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团总支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春花秋实,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们努力工作,积极响应校团委、系党委的号召,在各级领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我系各班团支部的积极进取、同学的大力支持下,我系团总支很好的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得到了一致好评。以下是我总支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提高团员素质
我系团总支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重视青年团员的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合格大学生为目标,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方面达到优良水平。
本学期新生入学,我系团组织按时收缴团员申请书、团员证以及团费,大一各班迅速成立团支部,有效的对班级同学的思想进行摸底,鼓励思想先进的同学加入团组织,积极宣传团的思想和党的执政方针,同时,强化我系团员的先进意识和模范意识,帮助团员全面认识了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向党看齐,向党靠拢。另外,我院培养了新一批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也使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半个学年来,团总支能够结合团的知识、时事政治及党的理论,利用团总支例会、讲座、团日活动等形式,不断对团员进行教育。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大部分思想进步的团员青年已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甚至有超过一半班级的团员比例达到百分之百。我系团总支经过认真考察,推荐了一批又一批学习刻苦努力,思想健康向上的团校、党校新学员,分别开展两期业余团校和党校,共有学员100名左右。另外团总支又及时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团干部为入党积极分子。
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十佳“文明大学生是校风、系风的中坚力量,在各种学生工作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按照学习成绩、工作表现、思想认识这些标准,积极向上级组织推荐优秀分子,为党组织、团组织等提供了新的血液。
二、社会实践活动
大力发扬奉献精神,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我系团总支积极组织了多次有益的团日活动:
1、趣味“串串烧”活动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在学习之余,舒展身体、增强体魄,我团总支特组织大一各班举行了“串串烧”系列趣味活动,此次活动多达十余部分,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进行到下午6点,活动精彩纷呈,使参与的同学感受到了大学的乐趣。
2、掌握消防知识,共创安全校园
当代大学生消防知识普遍欠缺,学生中消防意识不强。在社会上火灾事件频发,小则危及自己,大则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秋季天气干燥,是特大火灾频繁发生...
查看更多根据2010年的人口统计可得知,全国壮族人口的总人数为1692万人,这其中有1444.85万人都生活在广西壮族的自治区,毫无疑问,壮族以相当大的优势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只是,与全国其他55个民族作为比较,壮族并没有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样,拥有那么高的存在感,壮族的知名度,与少数民族人口第一的数量严重不匹配。不过,他们确实坐稳了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第一把交椅,他们的总人口数,甚至抵上世界上有些小国总人口。为何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壮族拥有着最多的人口呢?
想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要去了解这个民族独有的的历史与文化,从他们居住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上去进行分析。翻开历史资料会发现,其实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壮族的祖先就已经定居在了岭南地区。只是在古时候,这片地区上生活着的人们并没有被称为壮族,因为这里曾被称之为百越,百越是由“西瓯、骆越”等少数部落所组成的。所以在最初的时候,所谓的“壮族”其实是多个各不相干的少数部落。而且这些不同的族落,都有着各自的血统,也有着不同的族落图腾信仰,甚至在古时候,每个族落的人说着着不同的语言,使用着不同的文字。他们就是现代壮族的先民,也是广西本地的土著。
尽管这些壮族先民们语言、信仰不同,但是,随着商贸往来,各部落之间通婚,导致这些族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后来,他们的文化和信仰融合为一体,部落之间的隔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众多的部落融合在一起以后,就成了现在的壮族。自然,壮族的人口规模要比其他那些单一来源的民族人口多得多。
除了以上原因,壮族人口众多与这个民族的居住地有着紧密联系。壮族所聚集的地方,基本上都在岭南,这里的地形都为开阔的大山,因为气候湿润,动植物资源丰富,这些优厚的资源,为这个庞大族落的人们提供了优渥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让这里地产丰富,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人们在这里繁衍子嗣的存活率也逐步增高,人口自然就增多了。
地理位置还为这里带来了另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减少了惨烈战争的发生。翻阅各个王朝的历史可得知,那些大规模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在中原一带或者是边陲之地进行,战争很少会波及到壮族人们生活着的地方。每逢战争中原或者是边陲地区的人口都会急剧减少,正因如此那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才难以繁荣壮大。
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千万里,再加上中原人即便是打仗到了这里,也很难适应这里的气候,在其他地方兵荒马乱,灾民成群之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至少还能享受一丝丝的安宁。因此,战乱之中,其他各族的人口在急剧减少,这里的人口却一直在缓慢增长,所以,壮族能够成为少数民族中的第一大族,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查看更多与“为何偏偏是壮族,人口在少数民族里排第一?”相关的文章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瑶山陀螺节
瑶山白裤瑶人过大年最喜欢、最热闹的娱乐活动是赛陀螺。因而,瑶山人把春节也叫陀螺节。
瑶族小伙子人人都有陀螺,同汉族的陀螺大致一般,不同的是,白裤瑶人的陀螺比汉族陀螺几乎要大一两倍,重二、三斤!大头上还沿周边抠出一道槽,以绕缠“启动绳”,小伙子们还在陀螺上漆上自己喜欢的各种颜色。
比赛由瑶族德高望重的长者当裁判。陀螺手们听到一声“定根”令下,便各自将陀螺脚尖着地,以手按着,再听见“开打”令下,便象发动柴油机一样,扯动手中的绳子,并顺势将陀螺甩出去。谁的陀螺转到最后,谁便是优胜者。或以陀螺瓦击,谁的先倒地谁为输家。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将比赛场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不住地鼓掌喝彩,为陀螺手们鼓劲加油。得胜的小伙子,甚得姑娘们的青睐。
