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汉语词典
>
声色
声色
拼音:shēng sè

注音:ㄕㄥ ㄙㄜˋ

词性:名词

结构:(上下结构)(上下结构)

声色的解释
  • 词语解释:

    声色shēngsè

    (1) 说话时的语气和脸色

    声色haO86.com俱厉
    voice and countenance

    (2) 指歌舞和女色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司马迁《货殖列传序》
    woman and song
  • 引证解释:

    ⒈ 指淫声与女色。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毋或进。”
    孔颖达疏:“止声色者,歌乐华丽之事,为助阴静,故止之。”
    《史记·乐书》:“放弃《诗》《书》,极意声色, 祖伊所以惧也。”
    明刘基《御柳》诗之二:“君王不为娱声色,无用辛勤学舞腰。”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由此富有巨万,声色豪奢,世家所不能及。”

    ⒉ 指美好的声音与颜色。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
    高诱注:“声,五音宫商角徵羽也;色,青黄赤白黑也。”
    宋苏轼《宝绘堂记》:“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鍊;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⒊ 特指诗文所表现的意境格调或事物的动人色彩和风格。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
    朱自清《白采的诗》:“‘优生’的概念是早就有了的,但作者将它情意化了,比人更深入一层,便另有一番声色。”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四:“而且--这些阔人,每个人还常常打着响亮的哈哈,似乎这声音才更加把客厅显得有声色了。”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一九二二年的文学论战》:“我们约请郭沫若,除慕名想一见外,就是想当面邀他加入文学研究会,以便把《文学旬刊》办得更有声色。”

    ⒋ 后遂以“声色”为疾言厉色之意。

    《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孔颖达疏:“不大其音声以见於颜色而加人,不以年长大以有变革於幼时。”
    《礼记·中庸》:“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八:“﹝李天生﹞与顾寧人讲韵学不合,加以声色。”
    郭沫若《洪波曲》第六章四:“我说拂袖而去,这倒并不是修辞,因为徐寿轩临走的时候曾经和我动过声色。”

    ⒌ 谓争吵。

    《魏书·洛南王匡传》:“后因与太常刘芳议争权量,遂与肇声色。”
    《魏书·儒林传·李业兴》:“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駡。”

    ⒍ 泛指说话声音和脸色。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徵》:“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徵,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宋叶适《张令人墓志》:“常日有不乐,未尝破声色。”
    《红楼梦》第四九回:“今儿湘云如此説了, 宝釵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日,果然与宝釵之説相符,心中甚是不解。”
    郭沫若《屈原》第三幕:“先生待我完全就跟自己的嫡亲的女儿一样,丝毫也没有过什么苟且的声色。”

    ⒎ 指相术。常据被相者的声音颜色以揣测其人的吉凶祸福。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杂文》:“会公有一门僧,善声色。”

  • 国语词典:

    说话时的声音及容态。

  • 网络解释:

    声色 (词语)

  • 声色,汉语词汇。
  • 指淫声与女色;美好的声音与颜色等。
  • 语出《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毋或进。”
声色造句
  • 1、他平时不露声色,关键时刻却往往一鸣惊人。
  • 2、因为他经常纵情于声色狗马,再加之沉疴又起,所以早死。
  • 3、柯帕乌德在不露声色地收买所有小户的股票。
  • 4、她插身进来,讲得声色俱厉,使得经理哑口无言。
  • 查看更多
声色相关成语
声色其他相关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