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匈奴

发布时间:2020-04-10
1 历史上李广飞将军称号由来 因为有李广的存在匈奴都不敢入侵了
李广为什么称为飞将军
李广飞将军称号由来
汉朝

李广,汉时陇西人(今甘肃),他是将门之后,这为李广日后的威名打下了基础,然而光有基础肯定是不行的,李广本人也是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因此威名远扬,被匈奴人称为“大汉飞将军”,一时之间匈奴人看到“飞将军”的旗号,无不遁走。

有一个有关李广的轶事典故——李广射石,有一次李广出猎时,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只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过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都表现出了李广有一手引以为傲的好箭法。

将门焉有虎子?

李广的人生履历也很简单,他是一个汉朝的职位军人,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李信在秦始皇年间曾受到重用,在攻灭六国的战争中有很大功绩,可以说从祖上开始李广家就世代传习射箭,所以说他的箭法不俗,这才会有“射石”之说。李广的出身和武艺注定了他不会甘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在等那个让他出头的机会。

从军卫国,因功封职并且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今宁夏固原),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战后因功封为汉中郎。汉中郎是一个武官官职。李广得到这个官职后,在有一次陪汉文帝出行的过程中,文帝感概的对他说:“如果你活在高祖的时代,那么一定可以依靠军功而封为侯”。可见汉文帝对李广的期望和认可。

历史上李广飞将军称号由来

汉文帝死后汉景帝继位,此时西汉诸侯王国尾大不掉的问题在景帝一朝到了最严重的程度,景帝3年(前154年),因不满景帝的削藩措施,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七个诸侯国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叛乱,本质上这是西汉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王矛盾激化的产物,所以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诸侯王的威胁。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领汉朝中央军队讨伐叛乱的七国,李广时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在与叛军主力的交战中夺取了叛军军旗因此声名大振,但因为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封赏,所以回京后汉景帝因为此事并没有奖赏李广,而是把它调离长安,去边境担任上郡太守,防御匈奴。

然而正是这次看似贬谪的调任,让李广找到了施展才智的机会。一次匈奴人来侵袭上郡,汉景帝派了一名亲信的宦官来帮助李广守城。李广一再命令说不可随意出击,但是这名宦官自恃自己是景帝身边的人,便不顾李广的警告,自己带了几十个骑兵外出巡视,遇到三个匈奴步兵,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只有那名宦官狼狈的逃回来了,宦官像李广报告了情况,李广马上断定这几个匈奴人是外出射猎的,所以亲自带了一百名精锐骑兵追击,很快就追上了,杀了两个人活捉了一个。待捆绑好俘虏的匈奴人上马,却望见远处有数千匈奴骑兵奔袭而来,他们同时也看见李广,以为是汉军诱敌的骑兵,都便没有直接杀过来而是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此时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此时却说:“如果我们现在落荒而逃,那么匈奴人的马很快就会追上我...

查看更多
2 李广飞将军称号由来是怎样的 没想到这个称号还是匈奴人给的
李广为什么称为飞将军
李广飞将军称号由来
汉朝

李广飞将军称号由来是怎样的

汉景帝刘启久闻李广的勇武以极其精湛的剑术,特派身边宦官来实地检验。宦官率汉军出去巡视途中,遇到匈奴骑兵,不战而逃。

李广得知以后,猜测是匈奴的射雕人,他率100名骑兵追赶着三个匈奴人。因为匈奴兵放马慢行,很快就被李广追上,于是,李广连忙命令自己的部队左右撒开,自己一马当先,朝匈奴兵大吼一声:“匈奴慢走,瞧本将军的箭法!”

