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罗贯中

发布时间:2020-05-27
1 鲁肃的性格特点你知道吗?为什么罗贯中把鲁肃写成一个窝囊废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一部分人心中的鲁肃大概和“老实”、“窝囊”、“迂腐”牢牢挂钩,分量颇重却没什么存在感,就像电视剧《狄仁杰》里的曾泰一般,有你显得多余,没你不能凸显主角的光辉。

后来情况有点好转,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他的能力,但他依然是夹在瑜亮之中尴尬的存在。

但历史中鲁肃,却是一个有出色的政务和军事能力、有老道毒辣的战略眼光、性情豪爽、胆识过人的王佐之才。

等等,我想很多人都会怀疑,政务和军事能力我们承认了,战略眼光貌似是有个“江东版隆中对”,王佐之才也不算言过其实。但性情豪爽、胆识过人是怎么回事,和鲁肃沾边么?

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

三国乱世,鲁肃召集他的部署说:“呆在江北这里没啥前途,我想去江东发展,你们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去?”,300多人全部奉命追随。大部队走到一半,被当地骑兵赶上拦截,鲁肃跟他们说“你们都是大丈夫,明白事理,现在天下大乱,地方昏聩,你们把我们拦回去也不会有好处,放我们走也不会被惩罚,何必苦苦相逼?(诸葛亮即视感)”,又在地上插了一面盾牌,驱马走远回头拉弦,箭箭洞穿(太史慈黄忠即视感),那些骑兵们既被鲁肃的话说服,又自知不一定能拦得住,于是选择放行。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我瞬间就被子敬折服了,没有像酸儒们长篇大论喋喋不休,也没有像武夫们迷信拳头诉诸暴力。文武并驰,不卑不亢,这样的人要是窝囊平庸的和事佬,那天下就没谁敢自称是真正的好男儿大丈夫!

如果一个例子还不够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

如果一个跟你不太亲的朋友来找你,“嗨,哥们我有一项目绝对能赚大钱,就是现在缺少资金,你能不能帮我一下?”,就算你知道这个朋友是个人才,你会不会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把一半家当无息给他?

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合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

如果你在一世界五百强工作,有一天出差后回公司报道发现老总率领着全部高级员工都站在公司门口迎接你,老总笑眯眯的问:“小x啊,我这么给足你面子了吧”,你敢不敢说个不字?能不能说完不之后不仅不让老总生气,还拍了马屁讨了欢心?

“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岛,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三国演义》无疑是伟大的文学巨著,老版三国也堪称经典的影视作品,但人物过于脸谱化,让很多历史爱好者(包括我)在刚刚接触三国时都抱着巨大的误解偏见,以至于进一步影响我们客观全面地看待这段历史...

查看更多
2 历史上华雄是关羽斩杀的吗?原来都是罗贯中加上去的故事
三国
关羽斩华雄
关羽温酒斩华雄

关羽(约162-220年),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的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国,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魏国,曾围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中原震动,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三国志》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三国志》记载,刘备对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演义》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园三结义”,为刘备二弟,张飞兄长。其事迹为后世一再传诵。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出现在第五回里,写得十分的精彩,通过此段关羽光彩四射,表现出了关羽的武艺高强,但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是真的吗?历史上的华雄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关羽杀死的吗?

答案是历史上的华雄不是被关羽杀的,也没有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这一故事是作者罗贯中给他加上去的。

据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记载,华雄是被江东猛虎孙坚所杀,孙坚在参与讨伐董卓时,被徐荣击败,于是就光跑了,后来又收拾败军,在阳人进行了戏剧性的大反击,并且一举大破董卓的军队,也是这此时孙坚将华雄击败枭首。孙坚在讨伐董卓时的表现相当英勇,除了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在《资治通鉴》里也有华雄是被孙坚所杀的记载。

