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奸臣

发布时间:2020-04-10
1 奸臣高俅的下场如何 没想到大恶人的下场会是这样的
北宋
高俅怎么死的
高俅的下场

奸臣高俅的下场如何

北宋末年,高俅和蔡京、杨戬、童贯并称为“四大奸臣”。而在《水浒传》中,高俅是奸臣之首,他被塑造成一个无恶不作,为非作歹,祸乱朝纲,陷害忠良的千古罪人。

历史上的高俅是东京一落没子弟,他整日里提笼架鸟,游手好闲。虽然不学无术,但却身怀一“绝技”——踢蹴鞠技术的技术一流。同时,他长年混迹于社会中,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本领。后来高俅蹴鞠技术被端王赏识,得已进入端王府。正如《水浒传》中所描述那样:他抖擞精神,使了一个漂亮的“鸳鸯拐”,将球踢得如鳔胶粘在身上一般,让宋徽宗惊讶不已。

端王登基之后即宋徽宗,高俅自然步步高升,最后官至太尉,成了武阶官之首。

小人得道,奸臣得势,忠良当然要倒霉了。高俅得势后,一直在用各种办法陷害梁山好汉,比如逼走跟自己有“过结”的王进,为“维护”干儿子的好色权益而陷害林冲,打压本领高强的杨志,最终逼得林冲、杨志等好汉上梁山。

而看到梁山日益壮大,高俅坐立不安,于是奏明皇上,派兵清剿梁山。结果三次攻打梁山全都失败了,最后一次连自己也被俘虏了。好在梁山寨主宋江一心想招安,因此力保他一命。高俅表面上发毒誓答应梁山招安,实际上心里恨透了梁山群雄。回京后和蔡京共谋让梁山好汉去攻打田虎,王庆,方腊。以达到削除羽翼的目的。

结果梁山好汉在征伐一方枭雄方腊的过程中遭遇顽强阻击,虽然经过浴血拼杀后,平定了方腊之乱,但108好汉伤亡过半。

高球的目的虽然已经达到了,但他还上演了斩草除根之举,先后毒死卢俊义、宋江等梁山首领。梁山至此灰飞烟灭。

当然,《水浒传》中把高俅描写成一个只靠蹴鞠而官运亨通的小丑,但真实的历史上,高俅并没有这么坏。

在南宋王明清著《挥麈录》里记载,高俅本是苏东坡身边的一个书童,试着想一想,大文豪苏东坡身边的书童才学能低吗?所以蹴鞠只是他的技能之一,他不仅在诗词歌赋方面小有成就,而且武术功底也非常扎实,字也写的非常好,经常为苏东坡誊写抄录一些文牍,因此深得苏东坡欢心。

后来苏东坡要被贬谪,就想把给高俅找一个好去处,于是把高俅推荐给好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后来高俅遇到了端王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从此平步青云。

《水浒传》中说高俅是受徽宗宠信,官位从节度使很快“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政和二年,还被受武官阶位之第一位。然而,这个大宋开国以来绝无仅有的“创举”在《宋史》里并没有详细记载,可见这个杜撰的成分居多。

事实上,高俅赴入仕途后,也是从最基层做起,他因在地方上“功绩”突出,才被宋徽宗调回京城,任太尉,管理禁军。

据悉,高俅升任太尉主掌禁军后,还弄了一套“军事锦标赛”,以在宋徽宗显示自己的“本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主持的军队,大玩“争标竞赛”。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热身垫场,待争标开始,“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最后争标竞赛,也要决出名次,搞出...

查看更多
2 明朝大奸臣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做过哪些不可原谅的事呢
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严嵩
明朝

明朝大奸臣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国古代有十大奸相,都是中国古代臭名昭著的宰相级别人物。这些人以严嵩、秦桧为代表,多专权擅政,结党营私打压忠良,使得朝政黑暗,边备废弛,给国家和社会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危害。

以其中明代的严嵩为例,纪晓岚就评价他说:“嵩虽怙宠擅权,其诗在流辈之中,乃独为迥出。”清代文学家则说“盗窃威福、黜陟由己者,严嵩。”那么严嵩究竟有多奸呢?

