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组词
>
须组词

须的组词

反馈
须字开头的组词更多
  • 1、须臾:(1)片刻 (2)一会儿
  • 2、须弥: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佛教观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教的宇宙观。
  • 3、须眉:(1)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2)胡须和眉毛
  • 4、须根:(1)由许多须状根组成的根,无明显主根,通常小麦、稻等单子叶植物长有这种根 (2)植物下部很细的根
  • 5、须髥:络腮胡子。
  • 6、须鸁:水鸟名。鸊鷉的别称。
  • 7、须鬓:胡须和鬓发。
  • 8、须鬣:1.亦作"须鬛"。2.胡须。3.比喻形如马鬃的松针。
  • 9、须鬂:胡须和鬓发。
  • 10、须胊:亦作'须胊'。 春秋时古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胊﹑颛臾﹐风姓也。'杜预注:'须胊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春﹐公伐邾娄﹐取须胊。'何休注:'胊﹐其俱反。《左氏》作'句'。'唐之郓州﹐属古须胊国。后因以借指郓州。
  • 11、须至:1.犹必须,一定。2.旧时公文及执照结句习惯用语。
  • 12、须目:胡须和眼睛。
  • 13、须生:戏曲脚色名。即老生。
  • 14、须将:老将,宿将。
  • 15、须摇:犹逍遥。优游自得貌。
  • 16、须句:亦作'须胊'。 春秋时古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杜预注:'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春﹐公伐邾娄﹐取须胊。'何休注:'胊﹐其俱反。《左氏》作'句'。'唐之郓州﹐属古须句国。后因以借指郓州。
  • 17、须头:即流苏。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的穗子,常用作车马﹑帷帐等的垂饰。
  • 18、须发:(1)胡须和头发的统称
  • 19、须枝:像胡须般细长的梗枝。
  • 20、须髭:胡须。
  • 21、须待:1.依靠。2.等待。
  • 22、须奰:谓蓄怒。
  • 23、须蕚:花须和花萼。
  • 24、须子:1.胡须。 2.动植物体上长得像须的东西。 3.即龙须面。中国传统面食。因面条又细又长,形似龙须得名。
  • 25、须髯:络腮胡子。
  • 26、须得:定要。
  • 27、须萼:花须和花萼。
  • 28、须蕊:花蕊。
  • 29、须麋:(1)古时男子以胡须麋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2)胡须和眉毛
  • 30、须参:等候谒见皇帝。
  • 31、须是:必须;定要。强调某种情况。 本是。 总是;终是。
  • 32、须柢:须根。
  • 33、须索:索取;勒索。 必须,须要。 一定,必定。
  • 34、须鲸:(1)鲸的一类,没有牙齿,有鲸须,吃甲壳动物和小鱼。如:长须鲸、蓝鲸等
  • 35、须髩:胡须与鬓发。
  • 36、须须:少许;少量。
  • 37、须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位于织女星之南。
  • 38、须曼:梵语suman?的音译,古印度花名。其形色俱媚,令见者心悦﹐故又名"称意花"﹑"悦意花"。天竺国旧俗用此花结环,用以装饰头身。
  • 39、须着:必须。
  • 40、须顷:须臾,片刻。
  • 41、须带:用丝线﹑布条或纸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穗状装饰品。
  • 42、须管:必定,定要。
  • 43、须虑:古越地称海船。
  • 44、须捷:指衣衫破烂。
  • 45、须奏:等候向皇帝奏事。
  • 46、须时:1.些须时间;短时期。2.等待时机。
  • 47、须当:应当。
  • 48、须求:求取。
  • 49、须暇:1.亦作"须夏"。2.等待宽暇。犹言放宽时间。
  • 50、须留:停留;留待。
  • 51、须达:梵语sudatta的音译。意译为"善与"﹑"善给"﹑"善授"等。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富商,波斯匿王的大臣,释迦的有力施主之一,号称给孤独。后皈依佛陀。与祇陀太子共同施佛精舍,称祇树给孤独园。
