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古诗>诗词

咏愁·来何容易去何迟

[宋代]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含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百度百科

咏愁·来何容易去何迟译文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来时潜移暗度,去时慢慢悠悠;一半挂在眉梢,一半藏在心头。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春老花残红满地,半掩房门泪暗流;残月满窗深夜里,酒醒入去独淹留。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帀地丝。

似一望无边的野草,风连浪续,细软轻柔;像一团绕地的乱丝,纠缠凌乱,无尾无头。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除了权势人家,谁能无虑无忧?看人世问时时处处,无论哪里都有忧愁!

咏愁·来何容易去何迟注解

1
窗涵:窗棂,窗格子。
2
连天草:王维《出塞作》有“白草连天野火烧”句。
3
千寻:形容丝长而多乱。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4
帀地丝:遍地的丝绳。帀,“匝”的异体字,遍地、满地的意思。
5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称五侯,这里泛指达官贵人。

咏愁·来何容易去何迟赏析

曹植有一篇《释愁文》,把“愁”说成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为了表现“愁”,就把它“物化”了,说他能“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但形象不够鲜明。石象之的这首诗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首联可以用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结尾来作注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就是来得快而去得慢的“愁”为什么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原因。

颔联是写最容易产生“愁”的环境。“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开头可能就是根据出句所描绘的景象写的。而对句则是依照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来概括的。

颈联写“愁”之多,采用了夸张加比喻的修辞手法。李叔同“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歌词恐怕就是按照出句来加工的。而这种夸张,使“愁”这种心境更加显豁,更加感人。像唐宋诗词中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落红万点愁如海”,“一水牵愁万里长”等,都和这一句的表达效果一样。而这种比喻,严格地说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比喻,因为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

尾联以“愁”之无处不在作结。除了达官贵人,终日灯红酒绿,可能暂时没有“愁”,每个人走到那里,“愁”就跟随身到那里,颇富有普遍性意义。诗人化无形为有形, 构成诗中的愁情图,这样形象化地写“愁”,自然生动有趣,能摄人魂,夺人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共鸣。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石象之

石象之[宋代]

石象之,生卒年不详,北宋文人。字简夫,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石待聘之子。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太常博士、太子中允,以文学名世。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