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刘皇叔刘备的儿子,也是未来蜀国的接手人。早在新野大战大败曹军后,曹操带领五十万大军追杀刘皇叔,刘皇叔撤军新野,但在逃跑路上与两位夫人和儿子走散。刘皇叔于是派赵云前去营救,找到甘夫人后,又找到了糜夫人,但是刚好曹军追来,糜夫人于是把孩子交给赵云,自己跳井自杀。赵云七进七出曹军救出阿斗,交给刘皇叔,刘皇叔看因为这一个儿子却死伤那么多将领,一怒之下就把他重摔在地上,有个说法是这么一摔,就把刘皇叔的独子摔傻了。
刘禅其实不傻,为什么说刘禅装傻?
刘皇叔白帝城将儿子交给丞相辅佐,就一命呜呼。刘备嘱托儿子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丞相,他没有辜负先帝遗言,做到了这一点。虽然丞相独揽大权,控制全军,但他依然待君如待父,不是因为他傻,正是因为他的聪明,知道上层统治者发生矛盾是对这个国家最不利的,所以他任由丞相独揽大权率军作战。20多岁的他可以处理政事了,可丞相却把他依然当做孩子一样教导,教他亲进忠贤的臣子,远离小人,不放权让阿斗自己尝试。他为了蜀国只能做个白痴皇帝。
他其实与丞相存在许多不和之处,但为了大局还是要隐忍。丞相在打了败战选择自贬官阶,后来为了不影响他的威望,在他打了胜战后又恢复了他的官位。阿斗这么做,稳住了这个国家的上层,避免上层直接发生矛盾。
关于北伐魏国,他是极力反对的,劳民又伤财,大力劝说丞相不要北伐,丞相不听,执意北伐,阿斗也只能全力支持,只为了不跟丞相发生矛盾。
丞相病死在五丈原的事情被阿斗知道,他居然哭倒在地,等尸体运回成都的时候,他率百官在城门外等候,阿斗这么做,即稳定了民心,又顺从民意,得到了蜀国百姓的支持。阿斗能这样自如的处理君臣关系,是历史上少有的。阿斗和丞相是所有托孤大臣里关系最好的。避免了君臣矛盾,臣子叛乱。其他托孤大臣比如霍光,鳌拜,最后都没有个好下场。
丞相死了之后,阿斗立即停止北伐,休养生息,整顿内务。魏军在司马懿的率领下大军出征辽东,阿斗怕蒋琬跟丞相一样遇到埋伏,还专门提醒他。魏延造反,阿斗一眼识破。后在平定魏延造反案中,阿斗又有君子之肚量,没有全部否定魏延的功过。自丞相死后,阿斗亲政,终于解决了蜀国事无大小,皆与丞相的局面。
后期的阿斗重用宦官,这个错误的决定,让蜀国早日送命。阿斗喜用宦官黄皓,黄皓为了金钱与权力,一步一步向上攀爬。幸好董允在世,多次叱责黄皓,让黄皓不敢有所大作为。董允去世后,黄皓把持朝政,从黄门令升为中常待。阿斗的弟弟刘永讨厌宦官,黄皓挑拨离间,导致刘永十多年没有见过亲哥哥。黄皓把持朝政,在朝堂上都是他的眼线。宦官专政,这个国家逐渐走向衰亡。
诸葛丞相死后,他的徒弟姜维把握兵权,执意北伐,权大遮天。阿斗不得不防备他,于是黄皓是个很好的选择,自从黄皓升为中常待后,权利膨胀,就连姜维都俱他三分,这便很好的牵制住了姜维,防止一家独大。
贤臣一个一个去世,蜀国国力逐渐衰弱,后来魏国大举进攻,蜀国亡国。阿斗投降后被带到洛阳,皇帝司马昭为了...