说完以后,一箭就把一个匈奴兵射倒,另外两个见李广威风凛凛,心中有三分惧怕,撒腿而逃。李广一见,喝道:“哪里跑!”又射倒一个,最后一个匈奴兵见到实在不是对手,只好投降。

经过审问,他们三人是匈奴的射雕能手,而且是负有侦探任务,大部队还在后头。果然没过多久,数千匈奴骑兵蜂拥而来,敌众我寡,李广所率之兵见了都非常害怕,想往回跑。

李广对他们说道:“敌有数千,我只一百,而且双方相隔不过几里,能跑的掉吗?如果我们镇定自若,也许还能转危为安,顺利回到营寨。”说完以后,就命令部队继续向前走,到离匈奴军队只有二里远的地方才停下来,接着他又命令士兵下马解开鞍子,把马放开,让它吃草,而人则随便躺在地上,一副漫不经心的悠然样子。

匈奴兵一见,很疑惑,以为李广等人是诱敌部队,就停留不进,并立即登上山头布置阵地。李广见到自己虚虚实实的办法见效,就一马当先,在阵前驰骋,并对匈奴大喊:“桥本将军的神箭!”

就在此时,天空中碰巧有一只大雁飞过,李广在马上一边跑,一边搭箭开弓,把大雁射落。匈奴兵一见,更为疑惧,李广捡起大雁,对匈奴喊道:“有本事的出来与本将军比试一下!”

这时,一个匈奴将领想靠前去看个究竟,李广一见,朝匈奴兵疾驰而去。匈奴兵见到李广飞驰而来,就搭箭备刀,准备一战,但李广快箭准,待匈奴兵欲射的时候,早已一箭飞到。匈奴将领应声落马,李广又上前砍下其人头,朝匈奴部队扬了扬,又立即飞奔回到自己的阵地上。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一直到了晚上,匈奴也不敢出击,到了半夜,匈奴害怕中了汉军埋伏,就引兵退去。从此以后,他们就为李广取了个非常响亮的绰号“飞将军”。

每次与汉军交锋,只要闻李广之名,就自动引兵退去。几千年来,“飞将军” 成为了李广的代名词,流传于中国的军事史。

景帝的宦官回去以后向皇帝汇报,极赞李广之勇。说:“如遇大敌,李广可挡之。”于是景帝遣特使慰劳,并赐御酒一坛以示奖励。

李广投军到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几十年来,李广都是在边界上与匈奴进行着这样小规模的战斗。李广名气虽大,而且威猛,但是最终战绩总是不大,因此,一直到汉武帝大规模用兵,李广还是个将军兼俸禄两千石的太守。

所以,李广也决心在未来反击匈奴的战场上,好好厮杀一番,立下大功,拜将封侯,显名后世。

查看更多
3 李广为什么称为飞将军 这全是因为匈奴人愚昧无知
李广为什么称为飞将军
李广飞将军称号由来
汉朝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战功显赫,一代名将,最后却被满门抄斩。

李广射虎

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石头吞没了箭头。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最终也射杀了它。诗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寓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

李广为什么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李广不小心被匈奴俘虏了.匈奴拿来一张网将他困住,然后用几匹马拖着他走,机智过人的李广看准时机,猛然从随行的匈奴身上夺过一把弯刀,将网割破,当其它匈奴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广已经再用那把弯刀连杀了数人,跃上一匹快马,逃离了匈奴的阵地.要知道这一连串的事情,只是发生在短短的十几秒钟之间.匈奴人愚昧无知,以为李广是神,懂得飞天遁地,自此便称李广为“飞将军”。更神奇的是,因为李广的名字威震边疆,据说匈奴人的婴儿夜晚哭啼,一但在耳边说出李广这个名字,婴儿就马上不敢哭了。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本人是一个很优秀的战将,但缺乏战略意识,尤其缺乏统帅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从他平时领军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战场上过分倚仗个人的战斗素质,第四次远征匈奴时,迷路大漠,贻误战机。李广有着耿直的军人脾气,一直以军人朴素的观念看待处理问题,缺乏政治意识,一代名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成为政客的牺牲品。

