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沃代翼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了自己的叔父成师,是为曲沃桓叔。这次的分封给晋国带来了近70年的内乱。曲沃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曲沃城人口和规模都比晋国都城翼城要大的多。有了实力自然不甘心屈居人下,晋国曲沃这一支开始尝试向最高权力发起挑战。
经过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代人的持续进攻。终于在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攻克翼城。武公担心周天子干预,于是把晋国的宝器全部贿赂给周釐王,公元前678年周釐王正式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曲沃武公正式成为一方诸侯,是为晋武公。
曲沃代翼是以庶代嫡,以下克上,竟然还得到了周王的承认。它破坏了封建规矩,是个恶劣的范例,对整个春秋乃至战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晋无公族
曲沃代翼产生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晋无公族。武公死后位置传到了献公手里。在曲沃代翼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晋公室:桓叔、庄伯之后。这些公族严重威胁到了献公,再加上前车之鉴不远。献公在士蒍的谋划下,分化瓦解逐步消灭了所有桓庄之族。等到骊姬之乱时,献公对自己儿子下手,死的死,跑的跑,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了。晋国因此没有了公室这道屏障,一旦有权臣篡位,晋王室也是无可奈何,这跟三国时期魏国很像,司马懿篡权后,曹家也是无一人能站出来反抗。
3、异姓公族
晋国虽无同姓公族却有异姓公族,晋国历史进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权臣:赵盾。他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爷爷。晋成公一即位就发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这当然不是晋成公的想法,这是赵盾的意思。这可不是为了公族的虚名,而是为了田,公族是要受封土地的。晋国卿大夫就这样慢慢的蚕食晋国土地。
4、六卿制度
晋文公时期晋国设立三军制:中、上、下三军,每军一名将,一名佐。中军将为正卿,元帅,执政,其余为次卿。此制度变化多次有的时候是五军十卿,有的时候是六军十二卿。直到晋平公时期才稳定为三军六卿,因为这时候晋国卿大夫最强的就只剩下: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这六家了。后来范氏、中行氏又被灭了,就只剩下四家了,六卿又改为了四卿。
六卿既主政又掌握军队,实际掌握了晋国的大权。而六卿都来自强大的十二个家族。这些家族在明争暗斗中互相兼并,失败的退出历史舞台,胜利的逐渐壮大。胜利者直接瓜分失败者的土地,而国君却无能为力。
有人认为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是:世卿世禄制。我觉得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世卿世禄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制的,否者诸侯分封出去的土地就永远出去了,那么所有的诸侯国都坚持不了多久就没土地了,有分封肯定也有相应的回收制度。比如:犯罪剥夺封地、无后回收封地等。 世卿世禄也不是只有晋国,但最终被分的却只有晋国。
晋国被分解的根本原因是:卿大夫在晋国争霸过程中逐渐壮大,六卿制让卿大夫掌握了军政大权,卿大夫又专为家族考虑,结果是大夫家势力越来越大,土地越来越多。 甚至一家卿大夫带自己的军队就能跟齐国干。晋国没有强力公族导致无法压制卿大夫。更可悲的...
查看更多与“三家分晋的故事是怎么来的?让我告诉你晋国被瓜分的根本原因”相关的文章
众所周知,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晋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在和齐国、楚国、秦国等大国的较量中,晋国在整体趋势上占据了上风。对于晋国来说,六卿等异姓士族的重用,确实增强了晋国的人才活跃度,为晋国的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六卿之间的相互倾轧,也在春秋后期导致晋国公室的衰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促使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成为战国七雄。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晋国为何走向灭亡?
