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吴国

发布时间:2020-06-03
1 勾践掌握天时地利人和灭掉吴国,一举成名天下知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时常发生,吴国和越国是两个邻国,这两个国家呢,经常发生争夺地盘的战争。公元前496年,越国的诸侯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即位。吴国趁越国大丧之际,吴王阖闾亲自率兵攻伐越国。越王勾践不得不停止发丧,迎战吴军,双方在槁李发生激战,越军将领均着丧服出战,吴军看后士气低落,越王乘机发动进攻,大败吴军。吴军战败,吴王阖闾更是受伤严重,不久死去。临终前,吴王嘱托太子,一定要灭掉越国。

5年以后,越王勾践听说吴军在日夜练兵,准备复仇。为了抢占先机,越王勾践不听劝阻孤注一掷,准备先发制人。吴王夫差闻讯,举全国之力迎击越军,越军大败,仅余5000残余逃至会稽山。吴军随兵围会稽山,为了免遭灭国风险。越王勾践采纳大夫文种范蠡建议,贿赂吴国太宰伯豁,向吴王夫差乞和投降。

投降以后勾践率领吴国大夫范蠡等300余人前往吴国,侍奉吴王。服役期间,越王穿着粗布衣服为吴王驾车养马,越王夫人更是每天在王宫打扫卫生,甚至吴王夫差生病时勾践竟亲自口尝夫差的大便。这让吴王夫差感觉越王已经被废了,同时呢,越王还给夫差和吴国大臣送去了好多的美女和珠宝。最终越王不顾伍子胥的反对,释放勾践君臣回国。

越王勾践回国后,首先向全国民众检讨了自己的失败。

他亲自去慰问受伤的平民抚养阵亡者的遗孤,他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悬挂了苦胆,吃饭的时候也要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在对内政策上,越王实行了与民休息,发现生产,并身自耕作,衣不重彩等一系列惠民亲民的措施。

在对外战略上,勾践年年给夫差进贡优厚的礼物,麻痹吴王夫差,他还用离间计使夫差对佞臣偏听偏信,对忠臣更加疏远。在军事上,越王勾践挑选精兵强将进行秘密训练,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复仇吴国。

同时期内,吴国在战胜越国以后,领土得到扩张,实力日益强大,吴王夫差也因胜而骄。

公元前482年,为了炫耀武力,称霸中原,吴王夫差率领3万精锐部队参加黄池会盟。国内仅留下一些老弱的军士,夫差的愚蠢行动,给了越国一可乘之机。越王勾践随调集越军5万余人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率领,切断北去吴军的归路。另一路由大夫畴无余,欧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从吴国南面直插吴国国都姑苏,很快,越国占领吴国国都。

此时的吴王夫差正在黄池,与其他诸侯争做霸主,听说了越军攻下国都太子被俘,恐怕影响了自己的霸业,遂封锁了不利消息。同时用武力威胁其他诸侯国让步,勉强做了春秋霸主。之后夫差率军急忙回国,为了麻痹越王,夫差在中途派遣使者,向越王求和。勾践和范蠡估计自己的力量还不能马上把吴国灭掉,于是同意议和撤兵回国。

夫差回到吴国,此时正值国内闹饥荒,于是他颁布一系列惠民措施,休养生息,企图恢复力量。文种和范蠡见吴国开始致力于休养生息,觉得应该抓住有利机会,完成灭吴大业,如果坐等吴国实力得到恢复,再想灭吴恐会更难。公元前478年吴国大旱,越王勾践集结重兵,大举攻吴。同年3月吴越军队在笠泽发生大战,越军把军队分成左右两翼,越王勾...

查看更多
2 勾践是如何灭掉强大的吴国的?勾践竟然使用了如此奇葩的手段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

越王勾践,姒姓,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期越国国君。越王勾践刚即位时,在槜李(今浙江嘉兴南)大败吴国,使得吴王阖闾重伤而死。两年后,又被吴王夫差击败于夫椒(无锡太湖马山),带领5千残兵退守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被迫向吴求和,一度为夫差服役三年。被释放回国后重用范蠡、文种等能臣,养精蓄锐,厉兵秣马,使越国国力迅速增强。终于在勾践24年(前473年),一举吞并吴国,进而迁都琅琊,窥视中原,会晋、齐、鲁等诸侯于徐州,并致贡周室,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儿子被封在会稽,恭敬地供奉继承着夏禹的祭祀,经过二十多代后,传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时候,不断开疆拓土,国力大增,开始自称越王(估计也是和楚国学的),并与吴国争霸。允常逝世后,儿子勾践即位,史称越王勾践。

话说吴王阖闾在“槜李之战”中被越人重伤而亡后,他的儿子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军队,发誓一定要为父报仇。两年后,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越国。大夫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只能坚守城池,不要跟他们作战!”勾践不听,率大军正面迎战,两军在夫椒大战一场,越军惨败,勾践率仅剩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守都城会稽,吴军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越国危在旦夕!