严嵩的阴险在于,他总是会找到机会激怒世宗,让其下旨诛杀反对他的人。严嵩还在礼部做侍郎时,就接受过巨额贿赂。时任礼科给事中的叶经通过调查后,对严嵩提出弹劾。严嵩闻讯后十分恐惧,想方设法买通调查人员掩盖真相,得以逃脱惩罚。

之后,叶经调任山东巡按御史。嘉靖二十二科举考试,山东上报乡试小录。明世宗读到第五策中边防一问时,发现试卷中有讥讽之意,便下令调查。主事者便请求逮捕主考官周矿等人。

严嵩趁机对世宗秘密进谗说:“周矿只是表面上的主考,实际主持这件事的,是御史叶经。”世宗便下旨斥责叶经狂妄悖逆,杖打八十,削职为民。实施杖刑时,由于严嵩的指使,行刑者执行时下了毒手。等到八十杖打完,叶经已经一命呜呼。

叶经死后,朝廷上下官员为之惊愕。严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对先前反对过自己的官员,全部都罢官治罪。尽管严嵩一手遮天,但仍有不少正直的官员上书皇上揭露严嵩的罪行秽迹。这些人中,最令人震撼的,当数杨继盛。

杨继盛的官职是兵部武选司郎中。这职务类同于今天的中央军委政治部主任,是个选拔和任免军事干部的重要岗位。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首辅严嵩已经要破格提拔杨继盛,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心腹。

但是,杨继盛到北京兵部报到不到一个月,就做出一件让天下人都为之一震的事情,这就是弹劾严嵩。尽管严嵩向杨继盛伸出了橄榄枝,他仍认为严嵩是祸国巨奸,因此写下弹劾严嵩的檄文。

奏疏写好后,杨继盛斋戒了三天,焚香祭天之后,才将奏疏呈上。奏疏送给世宗阅览之前,严嵩先看到了。他对杨继盛列举他的十大罪虽然无法洗清,但并不害怕。

老奸巨猾的他,看出杨继盛的奏疏中有触到世宗痛处的地方。原来世宗认为自己是“宸纲独”的英明君主,绝不可能被旁人左右。而杨继盛忽视了这一点,在文章中竞说出“陛下之耳目,皆贼嵩之奴隶”,“陛下之臣工,皆贼嵩之心膂”这样的话。

特别是最后一段,还要世宗就严嵩的罪行去询问两位亲王,这就更犯忌世宗对同是天潢贵胄的藩王向来是提防有加,曾一再强调亲王不能干政,如今杨继盛要他去询问亲王,无异于是表示对他这个皇帝的不信任。

严嵩断定世宗看完奏疏一定会动怒。于是不惊不慌地把它及时送到御前。一切如严嵩所料,世宗暴跳如雷。他不管严嵩有什么“十大罪”,而是痛恨杨继盛对他这位皇帝的藐视。于是即刻下令,将杨继盛捉人大牢,严刑拷问。

一连多场的审讯,杨继盛被打得皮开肉绽,但他始终不屈,奋声骂贼。最终,他被判处死刑,押往西市腰斩。

严嵩的权利之大,最终引起了世宗的警觉,最终被抄了家,孤独地病死在老家。...

查看更多
3 你知道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吗?明朝最出名的奸臣就是他了
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严嵩
明朝

一、 严嵩的年少轻狂

在东汉时期有这样一个少年,他出生与边疆之地,从小便在草原上纵马驰骋,由此体魄强健,力气过人,弓马娴熟。他能带两只弓左右手互射,因此边疆地区的人都很害怕他。

但这个少年仗义豪爽,并没有恃强凌弱,相反他经常杀死家里不多的牛羊来款待客人,以至于杀光了家里的牛羊。因为仗义疏财,这个少年在边疆地区很有名,被称为健侠。

大家可以猜猜这名少年是谁,是赵云?马超?还是公孙瓒?其实都不是,他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董卓。

相较于董卓在历史上的评价,年少时期的他却颠覆人们的认知。而严嵩,其实就是一个"董卓式"的人物。

严嵩在少年时期也有着不凡的经历,他八岁过童生试(秀才),十九岁过乡试,在后来的殿试中严嵩考入了二甲第二名(一甲一共才三人),被编入翰林院,担任一名庶吉士。在明朝有着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因此此时的少年严嵩可以说是半只脚踏进了内阁的大门。

