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声响:(1)声音;响动
-
2、声带:(1)喉腔两侧两片覆盖喉粘膜的韧带皱襞,受到呼出气流的振动,能发出声音 (2)电影胶片一侧记录着声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学方法记下的声音的纹理
-
3、声息:(1)声音 (2)情况或消息
-
4、声姿:声音姿态。
-
5、声称:(1)公开宣称;声言 (2)声名
-
6、声学:(1)研究声音的产生、控制、传输、接收和效应以及听觉现象的科学
-
7、声比:音调相谐。
-
8、声调:1. 指说话、读书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 2. 字调;汉语的四声。 3. 音乐的调子。
-
9、声音:1. 使人产生听觉的振动。 2. 一种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波造成的听觉印象。 3. 某些起与人的语言相同作用的工具或表达手段。
-
10、声家:唐宋时称工于词曲者。
-
11、声色:(1)说话时的语气和脸色 (2)指歌舞和女色
-
12、声乐:(1)指歌唱的艺术,可以有乐器伴奏 (2)古代泛指音乐和音乐活动
-
13、声味:声音与滋味。亦以喻人的习性爱好。
-
14、声母:(1)汉字一个字起头的音叫声母,其余的音叫韵母。大部分字的声母是辅音声母,如行(xíng)的起头字母“x”,只有小部分的字拿元音起头(就是直拿韵母起头),它的声母叫“零声母”,如“爱”(ài)、“鹅”(é)、“欧”(ōu)等字
-
15、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参见'声母'。
-
16、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
-
17、声援:(1)公开声明或造成声势表示支援
-
18、声韵:(1)音韵(汉字音节中声、韵、调的总称);声音 (2)声母和韵母的合称
-
19、声乡:1.犹声势。乡﹐通"响"。
-
20、声望:(1)众所仰望的名声
-
21、声华:(1)美好的名声;声誉
-
22、声习:犹言风气习俗。
-
23、声部:(1)四部和声的每一部叫做一个声部。器乐声部分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声乐声部分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
-
24、声呼:发声;呼声。
-
25、声张:(1)张扬
-
26、声朔:声教正朔。指帝王之治。
-
27、声控:(1)用声音控制
-
28、声荣:犹声誉。
-
29、声级:声级是指与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相一致的物理量,单位为分贝。
-
30、声闻:1.亦作"声问"。2.音信。3.名声。
-
31、声奢:指奢华的风尚。
-
32、声气:(1)指消息或信息 (2)〈方〉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指士气 (4)指鼓动士气 (5)志趣和性格;意气
-
33、声云:犹声言。
-
34、声门:(1)两侧声带之间矢状方向的裂隙(空间);亦指围绕这个间隙的所有结构
-
35、声腔:(1)许多剧种所共有的成系统的腔调,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
-
36、声地:声望与地位。
-
37、声绩:声誉功绩。
-
38、声波:(1)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
-
39、声均:(1)音韵(汉字音节中声、韵、调的总称);声音 (2)声母和韵母的合称
-
40、声明:(1)公开表态或说明 (2)指声明的文告
-
41、声诉:(1)详细叙述;诉说
-
42、声律:五声六律。指音乐。 指语言文字的声韵格律。
-
43、声儿:1.亦称"声伎儿"。2.唐时称教坊中太常乐人。
-
44、声影:语本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后以'吠形吠声'比喻不察真伪﹐随声附和。形﹐或作'影'。故以'声影'谓没有根据的谣传。
