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曹魏

发布时间:2020-06-03
1 曹魏猛将许褚怎么死的?许褚生前深受曹氏家族的信任
三国
许褚怎么死的
许褚怎么死的历史

尽管在后世褒贬不一的曹操,在汉末时期,也可能是一个很多人不曾了解过的样子。曹操原本有一个护卫,典韦,但在与张绣一战当中寡不敌众,死后便由许褚接替他的工作,担负起保护曹操的重责。许褚对曹操的忠心简直到了极致,在曹操死后,许褚甚至痛哭到吐血的地步。那么,何以许褚会对曹操这样忠诚,许褚最终又是怎么死的?

许褚武力值是相当高的,年轻时候曾经因为缺粮而不得不与贼寇用牛交换粮食,但是没想到的是,牛已经到了对方的手中,却又跑了回来。许褚只用一只手就拽着牛尾走了百步,贼寇看见许褚这般力气,连牛都没敢要,一溜跑回去了。这件事情传开,很多人一听见许褚的名字都要抖三抖。

曹操占领淮、汝之地,许褚遣众归顺曹操,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之后便因为各种功绩,一路升迁。最令曹操对他感到放心的,就是官渡之战时,有人想要来刺杀曹操,但是因为许褚一直伴随左右,找不到机会下手。终于等到许褚离开去休息,这些人便带着利刃前来见曹操。

许褚虽然回去了,但是总觉得心神不宁,于是立刻回来,那些人一没得手,二没离开,见许褚折回不禁大惊失色,许褚见状况不对,直接把他们全部斩杀。因为这件事情,曹操对于许褚更加信任,不管到哪都带着,不让他离开。

211年,曹操征讨韩遂、马超,许褚更是多次救了曹操的性命,尤其是当马超问曹操“虎侯在哪里”,曹操指了指许褚,许褚只是怒目而视马超,就让他不敢动。而后来,曹仁想找许褚说话,许褚却认为,曹仁是镇守外藩之将,自己是负责内部守备的,有话在公开场合讲就可以了,没必要去私下里说。曹操知道之后,对于许褚更是喜爱,升任中坚将军。

曹操逝世之后,许褚痛哭到吐血,这一份忠心,或许其他诸侯都是没有的吧。那么为什么许褚会对曹操如此忠心?

首先一点,就是曹操十分爱才,他能够看得出一个有才之人的能力,爱惜,重用,从许褚最开始单手拖牛的事情当中,能看得出来,许褚虽然力大无穷,还很可能是一个凶神恶煞的模样,但是他为人心思正直而单纯,不会去考虑那些弯弯绕绕的,牛已经给出去了,尽管是给贼寇,那也是给了,必须拉回去,这份心思,在当时那个年代实在是难得。

曹操看重许褚的能力,而在后来的接触当中更是欣赏他的这份忠诚,既然选择了跟随曹操,那自然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且曹操惜才,重用自己,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忠心呢?

这样的许褚,深受曹氏家族的信任,曹丕、曹叡时期,许褚都得重用,但人固有一死,许褚最终病逝,曹叡思念他的忠心,又将他的两个子孙封为关内侯。


查看更多
2 曹魏猛将典韦怎么死的?谁都没想到典韦会因为这种事而亡
三国
典韦之死
典韦怎么死的

典韦,人称古之恶来,东汉末年名将,本来是张邈部下,后张邈偷袭曹操典韦投曹操账下,曹操任命典韦为都尉,归属夏侯敦麾下,从典韦在三国第一回出场夏侯惇对他的介绍就能看出此人不凡“此乃陈留人,姓典名韦.....旧跟张邈,与帐下人不和,手杀数十人.....见韦逐虎过涧,因收于军中.....他曾为友报仇杀人,提头出闹市,数百人不敢近.....所使大铁戟,重八十斤,挟持上马,运使如飞。”

从夏侯惇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典韦的性格勇武,卤莽,嫉恶如仇,尤其是那重八十斤的铁戟,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不过八十一斤,而典韦还能“运使如飞”,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他武力绝对不在关羽之下,后来有一手扶定旗杆,显示他的力大无穷,“逐虎过涧”更是厉害,试问三国那位名将能赶着老虎跑,只有典韦,到了后来,典韦之勇更是不断体现,每当曹操有生命之危,他总是挺身而出。

