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风 bā fēng
八方之风。八种季候风。佛教语。谓世间能煽动人心之八事: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背后排拨为“毁”,背后赞美为“誉”,当前赞美为“称”,当前排拨为“讥”,逼迫身心名“苦”,悦适心意名“乐”。见《释氏要览下•躁静》。指八音。八节 bā jié
(1)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空桑 kōng sāng
1.传说中的山名。产琴瑟之材。 2.瑟名。古代于夏至祀地奏乐用。 3.自空心桑树里生长出来。 4.指非父母所生,来历不明者。炎熇 yán hè
亦作“炎歊”。暑热。北至 běi zhì
1.即夏至。因夏至日太阳位置在赤道最北面之点,其后即南移,故称。赤气 chì qì
红色的云气。古代以二至 夏至﹑冬至 ﹑二分 春分﹑秋分 之日观云色,谓赤色者主兵荒。 红色的云气。传说谓帝王的祥瑞。旧史稗说中每载帝王降生或所处之地有赤气出现。 炎暑之气。望拜 wàng bài
1.远远望见即行叩拜。言极其恭敬。2.遥望拜祭。八王日 bā wáng rì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称为“八王日”。三伏 sān fú
(1)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2)专指末伏悬炭 xuán tàn
1.古代厌胜术之一。2.古代测度夏至﹑冬至的方法。谓悬土﹑炭于衡器两端,轻重平均。冬至一阳生,则炭重而沉;夏至一阴生,则土重而沉。见《史记.天官书》。至节 zhì jié
1.冬至或夏至。2.卓绝的操守。夏至 xià zhì
(1)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夏至点的时刻;对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冬至点的时刻 (2)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21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四离 sì lí
1.作诗的四种避忌。2.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的合称。详"四离四絶"。土圭 tǔ guī
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风体 fēng tǐ
1.风格。2.风的本体﹑实质。公宦 gōng huàn
谓任朝廷官员。至日 zhì rì
(1)指夏至日 (2)指冬至日二分 èr fēn
春分和秋分。分而为二。十分之二,二成。犹言两份。二至 èr zhì
指冬至和夏至。日至 rì zhì
1.指夏至或冬至。古人认为,天行赤道(天球赤道),日行赤道南北,于夏至运行到极北之处,于冬至运行到极南之处,故称日至。夏至日照最长,称长至;冬至日照最短,称短至。2.天天来到。日差 rì chā
日影逐日长短之差。古代立表测日影以验气,影最短为夏至,最长为冬至,逐日递差,历家常根据日差推求气至的时刻。长至 cháng zhì
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孙希旦集解﹕'孔氏曰﹕长至者﹐谓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愚谓以昏明为限﹐则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以日之出入为限﹐则昼六十刻﹐夜四十刻也。'一说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故称。茂育 mào yù
1.努力育养。语出《易.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高亨注:"茂读为懋,勉也,努力也。"土炭 tǔ tàn
土与炭。古代冬至和夏至悬于衡器的两端用以测阴阳之气。长日 zhǎng rì
1.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郑玄注﹕"此言迎长日者﹐建卯而昼夜分﹐分而日长也。"孔颖达疏﹕"迎长日之至也者﹐明郊祭用夏正建寅之月﹐意以二月建卯﹐春分后日长﹐今正月建寅﹐郊祭通而迎此长日之将至。"北周庾信《周圆丘歌》之八﹕"乘长日﹐坏蛰户。"倪璠注﹕"又按《月令》'仲夏'云﹕'是月也﹐日长至。'《正义》曰﹕'长至者﹐谓此月之时日长之至极。太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长至也。'"一说指冬至。2.漫长的白天。3.指整天﹑终日。4.平时﹐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