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组词
>
伏组词

伏的组词

反馈
伏字开头的组词更多
  • 1、伏愆:认罪。
  • 2、伏羲:(1)(2852—2738B.C.)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白虎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羲、神农、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封;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
  • 3、伏法:(动)因犯法而被处死。
  • 4、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 5、伏枥:1.亦作"伏历"。 2.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 3.喻指养育。 4.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 5.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 6、伏尸:亦作'伏尸'。 谓杀人致死。 尸体倒地。犹言死亡。 倒在地上的尸体。指死者。 伏在尸体上。
  • 7、伏乞:向尊者恳求。伏,敬词。
  • 8、伏案:(1)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 9、伏辨:亦作“伏辨”。
  • 10、伏惟:(1)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 11、伏地:〈方〉本地出产或土法制造的:~小米儿ㄧ~面。
  • 12、伏弢:仆倒在弓套上。《左传.成公十六年》:"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弢。以一矢复命。"《国语.晋语九》:"郑人击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韦昭注:"弢﹐弓衣也。"后以指为国捐躯或浴血奋战。
  • 13、伏蛰:隐伏,潜藏。
  • 14、伏轼:亦作'伏式'。 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
  • 15、伏辜: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语本《诗.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 16、伏卧:(1)趴着;卧倒 (2)指狗∶头伏在前爪上躺下
  • 17、伏谒:谒见尊者,伏地通姓名。
  • 18、伏生:汉时济南人,名胜,或云字子贱。原秦博士,治《尚书》。
  • 19、伏锧:1.亦作"伏质"。2.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锧"。质,通"锧",砧。亦泛指被处死。
  • 20、伏狮:指船头或船尾顶部的大横木。
  • 21、伏窜:藏匿逃窜。
  • 22、伏莽:《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 23、伏菟:1.见"伏兔"。2.见"伏兔"。
  • 24、伏道:1.暗道,隐秘的通道。2.指利用地形埋伏军队以袭击敌人的策略。
  • 25、伏苓:1.亦作"伏苓"。即茯苓。菌类植物名。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中医用以入药。2.彗星的一种。
  • 26、伏辰:星宿隐伏在日月交会处。亦以指隐伏的星辰。
  • 27、伏历:1.亦作"伏历"。 2.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 3.喻指养育。 4.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 5.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历,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 28、伏藏:隐藏;潜藏。
  • 29、伏骥:《楚辞.九辩》:'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王逸注:'仁贤幽处而隐藏也。'后以'伏骥'比喻贤者隐居不仕。
  • 30、伏手:称手,顺手。
  • 31、伏虎:(1)降服猛虎,比喻战胜邪恶势力
  • 32、伏辕:1.伏在车辕上。指拉车。2.指拉车的马。比喻常人。
  • 33、伏桩:埋设木桩。
  • 34、伏女:指西汉经学家伏胜的女儿。曾奉父命传《尚书》于晁错。
  • 35、伏兔:亦作'伏菟'。隐伏或蹲伏着的兔子。 古代车上的部件,勾连车箱底板和车轴,以其形如蹲伏之兔,故名。 指织机上的部件。 经穴名。别名外勾。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髌底外侧端上六寸处。 亦作'伏菟'。草药飞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飞廉》﹝释名﹞。