典韦濮阳战吕布,典韦表现十分出众,当时曹军尚未及时回撤,而吕布救兵已至,双方三面会战当时吕布亲身搏战,自早上至日落双方鏖战数十合,双方相斥不分胜负,曹操临时招募破陷敌阵的人选,典韦带十几人重装两件盔铠,不执盾牌,一律只持长矛撩戟,典韦把敌人放近手持十余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战了多时,吕布军众撤退,此时刚好是日暮之时,曹操援军得以赶到。

曹魏猛将典韦怎么死的?

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张绣迎降,后因曹操纳张绣婶婶,张绣面上挂不住突然反叛,奇袭曹操之营,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出战不利于是率轻骑逃走,典韦在门前奋战,张绣军不能得入,当时典韦部下就有十余人,皆殊死恶战,但是张绣人马越聚越多,典韦部下死伤殆尽,张绣本来想活抓典韦,但是典韦宁死不降,最后力战而死,张绣军割下典韦的头,互相传看,全军又都来看他的躯体,典韦其实就是为了曹操纳张绣婶婶而死。

曹操对典韦的喜爱,甚至于超过夏侯兄弟,以及张辽许楮甚至关羽,曹操虽然没有给他什么显赫的官职,名贵的爵位,但曹操不哭其子曹昂(曹操长子),独哭典韦,后又两次祭拜,这绝对不是演戏,曹操为什么后来没有哭关羽,说明他喜爱典韦甚于关羽,综观典韦一生,他并没有为曹操统一北方作出极大的贡献,典韦充其量不过是一名先锋,带兵不行,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典韦,曹操不可能活下去。

查看更多
3 三国魏延为什么会反?要谋反为什么不直接投靠曹魏
三国
魏延为什么会反
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三国,是一段英雄辈出、猛将如云的历史,经常为人津津乐道,尤其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后,就更为引人入胜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很多说法都靠不住。比如,据它所载,诸葛亮死前料定魏延会谋反,就设计让杨仪、费祎等人在他死后,除掉魏延,以绝后患。

那么,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

有的人认为,魏延确实要谋反,而诸葛亮神机妙算,猜出了他的心思;可有人却说魏延之案乃天下奇冤,他非但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是坚定不移的反曹魏者。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先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诸葛亮在北伐途中,临死之前下了一道命令,让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密不发丧,令魏延断后,如果他不听的话,大军就直接班师回朝,不要管他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杨仪就让费祎到魏延那去打探消息,看看他怎么想。魏延却说:”丞相虽然死了,可我魏延仍在呀,怎么能因丞相一人就坏了北伐大计呢?更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他杨仪断后?“说完,魏延就跟费祎商量着,要联合起来通知三军,继续北伐。费祎以跟杨仪周旋为由,告退了。后来,费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杨仪,说魏延要谋反,杨仪就领着三军返回蜀汉。魏延得知后,就立马去追,并率先赶到南谷口。杨仪派何平去击杀魏延,两军对峙。王平说:”丞相尸骨未寒,你魏延居然就要图谋不轨,岂有此理(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说完,魏延部队自知理亏,纷纷放下了武器。魏延见势就逃跑了,最后被马岱所斩。

这大概就是故事的梗概。也就是说,魏延谋反是有点根据的,毕竟在古代,将领以服从主帅为天职,魏延不服从丞相的命令,终归有点说不过去。

但就凭此说魏延谋反,也查无实据。

如果魏延要谋反,为什么不直接投降曹魏,反而南归,去追击杨怡等人,这样做岂不是多此一举?

