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给人的印象可以说是十分的矛盾。矛盾的原因在于北宋作为一个朝代,虽繁荣富足,却武力孱弱;虽名相辈出,却将星凋零。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矛盾,导致了北宋对外异常的软弱,经常与别国签订一些不平等的条约,赔钱赔物。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又以澶渊之盟对后世影响最大。
澶渊之盟签订的历史配景完全可以往前追溯到连续25年之久的宋辽战争,因为这个盟约一定水平上来说是宋辽战争的效果。在履历了太宗朝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的惨败之后,北宋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并对辽国发生了畏惧心理,无论是天子还是百官,尽皆如此。所以当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引军南侵时,宋廷上下都慌了神,都想着南逃。幸亏这时朝堂上另有以寇准为首的少少主战派存在,在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下,才让宋真宗没有望风而逃,而是选择御驾亲征。
宋真宗虽然御驾亲征了,但他却不是一个性格坚定的人,不仅在路上磨磨蹭蹭,甚至还多次想撂挑子不去了,幸亏寇准一直跟在宋真宗身边建言,才让宋真宗最终到达了澶渊郡。不外因为畏惧,宋真宗只是在前线漏了一面便躲到了后方。但纵然是这样,纯朴的士卒和黎民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多次挫败了辽军的进攻,而且射杀了辽军上将萧挞凛,占据相对优势;而辽军因为远道而来,久攻不下,开始泛起后方不稳,后勤不足情况,因此选择和宋朝和议。宋真宗得知后,掉臂寇准等人的阻挡,选择和议并签订澶渊之盟。
其实相识澶渊之盟的配景后,相信大家都能猜到它绝对不是一个公正的盟约,事实也简直如此。澶渊之盟的内容简朴来说主要有四条,即约兄弟、明界限、赔巨款和开互市。所谓“约兄弟”是指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天子根据年事来称谓;“明界限”即明确双方界限,互不侵犯;“赔巨款”则是北宋向辽国赔偿军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最后一个“开互市”指的是在疆域地域开放市场,举行商业。
单单从“赔巨款”这一条来看,就能明确澶渊之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屈辱的城下之盟了,因为这内里的每一两银子,每一匹布都出自北宋黎民的身上。可是宋真宗却不这样以为,他美其名曰制止黎民遭受战争之苦,实际上却是对辽国的恐惧。在关于赔款几多的问题上,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那就是真宗曾和卖力谈判的曹使用说,只要能够让和谈乐成,就算是泯灭百万之巨也在所不惜。幸亏这次谈话被寇准听到了,寇准立刻找到曹使用说:“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凌驾三十万,我就砍你的脑壳。”这样才使北宋制止了更大的损失。
可是澶渊之盟仅仅只是一屈辱的城下之盟吗?其实也不尽然。相反在短期内澶渊之盟还是给北宋带来了极大的利益的,好比说三十万的赔款虽然庞大,可是由此节约的军费远远比它多,再加上北宋商业蓬勃,在举行互市时占据绝对的优势,通过互市的收益就到达岁币的2.5倍以上,在经济上牵制住辽国。固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澶渊之盟签订后所带来的数十年的宁静,正是有这样的宁静才给了北宋的繁荣的基础。
固然,这是...
查看更多与“澶渊之盟为北宋和辽的灭亡打下基础,澶渊之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相关的文章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缔结的盟约,但说是盟约,许多人却将它视作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究竟盟约中对于辽国没有什么要求,可是北宋却要支付庞大的价格。更令许多人诟病的是,澶渊之盟还是北宋在有利局势下主动与辽国签订的羞耻条约,这与后世晚清和法国签订的条约何其相似。
类似于这样在战场上打赢了却摇尾乞怜的举动总是会令人恼怒,宋真宗等人也因此背负上骂名。那么,北宋与辽国缔结羞耻的澶渊之盟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对于宋人来说,缔结澶渊之盟以前的历史是不堪回首的。自从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人以后,中原王朝便一直寝食难安,但通常有志向的君主,无不想夺回燕云十六州。可是燕云之地送出容易,想要夺回却是难上加难,宋太宗携精锐雄师北上,与辽国举行两次大战,却铩羽而归。
宋太宗北伐失败以后,北宋又与辽国举行了不下百次的巨细战役,但北宋败多胜少,整个宋人的脊梁骨全部在一次次失败当中被打断了。到宋真宗时,不光满朝文武不敢轻启战端,连宋军内部也视辽军如虎狼,不敢反抗。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北宋焦头烂额时,辽国却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励精图治下不停稳定下来,国力也在日益增强。宋人皆知辽人狼子野心,但他们却无计可施,只能被动防御。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雄师南侵,深入宋境。在辽军强盛的兵锋下,遂城等地接连被攻破,宋将王先知和云州视察使王继忠皆被生俘。消息传回京城以后,朝野震动,宋真宗仓皇不已,想要迁都南逃。满朝文武也都主张迁都,一位位大臣们甚至已经开始讨论起该迁都到何地了。就在这时,宰相寇准站了出来,他力主抗敌,多次请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无奈,只能北上亲征。
其实,不仅宋真宗无奈,萧太后和辽圣宗也有自己的心事,他们没有意料到宋军的反抗竟会如此坚决。辽军在定州、瀛州与宋军鏖战十多日,但都无法攻克。眼看粮草越来越少,补给线也越来越长,辽军内部也有议和的声音。
当辽军在定州久攻不下时,王继忠乘隙劝萧太后与宋朝媾和。萧太后是一位很务实的人,她出军时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战事顺利就继续打下去,战事不顺利就与北宋议和。于是,辽国向北宋提出了议和,但宋真宗却拒绝了议和。
见北宋不配合,辽军只能继续攻城。在辽军的大肆进攻之下,祁州、德清先后被攻克,澶州(今濮阳)被辽军三面困绕。可是宋将李继隆死守城门,辽军始终无法攻克澶州。
辽军主帅萧挞凛自恃勇武,竟到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发现萧挞凛以后,以伏驽将其射杀。萧挞凛是辽军的上将,他的死对于辽军士气攻击很大。《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正在这时,宋真宗一行人也抵达澶州。在寇准的欺压下,宋真宗登上城楼,只管天子是被迫督战,但宋军还是士气大增,“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到这里,辽军难以攻克澶州,澶州内的军民多达数十万,辽军粮草压力也越来越大,战场上的主动权看似已经到...