  • 36、伏中:指三伏期间。
  • 37、伏牺: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也作「伏羲」。
  • 38、伏臈: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 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 39、伏水:1.指地下涌出的水。2.泅水。
  • 40、伏抱:禽鸟孵卵。
  • 41、伏钺:被处死。钺,古代兵器,形似板斧而大。
  • 42、伏枕:1.伏卧在枕上。《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后多指因病弱﹑年老而长久卧床。2.指卧病在床的人。
  • 43、伏食:1.服食。指道家服食丹药。
  • 44、伏刑:被处决。
  • 45、伏袭:谓伏兵袭击。
  • 46、伏蒲:汉元帝欲废太子,史丹候帝独寝时,直入卧室,伏青蒲上泣谏。事见《汉书.史丹传》。后因以"伏蒲"为犯颜直谏的典故。
  • 47、伏合:据《新五代史.李琪传》载,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合,是天子于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一说为前殿,见宋王溥《唐会要.大明宫》)。后因以"伏合"指朝臣俯伏合下向天子奏事。
  • 48、伏侍:侍候,照料。指用暴力对付、整治人。
  • 49、伏薮:方言。谓鸡孵卵。
  • 50、伏鸡:1.孵卵的母鸡。2.谓孵鸡卵。
  • 51、伏弩:1.埋伏弓箭手。2.隐蔽着的用机械发射的弓箭。3.泛指暗箭。
  • 52、伏望:表希望的敬词。多用于下对上。
  • 53、伏箱:驾车。伏,通"服"。语本《诗.小雅.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朱熹注:"服,驾也。箱,车也。"
  • 54、伏机:1.隐蔽的机械装置。2.潜在的因素。
  • 55、伏息:隐匿形迹。
  • 56、伏埋:埋伏。
  • 57、伏豹:唐代称官吏遇节假日留署值班为"伏豹"。
  • 58、伏输:承认失败。也作服输。
  • 59、伏波:汉将军名号。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谓平息变乱。
  • 60、伏诛:(1)被处死刑
  • 61、伏低:屈服;顺从。
  • 62、伏暑:指炎热的夏天。
  • 63、伏踬:趴下:伏踬就地,匍匐以进。
  • 64、伏维:(1)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 65、伏腊: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 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 66、伏脉:指文章中前后照应的线索。 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其脉搏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常见于邪闭﹑厥证及剧痛。
  • 67、伏疾:隐疾。喻隐患。
  • 68、伏热:盛夏的炎热。
  • 69、伏灵:1.亦作"伏苓"。即茯苓。菌类植物名。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中医用以入药。2.彗星的一种。
  • 70、伏彦:指隐居的贤人。
  • 71、伏礼:犹言陪礼。
  • 72、伏魄:1.古代迷信,谓人始死时魂魄离体未久,可持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招其魂魄归体,称为"伏魄"。伏,通"复"。2.指死而复苏。
  • 73、伏老:1.自认年老精力衰退。2.旧传蝙蝠老后化为魁蛤,名伏老。
  • 74、伏线:埋下的线索;伏笔。
  • 75、伏特:(1)米-千克-秒实用制中电位差和电动势的单位,等于当一安培恒定电流通过一根导线,在这线两点间耗散功率为一瓦时的电位差,亦即相当于一安培电流通过一欧电阻跨接于电阻之间的电位差
  • 76、伏汛:指伏中河水暴涨。
  • 77、伏利:尚未开发的物资﹑财源。
  • 78、伏候:俯伏等候。下对上的敬词。
  • 79、伏罪:(1)原指受到应有的惩罚;现指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
  • 80、伏流:(1)在地面下的洞穴中或岩层裂缝中流动的水,潜伏地下的水流
  • 81、伏气:1.屏气,抑止呼吸。形容惶恐的样子。2.指道家的吐纳修炼法。3.服气;认输。
  • 82、伏笔:(1)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 83、伏质:1.亦作"伏质"。2.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质"。质,通"锧",砧。亦泛指被处死。