《魏延传》也说,魏延那样做,无非是想要追杀杨怡,替代诸葛亮,不便于背叛。(原延意不北降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不便如此。)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试想假如魏延真的要谋反,杨仪可是立了大功,一定会加官拜爵。可结果呢?杨仪仅仅被拜为中军师,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位,没有一兵一卒。杨仪对此愤懑不平,旁人都若无其事,只有费祎安慰他。杨仪跟费祎絮絮叨叨,说早知如此,就干脆听从魏延的算了,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地步(往者丞相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

史学大师陈寿认为魏延是被冤枉的。

但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却认为,《魏延传》记载不实,此事另有真相,他说诸葛亮是暴毙而亡,临死之前压根没下过那样的命令,他还补充道:”岂有和杨仪、费祎、姜维私相计议,置先锋军于不顾之理?“

而史学大师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却认为,魏延谋反一事是诸葛亮一手炮制出来的,魏延并无反意。

这可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同意《三国志》的观点,就要冤枉杨仪;而如果同意吕思勉先生的观点,就要冤枉陈寿;但如果同意张作耀先生的观点,可就要冤枉诸葛亮了!


查看更多
4 姜维北伐战绩巅峰:洮西之战让曹魏心服口服
三国
姜维北伐
姜维北伐战绩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不过,在蒋琬、费祎生前,姜维在北伐中原的兵力上受到限制。等到费祎去世后,姜维终于在北伐曹魏上掌握大权,也即能率领更多的军队来和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较量。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其中,就洮西之战来说,可以说是姜维北伐中原战争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甚至可以说是姜维一生的巅峰之战。洮西之战姜维北伐战绩有多好?

首先,就洮西之战的历史背景来说,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正元二年(255年)七月,掌握曹魏大权的大将军司马师病亡,在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接替司马师来掌权。不过,对于司马昭来说,显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稳定曹魏内部。更为关键的是,公元255年这一年,长期驻守雍、凉抵御诸葛亮、姜维北伐的魏国将领郭淮也去世了。由此,此时的曹魏无疑陷入到震动中,这让姜维觉得是一个不容错失的良机。在此基础上,姜维和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打曹魏,不过,姜维的具体兵力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应该在3万—5万人之间。

在洮西之战中,姜维、夏侯霸、张翼等蜀汉将领兵分三路向祁山、石营、金城攻来。不过,在这场战役中,曹魏在雍州、凉州地区的最高武将——陈泰,因为不确定姜维此次出兵的目的在哪,所以不敢轻易调动军队。在此基础上,陈泰自己驻扎在陈仓,以此防止姜维从故道、褒斜道等秦川袭击关中。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虽然陈泰的对策比较稳健,但是,这无疑给姜维的进攻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对于姜维来说,趁着这一机会,姜维率领的大军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遂向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

在洮西之战中,雍州刺史王经率领的魏军和姜维刚一交锋,被迅速交锋。不过,因为曹魏兵力上的优势,雍州刺史王经并没有不敢再战。在集结兵力后,王经率领5万左右的兵力渡过洮水,准备再与姜维交战。对于雍州刺史王经来说,渡过洮水来和姜维决战,很可能是希望像韩信一样实现“背水之战”的效果。不过,他面对的是诸葛亮的传人——姜维。在此战中,姜维抓住机会,在决战中再次击溃了雍州刺史王经率领的曹魏大军。由此,王经先后败于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部伤亡或逃亡,仅残部万人还保狄道。

最后,在洮西之战中,姜维兵力没有占据优势的背景下,让曹魏付出了数万兵马伤亡的代价。纵观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数万人伤亡的战绩,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不过,在洮西之战中,王经因为还有1万左右的兵马,加上曹魏大将陈泰又派出了三路大军进至陇西,避开蜀国的大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由此,对于曹魏的援军,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对于姜维来说,因为是轻军远行,没有携带什么攻城装备,加上曹魏援军已至,所以选择了退军。总的来说,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指挥的...

