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组词
>
谒组词

谒的组词

反馈
谒字开头的组词更多
  • 1、谒者:1.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秦汉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南朝梁置谒者台,掌朝觐宾飨及奉诏出使。陈及隋皆因之。唐改为通事舍人。 2.官名。东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二人,主报中章。后魏、北齐有中谒者仆射,隋唐改称内谒者,概以宦官充任。宋以后废。 3.官名。使者的别称。汉哀帝置河堤谒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 4.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文物》1976年第10期:“简五:谒者二人。简文所说的谒者,不是职官的专名,是泛指一般传达、通报的奴仆。据凤凰山其他墓葬遣策的记载,谒者的身份为‘大奴’。” 5.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左执法东北一星曰謁者,主赞宾客也。”
  • 2、谒见:(1)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先投名刺而后进见
  • 3、谒刺:拜见用的名片。
  • 4、谒府:晋谒官府。
  • 5、谒索:1.求借。2.探望﹐访问。
  • 6、谒舍:客舍。
  • 7、谒请:1.拜谒告求。
  • 8、谒文:文体的一种﹐类似祭文。
  • 9、谒奠:1.参谒祭奠。
  • 10、谒圣:1.拜谒孔圣。
  • 11、谒款:1.虔诚拜谒。
  • 12、谒谢:1.进见谢罪。2.晋见道谢。
  • 13、谒辞:1.莅任前晋谒辞行。2.晋谒之辞。3.请为文辞。
  • 14、谒禁:1.禁止接见请托者之条令。
  • 15、谒告:请假。
  • 16、谒赞:1.谒见赞拜。
  • 17、谒言:1.进谏。2.谒见而有所请求的话。
  • 18、谒庙:1.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谒庙"。
  • 19、谒环:1.请求玉环。事见《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起有一副玉环中的一只﹐另一只在郑国的商人手里。韩起趁聘问时向郑伯请求。子产不给﹐说﹕"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后作为典故﹐指大国对小国的无理要求。
  • 20、谒浆:1.乞求茶水。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唐崔护尝于清明出游﹐酒渴求饮﹐遇一女子﹐仿佛有情。来岁清明﹐崔有往寻之﹐则门扃无人﹐因题诗于左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数日后﹐又去叩门﹐忽闻哭声﹐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邪……吾女笄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此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絶食数日而死。"崔入门﹐哭而祝之。女复活﹐遂嫁崔。
  • 21、谒陵:(1)到陵墓前拜谒;瞻仰陵墓
  • 22、谒敬:1.晋谒致敬。
  • 23、谒讬:投见求托。
  • 24、谒假:请假。
  • 25、谒疾:请病假。
  • 26、谒急:告急。
  • 27、谒戾:传说之山名。
  • 28、谒飡:乞食。
  • 29、谒选:官吏赴吏部应选。
  • 30、谒坟:1.拜谒坟墓。
  • 31、谒拜:谒见礼拜。
  • 32、谒觐:1.谒见。
  • 33、谒荐:1.参谒上供。
  • 34、谒雨:祈雨。
  • 35、谒归:1.告假归里。
  • 36、谒过:揭发罪过。
  • 37、谒干:晋谒而有所求。
  • 38、谒托:投见求托。
  • 39、谒泉:山名。在山西省文水县西南﹐汾阳县北。山有石室﹐传为卜子夏退隐处。
  • 40、谒候:恭迎问候。
  • 41、谒问:1.求托之言。2.晋见问候。
  • 42、谒语:本义指陈述、禀告,多用于下对上或幼对长。引申指拜见、瞻仰,表示庄重地拜访,如谒国家元首、谒中山陵。翻开各类辞书,根本找不到“谒语”这个词的踪影。再看这篇文章的内容,作者由“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禅语出发,寄寓佛家思想,谈论对人生的感悟。由此可知,题目《谒语》应该改为《偈语》。
  • 43、谒后尘:谓投见与追随。
  • 44、谒戾山: 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山名。
  • 45、谒金门:谒金门,词牌名,又名“空相忆”“花自落”“垂杨碧”“出塞”“东风吹酒面”“不怕醉”“醉花春”“春早湖山”等,原为唐教坊曲。
谒字中间的组词更多
  • 1、大谒者:官名。秦置谒者﹐掌宾赞受事﹐秩六百石﹐员十人;其长名谒者仆射﹐比千石。汉因之。谒者仆射亦称大谒者。
  • 2、内谒者:宫官名。掌内外传旨通报之事。多由宦官担任。
  • 3、中谒者:汉官名。为国君掌传达。
  • 4、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 5、专程谒见: 礼貌用语,敬词,专门去拜访的意思。
  • 6、拜谒酬答: 拜谒:上门拜访。酬答:酬谢报答对方。指亲自上门去酬谢回报对方。
谒字结尾的组词更多
  • 1、拜谒:(1)拜访谒见 (2)参拜瞻仰(陵墓、碑碣等处)
  • 2、诐谒:谓险诐不正﹐以私事谒见请托。语本《诗.周南.卷耳序》﹕"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
