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溥仪

发布时间:2020-05-26
1 大清灭亡后传国玉玺下落,溥仪说的是真是假?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下落

溥仪,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注定是悲惨的的,他三岁登基,但是当时的大清王朝已经不像是“康乾盛世”那样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了,当时西方列强的炮火早已将清朝的江山炸的千疮百孔,而且国内上演着各种革命,此时接手这样一个国家,注定是不会有好运气的。

溥仪从小就被监禁在紫禁城内,名义上是个皇帝,但是其实他的大清王朝早就不复存在了,后来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溥仪在日本人的哄骗下逃往沈阳,他一心想着复辟,于是在日军的协助下当上了伪满洲国的皇帝,成为了真正的傀儡皇帝。

作为皇帝,有一件东西对他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传国玉玺,那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的象征。传国玉玺在每次新王登基的时候才会从上一代帝王手中传到下一代帝王手中,所以非常神秘,也很重要。

虽然当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溥仪在皇宫中仍然享受帝王的的待遇,但是他出了紫禁城以后就什么也不是了,溥仪与太监和宫女在皇宫中过了一段吃喝不愁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冯玉祥派人来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溥仪接受了大清灭亡的事实,老老实实地签了一份协议,承诺自己将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公民,不再享受帝王待遇。其实在溥仪心中,他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到来,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所以他之前偷偷地将皇宫中的奇珍异宝慢慢地转移了出去,所以皇宫中没剩下什么东西了。

在将溥仪赶出去前,那些人问溥仪传国玉玺在哪里,毕竟那个东西平常人没见过,所以大家都想大饱眼福。因为大家觉得虽然溥仪退位了,但是作为曾经的统治者,传国玉玺一定在他的手上,毕竟那是个无价之宝。

溥仪听到这个问题,就指了指外面,说自己把东西都放在了交泰殿里面,让他们自己去找,但是那些人听到这个答案,就知道溥仪口中说的不是他们要找的那个玉玺,溥仪说的那个玉玺是刻着他名字的那个皇帝玉玺,而他们要找的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传国玉玺。

后来溥仪知道了他们所说的是什么东西了,便笑了笑,说:你们是要找那个传说中秦始皇用和氏璧雕刻的传国玉玺吗?那些人说是,溥仪后来说自己也没见过那个东西,自己的祖辈也没有见过。

当时那些人听了非常吃惊,虽然不知道溥仪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以前的皇帝都说没见过了,他们也没办法了啊,于是就没再询问下去。所以到底有没有这个东西谁也不知道。


查看更多
2 溥仪每年从袁世凯那领400万的银元“生活费”,够他吃吗?
400万的银元
溥仪岁费400万银元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清朝灭亡。不过跟往常不一样的是,溥仪在退位之后依然住在紫禁城,享有皇帝的名号。这是因为早先,袁世凯就与清室签订了优待条件,优待条件商量好了溥仪才宣布退位的。条件中有不少条规定,其中的第二条便是尊号不废。而第三条则是袁世凯承诺的,每年都给清室支付费用400万两银元,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元。那么,这400万够溥仪使用的吗?

其实400万两银元跟400万的新币差别还是比较大的,首先新币在1914年发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袁大头。可这400万的袁大头可跟400万两银元差别很大,至少比之前减少了有三分之一。现在再来说够不够用的问题,这里只拿出400万的袁大头来说。民国有一个叫章太炎的国学大师,袁世凯囚禁他的时候,每个月给他的生活费是500元。

而他一天可以吃两个大洋的饭菜,但他只要求做一个大洋,就算是这样,菜也十分丰盛。丰盛到摆得远的他都懒得吃,足见一个大洋有多少。假如说用养溥仪的钱养章太炎,那么一年工资是6000个银元,食物按两个算,那就是24个。加在一起就是6024个,也就是400万银元够袁世凯养近600个章太炎。

有人做过调查,在民国初期,一银元可以买到500个包子,普通的家庭一个月只需要1个或者是2个银元。假如说一个家庭一年用掉24个银元的花销,再加上6个其它杂七杂八的花销,一年也不过是30个银元。那么400万银元足以让上万近十万个家庭生活,这笔钱其实怎么看都不菲,别说章太炎了,就连鲁迅在北京任职的时候工资也不过是350元。

按照食物换算来看的话,民国初期的一银元可以买到三十斤的大米和八斤的猪肉。再用现代的米价来算,三十斤卖100算,那么400万元便有4亿元。虽然说溥仪不能跟寻常人家相比,但他在紫禁城似乎也花不了多少钱,那么,这笔钱够他用的吗?

