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译文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注解

1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2
疏篱:稀疏的篱笆。
3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
何曾:哪曾、不曾。
6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展开
收起

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背景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赏析

这首自题《寒菊》图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

前两句“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紧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郑思肖

郑思肖[宋代]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春日登城》
    城头啼鸟隔花鸣,城外游人傍水行。
    遥认孤帆何处去,柳塘烟重不分明。
  • 《德佑二年岁旦》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 《题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 《咏制置李公芾》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 《德佑二年岁旦》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猜你喜欢

  • 《句》
    王子俊〔宋代〕
    沙鸥背人去。
  • 《织女·此身非不爱罗衣》
    徐积徐积〔宋代〕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
    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
  • 《探芳信·转芳径》
    吴文英吴文英〔宋代〕
    转芳径。
    见雾卷晴漪,鱼弄游影。
    旋解缨濯翠,临流抚菱镜。
    半林竹色香处,意足多新咏。
    试衣单、雁欲来时,旧寒才定。
    门巷对深静。
    但酒敌春浓,棋消日永。
    旧曲猗兰,待留向、月中听。
    藻池不通宫沟水,任泛流红冷。
    小阑干、笑拍东风醉醒。
  • 《和静照诗韵》
    释普度〔宋代〕
    磵边云泠裛苍苔,木杪金灯午夜开。
    更问昙猷在何许,分明犹隔海门来。
  • 《夷陵道士》
    赵元鱼〔宋代〕
    山麓林梢烟翠横,寒天日色半阴晴。
    道边废宅空椽瓦,岩下居人困甲兵。
    破胆每惊腰剑客,伤弓时怯羽书声。
    痴儿弱土浑多病,留寄乡村念尔情。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