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汉语词典
>
诸葛亮
诸葛亮
拼音:zhū gě liàng

注音:ㄓㄨ ㄍㄜˊ ㄌ一ㄤˋ

词性:名词

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下结构)

诸葛亮的解释
  • 词语解释: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公元207年,(hao86.com好工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谋献策,遂提出联孙抗曹、重兴汉室的建议,即“隆中对”。后刘备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州、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任丞相。刘备临终前把儿子刘禅和治理蜀国的重任托付给他。封为武乡侯。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重视水利,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曾先后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 引证解释:

    ⒈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民间故事对他的智慧谋略多所渲染,故常借指足智多谋的人物。

    瞿秋白《乱弹·水陆道场》:“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精明强干大权独握的诸葛亮。”
    峻青《海啸》第二章:“‘放心吧, 嫚姑子,’ 老金头笑嘻嘻地说:‘你不知道你们的头儿是个诸葛亮吗?他有退兵之计,你急什么?’”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被尊称为“卧龙先生”。他出生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自幼聪明好学,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智慧。他在刘备的信任和支持下,为蜀汉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被视为蜀汉的文臣之首。

      诸葛亮的主要著作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诸葛之名伪作,真伪存疑)、《诫子书》。

      《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

      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太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後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 先主传》。

      《南征表》

      初谓高定失其窟穴,获其妻子,道穷计尽,当归首以取生也。而邈蛮心异,乃更杀人为盟,纠合其类二千馀人,求欲死战。○《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

      《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也。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迩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蜀书》本传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拓展内容:诸葛亮的故事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三国志12的诸葛亮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桌游《三国杀》中的`诸葛亮(标准版)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

      三国示意图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 国语词典:

      大家点评诸葛亮

      汉末三国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

      ①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②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彭羕: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

      吕凯: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遗讬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录功忘瑕。

      司马懿:

      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

      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习隆: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兴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张俨: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两晋南北朝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郭冲: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张辅:

      ①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

      ②毅相弱燕,合五国之兵以破强齐,雪君王之耻,围城而不急攻,将令道穷而义服,此则仁者之师,莫不谓毅为优,余以五国之兵,共伐一齐,不足为强,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足为仁,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刘玄德以知人之明,屡造其庐,咨以济世,奇策泉涌,智谋从横,遂东说孙权,北抗大魏,以乘胜之师,翼佐取蜀,及玄德临终,禅其大位,在扰攘之际,立童蒙之主,设官分职,班叙众才,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其行军也,路不拾遗,毫毛不犯,勋业垂济而陨,观其遗文,谋谟弘远,雅规恢廓,己有功则让于下,下有阙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则改,故声烈震于遐迩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 [83]

      袁宏:

      ①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民,独禀先觉。标榜风流,远明管乐。初九龙盘,雅志弥确。百六道丧,干戈迭用。苟非命世,孰扫雰雺?宗子思宁,薄言解控。释褐中林,郁为时栋。

      ②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治国以礼,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余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讬,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习凿齿:

      ①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②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崇本之心也。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至于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裴松之: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于薮泽”者矣。 [65]

      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孙盛:亮善抚御,又戎政严明。

      隋唐

      王通:使诸葛亮而无死,礼乐其有兴乎?

      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李靖:全军深入,力支大敌,惟恐不恐,不敢分兵也,且令偏师直进。地利不熟,恐冒险耳,孔明不从魏延子午谷策也亦然。凡行军不预知地图形势,又不获敢资向导,故临时无以决进止耳。

      李世民: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

      虞世南: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

      杜甫:

      ①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黄裳:然事有纲领小大,当务知其远者大者;至如簿书讼狱,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决事,见嗤前代;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罚以上皆自省之,亦为敌国所诮,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书拟事,陈矫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听政,令卫士传餐,文皇帝亦笑其烦察。为人主之体固不可代下司职,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

      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尚驰: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李德裕:蜀主之任孔明,苻坚之用景略,虽关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与秦皆君安国理,非专任之效欤?

