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我国古代记录乐谱的工具。由音高符号、调名符号、节奏符号和补充符号组成。晚唐时已出现, 宋时称为“半字讌乐谱”,并以之与十二律相配。这种记谱形式随音乐的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各种符号的写法上有很大的差别。 明中叶后,随着昆腔的流行,逐渐形成一种常式。
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
(1)(名)工人和工人阶级:矿~|钳~|瓦~|技~|女~|~农联盟。
(2)(名)工作;生产劳动:做~|上~|加~|勤~俭学|省料又省~。
(3)(名)工程:动~|竣~。
(4)(名)工业:化~(化学工业)|~交系统(工业交通系统)。
(5)(名)一个工人或农民一个劳动日的工作:砌这道墙要六个~。
(6)(名)(~儿)技术和技术修养:唱~|做~。
(7)(名)长于;善于:~诗善画。
(8)(名)精巧;精致:~巧|~稳。
(9)(名)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3”。参看〖工尺〗。
1.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
(1)(动)按照对象的类别或系统;采取表格或其他比较整齐的形式;编辑起来供人参考的书:年~|食~。
(2)(名)用来指导练习的格式或图形:画~|棋~。
(3)(名)曲谱:歌~|乐~。
(4)(动)就歌词配曲。
(5)(名)(~儿)大致的标准;把握:心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