  • 84、伏火:农历六月黄昏大火 古星名,即心宿二 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伏火'。 道家炼丹,调低炉火的温度谓'伏火'。
  • 85、伏贴:(形)紧贴在上面:墙上的壁纸平整~。
  • 86、伏突:短刀。
  • 87、伏旱:伏天出现的旱情:战胜~。
  • 88、伏刃:用刀剑自杀。
  • 89、伏犀: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旧时迷信者以为显贵之相。
  • 90、伏天:(1)指三伏天,时间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后的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91、伏读:谓恭敬地阅读。'伏'为表敬之词。
  • 92、伏膺:服膺。伏,通'服'。谓倾心,钦慕。 服膺。伏,通'服'。指信服;归心。 服膺。伏,通'服'。谓从学,师事。
  • 93、伏猛:指老虎。
  • 94、伏鸾:三国魏邓艾的别号。
  • 95、伏击:(1)用伏兵突然袭击敌人 (2)偷袭猎物,静悄悄地追逐猎物,尤指不用猎狗
  • 96、伏剑:以剑自刎。
  • 97、伏戏:(1)(2852—2738B.C.)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白虎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戏、神农、燧人也”。按:伏戏,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封;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
  • 98、伏属:指隶属,下属。
  • 99、伏局:下棋时失败的一方表示服输。
  • 100、伏死:1.甘愿舍弃生命。2.退隐而死。
伏字中间的组词更多
  • 1、不伏手:不顺手,不听使。
  • 2、骥伏枥:亦作“骥枥”。亦作“骥伏”。亦作:骥枥骥伏
  • 3、赤伏符: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
  • 4、侯伏侯:复姓。北周有侯伏侯龙恩。见《周书.武帝纪上》。
  • 5、埋伏圈:埋伏者所控制的范围。
  • 6、锁伏板:桅舱前面的船板。可以启动﹐板下小舱可收藏东西。
  • 7、驹伏辕:汉武帝时,魏其侯窦婴与丞相武安侯田蚡不和。一次宴会上,与魏其交好的灌夫冲撞了武安侯,武安侯治之重罪,魏其竭力为之开脱。武帝召群臣问是非,因两人都是外戚,大臣不敢直言。"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后因以"驹伏辕"形容畏缩不前,无所作为。
  • 8、俟伏斤:复姓。《魏书.官氏志》:"俟伏斤氏,后改为俟氏。"一说,后改为斤氏。参阅《通志.氏族五》。
  • 9、一伏时:一昼夜。一会儿。
  • 10、潜伏期:(1)在宿主内生存与发育或发展而没有显示症状的时期——用于指传染体或疾病
  • 11、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 12、乞伏姓: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的一个姓氏,十六国时期的西秦政权就是乞伏氏建立的政权。
  • 13、电子伏特:电子伏特(electronvolt),符号为eV,是能量的单位。
  • 14、伏伏帖帖:1.亦作"伏伏贴贴"。2.心甘情愿;顺从。
  • 15、倒心伏计:谓心甘情愿。
  • 16、反吟伏吟:古时术数的迷信说法。以人的生辰八字,附会人事,推算吉凶祸福及婚姻成败。
  • 17、伏伏贴贴:1.亦作"伏伏贴贴"。2.心甘情愿;顺从。
  • 18、扁扁伏伏:谓十分驯伏。
  • 19、起起伏伏: 像波浪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就是不稳定的。处于波动的状态中。
  • 20、拱伏无违:比喻没有藏匿容身的地方。
  • 21、起伏奔腾:就是浩浩荡荡,气势宏大的意思。
  • 22、昼伏夜出: 白天潜伏隐藏,夜间出来活动。
  • 23、官伏财下: 就像爱美女的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一样,当官的也会变成财富的奴隶,匍伏在金钱闪着金光的诱人光环里,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 24、蛰伏不动:长期一动不动。
  • 25、降妖伏魔: 把魔和妖杀掉,清除。
  • 26、縠觫伏罪:縠觫:害怕颤抖的样子。十分害怕,浑身颤抖地表示认罪。
  • 27、起伏不平:难以平静这是指心情,指地势不平坦。
  • 28、阳中伏阴:尺中已浮滑而长
  • 29、雌伏雄起: 比喻隐藏起来,隐忍不发。
  • 30、龙尾伏辰:1龙尾,即尾宿。尾宿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第六宿,所以叫做龙尾。辰,又写作“䢈”,是日月交会的意思。