勾践在被包围之后追悔莫及,当初不听范蠡的建议,落到如此地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范蠡又建议他向吴王夫差求和,委曲求全,暂时向吴王称臣,以图再起!勾践想了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叹息道:“难道我将这样了结一生吗?”大夫文种安慰他说:“当初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yǒu,有)里,晋文公重耳逃亡翟国,齐桓公小白逃亡莒国,最后都能成就王业霸业。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勾践后来派文种去吴国求和,表示只要吴国撤兵,他愿意入吴为臣,终身服侍吴王。吴王夫差此时刚刚取得大胜,志得意满,欣然同意勾践之请,但是相国伍子胥反对此事,认为上天要吴国灭越,不能同意勾践的请求。

文种回到越国后,将吴国的态度告诉了勾践,勾践见求和不成,就准备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决一死战!文种劝阻他说:“吴国太宰伯嚭生性贪财,可以送予财货美女,以离间吴国君臣”。勾践认为可行,就派人送予伯嚭财货美女,伯嚭果真接受了越国的贿赂。他对吴王夫差进言道:“若继续进攻越国,必然使得勾践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拼死一战,到时越国会上下同心,仅剩的五千人也会同仇敌忾,您将付出相当的代价,还不如答应越国的请求,对我们更有利!”吴王夫差认为有道理,于是接受了越国的请和。伍子胥又告诫吴王:“如今赐良机,不灭越,此后将会追悔莫及。”吴王不听,从越国撤回了军队。

按照约定,勾践夫妇俩来到吴国服役,吴王夫差让他们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给前任吴王看坟,还让他们负责养马。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受尽了嘲笑和羞辱。为...

查看更多
3 勾践灭吴花了多长时间?吴国的灭亡真的是勾践的原因吗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

如果现在让你给你的孩子或者朋友讲一下卧薪尝胆的故事,你肯定会脱口而出:2500多年前,在长江中下游有两个小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两国在夫椒这个地方打了一仗,越国惨败,只剩下五千军队被困在会稽山上,无奈之下,越王勾践只好向吴王夫差投降,和夫人一起到吴宫做奴隶,讨得夫差欢心后才被放回国,回国之后开始励精图治,终于使越国富强,一举灭掉了吴国。然后教育自己的孩子一番,失败没什么,要学会忍辱负重,默默努力,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更不要像夫差那样听信谗言,杀害忠臣,最终导致国破身亡。

然而如果你翻一下《史记》,就会发现整个故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简单。

故事要从一个微缩版的“卧薪尝胆”说起,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夫差他爹)趁着勾践刚刚登上王位,立足未稳之际,发兵进攻越国,结果在檇李被打得大败,阖闾自己也受了伤,没几天就嗝屁了,夫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王位,此时的吴国刚刚经历大败,越国又虎视眈眈,夫差当时的处境并不比后来勾践的处境好多少。

夫差在国内整经备武,准备为父报仇,勾践这个时候坐不住了,不顾范蠡的劝阻,率军攻打吴国,在夫椒被击败,国都会稽沦陷,勾践只得退保会稽山,万般无奈之下向吴国投降。

这个时候吴王夫差面临着接受与不接受的选择,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夫差接受了勾践的投降,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卧薪尝胆,但是在这里我们却不妨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是吴军战败,被围的是夫差,越王会不会接受夫差的投降?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在夫差还没完全准备好进攻越国的时候,勾践就决定先发制人,击败吴国,而其后发生的事也证实了这一猜测,二十一年之后,越军包围吴国都城,夫差先后八次派人请和,都被勾践拒绝。

对比之下,夫差不免有些妇人之仁,勾践则干净利落,两人的性格也决定了两人最终不同的命运。

还有一件事也能反应出两个人性格之间的差距,那就是在对待功臣上,如果说夫差杀伍子胥有谗言的部分,那么勾践杀文种则完全是出于本意,出于一种本性的残忍,范蠡如果不是早早看出了这一点,趁着灭吴之前早早的溜了,恐怕也难逃一样的命运。

吴国的灭亡真的是勾践的原因吗?