-
45、声讨:(1)公开谴责,用语言文字讨伐
-
46、声妓:亦作'声妓'。旧时宫廷及贵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亦作'声技'。指歌舞等技艺。
-
47、声病: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始自南朝梁沈约等﹐至唐乃有此称。唐时以诗赋取士﹐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
-
48、声灵:声势威灵。
-
49、声屈:喊冤。
-
50、声光:(1)声誉和荣耀
-
51、声曲:音声曲调。
-
52、声请:(1)申请,申述请求
-
53、声技:1.见"声伎"。
-
54、声泪:边诉说边哭泣。
-
55、声纳:(1)一种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或超声波探测水下物体(如潜艇或深水水雷)的存在和位置的一种仪器
-
56、声欬:咳嗽或所发的声音。
-
57、声名:(1)名声;名誉
-
58、声域:(1)人嗓音所能发出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
-
59、声频:(1)音频,任何正常可听声波的频率,指大约在15到20000赫之间范围内的任一频率
-
60、声阻:提出抗议。
-
61、声符:1.即声旁。
-
62、声叙:谓明白陈述。
-
63、声说:(1)述说;说明
-
64、声容:1.声音容貌。2.犹言声调。亦指声势。3.指歌妓。
-
65、声碟:(1)激光唱片
-
66、声偶:指诗文中字词音节的对偶。
-
67、声态:(1)人的话音和神态
-
68、声服:1.谓淫声异服。
-
69、声训:(1)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的方法
-
70、声诗:乐歌。
-
71、声压:(1)声场中某一时刻某一点上的实际压力与该点上平均压力的差值
-
72、声香:馨香。比喻美好的名声。
-
73、声节:1.音声节奏。2.声势气概。
-
74、声叉:谓声音不正常。
-
75、声词:声音言词。指动听的话。
-
76、声略:犹威略。
-
77、声施:1.名声流传。2.为世人所传扬的名声。
-
78、声浪:(1)讲话、呼喊、喧闹或物体振动的声音 (2)借指社会上的某种论调或呼声 (3)旧指声波
-
79、声扬:(1)张扬;宣扬
-
80、声饮:1.犹言声色饮食。
-
81、声埶:(1)名声威望和气势
-
82、声歌:指诗词歌赋等抒情遣怀的作品。
-
83、声誉:(1)名誉;声望
-
84、声源:(1)正在发声的物体
-
85、声言:(1)声张;用语言、文字公开表示
-
86、声传:1.指传闻之事。
-
87、声情:(1)声音和感情
-
88、声兵:1.宣布出兵。2.指虚张声势以疑惑敌人的军事布置。
-
89、声党:唐宋时称擅长歌唱者。
-
90、声教:声威教化。
-
91、声口:(1)口气,口吻 (2)〈方〉指说话的口音、语调
-
92、声化:1.声威教化。2.语音学名词。即清音的浊音化。语音中的清音﹐有时受邻近元音或浊音的影响而变为浊音。如普通话"好的"hǎode快读时"的"的声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变为浊音[d]。
-
93、声裁:犹舆论。
-
94、声交:声闻相通。
-
95、声英:犹英名。
-
96、声咳:1.咳嗽或所发的声音。
-
97、声度:犹声调。
-
98、声嗓:(1)嗓音、声音
-
99、声骨:1.谓听声揣骨的相术。
-
100、声猷:声誉和业绩。
-
1、传声器:俗称话筒、麦克风,旧称微音器。一种把声音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的器件,广泛用于电话、广播、录音和扩音设备中。
-
2、零声母:有些音节开头部分没有声母,只有韵母独立成为音节。指以a、e、o、i、u、ü等元音起头的字音的声母,如“爱”(ài)、“鹅”(é)、“藕”(ǒu)、“烟”(iān)、“弯”(uān)、“渊”(üān)等。见〖声母〗。
-
3、超声波:(1)频率高于20000赫的声波。其特征是:波长短,近似作直线传播,在固体和液体内衰减比电磁波小;能量集中,可形成高强度、剧烈振动,引起激震波、液体中的空化作用等,产生机械、光、热、电、化学和生物等各种效应,被现代科技广泛应用
