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兜地”。亦作“兜底”。突然、立刻。
引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行不到书窗直下,兜地回来又説些儿话。”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可怎生到门前兜的又回身。”
明崔时佩李景云《西厢记·许婚借援》:“从见了那个人,兜底便可亲。”
《东周列国志》第五八回:“这枝箭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恰恰的将潘党那一枝箭,兜底送出布鵠那边去了。”
《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安老爷﹞虑到公子此番进场,那个‘中’字,有些拿不稳,所以兜的添了桩心事。”
突然。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想著他昨夜诗,依前韵,酬和得清新。」也作「兜底」。
(1)(名)口袋一类的东西
(2)(动)做成兜形把东西拢住:用手巾~桔子。
(3)(动)招揽(顾客):~售。
(4)(动)绕着:~圈子。
(5)(动)承担或包下来:出了事我~着。
(6)(动)把底细全部揭露出来:~出。
(7)(动)正对着;冲着:~头盖脸。
1.用在定语的后面。
a)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一般的修饰关系:铁~纪律。幸福~生活。
b)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领属关系:我~母亲。大楼~出口。
c)定语是人名或人称代词,中心词是表示职务或身份的名词,意思是这个人担任这个职务或取得这个身份:谁~介绍人?
d)定语是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中心词和前边的动词合起来表示一种动作,意思是这个人是所说的动作的受事:开他~玩笑。找我~麻烦。
2.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
a)代替上文所说的人或物:这是我~,那才是你~。菊花开了,有红~,有黄~。
b)指某一种人或物:男~。送报~。我爱吃辣~。
c)表示某种情况、原因:大星期天~,你怎么不出去玩儿玩儿?。无缘无故~,你着什么急?
d)用跟主语相同的人称代词加“的”字做宾语,表示别的事跟这个人无关或这事儿跟别人无关:这里用不着你,你只管睡你~去。
e)“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推~推,拉~拉。说~说,笑~笑。大~大,小~小。
3.这个用法限于过去的事情。
4.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这件事儿我知道~。
5.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破铜烂铁~,他捡来一大筐。老乡们沏茶倒水~,待我们很亲热。
6.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a)表示相乘:这间屋子是五米~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b)表示相加:两个~三个,一共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