在我们的印象里,越国之所以最终能够灭掉吴国,是因为勾践二十多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使得国家最终走向富强,然后一举灭掉了吴国,但是仔细阅读《史记》上关于吴越争霸这一段的记载之后,就会发现,吴国之所以最终走向灭亡完全就是夫差自己在作死,越国只不过是等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最终才灭掉吴国。

夫差的作死之路要从一个人的死开始,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齐国发生内乱,夫差感觉找到了机会,于是开始率军北上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要知道齐国在当时绝对算是一个强国,打败齐国就像是给夫差注射了兴奋剂一样,从此之后夫差便像是中了毒,开始不断地对外用兵,打鲁国,打齐国,打齐国,打齐国,估计齐国心里面也一定很苦逼:我招你惹你了我,这么打我?旁边那么多国家你不打,就使劲怼我?

打其实打了也没什么,毕竟身处于战...

查看更多
4 历史上伍子胥过昭关之后,遇到贵人相助顺利到达吴国
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
战国

春秋时期楚国为了联合秦国来牵制晋国,于是楚平王为他的儿子太子建迎娶秦国国君的妹妹做妻子来达到联姻的目的。

楚平王非常重用奸臣费无忌,而费无忌也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大臣,为了能当上宰相不择手段。为了讨好楚平王就说:大王,这位秦国女子是个绝世的美女,大王应该纳为己有。然而,楚平王竟然采纳了费无忌的建议。将秦国女子留在宫中,于是就将陪嫁过来的齐国女子嫁给了太子建。一年之后,楚平王与秦国的女子生下一个儿子芈轸就是后来的(楚昭王) 平王担心以后太子知道后,会对自己不利,就想废掉太子建。于是,公元前523年,楚平王派太子建去镇守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其实就是将太子建外遣,好做废掉他的准备。

公元前522年,费无忌为了除掉敌对势力,就在楚平王跟前说太子建与伍奢图谋造反。伍奢乃是太子建的太子太傅。平王自然很忌惮,于是就诏杀伍奢以及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子胥、伍尚和太子建。然而太子建先行得到消息就带着公子胜逃命到了宋国,伍奢的二儿子伍子胥识破奸计,也逃出了楚国。楚平王杀了伍奢、伍尚,并下令画影图形,缉拿伍子胥。伍子胥一路逃奔到了宋国 在宋国找到太子建,这时宋国内乱。伍子胥就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太子建和晋国国君私下密谋。要做晋国攻打郑国的内应,伍子胥劝说太子建,但是太子建不听。没过多久就被郑定公知道了,于是郑定公就把太子建杀了。而此时的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今江苏苏州)去。

 伍子胥逃出郑国后,一路上到处都是伍子胥的画像正悬赏缉拿他。伍子胥只好白天躲藏起来,晚上赶路,于是来到了吴国与楚国交界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严。伍子胥看着前面的关口,关口那边就是吴国但是他却过不了关,心里那个急啊,就在这时候有一位老者叫东皋公,东皋公认出了伍子胥并且非常同情伍子胥就将他接到自己家里。

由于伍子胥过不了关,心里着急没想到一夜之后头发全都白了。就在这想不出办法过关的时候,东皋公有个好友叫皇甫讷,相貌和伍子胥十分相似。于是东皋公叫他冒充伍子胥过关,而守关的士兵逮住了皇甫讷假扮的伍子胥。真的伍子胥因为一夜急白了头,相貌跟原来有很大的差异守关的士兵没有认出来。就这样被伍子胥混出了关。

伍子胥出了昭关之后害怕有兵追上来,使劲的往前跑。不料前面有一条大江拦住了他的去路。

伍子胥正在这万分焦急的时候,江上有个打鱼的老渔翁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了江去。过了江以后伍子胥万分感激,顺手摘下身上的宝剑并送给老渔翁,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可值一百两金子。送给你,以表我的心意。"老渔翁说:"楚王为了捉拿你悬赏五万石粮食的赏金,告发者可赏赐大夫爵位。我不贪这个赏金、爵位,难道还会要你这宝剑吗?"伍子胥连忙向老渔翁赔礼道歉,收起了宝剑,辞别老渔翁继续赶路。

伍子胥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在想怎么样能夺取王位。恰好认识了...

