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ㄦˊ ㄊㄨㄥˊ ㄓ ㄐ一ㄢˋ
⒈ 比喻幼稚无知的言论。
引宋苏轼《答刘沔都曹书》:“如子虚亡是公相与问答,皆赋矣。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明方孝孺《读三略》:“其愚陋无识特儿童之见耳。”
(1)(名)小孩子:小~。
(2)(名)男孩子:~子。
(3)(名)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健~。
(4)(助)词尾:火~。
(5)(名)周朝国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6)(名)姓。同“倪”。
(1)(名)儿童;小孩子:顽~|幼~。
(2)(形)指没结婚的:~男|~女。
(3)(名)(~儿)旧时指未成年的仆人。
(4)秃:~山。
(5)(名)奴仆。
(6)(Tónɡ)姓。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1. 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
3. 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
5. 会晤:会见。接见。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