一
首先,就“魏赵韩三家分晋”来说,根本原因就是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晋国可以理解为一个缩小版的周朝。就周武王姬发建立的西周,因为地域辽阔等原因,所以采用了分封制。同时,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来说,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百姓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就周天子来说,实力强大时还能控制住各个诸侯国。
二
但是,进入到东周时期,也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实力变化,导致后者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所以,就周王室来说,最终是被自己分封的秦国所灭。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晋国来说,因为疆域辽阔,所以将土地分封给各个卿大夫。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对于自己的封地拥有绝对的权力,比如兵权、经济权、继承权等。长此以往,这些封地内的将士和百姓,自然只会效忠于各个卿大夫,而不是晋国的君主了。而在晋国不断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韩、赵、魏、智、范、中行氏等异姓卿大夫也趁机做大做强。
三
当然,分封制是导致“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晋国公室的衰微,也是造成晋国被一分为三的重要原因。早在春秋时期,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选择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是晋国和楚国、秦国等诸侯国不同的地方。到了晋文公在位时,同样对进攻公室子弟进行打压,选择重用异姓卿大夫。在晋文公等君主称霸的过程中,缺乏公室力量制约的卿大夫不断壮大,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晋国公室也没有力量却制衡了。
四
最后,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在这之后,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晋阳之战。此战,赵、韩、魏三家卿大夫消灭了智氏。如果此战是智氏胜利的话,那么,智氏很可能会消灭魏赵韩三家,也即晋国很可能被智氏取代。那么,晋国就如同田氏代齐,只被一个卿大夫所取代。就田氏代齐的齐国来说,也是卿大夫的实力不断壮大所致的,并且,齐国在齐桓公去世后发生的内乱,也削弱了自己的公室力量,为田氏代齐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分封制是导致三家分晋以及田氏代齐的根本原因,而晋国、齐国公室力量的衰微,则是直接原因。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三家分晋的故事?弱肉强食在晋国体现的淋漓尽致”相关的文章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时期,晋国被韩、魏、赵、三家所瓜分的事情,也就意味着春秋结束,战国开始。我们看看三家是如何瓜分晋国的。
春秋时期一些小的诸侯国慢慢的都被大的诸侯国所吞并,但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大权则渐渐的落在大夫手里。他们本身就是贵族,而且当时晋献公曾诛杀公司,晋国不再立公子为贵族,而是以异性大夫为贵族,晋王室的力量也就从此衰落,而异性卿大夫就没有什么制约的力量。当时中原的霸主晋国国军权力一步一步的衰退,由当时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朝政,而这六家就被称为“六卿”。
之后那是不断的征战啊,直到春秋末年的时候范氏﹑中行氏两家出局,这个时候晋国只剩下智、韩、魏、赵四家。而这四家中智氏的势力又是最强的,然而智伯就像他们三家索要土地,他们两家都怕智氏所以就给了。而到赵国的时候,赵国果断拒绝了。
智氏就有了理由,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襄子。而且当时智伯还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但是赵襄子在晋阳经营的很好,坚持了三年之久。城里面都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就这样还在坚持。
之后赵襄子就派丞相张孟去暗地里见韩康子、魏恒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来说服他们。当时他俩也想啊,你收拾了赵国然后反手再来收拾我们,我们不就倒霉了。所以就和赵国开始反攻智氏,当夜杀死看管河堤的小吏,突然放水淹智军,而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
之后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之后晋国再也没有和韩赵魏所能相抗的力量,而之后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
然后韩魏赵索性就瓜分了晋国所剩的田地,强迫周王室承认其诸侯地位。“三家分晋”也是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标志着霸权政治的结束,七国兼并的时代到到来。
与“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带你看三家是如何瓜分晋国的”相关的文章
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是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线,也标志着社会制度进入封建制度,那么为什么是三家分晋,而不是四家分晋或者像田氏一样独家取代姜姓吕氏变为田齐呢?
