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词语造句
>

科举

科举造句

更新时间:2024-05-06 05:12:29

好工具造句栏目为您提供2024年的科举的造句相关内容,本栏目原创编辑和精选收集了155条科举的造句一二年级例句供您参考,同时也为您推荐了科举的解释(永远地;无例外地)、近反义词和组词。
  • 1、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
  • 2、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 3、光前裕后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
  • 4、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换取功名利禄。
  • 5、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 6、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 7、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 8、延佑初行科举,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荐贤拔滞,知无不言。
  • 9、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 10、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 11、这口古井虽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甘冽如故,雕刻精美的牌坊高高耸立,就连中国封建科举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的亲笔题词也清晰可辨。
  • 12、说起科举,广州有道名菜的故事也是不得不提,一说出来谁都听过,那就是三元及第粥。
  • 13、殿试是唐代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14、科举制并不是自创生即完备周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也曾经历了失误、挫折,甚至后退。但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的持续努力,它一步步地完善,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 15、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 16、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很善于网罗人才,他们通过科举制度把有才华的人网罗到政府中来。
  • 17、你说大清朝完蛋在哪儿?甭骗我,说什么孙中山呀、革命党呀。清朝灭亡,就是因为废除了科举制。
  • 18、据说当年丁老爷子科举时候,官场非常腐败,丁老爷子一气之下罢笔长叹,扬长而去。
  • 19、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 20、学校教育丧失了独立性,从教学内容到学生的考课,都以科举入仕为宗旨。
  • 21、宋朝以后,富阳纸开始名扬天下,元书纸、井纸、赤亭纸三大名纸更是被朝廷列为“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用纸。
  • 22、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后,孙山榜上有名,但是排在最后一位。
  • 23、只要你有绝世才华,无论什么出身,都能依靠科举,一举成名天下知。
  • 24、虽然有众多的落第者,但在“利出一孔”的科举制度中,少数几个人所演义的成才故事,依然能够激励多数人去成就万里挑一的神话。
  • 25、在科举时代,经过乡试、会试、殿试,得第一名者,称“三元及第”。
  • 26、在“三元及第”四个大字的牌匾下,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的铜像更是成了许多父母告诫孩子好好学习的“教育基地”。
  • 27、科举制度对整个唐代的士林心态、风俗习尚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唐人出处进退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哲学的架构意义更为重大。
  • 28、乡试是科举考试中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 29、陛下,先皇陛下为大隋创下了盖世功勋!他登基后,先开创了科举制度,然后征发民众开凿南北大运河。
  • 30、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十九人。
  • 31、鉴于科举制度的文化特性,文化应是“科举学”学科建设的应有定位。
  • 32、古人出名靠科举,今人出名靠网络。把自己的隐私与一个人分享,那是知己;和一群人分享,那是博客;跟全国人民分享,那叫网络红人!
  • 33、不几年后,中国传统教育史上一抹灰色阴影被最终揩去,流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各级学堂被认定并纳入中国的主流教育体系,沿袭至今。
  • 34、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 35、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
  • 36、????????朝鲜末期,由于官场腐败,科举制度已徒具形式,舞弊贿赂之风盛行。
  • 37、这里的“白卷”其实不白,科举时的“曳白”才是真白,如唐玄宗时那些“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的南郭先生。
  • 38、而科举考试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手段。
  • 39、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 40、短信祝你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中状元,好运伴你发财得银元,幸福健康增元气,愿你心中美好的梦想"中"能"元",让中元节给你带去美梦成真的心愿!
  • 41、但“文章憎命达”,两次科举失利,虽有治世之志,已注定了其边缘性的人生轨迹。
  • 42、据说这项折桂的名字来历还有些意思,那是他父亲在世时,期望他这唯一的独生儿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举考试中,一举夺的头名状元,来个蟾宫折桂。
  • 43、胡说,就算不去科举,书,你也要读!立世存身怎能不知圣贤书中的微言大义?等你接了差事,每天还要读书,不可荒废。
  • 44、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后一举成名,被唐太宗李世明看中,授予他一个不小的官职,而且还要把文成公主下嫁给他,但是他坚决不肯答应。
  • 45、陈希亮不像苏洵一样年少荒嬉,他是个严以律己之人,自幼刻苦用功,但命运作弄,科举之路十分的不顺遂。
  • 46、堂堂圣人弟子,岂可弃文就武,与武弁同流?纵然科举之路暂时阻断,我辈也应潜心研读,以求义理!
  • 47、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 48、吴少侠何故明珠暗投?桃花王朝自古重武轻文,以科举入官恐遭武官百般打压。
  • 49、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
  • 50、科举考试对他俩来说比什么蚂蚁或者和尚的预言要重要得多,他们很快就忘了这回事,继续赶往京城,一路温习功课。 [hao86.com好工具]