-
4、声声慢:词牌名。又名《声声慢》、《人在楼上》。双调,字数自九十五字至九十九字,分平韵,仄韵两体,仄韵例用入声。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格律与词同。
-
5、乔声势:装腔作势。
-
6、低声波:比人类能听见的最低频率还要低的振动波,每秒振动十六次以下。在海洋考察﹑矿藏探查﹑医疗﹑火箭和人造卫星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7、传声筒:1.亦称"传话筒"。 2.用以提高音量的圆锥形话筒。 3.喻指只会传达别人的话,自己却毫无主见的人。 4.犹言小广播,谓私下传播不该传播的或不可靠的消息。
-
8、扬声器:(1)工作原理与电话受话器相似,但能放大声音(如扩声系统,无线电或电视接收机及唱机中)的电声器件
-
9、无声诗:指画。古人以画虽不能吟哦,但有诗意,故称为无声诗。
-
10、买声儿:博取声誉。
-
11、无声乐:1.一种模拟乐器形状及演奏动作而不发声的游戏,俗以为酒令。
-
12、音声树:传说中的树名。
-
13、扩声器:1.亦称"扩声器"。2.用来扩大音量的器具。亦以喻受人主使而发言的傀儡。
-
14、正声伎:指清商三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
-
15、留声机:(1)通过唱针在旋转的圆盘或圆筒上的螺纹中移动来放声的装置
-
16、无声画:1.谓如画的景物。2.指画幅。
-
17、无声戏:1.指酒令中的豁哑拳。
-
18、无声片:[wúshēngpiāner]:无声片儿〈名〉义同“无声片piàn”[wúshēngpiàn]:〈名〉只有形象没有声音的影片。也叫默片。
-
19、象声词:(1)摹拟声音的词,如“咚咚、哗啦、扑通”
-
20、有声带:录有音乐、戏剧等内容的磁带。
-
21、音声子:鸟名。
-
22、超声速:(1)流体中超过音速的速度
-
23、缓声歌:1.古乐府《杂曲歌辞》之一。缓声,谓歌声柔缓。古辞仅存《前缓声歌》一首。晋陆机,南朝宋孔宁子﹑谢惠连,梁沈约均有拟作。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五.前缓声歌》。亦省作"缓歌"。
-
24、做声分:装腔作势。
-
25、无声虎:1.中药大黄的别名。
-
26、有声画:指诗。因诗中多画意,且可供人吟诵,故称。
-
27、音声人:唐代对官府乐人的总称。
-
28、无声琴:1.即无弦琴。语本《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29、和声署:本为明代之教坊司,清·雍正中改为和声署,管理朝会时音乐歌舞事项。
-
30、留声器:(1)通过唱针在旋转的圆盘或圆筒上的螺纹中移动来放声的装置
-
31、拟声词: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
-
32、次声波: 低于人能听到的最低频(20赫)的声波。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小,可用来预测风暴、地震和探矿等。
-
33、轻声词: 汉语普通话音节都有固定的一个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就是轻声。
-
34、行声字: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
35、射声率: 北周禁卫军六率之一。
-
36、省声字: 把声符字的部分笔画进行省减,然后再把剩余部分当作声符的字。
-
37、超声刀: 利用超声波技术来代替手术刀进行手术的器械。
-
38、有声片: 既有形象又有声音的影片。
-
39、谐声法: 谜面有字摹拟谜底字的同音假借。
-
40、原声带: 原版录音磁带。
-
41、消声器: 降低或消除气流噪声的装置,多用于内燃机、喷气发动机、鼓风机等噪声大的机械。
-
42、超声场: 超声波有良好的指向性,在传播时弹性介质内充满超声能量的空间区域,声场也被称为声束;声束是有一个大的主瓣和许多小的旁瓣组成。
-
43、言声儿: 说话;吭声儿:不言一声儿。你缺什么,只管~。
-
44、射声士: 汉朝八校尉里的射声校尉所率领的士兵,即善射者,传说能在黑暗中闻声而射,百发百中。