但是在元代的小说《三国志平话》中,孙坚却被描写成了一个武艺十分差,并且十分愚蠢无能的人,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笔下的孙坚没有这般不堪,但是历史上的孙坚大败华雄,并杀了华雄这一段,却被罗贯中写成了孙坚被华雄打败,然后才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这里应该是为了表现关羽的英勇。但是孙坚这么一写,原来历史上的英雄形象就不复存在了。不过最后总算让胡轸死在了孙坚部下的手中,算是给了孙坚一些补偿。

更有史料称,华雄其实在历史上真名应该是叶雄,这一记载是从潘眉根据《广韵》的记载得来,他认为宋朝时《三国志》版本中为“都尉叶雄”,应该依照《广韵》更改。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亦记为“都尉叶雄”,而吴金华称,之所以叶雄并后来称为华雄是受到了元代小说的影响。


查看更多
3 曹操杀吕伯奢属于误杀吗?究竟是不是罗贯中凭空编造的
三国
曹操杀吕伯奢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
曹操杀吕伯奢是真的么

《三国演义》写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还赋诗两句诗作为对这件事的评语:"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实,这件事的真实性是颇存疑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此事出于罗贯中凭空编造,事实上,曹操杀吕伯奢一事在史书中还是有其雏形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称"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在这段话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种材料,现开列如下:

①《魏书》云:"太祖以卓终必复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动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②《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③孔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陈寿在《三国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显然是并不相信。至于曹操路经中牟县被擒事,虽有类似记载,但并未指明该县令便是陈宫,更没有写下县令与曹操一起逃亡的情节。罗贯中所写的曹操杀吕伯奢一事,显而易见是从孙盛《杂记》中演化得来的。

其实,裴松之援引的三种资料,思想倾向并不一致。其中《魏书》的记载对曹操最为有利,它所写"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完全是正当防卫,无可指责;《世语》则把曹操"夜杀八人"的行为归结为误杀,实质上仍然是对曹操有利;相比之下,《杂记》中的描述对曹操来说是最不利的,孙盛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并不能当信史来看待,但即使孙盛,也用了"凄怆"这个词,并且承认这只是误杀。这三种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吕伯奢本人并没有被杀,而《演义》中情况正相反,罗贯中强调的恰恰是吕伯奢本人也被杀了。

从《三国演义》所写吕伯奢一事的内容来看,罗贯中肯定详细地研读过裴注引用的三种资料,并作过归纳。因为他写吕伯奢家的地点成皋显然是从《魏书》得来,曹操的杀人数目八人则是从《世语》得来,而曹操的两句话则是从《杂记》中演化得来。以上这三种资料均以误杀为前题,并未提及吕伯奢本人,罗贯中可能认为这样写还足以表现曹操的"邪恶",于是才...

查看更多
4 历史上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有几个版本?其实都是罗贯中陷害曹操
三国
曹操杀吕伯奢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
曹操杀吕伯奢是真的么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吕伯奢,生卒年不详,成皋(今河南荥阳)人。曹操的故人。曹操在离开董卓返回乡里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杀死吕伯奢的家人。明代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将这段历史进行了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杀死吕伯奢全家后,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狠话,而这句狠话也是塑造曹操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其实历史上曹操没有说过这句狠话,但是杀吕伯奢一家人倒是确有其事,而且不止一个版本。

曹操从司徒王允那里借到七星宝刀后,就大步流星的朝董卓相府赶去。然而就在曹操刚拔出刀准备刺杀董卓的时候,董卓碰巧从面前的铜镜看到了曹操拔刀的身影,曹操急中生智,假装献宝欺骗董卓,并趁着董卓没有反应过来时,牵马出了相府,一路狂逃。待董卓反应过来后,全国通缉曹操,并派了追兵去追赶曹操。