      吕温: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虞世南: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

      王叡:孔明创蜀,决沉机三二策,遽成鼎峙;英雄之大略,将帅之宏规也。安危之机,存亡之要,审诸将略,可见徵焉。

      宋元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聂文豹: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

      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朱熹:

      ①诸葛孔明大纲资质好,但病于粗疏。孟子以后人物,只有子房与孔明。子房之学出于黄老,孔明出于申韩,如授后主以六韬等书与用法严处可见。若以比王仲淹,则不似其细密。他却事事理会过来。当时若出来施设一番,亦须可观。

      ②孔明本不知学,全是驳杂了。然却有儒者气象,后世诚无他比。

      ③孔明也粗。若兴礼乐,也是粗礼乐。

      ④忠武侯天资高,所为一出于公。若其规模,并写申子之类,则其学只是伯(霸)。程先生云:“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则未尽。”其论极当。魏延请从间道出关中,侯不听。侯意中原已是我底物事,何必如此?故不从。不知先主当时只从孔明,不知孔明如何取荆取蜀。若更从魏延间道出,关中所守者只是庸人。从此一出,是甚声势!如拉朽然。侯竟不肯为之!

      ⑤诸葛孔明天资甚美,气象宏大。但所学不尽纯正,故亦不能尽善。取刘璋一事,或以为先主之谋,亦必是孔明之意。然在当时多有不可尽晓处。如先主东征之类,不见孔明一语议论。后来坏事,却追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孔明得君如此,犹有不能尽言者乎?

      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陈亮:①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②孔明,伊周之徒也。

      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

      陈元靓:德图王,卧龙徐起。北伐南征,渭滨泸水。周旋两朝,勤劳一纪。星堕中军,英雄巳矣。

      李昱:载经夔子国,多羡武侯贤。八阵躬耕后,三分未出前。北来愁魏武,东下骇孙权。

      明清

      朱元璋: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

      朱棣:昔云南僻在万里,山川险固,历代罕有能平,惟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谋,南征北伐,功盖一时,遂艾夷之。循至后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驭。

      朱见深:汉家神器逼奸雄,帝胄恢宏起卧龙。不是营星中道陨,定教吴魏尽朝宗。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李光地:三代后,武侯是个小周公,朱子是个小孟子,具体而微。武侯才大器宏,通身绝无火气,虽以伊川之刻檄,每与周公同举,亦尊之至矣;武侯有手段,侈人以司马温公比之。温公是个好人,才具焉能比武侯?当时曹操虽死,谋臣猛将尚多,兵经百链,三分天下有其二。武侯用弹丸之蜀,三五年间,魏人栗栗,应举者都不应举,以待蜀汉之至,是何声势!观所以治蜀,一事不苟,惟取益州一节,被人议论。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马允刚: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林则徐:

      ①不废微时梁父吟,千秋鱼水答知音。三分筹策成亏理,一片宫商淡泊心。挥手鸿飞斜谷渺,移情龙卧汉江深。魂销异代文山操,同感君恩泪满襟。

      ②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翊汉刘。抱膝几人知管乐,鞠躬终古匹伊周。波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骨定军军奠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hao86.com邓省编辑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近现代

      孙中山:

      ①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②知喜孔明,即是明白古今顺逆之理。我等之兴中会,便是汉朝之刘备、诸葛亮,今之满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马懿;我等之起兵驱逐满洲,即如孔明之六出祁山也。

      毛泽东:

      ①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②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周恩来:

      ①武侯治蜀,黔首以其诚而守其法。化干戈为玉帛,孔子折冲齐鲁。反内犯为罗拜,子仪心服回纥。王阳明诚格蛮苗,华盛顿德感民众。是诚也,大之垂举后世,小之造福一身。

      ②诸葛亮是君子又是大丈夫。羽扇纶巾、宁静淡泊、以德服众,铸就了诸葛亮的君子人格;而叱咤风云之气、坚忍不拔之操,乃是诸葛亮之所以为大丈夫的表征。

      易顺鼎:永安宫殿莽蒿莱,得相能将帝业开。主固择臣臣择主,才原须学学须才。万牛回首因龙卧,三马惊心为虎来。五丈原头星落早,至今蜀妇有馀哀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内藤湖南:三国,千古罕觏之奇局也;武侯,千古间出之奇才也。如欲指三国之形势于掌上,照武侯之心事于秦镜,岂此区区小稿所能企耶?然禹域之形胜,素为潜心之处,武侯之遭际,素为感深之所,盖小稿于此有三致意焉。纵论其时,自小稿分内之事;若夫私淑其人,则吾岂敢耶?吾岂敢耶?