但生活就是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对于严嵩同志来说,显然意外先来了。

正德四年(1509),严嵩的父亲意外去世,按惯例严嵩应该回家丁忧(守丧)三年。以当时的朝堂环境来看,除非你举世皆知,不然等三年丁忧回来,严嵩就要和庶吉士这份闪闪发光的职位挥手告别了。

很显然此时的严嵩还并不出名,并且当时的严嵩也还算孝顺,他对于母亲的突然离世异常悲伤,以至于昏厥晕倒,还因此得了一场大病。

病愈归来的严嵩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官归隐。

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敬佩的决定。少年时期的严嵩放弃了光明的前途,放弃了荣华富贵,远离红尘,只为了纪念母亲而辞官归隐,此时的严嵩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人。

后来严嵩的守孝期已经过了,朝廷曾多次征召他,但严嵩不为所动,数次推辞,只因为此时朝廷奸臣当道(刘瑾,江斌),严嵩不想虚溜拍马,与他们为伍。可以说此时的严嵩还是一个正直有为的青年。

二、从刚正不阿到溜须拍马的转变

虽然严嵩屡召不应,但毕竟心里还是有做官报国的打算。于是在老师杨廷和(内阁首辅)的推荐下,重新入朝为官,去了南京翰林院。

当时的南京翰林院可谓是鸟不拉屎之地,既无实权,又无实事。每天都在喝茶闲聊中悠闲度过。按照当时惯例,此时已经四十岁的严嵩应该在南京翰林院混到退休,然后回家养孩子。

但所谓无巧不成书,此时的北京正在展开著名的大议礼行动(皇帝给自己的藩王父亲正名),无数的内阁官员因此下马(严嵩的老师杨廷和),也有无数支持嘉靖的人一路高升(严嵩的同乡桂萼)。

由于严嵩和桂萼的关系属实不错,于是桂萼将严嵩调入京城,担任国子监祭酒(从四品),这样严嵩从一个翰林小官一下子连升三级,直接成为了四品大员。这次事件让严嵩懂得了溜须拍马对于升官的重要性,

至此严嵩开始左右逢源,他依附于内阁首辅夏言(同乡),一路高升,从礼部右侍郎升任到礼部尚书(正二品),如内阁。由于当时的嘉靖皇帝仍执着于议礼,所以对礼部十分重视,与严嵩整日讨论礼部之事,严嵩也逐渐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成为了嘉靖帝的肱...

查看更多
4 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真实世人所说的是个奸臣吗
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严嵩
明朝

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严嵩,字惟中,号勉庵,生于宪宗成化十六年,卒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明代弘治十八年中二甲进士。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成为明朝内阁首辅。《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是世人皆知的权臣,专权20多年,是明代少数几位在位时间如此之长的内阁首辅。后被明世宗下诏罢职,儿子被捕入狱,家产被抄,隆庆一年逝世,享年87岁。

这位被《明史》专门列出指为奸臣的严嵩,这位在多部史籍上留下“窃弄威柄”、“残害忠良”、“贪污受贿”、“昏庸无能、废弛边防”等字眼的人,真的就是一个奸臣吗?一位指责这位宰相是奸臣,指责这位首辅专擅国事,媚上弄权,其实是不正确的。到底是奸臣造就了昏君,还是昏君造就了奸臣,还有两说。

我们考究史实,便可以发现,在严嵩这个人身上还是存在许多不得已之处的。一方面他并不是一意媚上,严嵩得罪世宗之处也不少;另一方面,他对政事颇多议论,特别是对正德年间的政治有所批评。《钤山堂集》卷三六《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恭肃周公墓表》中严嵩提到“正德间,天下所疾苦莫如逆竖妖僧”。由此可见,他对政事还是有所作为的。并不是,明史评价的只知讨好君上,专擅国事。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严嵩对国计民生的贡献还是很大的。嘉靖七年,位居礼部右侍郎的严嵩,面对河南灾情,上达两封奏疏。一封称“所在旱荒,尽食麻叶、树皮,饥殍载路。市易饼饵则为人所攫取,子女鬻卖得钱不及一饱,孩稚至弃野中而去。闻洛阳、陕州、灵宝诸处尤甚,人相残食,旬日之内报冻死二千余人”实话实说的将灾情的严重,暴力而直观的摆在明世宗的面前。另一份奏疏却与此封,恰恰相反,上面多为称“白石产枣阳,有群鹳集绕之祥”,“碑物入江汉,有河水骤长之异。”写立碑的祥瑞。两封奏疏,上面所写的正好相反,一说灾情,一赞祥瑞。但明世宗就吃这一套,对灾情那封,他作出停止征税的朱批。对后一封,则对严嵩大加赞赏。由此可见,严嵩虽然有刻意讨好皇帝,但也为百姓做了实事。