查看更多
5 姜维北伐战绩十分优秀,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
三国
姜维北伐
姜维北伐战绩

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

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

姜维北伐的主要事件

第一次北伐,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次北伐,公元244年(延熙七年)汉中都督王平兴兵据势,姜维和费祎等率军前去支援,曹爽大败。

第三次北伐,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

第四次北伐,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此时已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情况下,姜维独力与魏国众多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负。

第五次北伐,公元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刺被害后,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第七次北伐,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

第八次北伐,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后陈泰派兵解围。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维再次出兵,蜀将胡济失期不至,为邓艾破于段谷,死伤惨重。

第十次北伐,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到了公元258年(永安元年)诸葛诞兵败后始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然后还住沓中。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此时黄皓欲以阎宇替代姜维,姜维因厌恶黄皓擅权,曾向后主请求诛杀黄皓,但后主没有接受,姜维察觉此举可能惹怒黄皓,为了避祸便避居沓中,屯田避祸。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公元263年(景耀六年)蜀亡。

姜维北伐的战绩战果

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


查看更多
6 曹魏猛将文鸯到底有多厉害?这一场战斗让文鸯一战成名
三国
文鸯到底有多厉害

曹魏猛将文鸯到底有多厉害?

文鸯本名文俶,小名阿鸯。其父文钦是曹氏同郡人士,同时魏明帝曹叡的亲信,出镇淮南。在曹叡去世之后,文钦成为了曹爽的亲信。高平陵之变,曹爽失势遭灭族,曹魏政坛被司马氏一手掌控。文钦被司马师的僭越不臣举动激怒,于是随同曹魏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一起淮南起兵勤王,反抗司马氏,也就史书上的淮南二叛。

也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中,十八岁的文鸯马踏连营,一战成名!

当时文钦与毌丘俭在淮南起兵,司马师闻讯之下亲率大军南征。迅速将叛军在汝阳一带包围。文钦没想到司马师进军如此迅速,一时不知所措。而此时他的十八岁儿子文鸯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夜袭司马师大营!

于是,文鸯和文钦分兵两路,各率一直军队从两翼夜袭司马师。好巧不巧,此时司马师刚做完眼瘤切除手术,因事出紧急,只能带兵出征。文鸯突然夜袭大营,司马师大惊,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疼痛难当。但他怕自己伤势会惑乱军心,只能咬被忍痛。

而此时文钦却放了儿子的鸽子,文鸯苦等援军不来。只能撤退。司马师忍痛命令众将追赶,文鸯认为一定要挫司马军士气,便率本部骁骑十余人杀入追击的魏军阵中!十余人所向披靡,无人可挡!最后安然离去!

这还没完!紧接着司马班率骁将八千人继续追击!文鸯仗着勇冠三军之力,单枪匹马杀入骑兵阵中,杀伤百余人,进出六七次,三军辟易,无人敢进!最后冲出重围,扬长而去!

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军中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皆破。钦失期不应,会明,鸯见兵盛,乃引还。师谓诸将曰:“贼走矣,可追之!”诸将曰:“钦父子骁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师曰:“夫一鼓作气,再而衰。鸯鼓噪失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引而东,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也。”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资治通鉴》

这一战,文鸯两次以勇力冲破敌阵。第二次更是单枪匹马,杀伤百余人,进出六七次!这样恐怖的战斗力比起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的常山赵子龙更为可怕!更何况,此事是真真切切被记录在《资治通鉴》上的。

在此之后,文钦和毌丘俭的淮南二叛失败。文鸯也随文钦逃往东吴。在之后诸葛诞的淮南三叛,文钦与诸葛诞的盟军破裂,文钦被杀!文鸯也因此投降曹魏,最终成为攻破寿春的关键人物。

也从此之后,文鸯成为曹魏及之后的西晋将领!

秃发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带兵反晋

泰始六年(270年),秃发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在河西举兵反晋,先后击杀胡烈、苏愉、牵弘、杨欣等封疆大吏!之后,文鸯临危受命,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讨伐秃发树机能。同年,文鸯大破鲜卑乱军,归降胡人二十万人,名震天下。

然而,文鸯这样一员猛将却未能得到善终。由于他曾吓死司马师,而且造成了诸葛诞的兵败。文鸯之后在晋朝官场却没能顺顺利...

查看更多
7 曹操五大谋士跟着曹操出生入死,为曹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三国
曹操五大谋士
曹操谋士
曹操谋士排名

曹操在创业时期,从青州军到之后的曹袁对决,再到后期的统一北方,期间有诸多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其中最著名的五个人,被后世誉为曹操的五大 谋士,那么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谁吗?