查看更多
4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
刘渊建汉
汉赵

大汉王朝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王朝,两汉共历时4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给汉民族注入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使得汉民族得以在众多的民族中脱颖而出。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士族群魔乱舞的大汉王朝再也无法稳定天下的局面,全国各路英雄豪杰逐鹿中原,织席贩履的刘备打着汉室中山靖王之后,意图复兴汉室的名义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篡魏自立的司马家成功重整山河,大一统的晋王朝由此诞生。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以为随着新的王朝的建立,他们终于可以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但是不曾想这一切只是噩梦的前奏,更加混乱的场景即将拉开序幕。

匈奴人刘渊复立汉朝

刘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他的祖父是南匈奴的单于于扶罗,父亲刘豹是匈奴五部中的左部首领。他们这一支匈奴人为了更好的融入中原的生活,一项以匈奴冒顿单于的后代自居,是匈奴与大汉和亲的产物,因此他们一直以汉朝的外甥自居,以汉朝的国姓刘为自己的姓氏。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开始总结反思司马家成功取代曹魏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曹家的宗室子弟权力太小,结果让士族势力趁机崛起。司马炎于是大封同姓为王,赋予各地的诸侯王军权、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让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彼此牵制,从而形成诸王拱卫中央皇权的安稳局面。司马炎的想法很好,可惜他死前没有选一个好的接班人,愚蠢的晋惠帝让野心勃勃的诸侯王们为了夺取最高权力而陷入死战。

面对动荡不安的朝局,长期受到汉族欺负的突厥五部图谋自立,重新恢复昔日匈奴人纵横草原的荣光,他们共同推举英明神武的左贤王刘渊担任大单于,带领大家建立一番功业。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报复的刘渊毫无犹豫选择趁势而起,很快便在左国城自立为王,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三祖,分别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五宗,分别是: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汉显宗明皇帝刘庄、汉肃宗章皇帝刘炟)的神位进行祭祀,而新成立的国家的国号就叫做汉。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

刘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匈奴人,此次他起兵的主力是匈奴五部,但是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沿用大汉这个国号,这个让匈奴人最为忌惮的王朝,究其原因包括三点:

一是匈奴已然衰弱

西汉初立之后,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讨伐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团团包围,最终不得不采取和亲的政策才换取汉匈之间的和平。

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汉武帝继位后多次对匈奴发动大规模会战,匈奴自此被汉人打残。接着匈奴内部为争夺汗位发生内乱,经过一系列的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下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部人马,其中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降汉朝,从此成为汉朝的属臣;而郅支单于则前往西域,继续与汉朝作对,结果被汉使陈汤斩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成为匈奴人心中永远的痛。

东汉初年,匈奴彻底分裂为南北两部,其中南匈奴投降汉朝,被安置在河套地区生活;北匈奴则被汉朝联合南匈奴联手击败,不得不继续往...

查看更多
5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其实这都是政治需要
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
刘渊建汉
汉赵

《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记载,刘渊乃是“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冒顿单于就是那个曾经“鸣髇血污”杀了自己亲生父亲,首次统一北方草原,差点活捉刘邦,给吕后写信求爱的匈奴帝国建立者。那么,匈奴人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

《晋书》中解释了刘渊姓刘的原因——“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冒顿单于本姓挛鞮氏,在白登之围后,刘邦首次采取了和亲的措施,那位宗室女与冒顿的后代,便以刘为姓。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右奥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迁居中国。在汉灵帝中平年间,南匈奴单于曾经出兵辅助平定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时,他们又入寇太原、河东等地,继续向中原地区挺进。

挺着挺着,他们就和汉人的区别越来越小了。史书记载,刘渊自幼学习汉族文化,《毛诗》、《春秋左氏传》、《孙子兵法》以及史书什么的全都涉猎,成为文武全才。晋朝建立不久之后就进入“八王之乱”的混战时期,刘渊也正是在此时迅速崛起。他的部下劝他摆脱没有希望的西晋的控制,毕竟“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意思是咱匈奴有精兵,打晋朝如摧枯拉朽,运气好了,可以像汉高祖一样统一天下,即便运气不好,也能像曹魏一样称霸一方。并且因为汉朝立国四百年,现在亡国不久,现在这种天下混战的局面,更让人思念稳定的大汉,所以我们应该打着复兴汉朝的旗号,收买人心。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称汉王之后,果然“远人归附者数万”,他更是高举“反晋复汉”的旗帜,向全天下宣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并且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追封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正儿八经地以大汉继承者自居。