      李岳瑞:天之产豪杰也不世出;而豪杰之生于其时也,又以时势之所拘挛,而不得尽其用;此所以莽莽二千余年,而所谓大政治家者,竟旷世而不能一遇也。必求其匹,吾于武侯之前,得二人焉:曰管仲,曰国大夫。于武侯之后,得一人焉:曰王景略……武侯则众贤道长,合志同升;身虽不及中寿,而身殁以后,蒋、董、费、姜诸人,规随惟谨,斠若画一,守先臣之政策,靡敢少变;而蜀之雄视西垂者,几三十年。较诸管子,倜乎远矣!国大夫之治郑,其内政外交,视武侯如出一人;然郑之为国也,壤地过小,而又介于两大之间;以自守则有余,若其扬国威于域外也,则退然弗遑任矣。……然则武侯之在三国,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矣!

      王震: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朱德:千古文笔出师表,一腔忠义八阵图。

      胡耀邦:干革命要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邓小平:诸葛亮祖孙三代都好。

      翦伯赞:在蜀魏之战中,诸葛亮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军队训练良好,纪律严明,作战讲究阵法,指挥若定,因而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蜀军北进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对比决定的,诸葛亮的个人才能和他的中道病死,在战争的进展和结局中只起了局部的作用。

      高锐: ①曹操、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可以代表三国时期军事学术发展的水平②在内部政治稳定,“夷汉粗安”的基础上,诸葛亮在建兴六年(228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五出祁山,北伐曹魏。虽因国小力薄,未获大胜,但以攻为守的策略方针的运用是成功的。蜀国在艰难窘迫中与魏国对抗数十年之久,一度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与诸葛亮所奠定的基业分不开的。

      谭良啸: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刘振凯:诸葛孔明,浩气盈胸,见识卓荦,决胜千里,舍我其谁。

      朱子彦:我认为在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是第一流的。面对综合国力数倍于己的强大的魏国,诸葛亮以攻为守,主动向曹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且能做到“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溃若摧,合战如虎”,是很不容易的,可谓创造了古今战争史上的奇迹。

      唐长孺:诸葛亮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三国志》评论诸葛亮说,军事不是他的专长,他在军事上只采取比较稳重的策略,还说他的才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我看,诸葛亮在军事上也是个杰出的战略家,他对曹魏的进攻,迫使强大的曹魏采取守势,陷入了被动的地位,这就是他的军事才能。所以,诸葛亮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军事家。但是我们也要说明,诸葛亮虽然和曹操一样,采取了阻止豪强势力发展的政策,但他对四川方面的大族豪强还不得不让步。

      朱大渭:一个封建制时代的政治家,生前死后竟然得到各族人民如此热忱的颂扬和怀念,在我国封建制时代实在是少有的。他们对诸葛亮的评价表明,诸葛亮确实是我国封建时代一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综观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业,处处体现着他的优秀品德。这些优秀品德,可以归结为修身养德、尽忠为国、虚心纳谏、廉洁奉公、严明法纪、一身正气的典范精神;忠顺勤劳、尽职尽责、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为实现国家统一、国富民安的远大理想,“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献身精神。这些实际上已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将永远昭示来者。

      田余庆:

      ①萧何于汉初论功为最,位次第一。而在刘备死前,诸葛亮徒有《隆中对》筹划之名而实际表现无多。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以之与萧何“发踪指示”、“便宜行事”之任比较,是颇不相称的。

      ②历史决定了刘备是一个奔窜求存的角色,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不论个人的素质与才能如何,诸葛亮能起的作用总是要受历史条件的支配。他的《隆中对》睿智非凡,但毕竟也只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沈伯俊:诚然,由于诸葛亮的早逝,北伐未能取得最后成功;但若天假以年,蜀军逼退或击破魏军,夺取关中地区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加上孙吴的有力配合,则可取得更大的战果。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也不应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仅就其临终前的战略态势而言,诸葛亮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弱击强的典范,完全当得起一流军事家的称号。当然,作为军事家,诸葛亮奇谋不足,究竟是一个明显的缺陷,这是其整体成就不及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应该看到,北伐未能最后成功,从根本上说,还是受到蜀、魏综合国力对比的制约。陈寿就指出:“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这个分析是比较客观的。