有记载,溥仪在紫禁城的生活跟从前没什么区别,御膳房依然保留着。在用膳上奢侈的程度丝毫不比从前差,他的所有用品都是最高级别的,章太炎等人的用度自然比不上他的。再有就是他的仆人,溥仪在宫里还养着一大批的宫女太监,加起来起码有上千人。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花销,前期或许勉强够用。

但后来他娶了婉容和文绣,花销大大增多,这笔钱便显得不够花。据说溥仪有时候还需要变卖宫中的文物,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而1924年的11月5日,冯玉祥派人炮轰紫禁城,逼着溥仪离开。在轰走溥仪之后,优待条件也要进行改变,更是只给了清室50万元。

这笔钱对于溥仪来说更像是没有,不过他在移出紫禁城后少了很多的下人,省去了一大笔的费用。加上1925年的2月之后,他投靠日本人,自己也带出了一些之前物品,花销是不用愁了。那段时间,大量的金钱都被花在装扮上,他跟一妻一妾都是如此。

查看更多
3 清朝“父死子继”的制度,为何在这三位皇帝身上被打破?
光绪和溥仪
同治和光绪
清朝
皇位父死子继

同治、光绪、溥仪是清朝最后的三位皇帝,大家都知道清朝一直奉行的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但这三位却打破这一常规。那这三位之间既非父子,那究竟是怎样的血缘关系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先需从道光皇帝说起。道光有七个儿子,其中老四叫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前三个儿子早逝);老六叫奕䜣,没错就恭亲王,因为思维比较活跃绰号“鬼子六”;老七叫奕譞,后来的醇亲王。还有个老五,很早就过继给了一个王爷不再多说。

咸丰有一个的媳妇,一个叫慈禧。咸丰和慈禧有一个爱情的结晶,叫载淳即同治皇帝。咸丰运气很不好,刚继位不久就遇到了南方的洪秀全起义,洪天王还没有镇压下去,英法联军又打进了北京城。

咸丰这时候再也没有心情听戏了,慌忙地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留下老六奕䜣去对付英法联军。奕䜣处理的很好,但咸丰与他已有嫌隙,至死都没有允许他这位能力超群的兄弟来避暑山庄叙叙旧。

咸丰死了,给儿子同治留下八个顾命大臣,当然还留有一个充满野心的寡妇(慈禧)。再后来,咸丰的六弟和七弟就联合嫂嫂们(慈禧和慈安)清除了那八位大臣,控制了大清的政权。

老六奕䜣风光了很多年,但终究还是没能逃出慈禧的手掌心,奕䜣的故事有很多,咱们有机会单独再说。现在来说说老七奕譞。

奕譞有好多妻妾,我主要说俩,一个是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一个是刘佳氏。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亲妹妹,同时也是载湉(光绪)的生母;刘佳氏也生了一个儿子叫载沣。

同治死后,慈禧选中了四岁的载湉来继承皇位,载湉也成了清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来继承大统的皇帝。光绪大婚时,慈禧硬把自己的亲侄女给变成了皇后,光绪1908年死后她有一个新名字叫隆裕太后。

光绪前脚死,慈禧后脚就跟来了。慈禧在死之前,把三岁的溥仪又给推到了舞台的中央。慈禧选光绪继位是因为关系近(血缘),选溥仪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慈禧跟溥仪的关系也算不远,溥仪他爹就是载沣。载沣是谁?光绪同父异母的兄弟。说来也怪,慈禧和光绪是三观不合,互相看着不顺眼,但对载沣却是格外的信赖。慈禧临死前给了年纪轻轻的载沣一个“摄政王”的头衔,载沣也成了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

光绪临死前,载沣去探望了一次,据说光绪让载沣日后一定要把告密的袁世凯给“办”了。后来,袁世凯因“足疾”被罢免不知道跟光绪的临终遗言是否有关系?

最后咱们来总结一下这三位的关系,同治是光绪的哥哥(四伯父的儿子),溥仪是光绪的大侄子,他们三位的关系看起来并不复杂。但要把慈禧要加进来,这关系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比如慈禧和光绪究竟有多少种关系,你能理清楚吗?

在那个家天下的时代,决定帝国命运的时刻有时竟如过家家这样简单!


