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兵权

发布时间:2020-06-03
1 王翦手握60万兵权,还多次向秦始皇要赏赐,为何最后还能善终?
兵权
王翦
秦始皇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一年之后,平定赵国,将赵国的领地设为郡,第二年攻打燕国,平定了燕国的国都蓟,之后秦始皇又派王翦的儿子王贲进攻魏国,魏王投降,于是灭了魏国。这样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王翦父子功不可没。

之后秦始皇又要攻打楚国,就问手下的将军李信,攻占楚国要用多少的兵马,李信回答不超过二十万,于是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要六十万,秦始皇笑王翦老了,王翦于是称病告老回乡,令李信带兵攻打楚国,结果李信兵败,秦始皇大怒,亲自坐车去请王翦出山,王翦推托说自己年老体弱,希望秦王另选良将,秦始皇再三请求,于是王翦对秦始皇说如果要我攻打楚国,那么一定要给我六十万兵马,秦始皇最后同意了王翦的请求。

出征当天,秦始皇亲自来灞上送行,王翦趁机向秦始皇索求赏赐良田,住宅,和园林。秦始皇说将军你放心走吧,以后不会少了你的荣华富贵的,王翦回答说作为大王的将军,即便有功劳也难以封侯,所以趁大王现在信任我的时候,及早谋求田产,为子孙后代做打算。秦始皇听完大笑,王翦走后又前后五次差人向秦始皇索求田宅,有人就对王翦说,将军这样索求赏赐,不是太过分了吗?王翦听完就说,秦王为人粗暴而不信任人,我现在率领六十万兵马,倾尽秦国之力去攻打楚国,秦国的武装力量此刻全在我手上,我带着这么庞大的部队在外出征,你说做国君的能放心我吗?能保证没有人在秦王面前进谗言来加害我吗?我如果不假装贪财,秦王定然会怀疑我,我这样向秦王索求,正是为了让秦王对我彻底放心。认为我只是贪图财产,而没有造反的野心。

相比秦昭王时期的秦国名将白起,王翦更懂得明哲保身。最后王翦成功攻克楚国,可谓战功卓著。而有如此功绩却能够平安的度过余生,比起被逼自杀的白起,王翦确实是更睿智。

查看更多
2 兵形势家项羽VS兵权谋家韩信,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第一兵形势家项羽
韩信和项羽
韩信和项羽谁更厉害

项羽英勇善战,斩将搴旗时,气势锐不可当,被称为“兵形势家”的代表人物。如果他没有自杀,是不是可以赢得皇位?如果他早做筹谋,留下兵书,是否可以让后世更多的“兵形势家”们获得胜利?可惜没有如果,这都是格局惹的祸。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什么是“兵形势家”?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将兵家分为兵阴阳家、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和兵技巧家四类。首先,所谓“兵阴阳家”,包含了以往各种军事术数,诸如卜筮、占星、占云气等战术,将这些方法作用到兵事上的代表性人物——孙膑、张良、范增、李广利、张角、诸葛亮、李傕等等。

其次,“兵技巧家”的主要涵义是:“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关注士兵本人的身体素质,关注武器的素质,关注军事性建筑的质量因素,利用这种行为取胜。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墨子。

然后是“兵权谋家”,也就是战略家,利用军事战略研究,对战争和治兵经验进行总结,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一派的代表就是《孙子兵法》,代表人物也很多,比如孙武,吴起,韩信等。

而最后一派的“兵形势家”代表人物,就是项羽。

为什么说项羽是兵形势家的代表?首先,我们要知道兵形势家的特点:“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也就是说,“兵形势”中的“形”,讲的是军事力量;“势”讲的是军事力量的发挥,总结起来就是:利用军事力量的形式在战斗中发挥。比如,在没有战斗之前,应该怎样利用“对敌优势”,在战斗的时候,如何利用“战场布势”,战斗之后,又如何发挥“凌敌威势”,这都需要强有力的掌控。

听起来复杂,一般人更不知道怎么发挥军事力量,其实仔细研究项羽的作战经验,就会发现项羽能够很自然的利用形势作战。比如,他在战场上指挥专一,先发制人,又懂的避实击虚,这些技巧帮助他屡屡获胜。所以项羽就被列为“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又因为武力出众被誉为“武圣”。

