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色
(1) 牲畜的毛色
(2) 按一定标准去访求
(3) 瞅见;看到
(4) 风物;景色
(5) 各种物品
⒈ 牲畜的毛色。
引《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张宁《方洲杂言》:“文帝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⒉ 物体的颜色。
引《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⒊ 形状;形貌。
引《西京杂记》卷二:“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注:“以其形貌求之。”
《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⒋ 景色;景象。
引南朝宋鲍照《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苏舜钦《寄王几道同年》诗:“新安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高启《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宣和殿,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乃戍高加索,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⒌ 用品,物品。
引《南史·刘孝绰传》:“溉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往溉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谓僧物色也,抚手笑。”
《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
《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⒍ 访求,寻找;挑选。
引汉刘向《列仙传·关令尹喜》:“老子西游, 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
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
《明史·韩林儿传》:“福通物色林儿,得诸碭山夹河,迎至亳,僭称皇帝。”
张重光《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章湘,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⒎ 引申指搜捕。
引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钱谦益《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⒏ 端详;辨认。
引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金,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⒐ 犹物性。
引唐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心解:“犹庄子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⒑ 标志。
引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由贵陆行往宾州,必经大龙山,非冯氏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动物的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