-
45、秋声赋:赋篇名。北宋欧阳修作。文中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声,将无形的秋声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最后引发出对人生、自然的深沉感慨。语言夸张,声势宏大,音节优美,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名篇。
-
46、美声唱法:(1)起源于17和18世纪意大利的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与灵活和准确的声乐技巧的歌剧唱法
-
47、人声鼎沸:(1)形容人群的声音嘈杂喧闹,像烧开的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
48、蜚声海外:闻名于国外,形容某人在某一方面术业有专攻,很有成就,连在国外的名气都很大。
-
49、嗲声嗲气:形容撒娇的声音或姿态。形容人说话时的语气矫揉造作,也形容小孩说话时的语气可爱稚嫩。
-
50、奶声奶气:形容声调稚气。
-
51、敛声屏气:不出声,屏住呼吸。形容精神集中。
-
52、八声甘州:1.词牌名。又叫《甘州》﹑《潇潇雨》。双调平韵﹐九十五至九十八字﹐共有七体。本唐时教坊大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属仙吕宫。北曲字数﹑格律与词牌字句不同﹐用在套曲中。南曲又有二:一与词牌同﹐用作引子;一与词牌不同﹐而与北曲略同,用作过曲。
-
53、鹘伶声嗽:宋代南戏的别称。
-
54、同声翻译:会场或剧场中用来进行翻译的电声系统。译员们将演讲词或台词同步译成不同语种,通过电声系统传送。席位上听众可自由选择语种进行收听。
-
55、大张声势:(1)指大造声势
-
56、乔声怪气:高声怪调。
-
57、村声泼嗓:1.犹言粗声粗气。
-
58、侉声野气:形容说话既非本地口音,腔调又粗野。
-
59、抛声调嗓:谓故意提高嗓门。
-
60、牝声浪气:1.形容淫荡妇女说话的声调和神态。
-
61、嗐声叹气:犹言唉声叹气。因烦闷或伤感而叹息。
-
62、蛮声獠气:1.旧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说话的声气。
-
63、嗐声顿脚:亦作“嗐声顿脚”。形容惋惜、焦急或气愤的样子。
-
64、猇声狺语:形容恶言叫骂。
-
65、消声灭迹:见“消声匿迹”。
-
66、乔声颡气:恶声恶气。
-
67、调声叶律:调弄声韵使合于音律。
-
68、发声器官:犹言发音器官。
-
69、正声雅音:纯正优雅的音乐。
-
70、慢声慢气:形容说话声调和缓。亦作:慢声吞气、慢声慢语
-
71、有声电影:观众在看到画面形象的同时还能听到剧中人的对话、旁白和音乐等音响的一种影片。区别于早期的“无声电影”。
-
72、脱声脱气:1.失声失气。形容因悲恐话音失常。
-
73、于无声处:1.话剧剧本。 2.谍战剧。
-
74、不动声色:(1)不说话,也不表露感情的变化,形容沉着、镇静
-
75、嗐声跺脚:亦作“嗐声顿脚”。形容惋惜、焦急或气愤的样子。
-
76、声声口口:1.口口声声。形容反复地陈说表白。
-
77、秀声秀气:形容音色的清秀尖细。
-
78、英声茂实:盛美的事迹和好的名声。比喻名声和事迹都很显著。
-
79、淘声斗气:吵架拌嘴。
-
80、呶声呶气:谓矫作女子的声音。
-
81、文物声明:指礼乐典章制度。语本《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
-
82、海水声速: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其大小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海水所受压力(或深度)等有关。约为1500米/秒。
-
83、慢声吞气:1.见"慢声慢气"。
-
84、丧声歪气:恶声恶气;粗声粗气。
-
85、声声气气:犹言絮絮叨叨。表示不满。
-
86、丧声嚎气:詈词。谓如遇丧事般哭泣。
-
87、风声妇人:指营伎。
-
88、慢声慢语:见“慢声慢气”。
-
89、吞声饮恨: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90、同声同气:见“同声共气”。