项羽在战场上是如何发挥这些技巧的?纵观项羽显贵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作战的天赋非常出众。众所周知,项羽在江东时,就因为“力能扛鼎”名气大胜,又因为长得身高马大,出身高贵,所以项羽一直被众人崇拜、尊敬。可以说,项羽天生力气大,后天也努力练功,所以他的基本功扎实,经过近百场战役的实践,项羽的武功可以说是冠绝一时,那些被后人总结的“兵形势家”的作战技巧,他或有意,或无意的运用在战场上,直接创下了连续打斗70余战,从来没有失败过的记录。仿佛项羽作战天赋是天生的一样,周围的战士,包括被他打败的人,没有一个对他不服气的,久而久之,项羽竟然有了“楚霸王”的盛名。

这样一位霸王,可惜遇到了更厉害的兵权谋家韩信。他被打败了,最后项羽自杀身亡,竟然没有只言片语,也没有留下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兵法诀窍,这对于后世之人,绝对是一个巨大损失,如果他能够留下自己的兵法,给后人更多学习的机会,也许对项羽名气的提升,有更好的辅助价值。

项羽是一位大智若愚之...

查看更多
3 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能轻松杯酒释兵权?他的依仗是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酒释兵权

作为宋太祖赵匡胤一场著名的“政治秀”,“杯酒释兵权”被后人大书特书了上千年,甚至常被拿来称颂赵匡胤的“大智慧”与“仁厚”。但实事求是说,放当时,这事儿他想不成功都难。

因为“杯酒释兵权”的意义与难度,并没有后世诸多野史里描绘的那么大。

为何这样说?可以先看看“杯酒释兵权”的年代背景与“对象”。比比“大杀功臣”的汉初与明初,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只是“继承”了后周王朝的疆域,半壁江山都不安生,离汉初明初那“天下一统”的景象还差得远。至于“对象”?被赵匡胤瞄准了要“释兵权”的石守信王审琦们,虽说都是禁军悍将,还是赵匡胤早年的结义兄弟,但比起韩信彭越英布蓝玉们,论战功和威权,也都是差得远。

而那支赵匡胤赖以起家的禁军,早在赵匡胤“老领导”后周世宗在位时,就经历了强力变革,军队的战斗力和行动力都空前提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又再接再厉,对禁军各种“洗牌”: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两位禁军名将都被外调,“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等要职上,都换成了王审琦石守信等“把兄弟”。整个禁军,都被他牢牢掌握在手。

所以,对于当时的赵匡胤来说,请这几个“老兄弟”喝顿酒然后“释”个兵权,真不是什么难事。说哭就哭说“请辞”就“请辞”。大家心照不宣,合力演一出戏而已。

也正是在这出“戏”之后,王审琦石守信们担任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等职务,都从此不再设置,取而代之的是禁军“三衙”(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后来又增设枢密院,从“三衙”手里拿走了发兵大权。强大的北宋禁军,这才确保牢牢掌握在大宋朝廷手中。所以说,“杯酒释兵权”虽说难度不高,却是个很重要的过场戏。

但虽说如此,对于绞尽脑汁建立大宋军事制度的赵匡胤来说。“杯酒释兵权”这出戏虽然“演得好”,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大招。

赵匡胤当时最犯愁的是啥?他亲历的那个五代十国时代,堪称中国古代乱世里的“战斗机”。北方五十三年换五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里七人靠篡位上台,子杀父弟杀兄的悲剧一出接一出,将领甚至兵士反水哗变,有时比吃饭睡觉还常见。把他“捧”上皇位的“黄袍加身”闹剧,在他之前就有过好几场。谁坐在皇位上,一想这毛病,都得后背发凉。

这严重毛病,难道就靠“杯酒释兵权”解决?宋初名臣赵普一句话点中要害:“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比起这些还能与赵匡胤喝酒的禁军“老弟兄”来,那些画地为牢的“方镇”,即唐代藩镇制度发展到此时的“毒瘤”,才是赵匡胤,乃至初立国的大宋朝廷的大患。

所以,“杯酒释兵权”,是为了继续更革禁军,而更革禁军,也只是解决这问题的其中一步。通过继续强力的改革,赵匡胤时代的禁军,实现了对各地藩镇绝对的战力优势。可只靠这威慑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挖“藩镇割据”的根。

于是,跟野史里神乎其神的“杯酒释兵权”比起来,赵匡胤真正奠定北宋百年太平的,是接下来另两条国策。一是“削夺其权”,从北宋建隆元年(960)开始,昔日...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