查看更多
5 伍子胥在昭关发生了什么?一夜白头竟安全到达吴国
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
战国

伍子胥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为春秋末年时期吴国相国。过昭关毫无疑问为他的人生增添了绚烂的色彩,当然我们都知道过程并不是那么美好。这一代吴国相国的传奇经历又是什么呢?让小编悄悄带领大家去探索几千年前的故事吧!

伍子胥成为一国之相实属不易呀!史料记载,楚灵王死后要继承大统的公子比便被他的哥哥蔡公弃疾即楚平王所逼死。在楚平王刚刚继位时为了根基稳定和安抚众臣浮躁的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好几件事情。但是后来因为听信奸邪小人费无极的谗言,使得国家的重大事件都被费无极所知晓,国家机密被他国所知晓。此时君臣离心,楚平王又失了民心,整个国家可以说是一片混乱。而伍子胥的磨难是在秦楚两国和亲开始的。当时秦哀公将自己的妹妹孟嬴嫁给楚国太子建,以此达到和亲的目的。在迎亲的途中奸臣费无极见公主无比美貌后便来了一个狸猫换太子,在陪嫁的侍女中挑选了一位女子将真正的公主掉包。可怜的公主被费无极献给了楚平王以此来获得楚平王的宠爱,被蒙在鼓里的太子建和侍女成了婚。

但是任何污秽之事都有东窗事发的一天。这件狸猫换太子之事被太子建所知道。楚平王害怕朝臣对他的不满加重,同时害怕秦哀公来找自己的麻烦。虽然公主只是政治工具但是人家好歹是兄妹关系,自家妹子被人家强掳且在国家层面便是骗婚;这件事如果被各诸侯知道了的话,秦哀公的面子过不去,势必秦王要向自己讨要一个说法,到时候就不知道自己怎么吃亏了!就在这时,小人费无极为楚平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废掉太子建。

楚平王和费无极商量好对策后便找到太子建的老师伍奢,想要伍奢承认太子与他在谋划着造反。但是伍奢为正人君子怎会听从昏君的话。事情没有按照楚平王的计划走,伍奢一口回绝。楚平王气极,便要斩杀了伍奢。费无极考虑到伍奢的两个儿子十分的有才能便告诉楚平王杀了父子全家斩草除根,以除后患。他们逼迫伍奢给两个儿子写信,大儿子十分听父亲的话,被骗到都城后被杀。但是伍子胥识破了楚平王的诡计,在得知父亲与哥哥的死讯后便想方设法的逃跑了。

伍子胥在被追杀和逃亡的路上偶遇同样逃路的太子建。两人在逃到宋国后因为宋国的内乱又逃到了郑国。后来太子建被杀害。于是伍子胥和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又逃到了楚国。在昭关时,官兵盘查的十分严格。伍子胥和公子胜躲到了一片森林,在又怕又愁中度过了一夜,可没想到竟是一夜白头了,就这样伍子胥蒙混过关安全到达吴国。

在吴国初时以乞讨为生,后来遇到了吴国公子光。公子光知道伍子胥有着怎样的才能便将他留在了身边,参加各种重要活动。吴国弱小,晋国为了夺得霸主便全力扶持吴国,并派人去吴国为吴国训练军队。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强大了起来,并多次击败了楚国的军队。此时曾经的霸主楚国是四面楚歌。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发动政变。公子光成为了吴国的王,史称"阖闾"。伍子胥为吴国相国。同年,费无极被殴毙,族人被斩首。

而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五位霸主。即使楚国在后来复国但仍是一蹶...

查看更多
6 孙武练兵杀妃令吴王刮目相看,吴国的军队后来怎么样了?
孙武练兵
孙武练兵杀妃
春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卫灵公二十三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在柏举之战中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一起来看看孙武练兵的故事

孙武到吴国结识了伍子胥,伍子胥深知孙武的才华,后来伍子胥得到重用后向吴王举荐孙武,孙武晋见吴王之后,呈上所著兵书十三篇。吴王看后,赞不绝口。但心里还是有些疑虑,虽然兵书非常好但不知道实际统兵如何啊,遂决定考一考孙武。吴王叫来了上百位女子,其中有宫女也有吴王的妃子。吴王对孙武说道你能不能将他们训练成女兵啊;能,孙武答应道。

