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古诗>诗词

感遇十二首·其二

[唐代]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感遇十二首·其二译文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每天都独自高卧在林泉之下,积聚的愁虑被洗涤得干干净净。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我想拿这些来感谢那高飞的鸟儿,因要托她传达我这遥远的情怀。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日日夜夜我空怀着这无限情意,可是又有谁能体会到我至诚的情意呢?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那飞鸟和沉鱼本来就情趣相隔,又怎么能慰解我的心怀情意?

感遇十二首·其二注解

1
幽人:归隐的人。
2
滞:高飞的鸟。
3
空意:无限情谊。
4
飞沉:指鸟和鱼。

感遇十二首·其二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谗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

感遇十二首·其二赏析

全诗为每句五个字,每句的第三个字皆为动词,并且上下词句之间对仗工整。

首联诗人交代自己居住在远离官场而且比幽林还远的地方,独自一人,作卧龙,空虚时光,这样的日子似乎在嘲笑他的孤高,清净。句中“归”“洗”二字似种惩罚,但是作者仍“归”山居,不怕寂寞的“洗”回到家中当卧龙先生。颔联作者用了借代的方式,把高鸟代作说谗言的人,远情代指诗人的坚定立场。这里的“谢”“传”具有讽刺的意味,不然诗人何苦感谢说自己坏话的人。在前句中设伏笔,说要感谢,转笔又说谢他们传达自己的深刻态度。此处表现了作者从内心对那些高鸟的厌恶,但又同时在表面说感谢那些人,这里似有言不由衷之感,但是,以作者当时的处境,也只能这样了。

颈联和尾联,诗人连续反问,表达“谁知道我的一片忠心啊”,颇有“余虽好修姱以鞿羁,謇朝谇而夕替,而虽九死其犹未悔”之意。句中的“感”,“慰颇有感触,充分体现作者那种有苦说不出,酒入断肠之感。“日夕”“飞沉”指的是自然规律一直不断进行的状态,指代精炼,即使是在这种无味的生活中,诗人还是怀着清虚的心境,遮隔自己的态度,做卧龙先生,只希望有朝一日仍有机会遇到“刘备”重返官场,重振官场。既而发出感慨“谁感至精,谁慰吾诚。”可见诗人还是希望得到玄宗重用。

全诗一面说自己孤高,一面求取知心人,表达诗人虽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之情。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九龄

张九龄[唐代]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感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查看译文
  •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查看译文
  • 《感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查看译文
  • 《感遇》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查看译文
  •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查看译文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