  • 52、须次:谓官吏候补,等待依次补缺。
  • 53、须夏:1.亦作"须夏"。2.等待宽暇。犹言放宽时间。
  • 54、须丸:代赭石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代赭石》。
  • 55、须然:虽然。
  • 56、须陀:梵语sudh?的音译。指甘露。
  • 57、须遂:复姓。见《左传.庄公十七年》。
  • 58、须卜:复姓。
  • 59、须用:犹言一定要。
  • 60、须沫:细碎的根须。
  • 61、须掠:胡梳。
  • 62、须不:犹言一定不会。
  • 63、须合:应当,应该。
  • 64、须貌:男子的面貌。
  • 65、须些:犹少许。
  • 66、须要:(1)客观情况要求一定要
  • 67、须叟:极短的时间。
  • 68、须知:(1)必须知道
  • 69、须菩提:1.梵语subhūti的音译。或译为“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 2.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
  • 70、须弥山:1.梵语sumeru的译音。或译为须弥楼﹑修迷卢﹑苏迷卢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积"诸义。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2.指喜马拉雅山。康有为有《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矣》诗。
  • 71、须弥座:1.指佛像的底座。 2.指佛塔、佛殿等的一种底座。[须弥,古印度神话中的高山名,梵sumeru]
  • 72、须陀洹:须陀洹(梵语:Srotāpanna,巴利语:Sotapanna),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
  • 73、须曼那:梵语suman?的音译,古印度花名。其形色俱媚,令见者心悦﹐故又名"称意花"﹑"悦意花"。天竺国旧俗用此花结环,用以装饰头身。
  • 74、须不是:1.犹言肯定不是。2.犹言一定不能。
  • 75、须强如:超过,胜过。
  • 76、须管教:犹须管。
  • 77、须达多:梵语sudatta的音译。意译为"善与"﹑"善给"﹑"善授"等。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富商,波斯匿王的大臣,释迦的有力施主之一,号称给孤独。后皈依佛陀。与祇陀太子共同施佛精舍,称祇树给孤独园。
  • 78、须摩提:梵语sumati的译音,或译作"须摩题"。佛教语。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居﹐意译为"妙意"﹑"好意"。
  • 79、须摩题:梵语sumati的译音,或译作"须摩题"。佛教语。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居﹐意译为"妙意"﹑"好意"。
  • 80、须知册:旧时地方政府所编制的关于各部门人员编制﹑职权范围等基本情况的便查手册。
  • 81、须弥寺: 在我国广柔的大地上,凡名山必建有佛寺禅院。
须字中间的组词更多
  • 1、虬须客:即虬髯客。
  • 2、龙须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狭线形。初夏开花。茎叶可以做蓑衣、绳索、草鞋等,亦可织席、造纸。有的地方叫蓑草或蓑衣草。
  • 3、虾须镯:一种轻细的手镯。
  • 4、虾须帘:一种用虾须织成的护书画卷的小帘。
  • 5、赤须子:传说中的神仙名。
  • 6、龙须菜:(1)口:麒麟菜 (2)〈方〉石刁柏
  • 7、蔑须有:莫须有,没有。
  • 8、黄须儿:1.亦称"黄须客"。2.指曹操次子曹彰。彰性刚勇,须黄,故称。《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后借指刚勇之人。
  • 9、龙须面:农历二月二日所食之面。一种面条名。极细,故称。
  • 10、黄须客:1.亦称"黄须客"。2.指曹操次子曹彰。彰性刚勇,须黄,故称。《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客竟大奇也!'"后借指刚勇之人。
  • 11、緑须姜:中药材细辛之别名。见宋陶穀《清异录·药谱》。
  • 12、电须刀:电动剃须刀的省称。
  • 13、捋须钱:南唐张崇敲诈人民的名目之一。
  • 14、遮须国:传说中的国名。国王为三国时的曹植。