这种“借壳上市”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天下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对招徕百姓,稳定政局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查看更多
6 身为匈奴人的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这也跟幼年的他有关
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
刘渊建汉
汉赵

身为匈奴人的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

西晋末年,一场宗室之间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使日益腐朽的司马氏政权江河日下,对国内匈奴五部的控制力也大大衰减。早就蠢蠢欲动的匈奴人刘渊借中原板荡之机,在西晋北部版图上独立门户,建汉称帝,攻城掠地,由此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刘渊,生年不详,祖父为南匈奴单于於扶罗,父亲为匈奴左贤王刘豹,母亲为匈奴呼延氏,是个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史料记载,匈奴刘姓源于汉匈和亲。当年,匈奴强盛时,刘邦“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晋书》),刘渊的叔祖刘宣、父亲刘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并取了汉名。承袭父祖,刘渊也跟着姓了刘。

刘渊生得体貌伟岸,姿仪不凡,深得时人崇重。由于他文武双全,语出惊人,司马昭对他另眼相看。西晋时,刘豹去世,刘渊代父之职,成为南匈奴左部帅,历任北部都尉、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等职。期间,刘渊“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晋书》),幽冀一带的名儒,也不远千里纷纷前来拜见,个人威望与日俱升。

“八王之乱”爆发后,成都王司马颖执镇邺城,封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当时,因为战乱,中原汉人大量流徙江南,并州境内的胡汉势力对比和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匈奴贵族刘宣等人见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有机可乘,便秘密推举声名显赫的刘渊为大单于。刘渊得到消息后,历经周折,成功摆脱司马颖,蛟龙终归大海。

西晋永兴元年(304)十月,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改元元熙。因晋氏犹在,四方未定,刘渊没有贸然称帝,而是效仿当年刘邦,权且称汉王,依照汉制设置百官。元熙五年(308),刘渊羽翼渐丰,便正式称帝。刘渊是匈奴人,一心想着兴邦复业,可他为何要称汉皇帝呢?笔者认为,这与刘渊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

刘渊自幼居于汉地,酷爱读书,痴迷汉文化,曾拜上党名士崔游为师,遍习中原的儒家经典和历史、军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诵之”,深受汉文化影响和熏陶。这一点,从刘渊七岁丧母时表现出“擗踊号叫,哀感旁邻”(《晋书》)的孝道礼仪上不难看出。在日后与太原名儒王昶、王浑、王济的密切交往中,刘渊逐渐成为一个汉化程度相当深的匈奴人。

崇尚汉文化,使刘渊倾心接受汉化;而刘渊在官场上受到的种种遭际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动向汉人、汉文化靠拢的一个重要因素。晋武帝时,王浑、王济等人举荐刘渊担当消灭孙吴的重任,却遭到了孔恂、杨珧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谏辞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晋书》)八个字,既刺痛了刘渊的自尊心,也反映了汉匈之间难以消除的民族隔阂。

孔恂、杨珧是朝廷重臣,代表着朝野相当一部分汉人的思想和观念,他们鄙视、仇恨胡人,更抵触像刘渊这样文韬武略的匈奴人,使刘渊屡不得志,甚至一度险遭不测。刘渊虽然有志向,有能力,有魄力,但在讲究门阀出身的魏晋时期,却很难得到汉人的支持和拥护。刘渊想成大业,...

