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ㄑ一ㄝˋ ㄗㄢ ㄓ ㄔㄣˊ
⒈ 春秋时, 楚国一善于偷窃者为楚将子发所礼遇。后齐师伐楚,子发兵败。善偷者乃行其技,递次窃得齐将军之幬帐、枕及簪。 子发逐一使人归还, 齐师大骇,恐楚人取其头,乃还师而去。见《淮南子·道应训》。后用为典实。
引汉王充《论衡·逢遇》:“或无伎,妄以姦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也。”
齐军入侵楚国时,楚国子发门下有善于偷窃者,连续三夜潜入齐军营地,依次将齐国将领的帷幕、枕头、发簪偷走而无人发觉。子发一一归还齐将,以警示对方楚国有能人,可暗取齐将首级。齐师大惊退兵,楚国因此而解危。见《淮南子.道应》。后比喻有小技可解一时危难的人。
(1)(动)偷:行~|~案。
(2)(副)偷偷地:~笑|~听。
(3)(代)〈书〉谦指自己(意见):~以为不可。
(1)(名)(~子、~儿)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玉石等制成:~子|扁~。
(2)(动)插在头发上:~花。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1)(名)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也包括百姓:君~。
(2)(名)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