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Evmos基金会从联合创始人处收回760万美元代币”相关的文章
边塞诗主要在唐代发展开来,那么元代的边塞诗怎么样呢?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元代边塞诗在与之前历代边塞诗的对比中,逐渐显示出它特有的一面。它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变化,已使它不同于之前历代的边塞诗。在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它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都有着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我们在回顾这些特殊因素时发现,其实这些还不足以表达它所有的成就。我们将它放进整个边塞诗发展史上来看的话,它的特殊性可能会更鲜明。它的特殊身份的诗人群体、它的不同的创作体式尝试,以及它在古代诗歌史上的作用都是我们该注意到的。在元代边塞诗的创作队伍中,活跃着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这本身便是之前历代边塞诗中少有的现象。而他们的数量之大和整体水平之高,都超出了之前的历代边塞诗,这与元代的社会性质有关。另外,在元代边塞诗的创作者队伍中,诗人的身份、地位各异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他们或高宫,或平民;将士,或谋臣;或为隐逸之士,或为方外之人;身份之复杂与民族之多样都成为元代边塞诗创作中的特殊现象,也由此形成了元代边塞诗迴异于其他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统治阶级的少数民族身份使他们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数量远远超过自己的汉人,必须推行汉化政策及“以汉治国”的策略。随着汉化程度的曰益加深,各民族诗人用汉文创作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在少数民族诗人创作中,出现大量的优秀汉文作品便不足为奇。随着少数民族诗人的加入,元代边塞诗的面貌发生改变也在情理之中。我们之前所论及的元代边塞诗的很多新变中,追根溯源的话,有很多都源自诗人的少数民族身份。元代诗人中的少数民族诗人群体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远有陈垣、吴梅、郑振铎等先生的幵拓之功,近有刘大杰、李修生、邓绍基等先生的推介之劳,元代的少数民族诗人群体逐渐在学人面前清晰起来。
对于他们的创作和成就,学界也逐渐开始肯定,这种学术氛围为我们再次介绍他们及其成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代创作边塞诗的少数民族诗人不在少数,这与统治阶级的民族性及其国家、民族政策等有密切关系。元朝的特殊国家性质和它辽阔的疆域使其统治政策和重心也迥异于前朝,蒙古族的崛起和一统天下,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民族融合高潮。元世祖忽必烈的推行汉法改革,提倡儒学,仁宗时期恢复科举等举措,都为蒙古和色目等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文化提供了有效环境和动力。因此,有元一代,涌现出了很多善于用汉语创作的少数民族文人,他们在诗文、词曲、杂剧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元代边塞诗人队伍倍受关注,不仅因为他们的民族出身,而且也源于这些诗人们不同的身份地位。这里有居高位的扈从大臣,如以翰林直学士、兵部侍郎拜监察御史身份扈从上都的周伯琉;也有隐居深山的隐士,如鹤鸣老人李俊民,如集隐士与重臣为一身的刘秉忠;还有不入红尘的宗教人士,如丘处机。他们的身份、地位的差异,以及所生...
查看更多与“元代的边塞诗怎么样呢?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相关的文章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元代瓷器是被忽视的。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地下、地上的元瓷不断被发现,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实元代制瓷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霍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仍然继续烧造传统品种。而且因为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
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制瓷原料的进步,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因而能烧成颇有气势的大型器。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谓的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兰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的优点
一是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广,呈色稳定。
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
三是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出产,也可从波斯进口,有充裕的原料可供使用。
四是青花瓷的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
五是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青花瓷的这些优点,是其它瓷窑各类品种的瓷器无法与之匹敌的。它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使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运销国内外。所谓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和青花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它们同样是用笔在胎上绘花,但用料铜、钴有别。它们同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而青花对窑室中气氛要求稍宽,窑室气氛的变化对钴呈蓝色的影响不大。因此青花的烧成比较容易,至今尚有较多的元青花器出土和传世品种的保存。釉里红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器数量不多。特别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出土物更是屈指可数。国外仅见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国内则有北京丰台出土的釉里红玉春壶、保定窖藏的一对青花釉里红盖罐以及元大都和景德镇湖田窑址的少量残片。
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瓷器来看,在器型、胎、釉和烧造工艺上与同时期的青花瓷一样,不同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纹饰比较简单,不像青花瓷纹饰那样繁密细致。