查看更多
7 战国名将李牧:抗击匈奴一战成名,最后却惨死在阴谋中
战国
战国名将李牧
李牧有多厉害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

抗击匈奴,一战成名

李牧早年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一开始李牧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匈奴一来就把所有的牲畜、财产和百姓集中到坚城壁垒中,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从而造成他“怯战”的假象。赵王也因他的“怯战”而心生不满,临阵换将。结果换上去的大将贸然出击,大败而归。

赵王不得已又重新启用李牧。李牧再次就任后,厚积薄发,忍辱负重。在准备武装了1万3千精锐骑兵、5万步兵、10万装备强弓硬弩的弓弩手、1300辆战车后,并且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斗志昂扬都愿意打一仗。李牧觉得战机成熟了,李牧采取诱敌深入,合围包抄的战术,并占据有利位置,最终全歼10万来犯的匈奴骑兵。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真可谓“一战封神”。

连却秦军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精锐尽失。公元前244年,赵王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时赵国最后的依靠。

公元前234年,秦军来犯,赵将扈辄不敌,赵军被全歼10万。李牧临危受命从匈奴防线调往抗秦一线。当时秦军连战连胜,士气极盛,李牧到任后,深沟高垒坚守着,挫其锐气。秦军大将桓齮也是知兵之人,他知道长期消耗对远征的秦军不利,于是就率军攻打肥下,想对赵军来个围城打援。而李牧采用攻其必救、断其后路的策略,在秦军主力去肥下后,李牧集中兵力袭击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的秦军及辎重。桓齮回救大营的时候,李牧设置伏兵,大破秦军。此战称为肥之战,是典型围歼战的范例,李牧因此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攻打赵国时,秦军选择兵分两路:一路由邺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邯郸;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企图拊邯郸之背。李牧迅速分析形势,南守北攻,各个击破,击退了秦军,同时南距韩、魏。

惨遭冤杀

公元前229年,由于赵国先后发生了大地震和饥荒,民心动乱。于是秦国再次调集几十万大军,倾国而至。李牧再次率军与秦军对峙。这次秦军统帅是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王翦深知李牧极为棘手,于是秦国买通赵国奸臣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赵王听到谣言不加查证就派人取代李牧,还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秦国兵临城下,只过了三个月,赵国便灭亡了。

评价李牧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

查看更多
8 战国名将李牧论能力堪比白起,让匈奴不敢打扰赵国
战国
战国名将李牧
李牧有多厉害

我们在谈到战国的名将时候,就必然会提起白起,白起是秦国的名将,他在战国的时候最大的战绩就是在长平之战中全歼赵国军队40万,白起在战国的时候,几乎是百战百胜,在攻城略地上没几个人能够相比,据统计,白起在战国时期一共有100万军队覆灭在他的手中,而战国时期大概死了200万士兵,所以白起就相当于杀了一半。

不过战国有200多年,而且战争是常态,所以各国都有不少名将,而在战国后期,有一位名将他虽然天生残疾,但是他一生未败,他让北方的匈奴不敢入侵赵国,并且抵御被秦国侵略的赵国,后来他被封为相国他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论能力他堪比白起。

大家知道战国中赵国一直都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后来赵国进行改革,在军事上采用了胡服骑射,于是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一支骑兵,由此成了战国中的强国。等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赵国实力虽然强大,但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所以赵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于是让李牧作为雁门郡守将,防御匈奴。

李牧作战的时候偏向于防守,所以与匈奴作战的时候,从来都不主动进攻,李牧不进攻,匈奴也没有办法,所以这个时候边疆相安无事,而且李牧也常常奖赏手下士兵,后来赵王认为李牧胆小怕事,于是派了一个新的守将,新的守将喜欢主动出击,于是损失惨重。

于是赵王知道李牧的大才,赵王一再邀请李牧,李牧终于答应,于是李牧有采用防御战,势弱与敌人,当时匈奴也认为李牧胆小,于是主动出击,李牧趁机埋伏,大败匈奴,后来李牧还解除了襜褴、东胡、林胡北方民族对赵国的威胁,于是北方被李牧平定了。