查看更多
4 溥仪重返民间,首次办理户籍惹趣事
溥仪晚年办户口
溥仪被特赦
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王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很有戏剧性,前半生做了三次皇帝,后半生先是沦为阶下囚,之后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共和国公民,他在办理户口登记时还发生了一些趣事。

1959年溥仪被特赦后回到北京,临时住在了五妹金韫馨的家里,第二天小妹便催着他去办理户口,要不然就是黑户,会严重影响日后的生活和工作。

所以溥仪在五妹的陪同下,来到了户籍室,招待他的工作人员询问姓名,他回答说:“爱新觉罗·溥仪”,旁边一位稍微年长的人听到后惊讶地问道:“你是原来的皇上吗?”他只好无奈的点头。

当问到家庭住址的时候,溥仪又为难了,因为之前居住的家“紫禁城”,现在已经改名为故宫,归国家所有,自己是无家可归,最后只能先写成五妹家的住址。

接下来是婚姻状况,溥仪听到后也是一时语塞,皇后婉容下落不明,淑妃文绣也和自己离婚了,于是他只能小声说道如今是一个人,工作人员便在婚姻一栏内填上了“离婚”两个字。

等其他的项目都填好之后,溥仪终于拿到了自己的户口本,之后和一位护士结婚,过着平常人的生活,1967年,他因为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葬在了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查看更多
5 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道路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的人生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过了两年,他发布七大恨讨伐明朝。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降敌,清军入关。算上努尔哈赤,清朝经历了十二位皇帝,最后亡在了溥仪的手里,他这末代皇帝其实也挺冤,本该是末代王爷。只是因为慈禧去世要把光绪也捎带上,他便就此成为末代皇帝。

他不仅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还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开始,到他这里历经了2132年,他的退位也是帝制的终结。其实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的时候也不过是6岁的年纪,所有的一切都是隆裕太后去谈的,最后也是她代替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对于溥仪来说,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候大概是在童年。虽然被锁在紫禁城里,但他那时没有复兴清室的重担,也没有被人监禁。

1964年对于溥仪来说同样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带着妻子亲眼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十年的建设成果。他自己曾自述说,他的一生做过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的张勋复辟,仅是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成为了满洲国的皇帝。最后一次则是现在,成为了公民,有选举权跟被选举权,是集体皇帝。

1964年还不一样的是,他的著作《我的前半生》在许多次的删改后成功出版。这本书是回忆录,其实也像是自省书。在其中,可以清晰的看见末代皇帝的悲喜,这也是有很多史料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他从家世醇贤亲王说起,最后到了特赦,从溥仪的人生道路中能看出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虽然说里面的史料大部分是沉甸甸的,但有时候也有溥仪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故事,比如说他某次去理发。那说得上是他第一次去理发,溥仪从出生开始便享受着贵族生活,进宫之后更甚。后来去伪满洲国,也极少跟民间接触,理发这种事更不用说,他小时候还是留的辫子呢。

所以他对理发的过程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刚进理发店,溥仪便看到师傅在用一个嗡嗡响的东西,那东西他从前从未见过。所以也起了好奇心,看了半天他也不知道这是干嘛的,便开始问师傅这是什么。当听到师傅告诉他那是吹风后,溥仪便很是正经的问师傅,先吹风还是先理发?这话说的在场的人就笑了,也算是能看出溥仪压根就没理过他。

这也正常,从前他在皇宫,理发的多少按照传统方式来的。而后又劳改了十年,对于外面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不怎么了解。他最开始出来的时候,跟自己的亲妹妹跟亲叔叔之间都有些生疏,对于未来更是一脸茫然。好在总理一直关注着他,给予了他帮助,后来也慢慢的适应。


查看更多
6 因帝王灵位价值不菲,溥仪惨失祖宗牌位
帝王灵位价值
溥仪无法保存牌位

大清朝在历史上存在了两三百年的时间,这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我们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有很多的影视作品都是与清王朝有关的,从第一部古装穿越剧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延禧攻略如懿传基本上都是以大清朝为背景时代的作品,在中国的历史上大清朝还是有很大分量的。

但是大清朝有辉煌的时刻也有衰败的时候,清朝末年是被外国侵略者侵犯后由国内的人民推翻的,这比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交替都要更加的悲惨。

别的我们暂且不说,光说清朝一共诞生了12位皇帝,但是在故宫中却只有11个排位,而且曾经有上百年的时间只有十个排位,这是为什么呢?