  • 15、龙须席:用龙须草编成的席子。
  • 16、不须鞭:传说一种用马见愁兽皮制的马鞭。
  • 17、鼠须笔:用鼠须制作的一种名笔。
  • 18、龙须水:指瀑布。
  • 19、三须钩:三歧钩。多用于从水中捞物。
  • 20、鼠须管:即鼠须笔。
  • 21、濡须坞:堡坞名。
  • 22、长须公:虾的别名。
  • 23、鱼须笏:古代大夫所用之笏。因饰以鲨鱼的须(一说鲨鱼皮),故名。
  • 24、蛇须箭:礼花的一种。
  • 25、鰕须帘:用海中大虾的触须制作的帘子。为古玩珍宝。
  • 26、莫须有:(1)也许有。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
  • 27、白须公:北齐崔伯谦的美称。
  • 28、龙须沟:3幕话剧《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
  • 29、龙须友:笔的别称。
  • 30、毕须克: 维吾尔语音译,意为摇床,是维吾尔族供婴儿使用的传统木制卧具。
  • 31、龙须珠: 龙须、龙珠的简称,是古代人们将龙须、龙珠搭配在一起佩戴的吉祥饰物。
  • 32、绿须姜:中药材细辛之别名。见宋陶谷《清异录.药谱》。
  • 33、蚊须针: 是金庸所著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暗器,非常细小,难以防备,殷素素曾用蚊须针暗算过俞岱岩。
  • 34、髯须参军:羊的别称。
  • 35、无须之祸:《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后以“无须之祸”谓无辜受累而遭祸。
  • 36、翦须烧药:唐太宗与李?君臣间的故事。
  • 37、吹须突眼:1.方言。吹胡子瞪眼睛。发怒的样子。
  • 38、剪须烧药:唐太宗与李绩君臣间的故事。李绩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乃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帝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见《旧唐书.李绩传》。
  • 39、髯须主簿:参见:髯须主簿,髯须主簿
  • 40、长须主簿:羊的别称。用以借指羊毫。
  • 41、蓄须明志:本意是蓄起了长长的胡须,表明态度坚决。引申为做事做到底,不会半途而废。
  • 42、全须全尾:比喻家产完好无损或身体没病没灾。
  • 43、八大须生:京剧界有前后四大须生的说法。
  • 44、克利须那: 印度教的神祇。
  • 45、动须相应:发动攻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时机。
  • 46、鳞甲须髯:穿着鱼鳞一样的铠甲长着络腮胡子。
  • 47、亟须纠正:是指必须紧急改正错误。
须字结尾的组词更多
  • 1、渥须:美须。
  • 2、必须:(1)必定;一定要
  • 3、卷须:参见:卷须,卷须
  • 4、捻须:谓推敲诗句而捋须吟哦。
  • 5、虾须:1.虾的触须。2.隋代兵器的一种。3.帘子的别称。4.茶名。
  • 6、髯须:参见:髯须,髯须
  • 7、胡须:(1)胡子。人,通常是成年男人颏(下颌)、两唇及邻接部分上的毛
  • 8、捋须:见“捋虎须”。抚摩自己的胡须。常谓显示豪迈之气。
  • 9、虬须:蜷曲的胡须。
  • 10、军须:军需。
  • 11、边须:1.亦作"边须"。2.守卫边疆所需要的物资和器材。
  • 12、径须:直须。
  • 13、务须:(1)务必;必须
  • 14、赤须:传说中的神仙名。
  • 15、髭须:(1)嘴周围的胡子
  • 16、癞须:1.秃脱枯槁的胡须。
  • 17、溜须:1.见"溜须拍马"。
  • 18、管须:定要;准要。
  • 19、龙须:草名。茎可织席。参见“龙鬚草”。喻长而细如龙须之物。见“龙鬚席”。指头足纲类的鱼,如章鱼等。帝皇之须。唐白居易《七德舞歌》“翦鬚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自注:“李勣常疾,医云:‘得龙鬚灰,方可疗之。’太宗自剪鬚烧灰赐之,服讫而愈。
  • 20、鬈须:鬈曲的胡须。
  • 21、拂须:1.揩拭胡须。《宋史.寇准传》:"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谓甚愧之。"后以"拂须"为谄事长官的典故。2.戏剧陈式。振动胡须,表示气愤。
  • 22、长须:汉王褒《僮约》﹕"资中男子王子渊﹐从成都安志里女子杨惠﹐买亡夫时户下髯奴便了。"后因以"长须"指男仆。