大溪陀螺节
大溪镇的发展是由大汉溪沿岸及和平街间一带开始,大溪的港巿繁华荣景虽然不再,但当年盛况所留下的巿街景观及特有民风,让大溪镇在新休闲时代找到全新的发展定位,除了本身的老街、木器、美食及景观等主题外,大溪可结合周边石门成为旅游重镇。
大溪保有一项相当特殊的民俗体育,就是抽陀螺,当地人几乎从小到大都会抽陀螺,福仁宫的一代陀螺王所展示的陀螺大的可120斤,打陀螺用的麻绳比拇指还粗。下次你有机会到大溪,除了逛老街、看木器、买豆干外,别忘了看大溪陀螺喔!目前大溪所做的陀螺仍属木制陀螺,多呈钟形,用坚硬的木材,像蕃石榴、龙眼等树的树干做成的。
查看更多与“这项壮族的传统节日有300多年历史,身为广西人的你知道吗?”相关的文章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数不多的民族传统法定节假日,可这假日的由来和习俗我相信很多小伙伴肯定是不了解,下面听小编慢慢道来。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一
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二
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三
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 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
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会男女
三月三上巳节中有...
查看更多与“壮族三月三的由来,或许是为纪念刘三姐?”相关的文章
1.舞蹈
壮族的舞蹈有“舂堂舞”、“绣球舞”、“捞虾舞”、“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等等。舞蹈的特点是主题鲜明,舞步雄捷,诙谐活泼,感情逼真,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充分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的倔强和爱憎分明的性格。
2.乐器
壮族民间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鼓、大鼓、铜铙、铜锣及笙、箫、笛、马骨胡、天琴等。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龙州、宁明和防城一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妈勒访天边》中,壮族先祖妈勒就是弹着天琴去天边寻找太阳的。
3.服饰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古代壮族曾流行过文身、凿齿等习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壮族古称之一)尽是文身人。宋代史书《太平寰宇记》也记载说今贵港市一带的妇女出嫁时要凿去一颗牙齿,古称“凿齿”。现在,这些风俗只在偏远的局部地区有零星流传。
4.壁画
左江崖壁画,大约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部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境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壁画已经发现的共有183处,以宁明县明江畔的花山崖壁画为最著名。在这面宽约200米、高约50米的临江峭立的宽大的崖壁上,密集地布满了色彩鲜红的各种画像,目前尚能辨认的画像有1800多个,最大的人物画像高达2.41米,小的约30厘米。左江崖壁画画像种类主要有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笔调粗犷有力。左江崖壁画是壮族先民杰出和不朽的艺术创造,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壮族先民的社会生活情况。
5.饮食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壮族,由于不宜种植水稻,则以玉米为主食。壮族人民喜食水产,鱼蛤螺蚌,皆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蝉、蛇、禽、兽,也是壮族人民的日常佳肴。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查看更多与“壮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壮族的传统文化介绍”相关的文章
1.婚姻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直到近、现代,壮族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来个同辈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当天婚礼过后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与同辈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达旦度过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以后逢农忙或节日才到夫家劳动几天。一般要到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长住夫家。这种文化现象被认为是壮族婚姻制度从“从妻居”到“从夫居”转变进程的一种过渡形态。
2.丧葬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其葬法是:亲属死后,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长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后,再掘坟开棺捡其骨骸装进陶制的“金罈”中,然后择定风水宝地埋葬,起“圆墓”。前述壮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装储骨灰,然后择地而葬,也属于二次葬式。近代以来,有个别富贵之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不过,在一般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并不看重,也不认可。
3.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查看更多与“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壮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相关的文章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那么关于壮族节日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壮族平时都过些什么节日呢?带着好奇心,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三月三
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每场歌圩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甚至数万人。在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一些汉族地区,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这个节日,有些地方比过春节还隆重。
春节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作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文山富宁县及附近壮族的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陇端节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北宋年间侬智高率众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
查看更多与“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壮族的传统节日简介”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