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汉语词典
>
通政司
通政司
拼音:tōng zhèng sī

注音:ㄊㄨㄥ ㄓㄥˋ ㄙ

结构:(半包围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

通政司的解释
  • 词语解释:

    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Hao86.com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 引证解释:

    ⒈ 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
    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寧南侯左良玉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
    《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又写了一封荐书,荐在那新升通政司范大人家。”
    亦省称“通政”。 康有为等《上皇帝第二书》:“通政准百僚奏事,以开言路。”
    郑观应《盛世危言·汰冗》:“其京官则太常、光禄、鸿臚可统於礼部,大理可併於刑部,太僕可併於兵部,通政可併於察院,其餘额外冗官皆可裁汰。”

  • 国语词典:

    职官名。明、清时置,掌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

  • 词语翻译:

    德语
    Amt, das die Denkschriften der Provinz dem Staatsrat einreicht (Eig, Pol)​

    网络解释:

    通政司

  • 通政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 宋代有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又称银台。明代有通政使司,设通政使,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置有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等。凡朝廷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政使也参与讨论。清代通政使,设满、汉各一人;副使,满、汉各一人,官阶与明朝同。不过,这一衙门在明、清两代并无实权,如“雍正朝,世宗命诸臣有紧密事改用摺奏,专设奏事人员,以通喉舌。自是无不立达御前,通政司惟掌文书而已”(《清稗类钞·爵秩类·奏事人员》)。所以通政司一向被视作“清淡衙门”。
通政司相关成语
通政司其他相关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