-
91、铜声响器:形容说话声音响亮。
-
92、风声贱人:指营伎。
-
93、遗声余价: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94、不露声色:(1)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
-
95、敛声匿迹: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
96、硬声硬气:形容说话语气生硬。
-
97、憨声憨气:形容说话声音粗大。
-
98、虎声虎气:1.形容说话态度粗鲁。
-
99、怡声下气: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100、噪声污染:(1)由干扰或有害噪声(如汽车或喷气式飞机的噪声)形成的环境污染
-
1、形声:(1)六书之一。指字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有关意义,声旁有关读音。如由形旁“氵(水)”和声旁“胡”合成“湖”。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也叫“谐声”
-
2、蜚声:(1)闻名于
-
3、先声:(1)指发生于某一重大事件以前的类似的有相同性质的事件
-
4、和声:(1)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
-
5、名声:(1)一般指普遍被认定的一个人的品德 (2);某人受到的一般评价 (3)声望
-
6、入声:(1)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
7、吭声:(1)说话
-
8、四声:(1)古汉语字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 (2)中国普通话的字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
9、相声:(1)曲艺的一种。按演员人数,其形式分为单口、对口、群口等,以说、学、逗、唱为其主要表现手段,通过幽默、滑稽的言语和表演引人发笑
-
10、连声:(1)一声接一声地说话
-
11、谤声:指责声﹔咒骂声。
-
12、丑声:1.犹恶声。2.坏名声。
-
13、响声:[xiǎngshēng]:由听觉器官得到的感觉或印象。
-
14、回声:(1)由声波的反射引起的声音的重复;亦可指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
-
15、做声:(1)开口发言
-
16、澈声:犹言放声﹑纵声。
-
17、仄声:(名)指古汉语四种声调中除平声外的上、去、入三声。
-
18、地声:(1)伴随地震的可听低频声,多半是由地面的振动传到空气时引起的 (2)一种低沉的、像闷雷似的短的声音,常在活动地震区听到,一般认为是由地震引起的
-
19、齁声:犹鼾声。哮喘声。
-
20、嗯声:(1)开始说话前的清嗓声;说话时发声的停顿
-
21、啃声:出声;说话。
-
22、颤声:颤抖的声音。
-
23、男声:声乐中的男子声部。一般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
24、能声:能干的声誉。
-
25、榜声:桨声。
-
26、宸声:皇帝的命令﹑旨意。
-
27、迭声:1.亦作"叠声"。2.一声紧接一声。
-
28、僄声:比喻听见风就是雨﹐不辨事情的虚实真伪。
-
29、发声:(1)产生噪音或声响(如用嗓子或用器具);产生一种能听见的效果 (2)从嗓子里发出声音
-
30、悄声:(1)低声
-
31、欢声:(1)欢心地发出呼声
-
32、吱声:(1)发细小的声音
-
33、笳声:胡笳吹奏的曲调。亦指边地之声。
-
34、应声:(1)随着声音
-
35、曼声:(1)舒缓而长的声音
-
36、循声:1.顺着声律;顺着声音。 2.指为官有循良之声。
-
37、阴声:1.古代以清浊高下将声音分成阴阳二类。声音浊而低的称阴声。2.音韵学术语。同"阳声"相对。指韵尾是元音或没有韵尾的韵母。
-
38、掌声:拍手的声音。常用以表示鼓励、称赞。
-
39、噪声:(1)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一般指嘈杂刺耳的声音