春秋后期,晋国逐步衰弱,晋国的实权由六家掌控,分别是韩、赵、魏、智、范和中行。在之后的互相征战中,范家和中行被灭掉,只留下了韩、赵、魏和智家,其中智家实力最强。最强的没留下反而是剩下韩、赵、魏,这其中还有一些故事。
当初智宣子想立智伯瑶为继承人,智家族人智果说:“立智瑶不如立智宵,智瑶好的地方有五处,但是有一样不好。鬓发美观,身材高大;能骑善射;通晓各种技艺;言辞善辩,聪慧;处事刚毅果断;但是唯一不好的是不仁,品德不好;以他的五项才能去欺凌弱小,做不仁的事,谁会善待他,若果立瑶为继承人,那么智家族人将会被灭。”智宣子不听,智果离开智族到太史那与智族分开,改为辅氏,到了智族被灭也只有智果这一支脉幸免存续下来,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仅凭一个人的才能和德行就能预知后边的事,这种程度我们现在的人很难做到,所以识人真的很重要。
赵简子的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像选立继承人,不知道立哪一个。于是将训诫写在书简上给两个儿子,并告诉他们学习三年,三年后问伯鲁不能说出训诫内容,问他书简在哪,已经找不到了;问无恤则能背出内容,问他书简在哪无恤则从袖中拿出来给赵简子看。赵简子于是认为无恤贤能并把无恤立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赵襄子。赵简子派尹铎去管理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一代,后成为赵国国都)。在去之前尹铎问赵简子想把晋阳作为财税的输出地还是作为后方保障。赵简子的答案是后者,作为赵国的保障。尹铎到晋阳后,减轻赋税,增加人口,人心所向。赵简子对无恤说:晋国如果有难,不要认为尹铎管理的晋阳人口少,晋阳离着远,一定要去晋阳。赵简子为后人着想的眼光还真是长远。
智宣子死后,智伯瑶继位,既智襄子。智伯在蓝台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在宴席上智伯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康子的大臣段规。智国听到后进言说:“主上这样恐怕会有灾难。”智伯回道:“只有我让别人有灾难,谁敢来使我有灾难。”智国说:“夏书上有人说一个人的怨恨怎么会在明处,仅日在宴席上主上戏弄韩家君臣两人,还说他们不敢反,毒虫蜂刺都能害人,何况他们君臣两人呢。”智伯不听。看来不听人劝的君主都没好下场,普通人也一样。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要不给,段规劝道: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负,不给他恐怕会征伐我们,不如给他,给了他他就会像别人要,不给就会讨伐他人,我们便幸免于难,我们可以伺机而动。韩康子听后称赞,善。于是派人把万家之邑给了智伯。智伯一看要地成功很高兴,又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也想不给,但是他的大臣任章问为何不给,魏桓子说:无缘无故要地,所以不给。任章劝道:无缘无故要地,诸大夫必然会恐惧智伯,我们给智伯地,智伯会自大,自大就会轻敌,恐惧的人会相互依靠团结,团结的人对待轻敌的人,姓智的命必然...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哪三家?为什么会是这三家来瓜分晋国呢”相关的文章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查看更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割线是怎么产生的?原来晋国被瓜分才是标志”相关的文章
晋国,周朝诸侯国,与周王室同姓,姬姓晋氏,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到春秋时期,第二十二任国君晋文公重尔登位之后,先是诛杀叛逃周室的王子带,护送周襄王回京,短短九年间先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少有败绩,终于公元前632年在践土会盟诸侯,晋国成为继齐国之后第二个会盟诸侯称霸的诸侯国。
重尔在位时期,晋国霸业达到顶峰,城濮之战中击败势力强大的楚国,继任的晋襄公维持霸业不坠,在与秦国的角逐中处于上风,始终阻碍着秦国东出函谷关的步伐,整个春秋时期,秦国也只能做个憋屈的关中老宅男。
即便在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秦国依然占不到便宜,相反,被虐得有点惨,最惨的时候河西之地(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都丢了,失去河西战略要地,其安全受到魏国严重的威胁,而秦国对此毫无办法,急了眼的秦伯甚至荒唐地将一位公主投河嫁给黄河伯,寄希望于鬼神显灵帮助抵抗魏兵……若不是魏文侯去世,魏国的扩张重心转向中原地区,强悍的魏武卒真的非常有希望踏平秦国。
另外,战国中后期实力强悍的齐国、楚国,都被魏文侯带着赵、韩两个小伙伴揍得满脸大包,出过无数兵法家然而实战里却并没有卵用的齐国,被赵、魏、韩三国联军一路揍到了都城下,连齐侯都被活捉了来献予周天子,在赵、魏、韩被周天子列为诸侯的典礼上当了经验宝宝,而楚国则是一路向南败退,春秋时吞并的中原土地吐出来大半,辛辛苦苦三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与“春秋时期,这个国家即便四分五裂,也依然实力强悍”相关的文章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历史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氏把范氏、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三家分晋”成为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家分晋之前,楚国一直和晋国争霸,也即在整个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春秋时期的诸侯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即很多诸侯国要么倒向晋国,要么倒向楚国。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时,楚国在干什么,为何不趁乱消灭晋国呢?