查看更多与“阿斗刘禅其实不傻,为了大局他只能选择隐忍”相关的文章
在我们的印象里,蜀后主刘禅可能是一个非常软弱非常无能的人,有两句话来印证人们对于他的正确看法,第一句是扶不起的阿斗,第二句是乐不思蜀。其实,这都是大家的偏见,至少在某些事情上面,刘禅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愚钝。
就拿诸葛亮来说,在刘禅的一生中,诸葛亮对他的影响仅次于刘备,刘禅在追封诸葛亮的时候说道:“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由此可见,诸葛亮可以说是刘禅一生中最大的依靠。
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没过几年,变被魏国灭了国,这就证明了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和作用是如此的重要。
虽然刘禅不堪大用,但是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十分地信任诸葛亮,从不插手诸葛亮的事务,在这一点上,刘禅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而这样的自知之明,确实很多帝王并不具备的,所以导致很多悲剧的事情发生,最著名的人物就有被网友称为微操之神和运输大队长的常凯申先生,因此,别看刘禅平日里无所事事,专门与自己的亲信取乐子,但是在国家大事方面,并不是一味的糊涂。
不过,诸葛亮虽然在刘禅的生命里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并没有交给刘禅治国的方略,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就很快灭国了。这可能是诸葛亮或者刘备最大的遗憾吧!由于蜀汉集团的先辈们流落半生,所以没有时间去教导自己的子女,导致在刘备、张飞、关羽等人死后,后继无人,这也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回到刘禅本人身上,他真的是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吗?我看未必,因为在刘禅的为人处世方式就是这样,所以才选择了一种让自己最为安逸的方式来保全自己。
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由于诸葛亮的孩子尚小,刘禅就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前去问:“丞相去世后,您的儿子怎么办?”诸葛亮一听,就写下了那句非常著名的话:“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这既是表明自己无私的态度,也是打消了刘禅的疑虑。或许这个时候诸葛亮才明白,此子不愚啊!
毕竟诸葛亮在朝廷里多年,很多人都是诸葛亮提拔的,而诸葛亮的儿子还很小,所以,刘禅有此一问,也是人之常情!大家说是吗?
查看更多与“诸葛亮临终前,刘禅随口问的一句话证明他不是阿斗”相关的文章
“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对三国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不过,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所著《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认为,从帝业上看,刘禅不失为中常之君;从帝品上看,刘禅是中国历史上肚量大的、节俭的、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又确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作者认为,刘禅为帝41年,大体可分三阶段:诸葛亮时期(223-234年),刘禅“以父事之”;蒋琬、费祎执政时期,无为而治时期(234-253年);帝权失控期(253-263年)。
作者认为,诸葛亮对刘禅评价较高,如赞其“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而在诸葛亮时期,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始终如一,凡事谦让,表现出大气的特点。刘禅对诸葛亮大小权独揽的代政方式,虽有不满,但以大局为重,始终克制。
在无为而治时期,从蒋琬执政开始,刘禅便基本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着蜀汉,这主要表现在刘禅实际上掌握着最高大臣的任命权。
费祎死后,姜维执政,蜀汉进入最后十年的急剧衰亡阶段,日趋没落。蜀汉猝亡之时,国势并没耗尽,本还可能苟延,但这种可能之所以没成为现实,作者认为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后主帝权失控表现在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维,而姜维北伐多以失败告终,极大耗损国力;帝权失控还表现在宦官黄皓干政上,黄皓的无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蜀汉的猝亡。
关于后主的评价,历史上主要有可次齐桓、中常之君、昏弱之君三种。《三国志》作者陈寿持中常之君的观点,评论“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而持刘禅是昏弱之君看法的,则占了绝大多数。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认为,对刘禅的评价是一个综合课题,不可一概而论。从帝业来看,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刘禅为帝之后的事,不能说与刘禅完全无关。刘禅营造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本身就是巨大贡献。在蒋琬、费祎时期,刘禅无为而治,维持了国家正常发展。故帝业上不能完全否认刘禅,应该说其不失为中常之君。
至于帝品,综观其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为其显著特征。期间主要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与同期魏吴相比,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员之间的内部倾轧,执政班子相当平稳。刘禅能够大胆用人,无为而治,唯一的问题是晚节不保,放纵了宦官黄皓。
在生活作风方面,刘禅应属简朴型君王。同时,他也是一个爱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大兴土木之外,更表现在面临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间二者只能选一的难题时,他选择了百姓的安危,听从谯周之劝说,在前线尚未败亡之时决定降魏。
蜀汉是否该降,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有史家认为,刘禅选择不战而降,主要是从减少当地战祸角度着眼。这与当年刘备在败走长坂时的选择异曲同工。真正爱民的刘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而让人民...
查看更多与““阿斗”刘禅是仁德之君吗?还是后人误解了他”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