  • 31、夏无伏阴: 夏天没有寒冷的气候。
  • 32、起伏不定:游移:犹豫。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 33、阿伏至罗:姓副伏罗氏1,名阿伏至罗,高车族副伏罗部落首领。
  • 34、蛰伏待机: 潜伏起来,等待时机。蛰伏:像虫子一样藏在土里(过冬);待机:等待(可以展露头角)的机会。
  • 35、日伏夜行: 是说白天睡觉休息,晚上外出行动活动。动物比如老鼠,猫头鹰等等。伏,本意趴下。意思上理解为睡觉。或者,类似于埋伏理解,意思为隐藏。现也多形容倒时差的人或上晚班的人,晚上精力旺盛。
伏字结尾的组词更多
  • 1、蛰伏:(1)动物冬眠 (2)指人蛰居
  • 2、蜷伏:(1)弯曲身体卧着
  • 3、隐伏:(1)潜伏;隐藏
  • 4、二伏:(1)见“中伏”
  • 5、退伏:退缩隐藏。
  • 6、雌伏:(1)比喻退隐,不进取,无所作为
  • 7、迸伏:隐伏,逃匿。迸,通"屏"。
  • 8、踡伏:1.屈体伏卧。2.引申为屈服﹐驯服。3.犹隐伏;埋藏。
  • 9、卑伏:犹言低声下气。
  • 10、踏伏:1.亦作"蹋伏"。亦作"蹹伏"。2.搜索敌人的伏兵。3.倚伏。
  • 11、卧伏:1.趴伏隐藏。
  • 12、报伏:通报;禀报。
  • 13、匐伏:伏地;趴伏。
  • 14、涅伏:拉丁语nervus(英语nerve)的音译。神经。
  • 15、擿伏:揭露隐秘的坏事。
  • 16、闭伏:犹隐藏。
  • 17、搭伏:1.身体向前倚靠俯伏。
  • 18、下伏:三伏中的末伏。
  • 19、奸伏:1.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
  • 20、趴伏:(1)趴
  • 21、镜伏:犹言蒙受恩光。
  • 22、拜伏:1.跪拜俯伏。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2.佩服的敬词。
  • 23、飞伏:1.汉代易学术语。以卦见者为飞,不见者为伏;以飞为未来﹐伏为既往。汉儒用以占验吉凶。详见《京氏易传》﹑清惠栋《易汉学》。2.流动隐伏。3.指社会地位的高低。
  • 24、末伏:(1)夏天最热的时期是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各占十天(中伏有时为二十天)。中伏之后十天是末伏 (2)上述末伏所占十天中的第一天也叫末伏,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 25、戢伏:隐居。收敛。
  • 26、收伏:1.使敌人投降屈服。2.降伏,制服。
  • 27、滞伏:谓沉滞,滞积。
  • 28、跪伏:(1)指动物∶卧下或跪下来休息或像休息
  • 29、俯伏:(1)趴在地上;表示低头屈服
  • 30、起伏:1.  2. 上升和下降散见坡坨起伏间。—— 3. 比喻感情、关系等起落变化,也指世事兴盛衰落。
  • 31、寝伏:1.卧伏。2.息,灭。
  • 32、三伏:(1)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2)专指末伏
  • 33、调伏:佛教谓调和身口意三业﹐以制伏诸恶。 调教驯服﹐降服。
  • 34、磕伏:1.方言。俯卧;趴。
  • 35、帅伏:犹帅服。
  • 36、昼伏:白天隐蔽不动。
  • 37、抱伏:禽鸟孵卵。
  • 38、鳖伏:鳖低头俯伏。
  • 39、屏伏:1.隐退,避匿。2.伏地。
  • 40、藏伏:潜伏,隐藏。
  • 41、眙伏:1.惊服。
  • 42、蛾伏:1.亦作"蛾服"。2.俯身伏地﹐表示顺从。
  • 43、屈伏:1.屈服;屈身事人。2.犹潜藏。3.曲折起伏。
  • 44、叹伏:叹服。
  • 45、倚伏:(1)依存隐伏
  • 46、避伏:犹隐藏。
  • 47、扶伏:亦作'扶伏'。亦作'扶匐'。同'匍匐'。 伏地爬行。形容急遽,竭力。 趴伏于地。
  • 48、客伏:使宾服。
  • 49、匍伏:1.爬行。手脚皆著地行走。 2.形容慢吞吞、动作缓慢的样子。
  • 50、窟伏:在洞中隐藏。
  • 51、爬伏:1.趴下﹐伏倒。
  • 52、般伏:犹盘伏。屈身向下,一种行礼的动作。
  • 53、摧伏:折伏﹐制服。
  • 54、槁伏:谓穷居,隐居。
  • 55、数伏:(1)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的三伏天;也指进入伏天
  • 56、蹴伏:蹲伏貌。
  • 57、鼎伏:鼎隐没不见。
  • 58、沦伏:犹隐没。
  • 59、跧伏:蜷伏。
  • 60、宾伏:1.归顺;服从。
  • 61、倒伏:(1)倾斜或铺倒在地。尤用以指草或谷物
  • 62、诡伏:1.奸诈而隐藏不露。
  • 63、闲伏:1.指隐伏的兵卒。
  • 64、制伏:(1)用强制手段降伏
  • 65、陈伏:1.设置伏兵。
  • 66、凫伏:1.像凫一样蜷伏。
  • 67、慑伏:亦作'慑服'。 因畏惧而屈服。
  • 68、扒伏:趴伏。
  • 69、归伏:归顺降服。归隐。
  • 70、设伏:(1)预先安排埋伏
  • 71、兽伏:1.谓兽类因恐惧而俯伏。2.指如兽之蛰伏。3.喻人因害怕等原因而降伏,顺服。