1、 郭嘉,鞠躬尽瘁,呕血漠北

字奉孝,颍川人士,官封军师祭酒,为亭侯。贡献为为曹操献上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不仅鼓舞了军心,还确立了曹操那段时间的军事战略。在攻打吕布期间,曹操曾因为久攻不下想要退兵,仍然是郭嘉定下曹操继续攻打的决心并且不日攻下。官渡之战之后,郭嘉献计趁袁家内部自相残杀方才出兵平复袁绍地盘。并且随军击杀远在辽东的公孙,不料死在军中。史书上称“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也称他为自己的奇佐。

2、 荀彧,后方谋士,堪比萧何

字文若,颍川人士,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在曹操身边屡有功勋,被任命为侍中,令尚书令,封亭侯。此人一直固守曹家后方,为曹操前线作战时的后方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曾经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等。政治方面为曹操推荐了荀攸、陈群、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3、 贾诩,自保神将,智谋之士

字文和,凉州人,东汉末年到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原在董卓麾下,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拿下长安,再之后投靠张绣,依靠他的计谋两次战败曹操,随后劝降张绣投靠曹操,之后一直在曹操麾下任职。其任职期间,为曹操出谋划策不计其数,他所说的与袁绍主战,赤壁之战前劝曹操先稳定自身内部,离间马超联军等方面均被视为正确的计谋,同时借用刘表袁绍故事让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接班人。更换诸多谋主是一件非常危险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别人的猜疑以及追杀,但贾诩通过其计谋一次次化险为夷,让自己可以自保一时,后世称其为自保之谋士。

4、 荀攸,十二奇策,魏之敬侯

字公达,颍川人,荀彧之侄,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被曹操誉为“谋主”。在官渡之战期间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烧乌巢粮草;在日后又坚决主张消灭袁绍诸子,立下大功。他一生共拥有奇策十二,至今有许多游戏用这十二奇策作为荀攸的技能,足见其伟大。

5、 程昱,尚书定文,中郎定武

东阿人,字仲德。在曹操讨伐徐州期间,与荀彧一同镇守后方,抵抗住了吕布军队的进攻,使得曹操的大后方得以保留。仓亭之战期间,献上十面埋伏之计,击败袁绍。这之后程昱一直担任要职,为曹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程昱去世时,曹丕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为肃侯。


查看更多
8 这两个人才一文一武被刘备错过,成为曹魏的筹码
三国
刘备一生错过的武将
刘备错过的人才

刘备以知人善任为人称道,他看人的眼光是很准的,但是历史上并非刘备遇见的人才都为刘备所用,甚至有一文一武的两个人才,虽然一度追随刘备,最终却成为曹魏重臣。

威震北疆——田豫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他是曹魏名将,最终官至太中大夫,封长乐亭侯,享年八十一岁。田豫长期为曹魏镇守北疆,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田豫在北方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代郡、破柯比能、擒斩骨进,都是田豫的功劳。到了魏明帝时期,公孙渊勾结东吴,起兵叛魏,田豫在成山大破叛军,孙权率领10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田豫献计挫败孙权进攻,正始年间,田豫被任命为并州刺史。然而田豫其实早年是刘备部将,他是怎么成为曹魏名将的呢?

刘备投奔公孙瓒之时,年幼的田豫自己跑去投奔刘备,刘备很是器重他。不久以后,刘备受陶谦所托,辞别公孙瓒前去救援徐州,田豫随行,解徐州之围以后,徐州牧陶谦上书朝廷请求任命刘备为豫州刺史,于是刘备便一去不复返,没有回幽州复命,田豫不愿背井离乡,于是以父母年老要返回家乡为理由,辞别刘备。刘备对此遗憾的说:“恨不与君同大事也!”