一
首先,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日益强大的晋国和楚国争霸中原。晋楚争霸主要三次大战: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鄢陵之战时俘获了楚国王室的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前557年晋国在湛阪之战再次击败楚国。前546年弭兵之会后,晋楚大体上平分中原霸主的宝座,但是,因为晋国胜多败少,所以晋国长期占据上风,而楚国则长期处在下风。
由此,对于楚国来说,晋国可谓自己的头号大敌。而三家分晋的时候,晋国各个卿大夫之间激烈较量,这意味着晋国陷入到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对于楚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趁机发难的良好机会。不过,楚国并没有在三家分晋时进攻晋国,乃至于消灭晋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楚国的实力相对下滑,不具备消灭晋国的条件。
二
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弭兵之会在宋国举行。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许、曹、邾、滕、蔡等14国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晋国和楚国共为盟主,晋国和楚国之间不再交战,至于秦国、齐国之外的诸侯国,则需要向晋国或者楚国朝贡。彼时,晋国因为受制于卿大夫执掌大权的情况,所以逐渐无力对楚国发动战争。但是,晋国选择扶持楚国东边的吴国,以此达到牵制乃至于削弱楚国的目标。
春秋后期,楚平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忠奸不分,听信佞臣费无极,杀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足智多谋、颇有才干的伍子胥出逃。平王十年(前519年)秋,吴王僚见形势对吴有利,遂出兵伐楚,攻打州来。也即在春秋后期,吴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晋国,成为楚国的重要对手。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孙武率军攻打楚国,从而爆发了柏举之战。
三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国都城的远程进攻战。由此,非常明显的是,...
查看更多与“三国分晋之时,楚国为何放弃顺势而为的灭晋?”相关的文章
杀了伍子胥后,夫差伐齐北上就没有了羁绊,这时齐国鲍氏杀了他们的国君悼公辅佐阳生作国君。这是人家齐国的家务事,但吴国强大了,因此,也成为吴国的管理天下的家务事,吴王打算讨伐鲍氏,所以就再一次率兵攻打齐国。可是,这一次,吴国并没有取,有些郁闷地撤兵回去了。
此后,吴王召集鲁国、卫国的国君在橐皋会盟。第二年,就势北上,在黄池(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南)大会诸侯,来号令周天子。
看样子吴国的霸权就要建成了。
但这时,吴国出事了,越王勾践乘虚而入袭击吴国,杀死吴太子,打败吴国军队。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
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他并没有意识到,吴国大厦就要从此倒塌。为了争当霸主,他怕天下人听到这个消息,就坚守秘密,把前来报信的七个使者斩杀于帐前。
为什么要杀死报信的使者?因为他想做霸主。要做霸主,自己的老窝被人端了,别人笑话还来不及呢,谁会尊奉您为霸主?因此,这个消息绝对不能对外透露。但这个事情毕竟发生,因此,吴王夫差想尽快了结争霸的事,要尽快了结就必然在行为中有所表现。
吴王的这些心事被晋国使者看出来了,他对晋国大夫赵鞅说:“高贵的人的脸色没有灰暗无神的。现在吴王面色灰暗,是他的国家被敌人战胜了吗?或许是太子死了吧?而且夷人轻佻不沉着,不能长久忍耐,请稍等一等。”于是晋国采取了强硬的态度。
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吴王说:“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
晋定公说:“在姬姓诸国中只有我晋国当过霸主。”
晋国大夫赵鞅见晋吴争执不下,动怒,要攻吴王,吴王夫差因为内部出了事情,不敢应战,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
这是《左传》的记载。但按《国语》的记载,却是吴国排在了晋国的前面。我个人觉得,《国语》的描写可能更符合当时吴王的心态。
吴王听说越国端了他的老窝后,更焦虑,想尽快结束会盟的事,但又不能让晋国和诸侯们看出自己的短处,于是采取了非常的手段。原本会盟是不用兵的,但吴王夫差为了当上霸主,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方式,在黄昏时发布命令,让士卒饱餐并喂足战马。半夜时分下令全军穿好铠甲,缚住马舌,把行军灶里的火移出来照明。《国语》的描写非常详细,吴王让其主力中军一万人以一百名为一行,排成一百行。每行排头的都是官师,抱着金属做的大铃,捧着士兵名册,旁边竖着幡旗和犀牛皮做的盾牌。每十行由一名下大夫率领,竖着旌旗,提着战鼓,挟着兵书,拿着鼓槌。一百行由一名将军率领,竖着日月旗,支起战鼓,将军挟着兵书,拿着鼓槌。这一万人组成的方阵,都穿着白色的下衣,打着白色的旗帜,披着白色的铠甲,带着白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白色的茅草花。吴王亲自拿着钺,身旁竖着白色军旗在方阵中间站立。
左军也像中军这样列阵,但都穿着红色的下衣,打着红色的旗帜,披着红色的铠甲,带着红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鲜红的火焰。右军也像中军这样列阵,但都穿着黑色的下衣,打着黑色的旗帜,披着黑色的铠甲,带着黑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黑色的乌云。左中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