  • 72、安伏:犹言安慰,抚慰。
  • 73、嗟伏:叹服。
  • 74、昫伏:温暖孵化。比喻对后辈或下属的抚育、扶持或照顾。
  • 75、惭伏:1.亦作"惭伏"。2.见"惭服"。
  • 76、拱伏:敬服。
  • 77、款伏:1.亦作"欵服"。亦作"款服"。2.诚心归附。3.服罪;招认。
  • 78、慴伏:亦作“慴服”。
  • 79、首伏:犹言坦白服罪。
  • 80、枉伏:1.犹言屈身卑下。
  • 81、詟伏:因恐惧而不敢动弹。
  • 82、准伏:在供词或公文上签画的花押。
  • 83、承伏:认罪。
  • 84、秋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末伏亦称秋伏。
  • 85、隱伏:(1)潜伏;隐藏
  • 86、窜伏:1.逃匿;隐藏。
  • 87、琐伏:亦作“琐服”。亦作“琐附”。亦作:琐服琐附
  • 88、帖伏:1.贴地而伏。2.折服;顺从不反抗。
  • 89、推伏:(1)赞许佩服
  • 90、消伏:消除。
  • 91、茵伏:车蓐和车轼。
  • 92、郁伏:蕰藏隐伏。
  • 93、称伏:1.亦作"称服"。2.称赞佩服。
  • 94、发伏:1.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2.突出伏兵。
  • 95、驯伏:1.驯服,驯顺。2.使驯顺。
  • 96、蚁伏:1.比喻降服者之多。
  • 97、出伏:(1)过了伏天。伏天结束
  • 98、摄伏:有缘饰的衣服。 亦作'摄伏'。威慑使之屈服;畏惧屈服。摄﹐通'慑'。
  • 99、乞伏:复姓。晋有乞伏国仁。见《晋书》。
  • 100、踠伏:犹蜷伏。
组词大全为您提供伏组词,伏的组词,伏字怎么组词,伏字能组哪些词语,找到用伏字组词的组词,其中伏字在开头的组词有100个,伏字在中间的组词有35个,伏字在结尾的组词有100个。
拼音 注音 ㄈㄨˊ,
笔划 6 繁体
五笔 WDY 五行

基本释义

〈动〉(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同本义伏,司也。——《说文》伏瘞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覆也。——《释名·释姿容》寝毋伏。——《礼记·曲礼上》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庑下一生伏案卧。——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又如: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伏惟(俯伏思惟,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潜藏;埋伏伏,藏也。——《广雅》福兮祸所伏。——《老子》物莫伏于蠱。——《国语·晋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伏莽(藏匿在丛林中的盗匪);伏道(暗藏的地道);伏龙(潜伏的龙;灶神);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伏甲(埋伏武士或军队);伏弩(埋伏弓箭手)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许既伏其罪矣。——《左传·隐公十一年》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明·贾仲名《对玉梳》又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不是。认错);伏从(服从);伏辜(服罪)通“服”。佩服,信服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三国演义》又如:伏伏腊腊(极其顺服的样子)低下去。如:此起彼伏;伏落(低头,屈服)降伏,制伏。如:降龙伏虎;伏魔;伏魅(降伏鬼怪;亦指打败敌人)通“服”。从事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陆机《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一首》又如:伏术(从事学术工作)通“服”。保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名〉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大人,如今是三伏天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元·关汉卿《窦娥冤》又如:入伏(进入伏天);头伏(初伏);数伏(进入伏天);歇伏(在伏天停工休息)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居处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左传》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