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脱鞋

发布时间:2020-06-03
1 秦朝的服饰文化之生活在秦朝的人穿什么鞋?秦朝人进门之前要脱鞋
秦朝
秦朝的服饰
秦朝的服饰文化

秦朝时期鞋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履、屦、舄、屐、舄、靴、麤、靴、鞜等。

履是单底鞋。《急就篇》颜师古注:“单底谓之履。”以丝制作者居多,《方言》:“丝做者谓之履。”可以制作得很精致,或饰以银珠,或绣以花纹。马王堆一号墓所出遣册之第261号简所记“青丝履一两,扁楮(绪)掾(缘)”。可与实物相对照。此墓出土的青丝履呈菜绿色,履面用丝缕编织而成。方口,口沿前部缘宽边,扁绪或指这一部分而言。履底则用麻线编结而成。这双丝履的头部翘起两尖角,其名为絇。《仪礼·士冠礼》郑注:“絇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正式场合一般要求穿履,《释名·释衣服》:“履,礼也,饰足以为礼也。”秦代限制一般平民穿丝履,《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中有“毋敢履锦履”的禁令。汉代逐渐放松,《汉书·贾谊传》:“今人卖僮仆者,为之绣衣丝履。”《孔雀东南飞》中也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可见当时穿丝履者已较多。

屦有时与履相同,有时又相异。屦常用多股的粗线编成。《荀子·富国篇》说:“布衣紃屦之士。”杨注:“紃,绦也。谓编麻为之,粗绳之屦也。”在新疆古楼兰遗址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双用红、绿、淡黄等色毛线编的屦,圆口,无絇,口前沿的屦面上编出一条醒目的花边,其位置正与马王堆一号墓中发现的青丝履上的扁绪缘相当,这是一双不同于履的屦。

舄是有木底的屦,用于久立的礼仪场合或走泥湿地。《周礼·屦人》郑注:“复下曰舄,禅下曰屦。”《方言》卷四:“中有木者谓之复舄。”《释名·释衣服》:“复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复其下使乾腊也。”乐浪彩箧冢出土的东汉革舄,外涂黑漆,底很厚,内装木楦,楦当中有凹槽,当时应在里面填以松软之物。武氏祠画像中一持节之使臣穿的就是舄,其隆重的服饰显示出他正在从事庄严的使命。但舄的底子太厚,行走时会不太便利,沂南画像石墓中室西壁刻出的舞剑者,竟将舄脱置一旁,可能即基于这种原因。

屐是用木制作的,下有两木齿,形制与今天日本木屐相似。但也有以帛为面的,称作帛屐。其所以下置两齿,以其“可以步泥而浣之”。屐较舄更轻便易用,多用于走长路。如《汉书·爰盎传》载,爰盎曾“屐步行七十里”。其鞋头之形据《搜神记》载,男者方头,妇女圆头。但实际上往往通用,并无严格规定。屐之贵者作彩画漆饰,鞋面以五色丝为之。《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麤又作蔍,式样很像现代的草鞋。《说文·艸部》:“蔍,草履也。”《释名·释衣服》:屦“荆州人曰麤,麻、韦、草皆同名也”。《急就篇》颜注:“麤者,麻枲杂履之名也。”可见它多用麻枲结成,方法是底版用两根并排的主绳编成脚版形状,再在底版边缘结上鞋耳,并留出系带,供穿时紧固于足上。这种鞋的别名叫不惜。《孟子·尽心篇》:“舜视天下犹弃敝蹝也。”赵注:“蹝,革履也。敝,喻不惜。”崔寔《四民月令》:“十月作白履,不惜”。因为它...

查看更多
2 古代女子投河前都要脱鞋,是有特殊含义吗?
古代女子
投河
脱鞋

我们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往往能够看到投河自尽的剧情。按照影视剧的场景描述,古人投河自尽时,一般情况下都会先脱鞋将其整齐放置在岸边,然后再选择投河。乍一看,古人的这一做法似乎甚是荒唐,都要自尽了为啥还顾得上脱鞋子?不过仔细一想,古人在投河自尽前之所以选择先脱鞋,其实是有着深层次原因。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曾记载女主角跳河前后的详细情况,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被焦母遣送回娘家后,不愿改嫁他人,选择投河自尽以维护自己与焦仲卿的婚姻,引无数后人唏嘘。人们会认定刘氏是投河自尽而非横死,也是因为她死前放在河边的鞋子,大家这才认定刘氏是自杀的,即诗中所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可见,早在两汉时期人们投河自尽前选择脱下鞋履就已约定俗成。

那么为何女子投河前要将鞋子这样的贴身物留在岸边呢?这一做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古人对于礼仪的重视。在古代,入室脱鞋对宾主来说都是一种尊敬,《庄子·杂篇·列御寇》记载“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说明了古人在室内为表尊敬,一般会脱鞋。汉末官渡之战时,曹操也曾赤脚相迎身为袁绍幕客的旧友许攸,此事曾被传为佳话。两汉律法中也明确规定待罪之人不能穿鞋,如《汉书·匡衡传》载“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汉书·董贤传》载“(贤)诣阙免冠徒跣谢。”两例均可证明凡待罪者都要跣足。

另一方面,古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就投河自尽放弃生命,女子除非是遭遇重大冤屈或者认定自身有罪,才会选择做出投河这样的举动的。古代女子地位虽然极为低下,但她们对于贞洁看得比生命还重,即使还未出嫁就被强夺贞洁,她们很多时候也不会选择报官,而是投河自尽以死证明清白。人们看到河边的鞋履摆放整齐,就证明死者是自行寻死而非无意间掉落水中的。战国时期,楚大夫屈原因为国事糜烂而选择投河自尽,时人未见其投河,但依旧断定其自杀殉国,也是因为在汨罗江畔找到了屈原鞋履。

此外,古人投河自尽前会选择脱鞋,并摆放整齐,也受到了鬼神之说的影响。鞋子乃是贴身之物,因此古人相信其是一种特殊媒介,俗话有言“宁试人棺,不试人鞋”。古人认为鞋子与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死后家属可通过鞋子找到尸体。曾有一种说法,家属得知死者死讯后,会找来道士和尚进行超度,道士们到河边后便将死者鞋子扔进河里,鞋子沉在哪处,死者尸体就在哪里。虽然这种说法明显缺乏科学事实依据,但这也确实表明鞋子这种贴身之物的重要性。

最后,古人还特别忌讳“横死”一说,“横死”之人无法进入家族祠堂并享受后辈供奉祭祀。投河自尽虽然也属于“横死”的一种,但大多数情况家族祠堂都会收纳死者并进行祭祀。这是因为“横死”往往需要拉人下水方能投胎转世,为防冤魂作祟,古人投河自尽前选择将鞋子放置河边,也是用来表明是自己是自愿投河并非“横死”。总体来说,古代女子投河自尽前选择脱鞋,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