曹操逃出洛阳后,飞奔谯郡,然而路过中牟县时却被抓住了,不过幸好中牟县县令陈宫是个忠良之辈,陈宫在曹操一通演讲下,决定弃官与曹操一同逃往。

曹操和陈宫走了三天三夜,到达了牟县境地,曹操指着远处的村庄说:“我记得这个村我认识一个姓吕的朋友,是我父亲的结义兄弟,我们可以去借住一宿。”陈宫:“如此甚好。”

接下来,就是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事情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不仅杀了吕伯奢的家人,连吕伯奢也没有放过,而在历史记载中,却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魏书》版本

《魏书》云:"太祖以卓终必复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动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这个版本的记载对曹操最为有利,大意是曹操到了朋友吕伯奢的家中借宿,没想到吕伯奢的儿子与家中宾客对曹操起了歹意,强拿曹操的财物马匹,于是曹操出于正当防卫,杀了好几个人。但是要注意,吕伯奢不在,也没有明确指出曹操杀了吕伯奢。

在这个版本的记载中,曹操的行为无可指责。

《世说新语》版本

《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世说新语》中的说法,因为曹操违抗了董卓的命令,董卓也公布抓住曹操有赏,所以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人们对自己有图谋。到了夜里,曹操杀了八个人就溜了。同样的,没有详细说明曹操是否杀了吕伯奢。

其实《世说新语》这个版本对曹操也是有利的,他怀疑吕伯奢的家人对他图谋不轨也是正常的,毕竟董卓的奖励那么丰厚,谁能不动心呢?况且曹操这也算是误杀,杀完人也没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话。

《杂记》版本

孔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查看更多
5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刺杀董卓了吗?原来是罗贯中移花接木嫁祸曹操
三国
曹操刺杀董卓
曹操刺杀董卓是不是真的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桥段就是曹操刺杀董卓,这个情节引来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也奠定了曹操在众人心中的形象。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里面是的情节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那历史中曹操真的刺杀董卓了吗?

董卓迎少帝于北芒,然后返回洛阳。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大权在握,为稳定士众收拢人心,董卓推荐并启用了一批人才,比如蔡邕、曹操、袁绍等,但是曹操和袁绍认为董卓有异心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纷纷逃归乡里。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当时董卓弄权,司徒王允召集一班老臣在那里哭泣,忽然曹操抚掌大笑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问他不思报国为何反笑?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于是拿了王允的“七宝刀”来见董卓。寒暄了几句后,董卓脸向里倒身而卧,曹操心想“此贼合死”于是抽出宝刀就要砍,恰此时吕布回来了,吓得曹操赶紧跪下说:“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随即借口溜了。

这段故事很精彩,情节也煞是好看,相信大家对这段故事也比较熟悉,但是这个故事却并不是史实而是完全虚构出来的。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背景是,何进召董卓进京诛宦官,结果董卓未到,何进被杀,十常侍劫持少帝出走,董卓迎少帝于北芒,然后返回洛阳。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大权在握,为稳定士众收拢人心,董卓推荐并启用了一批人才,比如蔡邕、曹操、袁绍等,但是曹操和袁绍认为董卓有异心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纷纷逃归乡里。

《三国志·曹操传》说,卓表太祖(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曹操、袁绍等都是老牌士族,董卓入京对他们是一大威胁,他们认为董卓必不能长久,所以曹操辞官而去,压根就没有进见董卓的点滴痕迹,更不用说刺杀壮举,倒是袁绍跟董卓闹了别扭横刀长揖而去(袁绍传)。那么,曹操刺杀董卓根据什么而来呢?

《董卓传》说,开始董卓信任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任用他俩举荐的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任州郡长官,后来这些人联合讨伐董卓,推荐者周毖、伍琼受到连累被董卓斩首。《英雄记》对周毖、伍琼作了简单介绍:毖字仲远,武威人。琼字德瑜,汝南人。

《后汉书》里有一段刺杀董卓的记载是这样说的,有一个叫伍孚的人,曾任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董卓作乱,百僚震栗。孚着小铠,於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合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裴松之说,伍孚的字与伍琼相同,又都是汝南人,但是两人的名字稍有不同,不知道伍孚是伍琼的别名,还是另外一个人?