在公元前224年,李牧花费很小的代价的攻下了武遂、方城,从这点也能够看出李牧在攻城略地方面也是不输于一些名将的。大家知道,秦国是虎狼之师,很多国家都畏惧秦国,但是在公元前233年的时候,桓齮率领15万秦军攻向赵国后方,当时桓齮大败赵军,歼灭敌军十万,并且攻下了不少的城池,后来秦军逼近邯郸,赵王想起了李牧这位名将,于是李牧临危受命,李牧采用的战术和对匈奴的差不多,一直都在防守。

李牧的战术上桓齮觉得很不舒服,在探明敌情之后,桓齮率大军攻向李牧,李牧投降秦国后方打赢,断了秦军辎重,在这种情况下,桓齮只能够回救,李牧通过地形,大败桓齮,歼灭秦军15万,这样秦王想要扫平天下的雄心壮志熄灭了,修养了三年,才第二次出击。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了天灾,于是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王翦知道自己如果进攻,必然会损失惨重,所以王翦也不愿意和他打,用反间计让赵王怀疑李牧,于是李牧被赐死,之后没多久,王翦覆灭赵国,算是糟了报应。


查看更多
9 李牧有多厉害?镇守边防几年匈奴从来不敢进攻
战国
战国名将李牧
李牧有多厉害

李牧在四大名将里的呼声很高,他爱兵爱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社稷,他是一个仁将又是一个好将军,在很多人的眼里,李牧比不上战神白起,不管谁的实力更胜一筹,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是为国家而战的大将。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出生不详,嬴姓,李氏,名牧,他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的一生主要有两个功绩,一个是抗击匈奴,另一个是抵御强秦。李牧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壮的一生,我们感叹他生不逢时,本来是个优秀的军事人才,却未能遇到一个明君。他出生在赵国,为赵王做事,此时的战国经历了秦将白起坑杀赵军几十万的惨败之后,赵国的元气大伤国力式微。恰巧赵国的国君也是一个平庸之人,没有一点远见,使得李牧尽管有一身的本事却无法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李牧的前半生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对付匈奴身上,他是真正崛起于行伍之间,从底层做起的李牧,更能够了解军人的思想,长期驻守边关也让他对当前的形势和军事战术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因为在军中的名声比较好,因此被赵国提拔,奉命驻守在赵国的北部边境雁门县代地,也许提拔李牧是赵王这一辈子最正确的事情。李牧来到边疆驻守,他对他的士兵很好,恩威并重。他手下的士兵几乎每一天都有牛肉吃,但是训练也是很辛苦的,李牧对自己的士兵们要求也比较高。他上任后对付匈奴的办法是坚壁清野,以逸待劳。即发现匈奴就立即退让,不与他们产生正面的冲突,也就造成了大家对李牧的误解,认为他是个贪生怕死的鼠辈,其实不然,李牧的做法不仅让匈奴无利可图,而且还把边疆的损失降到了最低,李牧镇守边防的那几年,边境人民很少受到匈奴的侵扰。

赵王觉得李牧的做法让赵国丢脸,强迫李牧主动出击,但是李牧是个很有原则的将领,依旧坚持自己的作战方针。赵王一怒之下,将李牧调回了都城,重新换了一个将领驻守,但是结果却大出意外,新将军上任后采取了赵王的建议,主动攻击却屡屡受挫,边防的损失很大,这才不得不让赵王又重新请李牧镇守。李牧重新走马上任后,击退了匈奴,使得匈奴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再也不敢侵犯赵国,赵国的边防之患暂时解除了。

李牧在后期的军事功绩是对付秦军。众所周知,秦国在商鞅之前已有崛起之势,经历了商鞅变法、秦昭王、秦惠文王的努力之后,秦国的国力更盛,而赵国本就在走向衰落,偏偏又遇上了不争气的君王。就在赵悼襄王这一年,发生了廉颇入魏的举动,由于赵王无故替换大将廉颇,导致廉颇一气之下转而投奔大梁,顶梁柱一走,军队的领导人就没有了着落,思来想去便想到了李牧,于是对付秦国的重任就落在了李牧身上。

公元前235年,秦国军分两路对赵国用兵,秦国的将领桓齮采用调虎离山的计策,攻打赵国的邯郸,本以为这招会使得李牧难以翻身,没想到李牧却趁机攻占了秦军的大本营,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是这个道理。第一次李牧打败秦军后,秦军不服气,于公元前232年,卷土重来重新发兵再战赵国,李...