(二)纹饰题材相应减少,不及青花瓷题材那样丰富多样。
(三)铜在高温下容易发挥,因此元代釉里红瓷器无淡彩,只有一个比较浓的色阶,并且纹饰线条常见晕散。
(四)铜彩料在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元代釉里红瓷器呈纯正红色的很少。
最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蓝彩,是景德镇的烧瓷工人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
查看更多与“元朝瓷器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元代瓷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地位不凡”相关的文章
中国历史一脉相承,其中元朝是中国历代中疆域最大的,但是元朝同时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掌权的大一统王朝。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施行了许多种族不平等的政策,这从古时候人才选拔的基本途径——科举制中变可见一斑。
科举制度士人的打压及地位的初步恢复
科举制度自隋唐一代开设以来,一直是选拔士人进入官场的重要手段,但是元朝初年,蒙古人并不重视传统士人的价值,将他们与普通的农民同等看待,身份低下,生活十分悲惨。
据《元史通略》记载:“亡金之大夫,混于杂役,堕于屠沽,去为黄冠者,皆尚称旧官。王宣抚家有推车数人,呼运使,呼侍郎。长春宫多有亡金朝士,既免跋焦,免赋役,又得衣食,最令人惨伤也。”
直到稍通汉学的官员解释之后才稍稍得到些许尊重,元初重臣耶律楚材曾经向元太宗进言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此番进言之后,元朝终于开始重视儒生在政治中的作用,允许他们进入官场。
据史料记载:“世祖以廉为京兆宣抚使,国制为士者无奴隶籍,京兆多豪强,废令不行。希宪至,悉令着籍为儒。”
科举制度的两面性
虽然元朝开设了科举制度,但是有元期间,真正凭借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儒生寥寥无几,以至于很多儒生甚至“不屑而自甘没溺与山林之间”,彻底放弃了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元代开设科举的时间极短,因此科举的次数极少。元代的科举制度在仁宗皇庆二年时定制,而在延祐二年才首次开科取士,着距离南宋亡国以及过去了四十年,之后到了元顺帝至元元年的时候便被废止,前后不过二十年,其中每三年一次,这样的科举次数在历代间都是最短的。
其二,即便中举,能够真正踏上仕途的人也不多。在仁宗在位期间,“由进士入官者百之一,由吏致显要者十之九。”可见科举的录取率实在低的吓人,除了刚刚开设科举的仁宗年间,即使到了元顺帝时期,官场中的官员们也极少是出身于科举的儒生,这样低的录取率难免会让读书人失望。
据《续通典》记载:“通事、知印等,天下凡三千三百余名,今岁自四月至九月,白身补官受宣者七十三人,而科举一岁仅三十余人。”
其三,在录取率如此地的情况下,由于科举分为两榜,因此真正招收的汉人其实更少,而录用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许多是通过舞弊中举,其能力与学识均十分不堪,着进一步打击了汉人的参试热情,最终终令科举废止。
据史料记载:“今蒙古、色目人为文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者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
中央行政中的不平等
元代的中央行政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直接领导六部的工作,而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行使监察的职能。在三省六部之外,设有丞相统领中央行政的日常事务。在整个元朝期间,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相等职位,汉人是不能担任的,参政知事这样的工作,在元中叶之后,汉人也逐渐变少。
在丞相位置上,即使色目人也几乎不被启用,整个元朝,只有三名丞相不是蒙古...
查看更多与“元朝有科举制吗?从元代科举制度剖析元朝为什么持续了不足百年”相关的文章
目前,公认最早采用输血的方法的,是英国医生劳维尔。1665年,他将一条濒于死亡的狗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动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受血狗竟奇迹般的起死回生。这一实验证明了输血能够救命。1667年,他又用银管将羊的颈动脉连接到人的肘动脉上,把羊血输给了人,又获得成功。
如果这是输血的起源的话,那么,早在中国的元代,至迟不超过1367年,就有了相似的输血方法。清朝袁枚的笔记《续子不语》记载:元代一个将军身中刀箭无数,失血过多而昏厥,太医命令剖开一匹马的肚子,把将军抱入马腹中,让数十人摇动,不一会,“将军浴血而立”。马腹里血多压力大,将军血少压力小,通过无数伤口完成了输血。数十人摇动,血就不会凝固了,还加速了流通。
如果,这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那么,太医所做的,起码比劳维尔要早300年!
查看更多与“元代太医曾用动物输血疗伤?究竟有没有成功?”相关的文章
元代四大悲剧,除了《窦娥冤》还有什么经典作品?
元代是杂剧繁盛的时期,在此期间,出了不少经典的作品,其中以四大悲剧最为出名。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艺术,戏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梧桐雨
简介
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明皇将金钗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杀媚惑君王的杨贵妃。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
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贵妃相处情景,惆怅万分。
赵氏孤儿
简介
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
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命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剁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家仇详述给他听。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
汉宫秋
简介
汉元帝性情孤僻多疑,任用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石显与五鹿充宗及宫廷画师毛延寿等谄媚小人把持朝政,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为了防止皇帝亲近儒臣,他们建议在全国采选美女入宫。秭归美女王嫱,天生丽质,被征选入宫。毛延寿色欲熏心,想趁机占为己有,遭王嫱拒绝。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将王
嫱的图形画得丑陋不堪。因而王嫱入宫三年,无缘得见君王之面。汉元帝偶与王嫱...
查看更多与“除了《窦娥冤》,元代这四大悲剧你听过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