刺杀董卓确有其事,但刺客不是曹操,也与王允无关,而是一个名叫伍孚(琼)的人。罗贯中及其以后的修撰者们运用了“移花接木”之术,把这一史实嫁接在了曹操和王允身上,从而引出了“美人计”、“连环计”,使故事演绎的更加丰富多彩。假如真的有曹操行刺,假如行刺成功,那么...

查看更多
6 小学生都知道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其实都是罗贯中捏造出来的
草船借箭真正的人是谁
诸葛亮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真相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在演义里,也是非常有名的一段,周瑜的忌才、鲁肃的老实、孔明的神机妙算,写得那叫一个活灵活现。

但读演义要非常小心的是,这毕竟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的形象,连带把周瑜、鲁肃都给丑化了,他还捏造了很多没有发生过的桥段以增加精彩的程度,其中草船借箭就是。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赤壁大战之后五年,曹操率兵攻打孙权在长江所建立的军事要塞“濡须”。曹操的水军驾驶油船,半夜渡江抵达沙洲上。孙权率领水军围攻曹军,双方发生接触战,孙权军俘虏曹操军三千多人,但自己阵亡的也有好几千人。接着双方就在此形成对峙的局面。孙权好几次对曹操发动挑战,曹操只是在阵地坚守,不肯出来决战。

有一次孙权自己出马,带着一批吨位很轻的快艇舰队,从濡须口进逼到曹操阵地之前,曹营几个大将想要出来决战,曹操就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们的部队,那就让他来看。”于是下令军中加强戒备,弓箭没有命令不得发射,展现精实的军容。孙权看曹操没有攻击,就率舰队从曹营面前晃过去,船走了五六里后,还故意绕回来,叫乐队击鼓奏乐示威。

曹操看到孙权的水军训练有素,军容壮盛,叹了一口气说:“生儿子就该像孙权这么优秀,如果是像刘表的儿子,简直是猪狗一般!”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这事源于五年前赤壁大战前夕,荆州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听说曹操要来攻打,立刻未战先降。

双方在濡须对峙了一个多月,彼此都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孙权就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春天来了,这一带会淹大水,建议曹公最好赶快撤退吧。 ”信中有另外附了一张小便条纸说:“阁下一天不死,我就一天睡不安稳。”这两句实在很经典,一方面给足了曹操面子,承认怕了他,但作为一国之主,字里行间却也没有任何示弱。曹操觉得很满意,就把便条展示给他手下诸位大将看,说:“孙权对我还挺老实的。”于是就撤兵回家。

以上这一段是南朝宋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写注释,引用吴历而写出来的。而孙权率舰队向曹操示威那部分,裴松之同时引用魏略另一段记载供大家参考:话说孙权率领水军到曹营面前探勘兼示威,曹操下令全军以弓箭狂射吴军舰队,无数的箭枝嵌在孙权的船的其中一边,导致船的重心不平衡,快要翻船的时候,孙权下令把船调头让曹军射,船的两侧都插满了箭枝,于是又平衡回来,然后孙权才撤退。

虽然两段记载好像有冲突,不过双方对峙一个多月,也是有可能两事件都发生过。各位请注意,第二段正是罗贯中写草船借箭的灵感与参考,如果你硬要去翻遍三国志在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战前夕的所有记载,是绝对找不到诸葛亮他草船借箭这故事的。这本来应该是在展现孙权的勇敢与机智的,在罗贯中笔下却成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手段。

查看更多
7 别再信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了,这是罗贯中神化诸葛亮的另一件事罢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关于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如今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这也凸显了诸葛亮的神奇。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云: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孟获,然后孟获心悦诚服,平定了西南!

那么,历史上真有其事吗?诸葛亮真有那么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其实,这事一点真不太靠谱,十有八九是虚构的,《三国演义》骗了大家!