-
40、廉声:廉洁的声誉。
-
41、莺声:1.黄莺的啼鸣声。2.多比喻女子宛转悦耳的语声。
-
42、漫声:说话声音拉得很长。
-
43、隽声:1.犹美誉。
-
44、珂声:马勒上珂饰的声响。
-
45、送声:乐曲终而和以他词,谓之"送声"。
-
46、郑声:1.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2.还是中医病名。症状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若断若续。
-
47、还声:回声。
-
48、噤声:(1)闭口不做声,即禁声 (2)住口;不许再说下去
-
49、钓声:谓作伪以求声誉。
-
50、开声:1.开始啼叫。
-
51、从声:1.谓随声附和。2.古代指五音中的宫﹑商﹑角三声。
-
52、鼾声:(1)打鼾的噪声 (2)深沉的鼻息声(如四足动物发出的)
-
53、清声:清亮的声音。清美的声誉。谓疾促之声。
-
54、蛩声:蟋蟀的鸣声。
-
55、仁声:1.指具有教化作用,能使风俗变得淳厚的音乐或乐声。2.指施行仁德而赢得的声誉。
-
56、嚣声:喧闹声。
-
57、呗声:诵经唱偈声。
-
58、放声:(1)放大嗓门尽量出声
-
59、哀声:1.悲哀的声音。2.指发出哀声。3.悲凉的乐声。
-
60、侈声:指腹小口宽的钟所发出的声音。
-
61、德声:1.仁德的声誉。古代多用以称颂官吏治政。2.指美好的声誉。3.合乎仁德的言谈。
-
62、梵声:念佛诵经之声。
-
63、软声:柔和的声音。
-
64、友声:朋友的声音。亦指朋友。
-
65、驰声:谓声誉远播。
-
66、贡声:1.以卖唱为业的人。
-
67、慕声:希望自己有好名声。
-
68、北声:北方的音乐,北方的乐歌。
-
69、迟声:犹曼声。
-
70、低声:(1)低的或放低的声音
-
71、吠声:指狗叫声。 一条狗叫,群犬闻声跟着叫。喻盲从,随声附和。
-
72、负声:1.指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2.享有名声。
-
73、好声:悦耳的声音。
-
74、班声:原指班马之鸣声,亦泛指马嘶。
-
75、杵声:1.以杵捣物声。捣衣声。2.以杵捣物声。夯土声。
-
76、街声:街市上的喧嚣声。
-
77、抗声:高声;大声。
-
78、容声:1.举止动作的声音。2.使用语言,说话。
-
79、铜声:1.敲击铜而发出的声响。引申指洪亮的声音。2.比喻遒劲的笔力。
-
80、次声:频率低于听觉下限(20赫)的声波。波长有数百至数千米,能绕过一般障碍物而传得很远,大气对次声的吸收也很少。火山喷发、海啸、台风、地震、核爆炸等都会产生很强的次声。
-
81、叠声:亦作“迭声”。一声紧接一声。冰心《离家的一年》:“这时母亲在屋里又一连迭声,催他去睡。”
-
82、飞声:犹扬名。
-
83、鸣声:(1)有特色的音响;独特的噪声
-
84、啧声:做声;出声。
-
85、女声: 声乐中的女子声部,一般分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
86、鞭声:1.抽鞭的声音,指古代官员出行,衙役等执鞭驱令行人回避,以示官威。2.策马扬鞭时的响声。亦借指征战。
-
87、楚声:(1)楚地的口音
-
88、吼声:洪大的呼喊声。指风的呼啸声。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三:“山上的森林里发出忽而大忽而小的吼声。”
-
89、秋声: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
-
90、鹊声:鹊的鸣叫声。俗谓吉兆。
-
91、死声:衰微之音。
-
92、蹄声:(1)蹄子踏到地面或其他硬东西上碰击的声音
-
93、笑声:(1)笑时发出声或犹如笑的声音
-
94、修声:谓演奏乐曲。
-
95、唱声:1.首先陈述意见。2.歌唱声。
-
96、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
-
97、民声:民众的声音。指人民的要求和愿望。
-
98、悲声:悲哀的声音或声调。
-
99、俊声:才智出众的名声。
-
100、蛮声: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