田豫回到幽州以后,跟随公孙瓒,帮助公孙瓒抵御袁绍的进攻,但是公孙瓒虽然知道田豫有勇有谋,却终究没有重用他。公孙瓒败亡以后,田豫归附鲜于辅,之后又说服鲜于辅投靠曹操,开始为曹操集团服务。田豫在魏国最终位列一州之刺史,太中大夫,官位并不算小,但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依然认为,田豫并没有受到重用,以田豫的才能,怎么可以仅仅做一个小州的长官呢?刘备当时刚刚起家,身边本来就兵微将寡,遇到了田豫欣喜若狂,可惜他就这么走了,田豫的离开,的确给刘备照成了很大的打击,之后田豫居然成为蜀汉的敌对面曹魏的名将,就更让人感到可惜了。假如田豫没有离开刘备,绝对是不亚于关羽的存在。

九品中正——陈群

看过《军师联盟》的人想必对陈群十分熟悉,陈群是曹丕任命的托孤重臣之一,剧中司马懿的很多计策其实在历史上是陈群提出的,电视剧为了突出主角把这些计策安到了司马懿身上。陈群是曹魏的政治家,提出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虽然这项制度破坏了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举措,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在后世饱受诟病,但是这项制度的确使得篡位的曹丕获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持,拉拢了世家大族,巩固了其统治。

鲜为人知的是,陈群曾经在刘备手下为官,原来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刘备率众前往豫州任职,而陈群正好是豫州人,自然而然二人就相见了,陈群在豫州久负盛名,刘备自然不能忽视,刘备心想,虽然失去了田豫,还好还有陈群,于是请陈群担任别驾。别驾在当时是跟随刺史出巡的,相当于副刺史,可见刘备对陈群的重视。陈群见刘备如此礼贤下士,对自己如此重用,自然感激涕零准备尽心辅佐刘备了。可惜的是,徐州牧陶谦病逝以后,陈登等徐州吏民希望刘备来徐州接任州牧,刘备当时考虑到他这个豫州刺史有名无实,太守没几个听他的,手下又没多少兵力,不如去担任徐州牧,获得徐州的底盘和兵力...

查看更多
9 曹魏大将钟会为什么会谋反?全因他的野心支撑了他的谋反
三国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在汉末三国时期,钟会之父为著名书法家钟繇,而钟会在书法上亦有相当造诣,唐朝时尚有作品传世。南齐王僧虔《论书》曰:“张芝、索靖、韦诞、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称“钟会书有十二意,意多奇妙。”《杜工部草堂诗笺》注引袁昂《论书》云:“钟书有十二种意外巧妙,实亦多奇。”当然,对于历史上的钟会,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著名的将领。特别是在魏灭蜀之战中,钟会作为曹魏大军的主帅,可谓立下了大功。那么,问题来了,消灭蜀汉后,曹魏大将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首先,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钟会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也即作为魏国的灭蜀功臣,在蜀汉后主刘禅正式投降后,钟会和邓艾等人一样,都受到了司马昭和曹魏朝廷的重赏。就钟会来说,就被曹魏拜为司徒,封县侯。在汉末三国时期,司徒可谓位列三公,也即在官职品级上达到了顶峰了。在很多人看来,钟会应该就此感到满足了。不过,在此之后,钟会萌生不臣之心,勾结蜀汉将领姜维,图谋据蜀自立,并打压太尉邓艾。

根据史料记载:作为书法家的钟会,在剑阁拦截邓艾书信,把言辞改的傲慢无礼,又伪造司马昭书信离间邓艾。在压制了邓艾这位掣肘之后,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不过,最终的结果是钟会为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军之中,时年四十岁。对于钟会谋反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性格上,钟会非常骄傲自大,甚至过于自负。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钟会出身颍川士族钟氏,为太傅钟繇的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幼弟。

除了出身世家大族之外,钟会少年时聪慧敏捷异常。钟会五岁时,钟繇带着他去见蒋济,蒋济认为钟会“非常人也”。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自己的出身,加上从小就聪慧过人,导致钟会在性格上非常自负。在此基础上,等到消灭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后,钟会对司马昭,自然也缺乏了敬畏的态度了。换而言之,对于一生顺风顺水的钟会,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和司马昭一较高下了。当然,最终的结果是钟会志大才疏,在造反行动上不够果断,所以以失败而告终。对此,晋文帝司马昭妻子王元姬曾表示:(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