  • 23、夫须:即薹草。多年生草本。根茎硬而扁平﹐叶呈带状﹐夏季抽穗开花。自生于原野沼泽之地。茎叶可编织蓑笠等。
  • 24、何须:犹何必,何用。
  • 25、眉须:1.犹须眉。常借指男子。
  • 26、求须:需索;需求。
  • 27、莫须:1.毋须;也许。
  • 28、鬡须:蓬乱的胡须。
  • 29、纤须:少许;细微。
  • 30、毋须:不用、没有必要。
  • 31、衔须:1.口含胡须。东汉温序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坚强不屈,拒绝投降。宇赐剑使自裁。"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事见《后汉书.独行传.温序》。后因以"衔须"表示临难不屈﹑大义凛然。2.口含胡须。一种愤怒的表示。
  • 32、当须:必须。
  • 33、待须:等待。
  • 34、花须:花蕊。
  • 35、梅须:梅花蕊。
  • 36、鱼须:参见:鱼须,鱼须
  • 37、不须:不用;不必。
  • 38、蒙须:剑绳。《战国策.赵策三》:"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鲍彪注:"蒙须,疑为剑绳,犹蒯缑也。"一说犹蒙盾。吴曾祺注:"须,盾名;蒙须,犹蒙盾也。"
  • 39、挽须:捋胡须
  • 40、无须:(1)不必;用不着
  • 41、鰕须:1.海中大虾触须。长数尺,可为帘。2.虾须帘。
  • 42、蜂须:1.蜂的触须。2.形容女子松柔的头发。
  • 43、鲸须:须鲸口腔中的角质板,多呈三角形,有细缝,形状像胡须,能从吸入口腔的海水中滤取食物。可用以制工艺品及医疗器械。
  • 44、濡须:水名。今称运漕河。源出安徽省·巢湖,东流至今芜湖市·裕溪口入长江。古代当江·淮间交通要道,魏·晋·南北朝时,这里是兵争要地。堡坞名。
  • 45、麦须:麦芒。
  • 46、白须:白色的胡须。形容年老
  • 47、猬须:如猬毛稠密张开的胡须。
  • 48、储须:仓廪的储备。
  • 49、挂须:谓玉米成熟。
  • 50、也须:也应该,也应当。
  • 51、鼻须:鼻孔内的卷肉。
  • 52、密须:古国名。商时姞姓之国,周文王灭之,以封姬姓。后又为周共王所灭。在今甘肃省灵台县西。
  • 53、稍须:犹稍许。
  • 54、那须:犹何必。
  • 55、触须:泛指动物身上粗短的突起,具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等功能。
  • 56、锁须:1.亦作"鏁须"。亦作"鏁须"。2.锁簧﹐旧式锁插入锁身的部分。
  • 57、斯须:(1)一会儿的功夫,片刻
  • 58、狼须:即狼胥。
  • 59、相须:亦作“相需”。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相互等待。
  • 60、曲须:门上的环纽。
  • 61、供须:1.亦作"供需"。2.供给所需之物。
  • 62、科须:1.见"科需"。
  • 63、切须:急需。务必。
  • 64、须须:少许;少量。
  • 65、有须:1.有些。
  • 66、鼠须:鼠须笔的省称。借指文才。喻指稀疏的胡须。
  • 67、事须:谓情势应该如此,理应如此。《古文苑·曹公卞夫人与杨太尉夫人袁氏书》:"主簿股肱近臣﹐征伐之计﹐事须敬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且须调习器械﹐务令快利;秣饲牛畜﹐事须肥健。"唐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寓言》诗之二:"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一说"事须"为唐宋习用语。
  • 68、小须:稍待。
  • 69、底须:何须;何必。
  • 70、要须:1.必须;需要。2.必定;总会。
  • 71、头须:1.头发和胡须。2.扎在发髻上类似穗子的装饰品。
  • 72、会须:适逢需要。 应当。
  • 73、征须:求取。
  • 74、是须:务须;务必。
  • 75、资须:1.需求。2.维持生计的必需品。
  • 76、直须:应当;应。 竟至于;还要。
  • 77、欠须:犹呼吸。
  • 78、女须:亦作'女须'。 屈原之姐。 后以为姊的代称。
  • 79、急须:煮茶﹑暖酒器名。 一说古为便溺器名。
  • 80、根须:犹须根。亦泛指植物的根。
  • 81、应须:应当;应该。 一应所需。
  • 82、蓄须:留胡须。
  • 83、些须:(1)一点儿,不多
  • 84、闾须:1.即闾姝。
  • 85、只须:只要。
  • 86、尚须:汉语词汇。指的是还需要。