查看更多与“北宋在有利局势下与辽签订屈辱的盟约,究竟是为什么?”相关的文章
不少人对“澶渊之盟”都存在误解,认为这是北宋政府被迫和辽国订立的城下之盟。实际上,这是完全不正确的。
这里肯定有人要来反驳我,说北宋政府每年都要给辽岁币,包括十万两银子和二十万匹绢,这明显是战争赔款性质的!而且人家辽国的大军都兵临城下了,怎么能说不是城下之盟?
公元1004年,时值宋真宗在位,这时候北边的辽国大军打着收复瓦桥关的名号大举南下。军情十分紧急,整的北宋政府上下是一片慌乱,当皇帝的宋真宗更是急的跺脚!
于是这个北宋的第三任皇帝就召集身边的大臣商议对策,心想各位赶紧想想办法,敌人都打到国门口了,要是不赶紧拿个主意估计都要被一锅端了。
这些大臣们眼见形势严峻,寻思着不行咱们就迁都吧,长江天堑谅不习水战的北人也是奈之若何。于是祖籍四川的大臣就主张迁都到益州,祖籍江南的则主张迁都金陵。
宋真宗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宰相寇准。话说这个宰相寇准确实是个硬骨头,说这是哪个王八蛋给陛下出的馊主意,应该直接拖出去砍了!现如今我朝天子神武,将帅协和,如果陛下亲自到前线督战,北方的辽人自然当望风而逃!
宋真宗想了想,自己虽然长在深宫妇人手,但是毕竟留着老爸的英雄血。各地的军队也竞相开拔北去,自己一代皇帝怎么能当个只知远遁的主呢?于是只得放弃迁都想法。
要说这宋朝前期的军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毕竟久经沙场,经验丰富。辽军南下虽猛,终于还是受到了遏制。
当年十月前线传来瀛洲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宋真宗一听我朝果然还是有不少能人的,由此也算坚定了自己御驾亲征的信心。于是,在十一月末率军到达战事最紧的澶洲。
本来按照宋真宗的打算是自己在后方压阵,不过黄河。但是在宰相寇准的建议下只得渡过黄河,到达北城门楼。这下宋朝将士看到皇帝都亲自来了,一下子士气大振,个个都欢呼雀跃,声震云霄。
另一边的辽朝军队看到这种情形,是相视惊愕,战阵都不能成行。
此时,辽朝的数万骑兵已经到达澶洲城下,准备发起进攻。辽军的前军统帅萧挞凛自恃契丹悍勇无比,亲自到前军督战,结果被宋军用机弩射死了,辽军士气不振。萧太后听说这个消息后还哭了好久,为之罢朝五天。
这之后,辽军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整体上进军比较顺利,但是战线过长,补给出了问题。于是萧太后就准备开始议和。
这时候的宋真宗早就在露面之后回到河南去了,在北边督战的实际是宰相寇准,毕竟天子不能以身犯险,国家社稷为重吗不是。寇准一看辽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能穿鲁之素缟了,于是赶紧来找皇帝,请求一鼓作气,歼灭辽军,收复燕云十六州!
不过宋真宗可不是这么想的,打仗多么浪费钱啊,而且还得死这么老些人,还是赶紧议和的好。安安静静,和和平平的难道不好吗?于是双方就派人去讲和了。
话说这个讲和无非就是你出价我还价,最终两国达成了这么一个和解协议:
1、宋辽为兄弟之国,地位平等。
2、双方疆域大致按照实际占领划分,互相撤兵。
3、宋朝每年给辽岁币十万两银和二十万匹绢,“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
4、约定此后凡有越界盗...
查看更多与“北宋与辽的盟约澶渊之盟宋朝是赚了还是亏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