孟获是何许人也?大家都知道,按照七擒孟获的介绍,孟获是西南夷人的头目,深得当地人和周边汉人的信服!按照这一介绍,孟获的地位很高!如今,对有没有孟获这个人,专家还有一定的争议,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是七擒孟获存在不存在!

奇怪的是,对于七擒孟获,当时的史书都没有记载,最典型的是《三国志》中,就没有记载孟获的事迹。最早记载七擒七纵孟获的是《华阳国志》,但这本书出现时,离诸葛亮七擒孟获,已经过去了120年!显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

当然,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七擒孟获就真的不存在,也有可能是后世的史学家,又有了新发现,从而弥补了当时史书的不足!打一个比方,如今对袁世凯的认识,也随着一些资料的出现,而有了新认识,所以当时史书不记载,也不能说明七擒孟获不存在!

然而,这里却有一个逻辑问题,即:诸葛亮闲的没事干了,将一个敌军将领,七次抓住,又七次放掉,这显得很儿戏,实在过于离奇!

专门研究西南历史的史学家缪钺、方国瑜等,都认为此事不太靠谱!当代史学家谭良啸发表了文章《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也认为此事应该是虚构!但史学家都指出:诸葛亮抓住孟获不杀,估计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只是民间虚构的传说!

其实,还有一个重点,即: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之后,西南发生叛乱,所以才有七擒孟获的故事,当时外部还有魏国、吴国虎视眈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诸葛亮有这个国力和精力,玩七擒七纵的故事吗?显然,诸葛亮应该没那么闲情逸致吧!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为了强化诸葛亮身上的“仙气”,自然不会放过这一传说!经过三国演义的普及推广,以及资治通鉴的加持,于是七擒孟获就深入人心了。总之,七擒孟获实际上可能是虚构,所以大家别再被骗了,这才是最可能的真相!

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之后,西南从此平定,从此心悦诚服的臣服蜀国!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其实,别再被骗了,西南反而闹得更乱了,这才是真相!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记载:“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意思很清楚,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当地夷人造反的力度更大,甚至杀死朝廷命官太守,以至于朝廷统治名存实亡了!

正因如此,诸葛亮在连年北伐之际,还要对付南方的叛乱,导致国力不断被消耗,结果成为最先倒下去的一个国家。

查看更多
8 吕布为什么拜董卓为干爹?是罗贯中“恶搞”的吗?
三国吕布
吕布董卓
吕布董卓是什么关系

《议温明董卓斥丁原馈金珠李儒说吕布》,出自《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清初。中坐者为董卓,左坐者为丁原,后立者为吕布,正是吕布“三姓家奴”的写照。不过,他这个骂名,纯粹是小说家言。

吕布被骂作“三姓家奴”,他的干爹之一是董卓。其实这有点冤枉他了,因为吕布始终是吕布,并没有改叫“董布”。其实,同代人中,刘备有养子,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是宦官的养子。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董卓与吕布的义父子关系,和曹、刘两家很不同——这背后,也有历史中的大事件。

■吕布拜董卓为义父,更像是“结拜”

《三国演义》里,吕布有丁原、董卓两个义父,再加上亲爹,被张飞骂作是“三姓家奴”。可是翻开《三国志》,并没有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记载,可知这件事完全是小说家言。认董卓倒是有一点根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说,董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正史记载董、吕二人的“父子”关系,只此一句,远没有演义里那么明确。

《三国志》里还记载了一些养父子关系,如刘备的养子刘封,他本来姓寇,刘备过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三国志》)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宦官曹腾的养子。汉顺帝四年曾颁布诏书,“听中官得以养子袭爵”。宦官收养儿子,政策上是允许的。