随即孙武将队伍分为两队,由吴王最宠爱的两位妃子分别任队长。训练开始,孙武向她们号令,但平时作风散漫的宫女们不听号令,都觉得好玩,嘻嘻哈哈,队形大乱。孙武又训斥了好几遍依然如此,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在观礼台上的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妃,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寝食难安。请将军赦免她们。但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当即命人斩杀了吴王的两位宠妃。

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全都严肃正经起来,有模有样,阵形十分齐整。吴王见状大喜,便拜孙武为将军。在孙武的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查看更多
7 历史上陆逊火烧连营,成为了吴国后期的顶梁柱
三国
火烧连营
陆逊火烧连营

陆逊,是吴国有名的将领,他的军事领导能力很强,被称为"鬼才",自从东吴周瑜死后,他就成为了东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陆逊从二十一岁时就跟着孙权,在东吴跟曹操打战中作了许多重要的作用,吴国比蜀国灭亡的晚也主要是因为他的存在。

陆逊出生在华亭,是现在上海松江一带的,他小时候父亲就走了,是由他的祖父抚养长大的。在跟着孙权的时候,他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从而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孙权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陆逊本来是吴国的名门望族后代,然后与孙权皇家联姻,他的地位在吴国扶摇直上,但是因为他年轻小却在身居高位,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质疑。

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刘备因为一直借荆州不还给东吴,孙权就知道了刘备的用心,而且荆州一直都是兵家争取的地方,孙权又怎会轻易放弃呢?于是孙权计划夺回荆州。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奇袭战役,当时整个计划都是由吕蒙策划,然后和陆逊一起实施的。这个计划刚开始的时候吕蒙一直都声称身体不舒服,他再把军中的大小事务都交给陆逊管,因为吕蒙知道关羽肯定会看不起陆逊年轻轻,不会去重视他的心理,关羽就不会有防备,于是他们悄悄开始计划。关羽呢,一生比较自负,也就落入圈套之中,东吴大军成功的袭击了荆州,关羽不得已败走麦城,然后丢了性命,也是为他自己轻敌付出了代价,无脸见刘备。

这场战争结合了天时江东的天气,地利,荆州的地理,人和,关羽的心理等因素,虽然说这其中吕蒙占了很大的功劳,但是陆逊在其中也是关键的人物,陆逊通过这次战争也为他在吴国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刘备在接收到关羽死后,伤心欲绝,不顾诸葛亮的劝阻贸然领兵七十万,发誓要为关羽报仇雪恨,诸葛亮见自己劝阻没用,就叮嘱刘备无论到了哪里安营扎寨都要将营地的地形图送回自己参考再做决定。刘备对诸葛亮的话还是放在心上的,在答应他的要求后,就亲自率领军队去东吴。而东吴这边,孙权听到刘备率军过来攻打时,就组织士兵去抗衡,然而蜀军上下都在因为关羽之死一个个满腔热血的想为关羽报仇,吴军节节退败。孙权也慌了,朝廷又无兵可用,这个时候陆逊毛遂自荐,请兵前去抗击蜀军,孙权没有办法,只有同意他的要求让陆逊去试试。

陆逊来到前线,看到来势汹汹的蜀军,一时也没有办法也是边打边退。蜀军因为长途的奔波劳累,一个个都疲惫不堪,粮草供应不足使得刘备想尽早结束这场战争。而刚好这个时候是夏天,江南地区闷热,刘备为了让士兵更好的休息,没有等诸葛亮的部署图就直接在山林中扎营,然后才把情况报备诸葛亮,诸葛亮一接到情报后立马慌了,就赶紧让情报员快马加鞭的送信给主公。密林扎营,军中大忌,最怕火攻。诸葛亮所担心的还是被陆逊想到了,于是陆逊趁着天黑,带着几名亲信,一把大火烧光了蜀军的七十万大军。

陆逊的这把火直接让蜀军大败,元气大伤,他火烧连营的消息传回了东吴,满朝的大臣都赞叹他的才华,从此陆逊名声大噪,走上了吴国的权力中心。吕蒙死后,陆逊成了吴国的二把手,,陆逊的才华能...