最后,另一方面,钟会之所以选择造反,很可能还是因为司马懿家族的示范作用。众所周知,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的大权。在此之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又平定了淮南三叛,基本清楚了曹魏内部的反抗势力。对于这一过程,钟会不仅非常清楚,甚至还在平定淮南三叛时亲自参与。由此,在钟会看来,既然司马氏可以篡夺曹魏的大权,那么,自己完全可以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也即打着复兴曹魏的旗号,以此击败司马昭所在的司马氏。总的来说,钟会还是低估了司马氏在曹魏将士中的影响力,比如...

查看更多
10 三国时期西凉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凉州一直是蜀汉和曹魏的争夺要地
三国凉州是现在的哪里
三国时候的西凉是什么地方
西凉

凉州最早建制于西汉,是西汉十三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甘肃武威。

西汉时期凉州的位置大体等同于今天的甘肃和宁夏,西汉元狩二年,为打通河西走廊,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攻击位于河西地区的匈奴休屠王,霍去病大破休屠王,并攻占休屠王王城,汉武帝改休屠王城为武威。

元封五年,也就是十五年之后,汉武帝将天下分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而霍去病所打下的河西地区置凉州刺史部,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凉州自此得名。

凉州最初设有八个郡,名字都非常好听,分别是:

安定郡、天水郡、陇西郡、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到了东汉时期,东汉政府对凉州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设立十郡,名字依旧很好听。分别是:

武都郡、陇西郡、汉阳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金城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到东汉兴平元年六月,在董卓旧部李傕等人的威胁下,汉献帝将凉州东部地区单独拿出来,成立为雍州,设雍州刺史。

建安十八年,东汉政府又将凉州与司隶校尉部的三辅一起并入雍州,治所就在长安。

之后到曹魏初年,曹丕再度重新恢复了凉州的建制,分河西8郡复置凉州。

从西汉到三国,凉州和雍州分分合合,这两个州加起来大体就相当于整个甘肃、宁夏和陕西南部,后世泛称“雍凉”,此地也成为三国时期魏蜀争夺的重点,诸葛亮北伐的目标主要就是夺取雍凉之地。

其实在《隆中对》中,雍凉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重地,诸葛亮最初的目标是夺取荆州和益州。荆州当时号称天下之腹,其“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益州则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在诸葛亮的战略中,益州是大后方,而荆州则是北方中原的利刃,从这里可以直逼许昌、洛阳。若同时拿下荆州和益州,则可分两路北伐,一举拿下长安、洛阳。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刘备是先拿下了荆州,虽然当时荆州是孙权借给刘备的,但借荆州和借钱的道理一样,孙权作为债主是孙子,刘备作为欠钱的一方则是大爷。

刘备许诺拿下益州后便归还荆州,不过刘备拿下益州后又搪塞称拿下凉州再还荆州,这直接把孙权惹烦了。虽然最后双方中分了荆州,但双方的梁子是接下来。至此荆州被分成了三分,北部四郡被曹操占领,东部三郡归孙权,西部三郡属刘备。

虽然只拿到了三分之一个荆州,但此时已经是刘备的巅峰时期。随后刘备又在汉中之战中大胜曹操,镇守荆州的关羽闻讯北伐攻打襄阳,建安二十四年,三国襄樊之战由此拉开。

襄樊之战的过程就不提了,结果是曹操孙权联合击败了关羽,孙权则趁机袭取荆州,俘杀关羽,刘备荆州之地全部丧失。

地盘被抢,兄弟被杀,刘备大怒,不顾众人的反对执意亲征吴国,但在夷陵之战中败于陆逊,刘备随后病逝于白帝城,荆州算是拿不回来了。

丢失了荆州相当于北伐少了一条腿,而且只剩下益州一地的蜀汉在经济和人口上都难以与魏国打持久战。此后主政蜀汉的诸葛亮改变了最初的战略,他先是派人与孙权合好,然后平定南中,整顿后方。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逝世,魏明帝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