只有十一个排位的时候是因为没有溥仪的,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他的排位是没有资格进入故宫的,因为清王朝被推翻的时候溥仪被迫退位。

他也最终得到了国家的特赦,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公民,既然国家都已经不承认他是皇帝了,他又有什么资格进入故宫呢,所以自始至终故宫只有11个排位。

那么为什么故宫有几百年的时间只有十个排位呢?那是因为除了没有溥仪的排位以外,乾隆皇帝的排位也丢失了近百年,皇帝的排位可不像是我们现代人的排位那么简单。

现代的我们,随便找个木头写上字或者是找个石块写上字就行了,古代皇室最讲究的是身份地位,他们的排位也是极度奢华,古代帝王的灵位都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考古价值。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很多金银珠宝都惨遭洗劫,就连皇室的祖宗牌位都不能够幸免,就这样乾隆皇帝的排位被运输到了德国。

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到了一位德国农民的手中,但是这位德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他并不知道这就是乾隆皇帝的排位,于是就将这个排位扔到了地下室中,如此这个排位才能够得以幸存。

后来中国的一些爱国人士四处打听乾隆皇帝排位的下落,最终打听到了这位德国农民的身上,于是花了大价钱将乾隆皇帝的排位买回来,这才让故宫的十一位皇帝的排位凑齐,而乾隆皇帝的排位流落在德国民间近百年时间之后,终于回到祖宗的行列。

溥仪在临死之前知道自己的排位不能够进入故宫,不能够与自己的老祖宗在一起,于是便他为了能够与祖宗团聚向国家提出来要求,请求国家将祖宗的牌位还给他,但是并没有得到国家的应允。为何?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为清朝的这些祖宗的牌位对于国家而言是一种历史文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应该是属于国家的,而不是属于一个家族或者个人,此后有专家说,一块牌位价值2000万。如此让人茅塞顿开。

所以说溥仪至死都没有要回祖宗的牌位。实际上那个时候溥仪已经是很落魄了,即便要回了祖宗的灵位也没有实力保存好他们,更何况溥仪没有后代,溥仪死后,这些灵位又如何处理。


查看更多
7 长城差点毁于战火,溥仪为何一封信可以叫日本人不炸长城
日本为啥没炸长城
溥仪叫日本人不炸长城
炸长城事件

毫无疑问,长城无疑是古代全世界最牢固的防御工事。由于它的存在,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才能高枕无忧,免受塞外胡人的侵袭。而万里长城建成绝非朝夕,自秦始皇开始修建长城以来,这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对长城加以扩建或修缮。

经过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添砖加瓦,到近代民国那会,虽然经历过千年的战火,长城依然蔚为壮观,气势如虹,也难怪后来能入选“世界中古七大奇迹”。直到今天,长城依然是北京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不到长城非好汉”已经成了每一个前来北京朝圣旅客的潜台词。

不过,如此重要一个古代工程,却曾在近代时期差点毁于战火,幸亏一人出手相助,最后才得以保全。那么,这个人是谁?故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人乃是溥仪,毫无疑问,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坎坷的缩影。作为一个处在时代变革中心的人物,溥仪从满清的末代皇帝,到民国的傀儡皇帝,最后成为新中国一位普通公民。虽然身份不断转换,但中国人的身份始终没有改变。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处于何种身份,溥仪必然是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正如这次保护长城。1933年3月12日,长城喜峰口战役爆发,关东军对我国河北、热河交界一带的长城隘口喜峰口发起了猛烈冲击。当时驻守该地的是宋哲元领导的国民陆军第29军,得知日军进犯的消息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到了喜峰口。此时,关东军的500名骑兵已经杀到了长城脚下。

虽然长城在防御冷兵器战争时有奇效,但面对近代的热兵器战争,这些古旧城墙还是有点捉襟见肘。尤其是当时正是关东军如日中天的时候,不管是作战素质,还是制式装备,都远远领先我军一大截。

不过,得益于宋哲元率领的国民将士视死如归,顽强抵抗。再凭借长城的地势优势,还是顽强抗下了日军好几次进攻。尤其当时宋哲元麾下109旅的赵登禹旅长,身先士卒,率众将士挥舞大刀,浴血拼杀。打得关东军直呼“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荣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著名的《大刀进行曲》,便是出自于此。

也是久攻不下,关东军司令部相当上火,决定对长城进行全面轰炸,摧毁掉这个“碍事”的防御工事。眼看长城不保,此时出任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站了出来,他连夜写了一封信寄到关东军司令部。

信中直言“长城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们若是轰炸,无异于是要灭华夏民族。而我们抗战的决心你们也是有目共睹,这种事一旦发生,我相信亿万万华夏儿女都会豁出性命来和关东军血战到底,你们真的有把握打赢这样的对手吗?”

由于当时日军并没有完全做好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再加上喜峰口战役遇到的阻拦也给了他们不少压力。看到溥仪这封信,他们吓得立刻中止行动退到关外,此事最后也不了了之。

就这样,溥仪用一封信挽救了长城被炸毁的命运。当然,4年之后,关东军准备完毕,再次发动全民侵华战争时,这封信估计就不那么管用了。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