查看更多
10 战国名将李牧有多厉害?未曾吃过败仗将匈奴全歼
战国
战国名将李牧
李牧有多厉害

春秋战国的乱,预示着社会即将发生重大变革,旧贵族统治的奴隶制度,即将土崩瓦解,而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早已跃跃欲试。这个过程中,虽充满血腥和战乱,但对整个时代来说亦是进步的。

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战国末期的上空,此时混乱的局势已经变得不再复杂,秦国一家独大,山东六国俱弱,秦国一统华夏,兵出六国,已经被秦王政提上了日程,毕竟建立不朽功业的诱惑,对秦王政来说是无法抵挡的。对于秦国来说,只要山东六国不联手,那它们就是砧板上的肉,任秦国宰割,当然,山东六国也没有让秦国失望,因为他们都被秦国打怕了,最后一次合纵抗秦是在吕不韦当政时期,在秦王政时期,从未有过。

但秦王政却忽略了一个人,此人可以说是秦国攻灭六国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他就是赵国的李牧,”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那么,连败强秦的李牧有多优秀?一生无败绩,凭2次大战入战国名将之列,这两次战争分别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

那么,支撑赵国危局的李牧有多厉害?打仗不靠朝廷资助,全靠收取保护费,您可能会说,啥,战国时候就有保护费了,您别说,还真有,且听我慢慢道来。李牧当起了”边境王“。

战国时崛起的匈奴,已经成为了赵国的一大威胁,经常有事没事去赵国的边境内放个马,打个猎,顺便在捞点油水回去,仗着在马背上的优势,赵国边境的百姓苦不堪言,不过李牧到了边境当统帅之后,匈奴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当然李牧去守边关那是有条件的,他的条件就是边防的事物自己一切做主,他也不问赵国朝堂索要资助,并且保证能让边境太太平平,不用说,赵王那是100个答应。

李牧守边,不忙着和匈奴开战,而是完善了谍报系统(烽火台传递信息),当匈奴南下,斥候得知消息立马就会报告给李牧,李牧马上命令百姓和士兵带着牛羊等贵重物品,退守在城中,当然李牧为百姓做这些也是需要报酬的,那就是需要缴纳保护费。

相比较被匈奴抢去的财货,李牧收取的这些保护费简直不值一提,百姓也能理解李牧的苦心,毕竟保障百姓安全的军队也需要开支,所以百姓也十分支持李牧的工作,就这样李牧自给自足在边境养起了一支十余万的戍边军队。

李牧靠着谍报系统,竟让匈奴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李牧的工作就是每天让士兵喝酒吃肉,训练士兵射箭骑马,并且严令士兵不得与匈奴交战。

久而久之,匈奴那边大倒苦水,因为面对李牧,丝毫捞不到好处,纷纷大骂李牧是缩头乌龟,不敢出战,李牧倒也不在意,但是这种言论却传到了赵王耳朵里,赵王很不爽,毕竟被那些游牧民族嘲笑胆小,这是对赵国人身上的攻击,于是命令李牧出战,可是李牧就是不出。

看着不听命令的李牧,赵王二话不说把李牧就给撤了,换上去一个愿意打仗的将军代替李牧,可是接下来的一年多和匈奴仗是打起来了,赵国却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边境彻底沦为战场,百姓更是叫苦不迭,赵王没办法,又把李牧给派了回去。

重新戍边的李牧却好似换了一个人,因为接下来他让匈奴知道什么叫做致命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