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一下王勃。王勃,字子安,隋唐之际大儒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王勃从小聪明伶俐,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被众人称为神童。
王勃的人生确实也足够精彩,不到二十岁他就已经进士及第。唐朝的科举,三年一次,每次只录取四五十人,不到二十岁的王勃能够脱颖而出,称得上是天才中的天才。
既然是天才,就有天才共同都有的毛病——恃才傲物。王勃的文章之中不乏才气,但是充斥着嬉笑怒骂,因此虽然才华横溢,却经常得罪人,遭到排挤,和王弼很像。
旅居四川多年后,王勃谋得了一个参军的位子,但是他恃才傲物的性格没有变,因“擅杀官奴”而问罪,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连累了父亲。他父亲被贬谪到了交趾做官。
王勃到交趾看望父亲的返回途中,不幸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
坊间流传着关于王勃的一个传说。王勃早年曾经遇到一个老神仙,他向老神仙打听自己的命运如何,老神仙回答他说:
子之躯,神强而骨弱,气清而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虽有不羁之才,高世之后,终不贵矣。况富贵自有神主之乎?请与子别。
就是说王勃没有富贵的命,这显然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这个说法见于罗隐的《中元传》。
王勃的才华,“包综六经”,不只是诗文,但是真正让他暴得大名的却是《滕王阁序》。
相传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途中,路过江西南昌,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伯屿刚刚重修好滕王阁,宴请宾客。
阎伯屿的女婿孟学士颇有才华,阎伯屿也想趁此机会让自己的女婿一鸣惊人。于是阎伯屿假意邀请在座宾客为滕王阁写作序文,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当仁不让,略微思索之后,就可以下笔。
阎伯屿很生气,认为王勃过于年轻气盛,借口离开宴席。但是阎伯屿毕竟不是一般人,身为一州都督,还是有一定气量的。
阎伯屿命人将王勃写的文章一句一句传给他。当听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之时,阎伯屿哈哈大笑,认为是老生常谈,认为王勃这个小子不过尔尔。
到了“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这一句,阎伯屿的笑容渐渐消失,沉默不语;等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出,阎伯屿失声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来到王勃身边,看着王勃下笔。
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技惊四座。只见孟学士缓缓走过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说,“这是前人写过的一篇文章,不信,我背诵给大家”,然后一字不落地背诵了一遍。
此时,宴会已经成为了两个人比拼才华的舞台,正当大家窃窃私语说王勃抄袭的时候,王勃微微一笑,“既然是前人写过,那兄台可否记得后面还有一首诗”,孟学士一时语塞,大家这才知道孟学士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王勃将诗写在了滕王阁序的后面: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 自流。
阎伯屿看完了之后,发现少了一个字,就问王勃少的那个字是什么。王勃说,这个字你出千金我才能告诉你。阎伯屿马上命人拿来了千金,王勃收下后,还是没有动笔填上这个字,阎伯屿有些不耐烦了。王勃已经看出来阎伯屿不高兴,就说,“我早就已经把这个字写在上面了,明明是个‘空’字啊!”阎伯屿后悔不已,但是更加佩服王勃的才思敏捷了。
这些故事都出自于唐人以及后来文人的笔记小说,至于是否真实,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相传王勃雅好围棋,四子落成之后,就能写成一首诗,于是他逢人便说:我是天造地设之才,一心多用,也不在话下。
可惜,天才总是短命,王勃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七年,可他的才气留下的光芒却映照了千年。
当后来有人讥讽包括王勃在内的初唐诗人写诗水平不行的时候,杜甫写了一首诗把那些人骂了个狗血喷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