但刘备与刘封、曹腾与曹嵩的养父子关系,与董卓、吕布之间的义父子关系相比,总让人觉得不是一个概念。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传宗继祀为目的,刘备收刘封是因为无子,认刘封是为了继嗣。曹嵩认了曹腾为养父,以后还能袭爵。这种养子除了不是亲生的,一切权利义务与亲生的无异。而董卓与吕布的义父子关系更类似于结拜,所以吕布拜义父,连姓都不用改。这种“结拜型”的义父子关系在三国时期几乎是孤例。

■“义父子”现象与“胡人”有关

从南北朝时期起,义父子现象开始出现。如北魏时,“隐士赵逸来至京师,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北齐时的权臣和士开,“富商大贾朝夕填门,朝士不知廉耻者多相附会,甚者为其假子(《北齐书》)”。到了隋唐以后,可以看到大量“义父子”现象。如安禄山先是被幽州节度张守硅“养为子”,后来还申请成为杨贵妃的养儿。安禄山自己也热衷于收养义子,曾经“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余人为假子(《安禄山事迹》)”,蔚为壮观。唐末五代,认“义父子”现象更是极为盛行,当时军阀无不收养义子。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假子义儿很多,甚至建立起了“义儿军”。欧阳修在写《新五代史》时还专门立了《义儿传》。

从以上事例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义父子”现象的出现与发展莫不与北方少数民族(时称“胡人”)有关。从史料看,早期建立义父子关系的双方或一方必为“胡人”。这一点不难理解,汉人从先秦起就重视宗法制度,“父父、子子”关系极为严明。而北方胡人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阶段,“父亲”的地位不算太高。史载安禄山认杨贵妃为母,每次觐见先拜杨贵妃后拜唐玄宗,唐玄宗怪而问之,安禄山回答:“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

查看更多
9 三国中哪四大人物是被罗贯中吹出来的?最后一位被吹上天
三国
三国中四大人物
罗贯中

《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不自觉的便带上了个人的主观色彩,对一些人物不免按照自己的喜好评价。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三国中被罗贯中吹出来的四大人物。

1、华雄

演义上的华雄,可厉害的不得了,首先是华雄大破先锋大将孙坚,斩杀祖茂。再者就是勇武威震盟军,接连斩杀俞涉、潘凤。后被关羽斩杀。而其威名,已然记下。现在大凡三国题材游戏,其中华雄的武力值,一直都是处于一流武将水平的。但真正历史上的华雄又怎么样呢?额,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华雄就是个酱油男,刚一登场,就给孙坚同学送了个大人头大战绩——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不得不说,华雄的英名都是罗贯中帮人家吹出来的。

2、徐庶

徐庶徐元直,可以算是半个蜀系,作为偏刘的老罗,当然也不会放过他啦。徐庶演义里一登场,就如同诸葛亮登场一样闪耀。刚来辅佐刘备,就把前来进犯的曹仁玩弄于鼓掌之间——要知道曹仁可是曹魏阵营数一数二的大将,曹氏宗族里最杰出者,打仗跟玩儿似的,就是后来死守江陵,都也让周瑜无计可施,围了一年有余。这样的百战名将,在跟徐庶对战的时候,就跟没了魂儿似的,这先锋先折了,折了就折了吧,这斗阵又输了;这正面战场输了就输了吧,曹仁不服气要去劫营,被徐元直跟神棍似的又算到了,直接把曹天人坑的苦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倒是没这么厉害,也没有史书记载他拿的出手的战例。总之,他就是被罗贯中吹出来的。

3、郭嘉

郭嘉,字奉孝,曹魏手下的杰出谋士。郭嘉在正史上,也是位杰出的谋士。在本传里面,一共有三个计策,第一次是攻徐州的时候,与荀攸一起劝阻曹操不要退兵;第二次是袁氏之战,郭嘉劝曹操不要紧逼,令其两虎相争;第三次是兵贵神速,劝曹操立马北上用兵。外加预料孙策死亡。总体来说,也是相当杰出的谋士了。虽然最后一个兵贵神速出了点差错,差点把曹操坑死,但是郭嘉只是计策提出而已,后面的事情,他也没法料到,怪不得他。但演义中除了上面的三条计策外,罗贯中还帮他吹了三条:

1、十胜十败之策

2、下邳城水计

3、遗计定辽东

但史书上曹操夸的人却是荀彧,和郭嘉没有半毛钱关系。可见郭嘉的真实才干了。

4、赵云

演义中的赵云可谓是神将啊,什么单骑救主,什么曹操几十万大军中七进七出,什么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但真正历史上的赵云并没有这么厉害。

在《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中,赵云很早追随刘备,但并不像关张那样受刘备器中。刘备任平原相时,赵云仅为刘备的“主骑”(卫队长)。后来常在刘备身边做保镖,很少独当一面。他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魏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右将军,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赵云仅为珝军将军,属于杂号将军。刘备称帝后,除关羽、黄忠已卒外,张飞升车骑将军,马超升骠骑将军,魏延拜镇北将军...

查看更多
10 《水浒传》中被宋江赞许的王彦章历史上到底是什么人?
《水浒传》
《水浒传》宋江
罗贯中

《水浒传》中,宋江大军遭遇了会打石子的没羽箭张清,一个个好汉被他打得鼻青脸肿。最惨的是花和尚鲁智深,光头上挨了一个石子,都破相了。看到这一幕,宋江感慨地说:“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今日张清无一时,连打我一十五员大将,真是不在此人之下,也当是个猛将。”《水浒传》里很少听见宋江这样称赞一个人,可见王彦章简直是宋江的偶像了。

那么王彦章是什么人物,让宋江称赞呢?

其一,类似于宇文成都式的人物,只有李存孝才是他的敌手。王彦章号称“王铁枪”,打仗勇猛自是不必说,这人的性格也是十分出众。《五代史补》里记载了一段轶事:说朱温在郓州募兵时,少年王彦章也去报了名,一起参军的还有几百人。当时,王彦章就向征兵的将军主动要求当队长。但是这几百条好汉就不乐意了,都怒气冲冲地骂:“你算哪根葱!凭什么想爬到我们头上指挥我们!简直就不要脸,不自量力!”王彦章那脾气更冲啊,指着众人说:“老子我天生就牛,你们谁都比不上,我要当队长那是为了让你们跟我一起立战功!你们还不领情了!但凡有点血腥,自认是好汉的,就跟我一起光着脚在荆棘里溜达个三五圈?你们敢吗?”

其二,历史上的王彦章有多勇猛,宋代《资治通鉴》有这么一段话:“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不过他也有对头,就是李存孝,两个才过了几招,王彦章就败下阵了,这下给他震惊了!他发誓只要李存孝在一天,自己就不出山。后来李存孝死了,王彦章投梁军,连打了后唐三十六员大将,最终,唐军没招了,派人假扮李存孝这才吓跑了王彦章。也难怪李存孝手下无三合之将。

其三,王彦章是被众英雄逼死的。在罗贯中小说《残唐演义》中,王彦章之死的规格相当高,叫“五龙二虎逼死王彦章”,五条龙一起上阵才弄死了王彦章。这五条龙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后晋高宗石敬瑭、后汉高祖、后周太祖郭威。二虎指的就是白马银枪将高思继的儿子高行周,还有杨滚。五代的四个开国皇帝聚齐了,共同上阵,一起发力,再加上杨滚高行周,这样华丽而庞大的阵容才将王彦章送上了西天。

后人有诗赞美道:不许乾坤属李唐,孤军直与决存亡。大梁仅得延三日,匹马犹能敌五王。谁意人间有冯道,幸因身后遇欧阳。千年豹死留皮在,破冢风云绕铁枪。郝经此诗表达了对王彦章的无限敬慕,其中的“五王”,即指后来都当上皇帝的五个人,除了演义和民间传说外,正史中对王彦章也十分推崇,比如欧阳修在史书上一再对他褒扬:晋梁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