  • 87、徵须:求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魂神,示现梦想,或降童妾,或感妻孥,求索饮食,徵须福佑,亦为不少矣。”
  • 88、撚须:推敲诗句而捋须吟哦。
  • 89、桄榔须:桄榔树叶下的须子,细长如马尾,用盐水浸渍后异常坚韧,常用以缚船。
  • 90、温序须:据《后汉书.独行传.温序》载,温序为隗嚣将所拘劫,令使从己,序不从,嚣将赐之剑,使自裁。"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后以"温序须"为慷慨就义的典实。
  • 91、拔虎须:比喻鲁莽﹑冒险的行为。
  • 92、八字须:胡子的一种,泛指生长于男性上唇的胡须。
  • 93、料虎须:捋虎须。比喻冒险。
  • 94、百丈须:1.石斛的别名。
  • 95、揽桓须:晋谢安功名盛极时﹐遭到构陷﹐见疑于晋孝武帝。一天﹐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吹完一曲以后﹐又抚筝而歌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在座的谢安感动得泣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孝武帝也面有愧色。见《晋书.桓伊传》。后用为忠而见疑的典故。
  • 96、竹节须:蟋蟀的一种。
  • 97、佛座须:莲花蕊的别名。
  • 98、狼牙须:古代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之一,其领土包括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年以东和东北地区,约位于东经101°18’,北纬6°48’,及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狼牙修建国年代约于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
  • 99、捋胡须: 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
  • 100、南瓜须: 南瓜须为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卷须,在夏、秋季采收,鲜用。
组词大全为您提供须组词,须的组词,须字怎么组词,须字能组哪些词语,找到用须字组词的组词,其中须字在开头的组词有81个,须字在中间的组词有47个,须字在结尾的组词有100个。
拼音 注音 ㄒㄩ,
笔划 9 繁体 須、鬚
五笔 EDMY 五行

基本释义

〈名〉片刻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又如:须时(片刻)姓〈动〉等待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停留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又如:须留(停留)通“需”。需要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细雨不须归。——唐·王之涣《凉州词》何须怨杨柳。——唐·张志和《渔歌子》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须行即骑。——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助动词。必要,应当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须取无茎叶。——宋·沈括《梦溪笔谈》须阎君来。——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仆须急归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副〉终于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本是;本来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又如:须是(本是,正是)必然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相当于“却”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虽然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