窦娥冤》中的重要人物,《窦娥冤》这部悲剧的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情节反映出元代贪污官吏“无心正法”,草菅人命,以及百姓有冤无路诉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弊病。
窦娥受冤屈而死,这个可怜的人在临死之前发了三个毒誓,并且一一应验,但是第三个毒誓却备受争议。 窦娥的第一个毒誓是“血溅白练”,第二个则是“六月飞雪”,而第三个则是“大旱三年”。“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便是《窦娥冤》这部元杂剧中的经典名句。
显然的,窦娥发的第一个毒誓和第二个毒誓都证明了窦娥的冤屈,也显示了这件事情的不同寻常。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很能够让人感到同情和体谅的。但是第三个毒誓却关乎千万人的生活,这就让普通人对窦娥有一定的怨念了。
我们都知道,窦娥的死其实主要是张驴儿和那些腐朽官员导致的,而大旱三年,在某种意义上,对这些人并没有影响,毕竟他们有钱有势,并且还可以鱼肉乡里。真正因为这个毒誓而过上不好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的百姓。那么,为何窦娥想要惩罚百姓呢?
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这些百姓的行为令窦娥感到了心寒。当窦娥为贪官污吏所害之时,普通百姓之中,无人站出来,反而以一种看戏的态度去看这个悲惨的故事。倘若有人站出来,亦或者有人向上级禀告这件事情的话,或许窦娥就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生机。
就比如有人突发了心脏病,倘若人群中有人叫了120,给了这个人一丝帮助,或许他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反之,倘若大家之时站着看戏的话,这个人便可能走向死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百姓也是造成窦娥如此悲惨的原因之一,因此窦娥想要用这种方式来惩罚他们。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其实在很早之前是学医的,因为他想要拯救黎民百姓的性命。然而,当鲁迅先生在偶然之间看到了人们对敌人杀害同胞的看戏心态之时,他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最终弃医从文,想要用自己的文字唤醒更多沉睡的中国人。而鲁迅的想法,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和窦娥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带着指引的想法,而后者则带着失望和怨恨。
由此也可以看出关汉卿塑造窦娥这个形象的用心良苦,他想要告诉人们,倘若大家一直如此麻木看待他人的不幸的话,或许最终恶果可能也会到达自己的身上。
与“窦娥死前发了哪三个毒誓?最后一个毒誓想要惩罚百姓”相关的文章
窦娥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悲剧人物,因为她曾经被诬陷下毒,毒死了自己的公公。但其实窦娥是被冤枉的,因为有一位地痞流氓看中了窦娥,想要强行的占有窦娥,但是窦娥宁死不从,所以这个地痞流氓才因爱生恨。在窦娥的公公的茶水中下了毒药,并且冤枉嫁祸给窦娥。
哪怕窦娥次次和官府申诉,官府却包庇地痞流氓。最终窦娥无奈地奔赴到了死刑刑场上。但是窦娥临死之前却发了三个毒誓,并期待上天如果承认自己无罪的话,就一定要让这三个毒誓应验。结果毒誓真的一一念了,但是百姓们即便相信窦娥无罪,却依旧埋怨唾骂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窦娥的第三个毒誓虽说应验了,但是却也害了不少无辜的人。
第一个毒誓是如果我是被冤枉的,那么死后我的血将会全部的洒落在白布上,结果真的如同窦娥死前发的毒誓那样,她的血一滴不漏的全部溅在了白布上。
第二个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六月飘雪了,可是六月原本天气炎热,正是一个适合播种和丰收的季节。但是突降飘雪,百姓们的农田里颗粒无收,也难怪百姓们会埋怨窦娥了。
至于第三个毒誓才真正是让百姓们唾骂窦娥的原因,因为窦娥发誓要让旱情持续三年的时间。结果她死后当地真的爆发了一场非常严重的旱灾,试想一想古代原本经济发展比较落,很多百姓们都只靠着一亩三分田生活。而气候突然就干旱了,有多少人都死在了旱情中。
窦娥确实很冤枉,但是冤枉窦娥的不是这些可怜的无辜的百姓,而是这不公的世道!窦娥的死反映了这个世道的不公平和黑暗,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惨绝人寰。
查看更多与“窦娥死前发了哪三个毒誓?含冤而死的她为何遭百姓们唾骂”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