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古诗
>
名著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素问  离合真邪论
黄帝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气的盛衰,左右偏盛,治疗上部以调理下部,治疗左边以调理右边,气的有余和不足,用补泻的方法调理荥穴、输穴,我些我都知道了。这些都是由于营气和卫气的偏盛、气血虚实的变化所引发的,并不是邪气从外面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从外面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又怎样取穴来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一个高明的医生,在制定治疗法则时,必须与天地的变化相对应,如此,天有星宿度数,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天地气候温暖和煦,则江河水流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大地冰冻,则江河水流凝结留滞;天气酷热,则江河水流沸腾溢满;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水流,波涛汹涌大浪澎湃。

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凝结留滞,热则使血气沸腾流利加速,要是虚邪贼风侵入留滞人体,也就像江河水流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气血也会出现波涛汹涌的现象。虽然,血气是依次运行在经脉中的,但到达寸口脉时,脉象就会时大时小,脉象盛大即表示邪气旺盛,脉象细小则表示病势平稳。邪气运行没有常规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很难估量,需要诊查三部九候的脉象才能确定病情。一旦确定了病邪的位置,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而对进针产生抵触,进针后要留针静候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捻其针,以“得气”有针感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完全取出。这样,大的邪气尽随针排出体外,所以叫做“泻”。

黄帝道:不足之虚证怎样用补法呢?

岐伯说:首先用手循经抚摸穴位,然后用手按压布散经气,进而用手指推揉周围肌肤按压穴位,用手指弹击穴位使经脉怒张,一手按闭孔穴一手进针,脉气通畅了就可以出针,出针时要按住针孔,使真气闭守在内。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进针后要长时间留针以静候其气,以“得气”有针感为目的,留针候气要像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得气时不失时机,要小心守护,等候病人吸气的时候,拔出其针,那么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还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黄帝道:怎样知道邪气、真气的盛虚呢?

岐伯说:当邪气从络脉进入经脉,就会留舍于血脉之中,正邪相争就会出现或寒或温的症状,脉象波动如浪涛一样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诊得邪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但也不要正当邪气最旺时就用泻法。”

真气,就是经气,经气太虚,所以说:“经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因此说:“诊候邪气而不能审时度势,当大的邪气已经深入,再用泻法,则反而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就更加严重了。”所以说:“超过了射程范围,弩机就无办法了。”就是指此而言。(为了阻止邪气而使用泻法,既不能在其最旺时,也不能在其深入以后,)而是要像好的弩手一样能够掌握板动弩机的时机,在邪气初到的那一瞬间立即下针去泻掉。在邪气到达之前,或在邪气已经深入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而会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人,就像板动弩机一样知道掌握时机;不善于用针的,就像以为敲击弩机的枢轴能发射一样冥顽不灵。”所以说:“会用弩的人不假思索就能及时扣动弩机,不会用弩的人纵然时机已到也不能击发。”就是指此而言。

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应以攻邪为主。应该立即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这个时候病邪刚刚侵入经脉,还在到处流动未有定处,推动它就前进,牵引它就留止,所以要逆着邪气到来的方向针刺,刺出毒血,邪气就随着瘀血排泄了出来,疾病立即就痊愈了。

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合并以后,脉气不出现波动,那么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位,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之。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上部,从下部脉以诊察下部,从中部脉以诊察中部,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证当作虚证,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证变成逆证,使病人营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这种不知三部九候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道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五行相生相克配合关系的道理,就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至断送了病人的性命。当病邪刚刚侵入经脉的时候,邪气还在到处流动未有定处,推动它就前进,牵引它就留止,所以要迎着邪气采用泻的方法,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上一篇: 八正神明论

下一篇: 通评虚实论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