查看更多
8 吴国大都督吕蒙怎么死的?吕蒙具体的死因至今是个迷
三国
吕蒙之死
吕蒙怎么死的

吕蒙(178年 [1] —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2]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的就是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吕蒙,吕蒙骁勇善战,率兵奇袭荆州,夺得荆州后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被吕蒙所杀。而吕蒙在杀死关羽后,没多久就“暴病”身亡,吕蒙真的是“暴病”身亡吗?不是“暴病”那吕蒙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吕蒙的死一共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原著说。在《三国演义》中,吕蒙夺得荆州杀死关羽后,回到江东,孙权亲自为吕蒙摆宴庆祝,孙权敬吕蒙说,我久久不能得荆州,现在能得到荆州全是你的功劳啊。说完孙权敬吕蒙一杯酒,吕蒙接过酒杯正想饮酒,突然把酒杯摔在了地上,大声说,我生前恨不得吃你的肉,就算死了也要找你索命,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随后吕蒙倒地七窍流血而死。这是原著中的说法,原著吕蒙的死因是被关羽“索魂”而死。

第二种,《新三国》说。在电视剧《新三国》中,吕蒙是被孙权所杀,理由是吕蒙违抗了孙权了军令。吕蒙出征之前,孙权千叮咛万嘱咐,只拿下荆州即可,不用杀死关羽,孙权是怕杀死关羽后惹得刘备率领大军前来伐吴,为关羽报仇,所以不让吕蒙杀死关羽。但吕蒙只想报仇,关羽自杀身亡后,还割下了关羽的头颅带回了东吴,孙权看后吓了一跳,孙权表面夸吕蒙是个骁勇善战的将领,但心里十分生气,这不是把蜀国的报仇怒火引向了吴国,吕蒙为何要违抗我的命令?随后吕蒙就暴病身亡。

第三种,生病说。吕蒙本来身体就虚弱,经常生病,所以关羽得知吕蒙生病的消息才会信以为为真,这才敢把荆州全部的守军调走,因为关羽断定吕蒙不会前来,坚信吕蒙确实是生病了。但吕蒙这次是假病,吕蒙攻下荆州后,却真的生病了,到达江东后就卧床不起,孙权还请各地的名医来为吕蒙医治,还经常前去看望吕蒙,但吕蒙积劳成疾,得的病已经无法痊愈,最终病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三种说法,但吕蒙具体的死因是什么,依旧无法考究,史书上只是所写,因病而亡。


查看更多
9 历史上太史慈怎么死的?太史慈死后吴国日益衰弱
三国
三国中太史慈怎么死的
太史慈怎么死的

太史慈是那个国家的人?如果放入当时大的时代背景,太史慈出生于东汉末期,三国鼎立形成初期。在这种大环境下来看,将他列为吴国人比较恰当,虽然他本身并非是一开始便投奔效忠于吴国的,但一度易主之后便誓死效忠于吴国孙策、孙权两兄弟了。

太史慈一生机智过人,善于骑射,用弓更是有如神助。在东汉末年,也曾为官过,为当地破了一个长久难破的案件,成功地将恶人绳之于法,但也因为如此,把自己的前途给搭了进去,无法继续为官,只能带着老母避世了。

在安顿好年迈的母亲后,太史慈便开始四处找寻明主,以寻找自己的前程去了。刚开始的时候,太史慈是拜在扬州刺史刘繇门下的,当时吴国孙策来攻打刘繇,刘繇下属给他出谋划策,让他排出太史慈阻挡吴国的进攻,但刘繇却看不起太史慈,不肯命他为将出证孙策。然,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太史慈仍然碰上了孙策一群人,太史慈不畏惧孙策,与孙策大战三百回合,终于两人打成平手,在之后的几次战役中,两人皆有交锋,孙策爱惜人才,几次三番的招降于太史慈,最终太史慈被感动,弃刘繇而投奔孙策而去,成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又一员猛将。吴国得其相助,可谓是如虎添翼。

太史慈的一生先后在吴国效忠孙策、孙权二人,在对抗刘备的战役中牺牲。

太史慈姓什么

太史慈,第一次听这个名字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官职的名称,比如就曾有一个官职叫做太史令。但仔细翻阅典籍,就会发现其实太史慈并非一个官名,而是三国中的一个人物,所以太史慈为人名。那太史慈姓什么呢?是不是只取第一个字太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太史慈复姓太史,这个是有古籍记录的。

