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曾国藩家书

发布时间:2020-06-29
1 2024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推荐12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明确而独特的体验可由光明提供,而知识则源自于读书。作者笔下的作品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触动读者并让其获得独属于自己的心灵共鸣。在撰写读后感时,我们应避免空洞的陈词滥调,需谨慎选择用词。如果您需要关于“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方面的建议,我们将一直为您提供该领域最新的资讯!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国藩关键字时出现一个推送:曾国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谈到了曾国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叹。自此,我开始阅读曾国藩的相关书籍,《曾国藩家书》是写给父母兄弟,更是写给我辈读书济世之人,字里行间尽是一位沧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

如今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告别了书信,同时告别的还有纸张独具的温情。读《曾国藩家书》感觉特别亲切,它让我们看到曾国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每一句话都感受得到作为父亲,兄长浓浓的亲情。曾国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关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诲子女,是仁慈的父亲;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济族人,是最好的亲友。

曾国藩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等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公对学习的重视。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物质极度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匮乏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这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中国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更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才是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素质的关键。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为兄弟们设立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诗到经,从读书到修身,详细至极。在曾国藩的家书中真正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在330多封家属中,他讲求人生道理,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我们的教育似乎太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强道德修养。我们定当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为“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

初读《曾国藩家书》,鉴于其文字多为古义,理解起来颇为困难;再读《曾国藩家书》,由于初读奠定基础,其中为人处事之道理才尽系被理解。

这本书,单看其名,不言而喻,便知其中之内容多以书信方式呈现。通读全书,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书信中所涉及之内容可理解为三大境界。细细道来,三种角色:父母、兄弟、子女;三大境界:“孝”、“劝”、“教”。

父母之命“孝”为先

当椿蓉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

查看更多
2 曾国藩给弟弟写家书让其多借钱,终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后人对于曾国藩的评价是非常高的,称其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说是古代文臣的典范。

曾国藩曾经给自己的弟弟写过一封家书,里面说:不论有事没事,多向邻居、亲戚、朋友借钱。

我们今天来看,欠别人金钱和情谊都不是让人心安的事情,曾国藩在清朝官拜一品,曾氏家族更是赫赫有名的官宦之家,曾国藩弟弟怎么可能和缺钱呢?

曾国藩在家书里面对这句话进行了阐释说明——他说我们称得上是大户人家,但是在朝廷为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示弱,仇富心理是人们普遍有的,但是我们不能够成为他们仇视的对象。

其次,当你向别人借钱的时候,只有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你才可以借到钱。通过借钱的方式,你可以明白,谁会在关键的时候愿意伸出援手,谁对你是足够信赖的。

借到钱之后要及时还钱,最好还给别人带上一些礼物,这样能够表明你确实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如果以后遇到困难事,这些曾经借钱给你的人不会冷眼旁观。

再者,从他人愿意借多少钱给你,从借钱的数目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对方的背景,知道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向谁求助。

这就是曾国藩对于人性的解析,他巧妙的利用人性的特点让家人学会借钱的智慧。

事实上,曾国藩也借给别人不少钱,借钱的对象大多数是到京城考试为官的潜在人才,曾国藩认为,结交好这一部分人才,可以使得自己今后的官路更加亨通。

查看更多
3 曾国藩家书中的短短8字,后人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的意义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获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谥号“文正”。

“文正”这个谥号被称为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古代有无数文臣梦想着去世后能获此殊荣,但清朝近300年,获此谥号者仅8人。

在往上数,明朝276年,只有方孝孺、李东阳等5人获谥“文正”;宋朝320年,也只有范仲淹、司马光等9人。

与“文正”一样有含金量的,还有“世袭罔替”的待遇。

“世袭罔替”指的是爵位能够无限次被子孙继承。在清朝,原来享有这个待遇的只有12大“铁帽子王”。清室能将这一特权交给一个汉人,这足可见曾国藩地位之高。

而说到历史功绩,曾国藩的一生其实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但无论肯定还是否定,人们莫不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

因为《曾国藩家书》不仅记录了一些家务事,还蕴藏着许多为人处世、教子持家的深刻道理。而曾国藩在读书、修身、养性等方面,确实给后人树立了良好榜样。

伟人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许多近代以来的大人物也将《曾国藩家书》置于案头,终生拜读不辍。

这本书为何这么有魅力?下面,我们就从书中经常提到的“八宝饭”入手,以一斑而窥全豹。

所谓的“八宝饭”,就是指“书”、“蔬”、“渔”、“猪”、“早”、“扫”、“考”、“宝”这8字箴言,它们简单、形象,一目了然,一些读者或许已经猜出什么意思了。但为了便于深入了它们的内涵,我们要分三个层次作一些解析:

一、“书”

“书”当然指的是读书,但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并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那种温文尔雅的读,而是要三“蛮”:蛮读、蛮记、蛮温。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下蛮劲,要下苦功,不能泛泛而读,否则结果就是“徒耗日功而已”,白白浪费时间。

结合我们的读书经历想想,确实如此。许多人平日里也读了不少书,但真正能掌握的内容却不多。

归根结底,读书没有目的,没下功夫,只是娱乐而已。反而是为了考试、考证而有目的去学,才真正掌握了知识。

曾国藩告诫后人,读书要从“有恒”二字上下功夫。而要树立读书的恒心,就必须要在求知中得到乐趣。因为如果没有阶段性的收获,谁都不可能长期坚持。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书是为你自己读的。”然而,以曾国藩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误区,读书并不是一个家庭成员个人的事。

在他看来,读书是增强所有家庭成员治家本领和综合素质的唯一途径。

所以,读书不应只是学生的任务,而应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读书是整个家族兴衰的决定因素。

而正因为有了读书的传承,曾氏家族才能代代出英才,先后出了一批著名的外交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干部。无独有偶,历史上其他一些名门望族,如浙江“钱氏”,也都是书香门第。

二、“蔬”、“鱼”、“猪”

“蔬”、“鱼”、“猪”,顾名思义,分别指的是种菜、养鱼和养猪,以此也可以引申为种植业、养殖业。

曾国藩出生于耕读家庭,除了读书,他也要下地劳作,从事辛勤的农业生产。

即使他日后飞黄腾达,享受着高官厚禄...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