  • 51、毫无实际意义,耗读书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科举制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 52、这也难怪,高考本来就是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再加上一个颇有些科举时代流风遗韵的“状元”头衔,人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
  • 53、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
  • 54、策论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
  • 55、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
  • 56、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 57、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 58、在历史那散乱随意的脚步当中,三年大比的科举制以它的规整而紧凑的节奏引人注目。在历史跨入了二十世纪的门槛之后,它才终结了前进的姿态。在崭新的世纪里,很多旧的东西死去了,人们记忆中保留的是这些事物临终前衰老而丑陋的面孔,这些长寿的死者没有得到一个应该有的体面葬礼就被人淡忘了。
  • 59、比如盛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需要,干禄字势就成了时书的审美标准,人们从审美上关心的也都是实现这种书写的法度与功力。
  • 60、先太宗还首创科举制度,恨不得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却赚得英雄尽白头。
  • 61、尽管科举制已进行了旷古未有的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到形式都试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
  • 62、刘海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举考试史、教育史与高考改革问题专家,“科举学”学科的开创者。
  • 63、自从西太后废除旧科举制度,他就心灰意懒了。
  • 64、唐人在入仕前、为官中、致仕后皆与自己的别墅息息相关,是他们读书科举、自娱游乐、修道习禅和疗养归宿的地方。
  • 65、诗人词人其实很多都来自乡村,只不过地主出身的占绝大多数,虽然通过科举考试一登龙门,但昔日所见所闻或多或少总能留下些深刻的烙印。
  • 66、才华盖世的他,会在科举考试中一炮打响吗?
  • 67、抚州青蛙信仰的祭祀主题始为驱疫逐祟,后演绎为科举崇拜,在中国南方青蛙信仰民俗中较独特。
  • 68、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以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榜首的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为“酒家榜首,食肆班头”。
  • 69、左侧凸刻“龙飞乾隆五十八年次癸丑春三月上浣吉旦,系为壬子科举人吴名勋所赐”等字样。
  • 70、科举夺元,往往与月亮挂起钩来,故有“月中折桂”和“蟾宫折桂”之词。
  • 71、科举的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士人读书应举的积极性,士人数量因此急剧增加。
  • 72、因为林黛玉打小从来不鼓励他去仕途经济、科举考试、立身扬名,唯独林黛玉不劝他这个,所以他深敬林黛玉。
  • 73、作文教学也是老一套,教学生写些与他们生活不相干的东西,就象是考科举写八股一样,装腔作势,空洞无物。
  • 74、第一个,自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眉州眉山人,科举进士,以诗、书、画名标青史的大文豪,几度宦海沉浮,仍旧保持着豪迈洒脱的风度。
  • 75、后来,郑板桥得到富商资助,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考取科名,并回来迎娶饶五娘。
  • 76、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 77、科举不但要考学问,还要考“钱”,每次落第,不仅意味着心血白费,还预示着有更多经费支出。
  • 78、“桃李门墙开遍了,东风何时到梅花?”显然,他是想得到老师的一些鼓励,继续在科举中奋争。
  • 79、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 80、清末的军事工业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
  • 81、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82、人们对他们并没有说短道长,因为他们都是参加科举靠真本事“考”出来的。
  • 83、我大宋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又如何要去学那些邪术奇巧淫技!朝廷应当取消新学恢复旧制科举!
  • 84、综观元史研究,人们对元代的科举考试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探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85、在中国科举史上,唐、宋、辽、金与清代都曾以五言诗作为考试项目之一。
  • 86、王韬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 87、而陈、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 88、如中国馆藏最早的唐开元二年纸质公文档案;国内现存唯一一件“金书铁券”,也就是传说中的“免死牌”;光绪二十年科举“大金榜”等。
  • 89、君配张氏,妾吴氏、刘氏,子四人,庶焘咸丰辛亥科举人;庶蕃壬子科举人,候选知州;庶昌以诸生献策阙廷,天子褒嘉,特授知县候补,直隶州知州;庶言咸。
  • 90、此人也是通过科举而进入朝中,为人性特俊拔,先依附贾似道,得以官运亨通,后见贾似道失势,转头痛批之,实为两面三刀之辈。
  • 91、孙均铨,清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嘉庆戊辰科进士,永顺府教授。
  • 92、在圣元大陆,诸葛亮因为曾保蜀国百年江山,功盖天下,科举的请圣言中年年都有他,从无例外。
  • 93、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 94、张之洞筹办的广雅书院破除了旧科举制度,设务实课程,“砥砺名节,关心时务,吸收新知,并使他们能出仕则为国家栋梁,为民则成为社会中坚”。
  • 95、制举是科举的一种取士科目,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考试。
  • 96、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贬职了,另一些从来没能一举得中。
  • 97、放进别人裤子里的黄泥巴,扔在女孩漂亮鞋子里的绿蚱蜢,泼在家里先生头顶的浓黑墨水和为了躲避读书、躲避科举的装傻充愣,将文章故意背的磕磕巴巴。
  • 98、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 99、毕竟除了时断时续的科举之外,混进官府当小吏,几乎是民间才俊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
  • 100、考察一千多年的科举发展史,可以看出考试制度的发展规律,高考制度自然也不例外。
展开更多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