      鞠躬尽瘁的“卧龙”之才

      诸葛亮小时候失去双亲,但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年幼的诸葛亮与弟弟一起跟随叔父投奔荆州牧刘表,叔父去世后,诸葛亮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境内)隐居。

      诸葛亮一边隐居种地,一边求学,经常向当地名士请教,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常常以管仲、乐毅这样的天下奇才自比,期待能够辅佐贤明的君主,但世人对他的才能并不认同,只有他的几个朋友深信这一点。

      先主刘备因为衣带诏事件,彻底与曹操分裂,南下投奔刘表,在新野县驻守,一直求贤若渴,期望大有作为。名士徐庶仰慕先主的为人,特意前来投奔,向他推荐自己的好朋友诸葛亮,并建议先主亲自登门拜访。

      先主听从徐庶的建议,先后三次前往拜访,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主迫不及待地询问如何在乱世中振兴汉室,成就大业。

      诸葛亮说:“曹操占据北方,麾下雄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与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三代,根基稳固,只能作为外援,也不能轻易图谋。荆州、益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两地的主人都昏庸无能,不能守住基业。您是汉室宗亲,声名卓著,爱才如命。如果能占据两州,把守战略要地,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从益州往北能直击长安(今西安市),从荆州往北能直取中原,那么称霸有望,汉室也能复兴了。”先主有如醍醐灌顶,对这个战略赞不绝口,立刻诚挚地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欣然同意。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很快发起了夺取荆州的战争,这时的荆州牧是刘表的儿子刘琮,刘琮自知难以抵挡,很快投降。先主实力有限,做了一些抵抗之后,再次踏上逃亡之路。曹操视先主为一生的劲敌,此次为了杀他,派出轻骑连续追赶一天一夜。紧要关头,诸葛亮当机立断,自告奋勇前往江东向吴主孙权求援。

      当时孙权率军驻扎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诸葛亮见到孙权,没有直接请求支援,而是说:“曹操兵多将广,难以抵挡,孙将军不如早点投降。”孙权反问诸葛亮,既然曹操这么强,刘备为什么不投降?诸葛亮说:“刘皇叔是汉室之后,又是天下闻名的英雄,怎么能投降汉贼呢?”

      孙权年轻气盛,不甘心轻易投降,但对曹操的军事实力有所顾忌。诸葛亮分析说:“曹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又加上不习水战,人心不服,早已是强弩之末,刘皇叔虽然战败,但还有水军两万余人。”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与先主结为联盟,抵抗曹军,最终刘孙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曹操败退后,先主趁机占领荆州。

      随后,诸葛亮辅助先主夺取益州,天下三分的战略得到初步实现。这时,东吴率军偷袭荆州,杀死守将关羽,先主大怒,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反对,执意发动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大败,仓皇逃回白帝城,一病不起。

      临死前,先主向诸葛亮托孤,说:“你的才能足以安定国家,成就一番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能,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泪说:“臣必定竭尽全力辅佐少主,以忠贞的节气报效,直到死为止。”此后,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拥立刘禅称帝,总揽朝政。

      当时,蜀国只有一州之地,同时和吴国、魏国有矛盾,内部人心不稳,叛乱时有发生。诸葛亮对外主动调整策略,恢复吴蜀联盟,避免了两面受敌;对内严明法纪,积极恢复生产,致力于缓解内部矛盾。一系列措施实施后,有效稳固了蜀国的统治,经济、军事实力都得到恢复。经过几年的经营,诸葛亮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目标,先后五次北伐曹魏,虽然取得了一定战果,但未能撼动曹魏的根基,以失败告终。

      234年,在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由于多年积劳成疾,在前线病逝,终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虽然壮志未酬,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 网络解释:

      诸葛亮的主要成就简介

      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军事

      八阵图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文学

      《前出师表》(传为岳飞所书)《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三国时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诸葛亮造句
  • 1、诸葛亮出山是待价而沽,不过这个“价”是刘备的知遇之恩。
  • 2、大名鼎鼎的刘备也放下架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 3、诸葛亮施用巧妙的计策打败了曹操。
  • 4、诸葛亮为了蜀国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查看更多
诸葛亮相关成语
诸葛亮其他相关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