  • 3、叩谒:拜见。
  • 4、晋谒:(1)进见;拜谒;拜见
  • 5、宾谒:1.亦作"宾谒"。2.谓以敬宾之礼谒见。
  • 6、朝谒:1.谓参见尊者。2.入朝觐见。
  • 7、参谒:拜见上级或尊长;瞻仰尊者的故居等。
  • 8、告谒:1.求见;拜谒。2.请托,求告。
  • 9、报谒:1.谓报祭天地祖宗。2.回拜;回访。
  • 10、伏谒:谒见尊者,伏地通姓名。
  • 11、环谒:四处求见。
  • 12、出谒:外出拜见。
  • 13、觐谒:进见。
  • 14、幸谒:犹干谒,干求。
  • 15、赇谒:1.谓行贿以求进见。
  • 16、刺谒:投名刺以求见。
  • 17、交谒:请托。
  • 18、班谒:列班谒见。
  • 19、奉谒:拜见。
  • 20、妻谒:谓妻子受贿为人请托私事。
  • 21、候谒:等候谒见。
  • 22、昕谒:谓臣下朝参天子。
  • 23、抠谒:1.抠衣谒见。
  • 24、赞谒:谓古代谒见帝王及上级官员时赞唱礼仪,引导进见。
  • 25、辞谒:1.因辞别而谒见﹐拜别。
  • 26、答谒:回访。
  • 27、道谒:途中拜见。
  • 28、过谒:顺道往访;前往谒见。
  • 29、祠谒:谒拜祭祀。
  • 30、通谒:通报请求谒见。
  • 31、趋谒:1.前往进见。
  • 32、顶谒:顶礼谒见。
  • 33、公谒:1.在公众之前谒见。
  • 34、庭谒:庭参。
  • 35、求谒:1.请求谒见。2.犹求乞。
  • 36、脩谒: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 37、省谒:省视;探望。
  • 38、私谒:1.因私事而干谒请托。
  • 39、迎谒:迎接谒见。
  • 40、访谒:访问请见。
  • 41、进谒:(1)进见上司;谒见
  • 42、款谒:叩见;拜谒。
  • 43、请谒:请求﹔干求。 请求谒告。
  • 44、素谒:谓贫素有德者之言。
  • 45、谢谒:进见拜谢。
  • 46、版谒:持名帖进见。
  • 47、典谒:1.掌管宾客请见的传达和接待事务。2.掌管宾客请见事务的小官。
  • 48、女谒:1.谓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2.泛指通过有权势的妇女干求请托。3.指女宠。
  • 49、书谒:名帖;书写名帖。
  • 50、启谒:奏请。
  • 51、周谒:遍访。
  • 52、庆谒:拜贺谒见。
  • 53、走谒:1.前往拜见。
  • 54、肃谒:1.恭敬地谒见。
  • 55、引谒:引导拜谒。
  • 56、里谒:谓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
  • 57、内谒:通报姓名。
  • 58、险谒:不正当的请托。语出《诗.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孔颖达疏﹕"无险诐不正私请用其亲戚之心。"
  • 59、乡谒:1.谓回乡拜见父老长辈。
  • 60、修谒: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 61、亲谒:1.亲近干谒。2.古礼。谓帝王亲自谒陵。
  • 62、妇谒:1.谓通过宫廷宠信的女子干求请托。
  • 63、入谒:进见,请见。一般用于臣对君﹑下对上﹑幼对长。
  • 64、投谒:投递名帖求见。
  • 65、诣谒:前往谒见﹔造访。
  • 66、瞻谒:犹朝见;谒见。
  • 67、祗谒:恭敬地进见。
  • 68、阉谒:1.官名。即隋唐时所称的内谒者,系由宦官充任,为国君掌管传达,故称。
  • 69、礼谒:以礼谒见。
  • 70、展谒:敬词。犹拜见,拜谒。
  • 71、造谒:1.拜访进见。2.参拜。
  • 72、干谒:(1)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
  • 73、游谒:四处干谒。
  • 74、上谒:(1)求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 75、啓谒:奏请。《魏书·尒朱仲远传》:“尒朱荣兵威稍盛,诸有启謁,率多见从。”
  • 76、貌菇谒: 在小说中常出现的女主人公的代称。
组词大全为您提供谒组词,谒的组词,谒字怎么组词,谒字能组哪些词语,找到用谒字组词的组词,其中谒字在开头的组词有45个,谒字在中间的组词有6个,谒字在结尾的组词有76个。
拼音 注音 ㄧㄝˋ,
笔划 11 繁体
五笔 YJQN 五行

基本释义

〈动〉(形声。从言,曷(hé)声。本义:禀告,陈述)同本义谒,白也。——《说文》谒,告也。——《尔雅》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能典谒矣。——《礼记·曲礼》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不谒而归。——《国语·晋语》臣请谒其故。——《战国策》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告发;检举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又如:谒过(揭发罪过)请;请求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进见谒,访也。——《增韵》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王安石《伤仲永》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谒伊藤氏。——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台谒当以属礼。——《明史》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名〉名剌怀谒诣辞。——宋·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姓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