太史慈,他是一个将军,在三国中是归属于吴国势力的,算是吴国下属一位较为有名的武将。他的出生十分低微,一开始也并非是吴国势力,但从小刻苦学武,小有所成,尤其擅长骑射,乃个中楚翘。在年轻的时候,太史慈便因才智出众而闻名于天下,他第一次做官时便解决了很多人无法解决的棘手案件,成功地有罪之人得到他应有的惩罚,并未百姓除去地方一大害,但他自己也因此事收到牵连,被仇家追杀,以致无法做官,避世躲祸去了。

避世期间,太史慈常不在家,加有老母一人独自生活,生计上颇有困难,当孔融听说了太史慈的轶事后,便对太史慈母亲格外照顾,常常将一些吃的、喝的送到太史慈家,以免老人家劳苦。

太史慈母亲十分感激孔融的相助之恩,同时也教诲儿子知恩须图报之道理,奈何一直没有机会报答于恩人。几年后,孔融被黄巾军围攻,无法突围,这是太史慈听说后,便单人匹马进入孔融军营,愿为其解忧,最后也成功的请来了刘备作为援军,解了孔融之难。

太史慈死于哪次战役

太史慈终其一生,在这世上共走了四十一年,在他去世时,享年四十一岁,他的折损为孙吴的一大损失,在他死后,吴国越发的衰弱落末下去了。

那么太史慈究竟因何而死,是死于交战还是因病去世呢?

这里有两种说法,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是死在战场之上,另外一种没有仔细描述死因,只说了他死时的年龄并留下太史慈的千古名言。我们接下...

查看更多
10 五代十国的吴国共换了多少皇帝?这些皇帝分别是谁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皇帝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皇帝简介

五代十国的吴国即南吴(902年——937年)杨行密所建,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05年唐天祐二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937年(吴天祚三年)为南唐所灭,吴共历4帝,36年。

吴太祖(烈祖)武帝武忠王杨行密(852年——905年)902年—905年,年号:天佑。杨行密字化源,庐州(今合肥长丰县)人,唐末江淮地区割据势力,902年(天复二年)封吴王,为五代十国中南吴国的实际开国者。905年(唐哀帝天佑二年)十一月病死,谥武忠王,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后来其子杨溥称帝时又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吴烈宗景帝威王(景王)杨渥(886年—908年6月9日)905年—908年在位3年,年号:天佑。杨渥,字奉天,杨行密长子,生性喜欢玩球、饮酒。杨行密在位时任牙内诸军使,杨行密晚年藏后被任命为宣州观察使。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杨行密过世时,虽对他不满意,但因其他的儿子年幼,只得将他召回嘱咐后事,并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

杨行密于同年11月病死,他于同月继王位,称宏农王,杨渥嗣位,为宣谕使李俨承制授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郡王。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左牙(衙)指挥使张颢、右牙(衙)指挥使徐温屡劝不听,其亲信又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于是,907年(天祐四年,此时唐已亡,南吴不承认后梁,就沿用唐哀帝年号),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

吴高祖宣帝宣王杨隆演(杨渭)(897年—920年6月17日)908年—921年在位13年,年号:天佑、武义。杨隆演,字鸿源,原名杨瀛,又名杨渭,五代时期南吴君主,杨行密次子,杨渥之弟。

908年,弘农王杨渥为张灏、徐温所杀,杨隆演因之继立。徐温寻杀张灏,因此专权。虽杨隆演不久为宣谕使李俨承制授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弘农郡王,然而大权仍掌握在徐温之手。

910年(天祐七年),再为岐王李茂贞承制加中书令,并继承杨行密吴王之位。

919年(天祐十六年),即吴国国王位,改元武义,自是与唐朝断绝关系。杨隆演个性稳重恭顺,徐温父子专权,不会显露出不平之色,因此徐温也很放心,建立吴国后并不快乐,于是放纵自己饮酒而很少吃东西,因此生病卧床。920年(南吴武义二年)杨隆演去世,谥宣王,杨溥称帝后,改谥宣皇帝,庙号高祖,弟杨溥继位。

南吴睿帝杨溥(900年—938年12月23日)921年——937年在位16年,年号:顺义、干贞、大和、天祚。杨溥,杨行密四子,杨渥、杨隆演之弟,杨隆演称吴国国王时被封丹阳(丹杨)郡公。920年(南吴武义二年)杨隆演去世,杨溥为徐温所迎继吴国国王位,921年,改元顺义。927年(顺义七年),即皇帝位,改年号乾贞。929年(乾贞三年)改元大和。935年(大和七年),再改元天祚。

南吴于杨隆演及杨溥在位时,军政大权皆操之在徐温、徐...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