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洋务教育的内容

发布时间:2020-06-03
1 洋务教育: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开启近代中国教育的先河
洋务教育
洋务教育的内容
近代史上转折点

洋务教育简介

洋务教育是较教会学校起步稍晚的西学性质的近代教育形式,也是19世纪60年代至1895年之间、由少数开明的上层官僚主办的中国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近代教育形式。

在改良主义教育尚未实施之前,洋务教育始终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一度成为“同治中兴”的象征性政绩。

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兴办新式学堂

自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起,先后办学 22所,分3类:

1、同文馆或广方言馆(外国语学校);

2、武备、水师学堂(军事学校);

3、船政、机械、电讯学堂(技术学校)。培养一些买办、翻译和陆海军军官、士兵,也训练工业技术人员。

二、办理留学教育,派遣学生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

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接受容闳倡议, 联名奏请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即由容闳带领幼童赴美,此即中国近代派遣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

光绪二、三年(1876、1877),又继续派遣学生到德、英、法等国学习陆军、海军和造船等。洋务派举办的学堂,无统一的学制,未形成学校系统。

教学内容除“四书”、“五经”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艺”,比旧学堂讲求实用,并开始将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有些学堂还学习万国公法、外国史地等人文科目。

建立一套有别于封建主义的学校管理制度,对招生、考试、学习的年限、经费来源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任用等都有详细规定。

提出“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突破传统中体中用的思想框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肇始阶段。

对洋务教育的评价

洋务教育的破产,虽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其标志,但这种战争上的惨败,也实导源于洋务教育自身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作为一种全力服务于军事目的的教育体制,在甲午战争彻底失败以后,已经失去原有的活力,从此一蹶不振也是必然的结果。而且,数额高达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也使清政府国库枯竭,财政危机更为严重,再也无力支撑这些成本太高、收效甚微的洋务学堂。同时失去了战争活力和财政来源的洋务教育,必然地衰落下去。

尽管在甲午战争之后,仍然有一批武备、水师学堂陆续问世,以求重振国力,但无异于回光返照,最终不能挽救满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命运。

事实上,早在洋务教育初创并臻于鼎盛的时候,就已播下了最终要导致其失败的种种恶因,甲午战争的惨败只是加速了这一颓败的过程。

首先,洋务教育的目的,与其说是求谋自强之道,毋庸说是为了延长腐朽的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洋务派,还是以倭仁等人为首的顽固派,认识都是一致的。

其次,洋务派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较顽固派的主张有很大的进步,也不失为折衷中西文化冲突的一项策略。但在这一前提下,任何教育变革都不得触动封建的纲常礼教,不得触动封建国家的政体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正因为如此,洋务教育进行了几十年,都没有提出任何有关国家教育体制的宏远规划和建设。

洋务派幻想在丝毫不...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