也许这就是严嵩的为官之道,虽然摄于皇权之威,与群臣一样讨好皇上,甚至还代他施政。但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还是不能忽略的。面对国弊民穷、内忧外患不断的困局,严嵩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关心民瘼,兴利除弊,反对大兴土木,节约民财。

严嵩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带有色彩的人。他很会适应环境,见一意直谏对统治者根本毫无用处,甚至会得到罢官受死的结果。便很快的改变了自己的为官之道,一方面,可以讨好上位者,得到君主的信赖。另一方面,利用手中的实权,拐着弯的想方设法为国为民。他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我们不能否定,但他的功绩,我们更不能抹杀。看一个人,还是应该带有两面性的。在严嵩为政期间,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明代官僚士大夫中比较有作为的一个。

被罢官免职的严嵩,晚年过的十分凄凉。只在祖坟旁搭一茅屋,寄食其中,甚至有时候还要外出乞讨。...

查看更多
5 明朝的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被定为奸臣之列呢
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严嵩
明朝

明朝的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

现在,影视剧、小说,只要一出现严嵩,必是白脸奸臣的形象。

正史里也把严嵩列入奸臣的行列。

严嵩是明朝中期人,中进士、点翰林,嘉靖皇帝中后期做内阁首相长达近二十年。这个人很有学问,书法、诗词在当时是相当有名气的;他礼贤下士,为人和蔼;在淫风甚盛的时代,他没有纳妾,与原配欧阳氏感情甚笃,白头偕老,生活作风很正派。

这样的人,很难和奸臣联系到一起。

但是,历朝历代非要定性几个奸臣不可,这是规律。至于为什么如此,不展开了。

既然必须定几个奸臣,像严嵩这样的,就跑不了了。

严嵩被定为奸臣,大体有这么几点:

其一,逢迎。严嵩担任大明独资公司总经理后,花相当多的功夫,去揣摩董事长的意图,在老板面前一味柔顺、逢迎。

要知道,在儒家的意识形态里,是反对对上司一味柔顺的。尤其是领导如果有毛病,就应该直言不讳提出来,不能逢迎,即所谓“逢君之恶其罪大”。

因此,大家对严嵩就比较反感。做领导的哈巴狗,还配做堂堂宰辅吗?

也就是说,严嵩的最大问题是一味拍领导马屁,歌功颂德。这样的干部在当时的官场被称为“佞臣”。

拍马屁、歌功颂德,必然报喜不报忧,这就有蒙蔽领导的问题了。

为什么拍领导怕屁、为什么蒙蔽领导?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官位。

其二,贪腐。严嵩收受贿赂,带坏了官场风气。

其三,放纵子弟、身边工作人员。严嵩的独生子严世蕃,很狂,也很贪,是个坑爹的主儿!严嵩的管家严年也很招摇,常常插手官场上的事。

其四,打击、陷害对他提出批评的干部。

大家对严嵩有看法,站出来公开攻击、弹劾严嵩父子的干部很多。

柔顺、和蔼的ceo严嵩和刚强、暴戾的朱董,在性格上具有互补性,可谓珠联璧合。朱董觉得这个ceo用起来很顺手,谁攻击严嵩,朱董就认为是与他这个老板过不去,给予严厉处罚;而严嵩不仅不去为他们说情,还会借机陷害,其中杨继盛、沈炼二人还因此丢了性命。

不过,严嵩在很大程度上,是吃了嘉靖皇帝的挂落。

嘉靖皇帝崇道,追求长生不老,神神叨叨,躲在西苑也就是现在的中南海斋醮,二十多年不上朝,还特别暴戾,以刑立威。可是,他是皇帝,按照传统观念皇帝不承担责任,有问题宰相承担,严嵩就不得不为嘉靖皇帝背黑锅了。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官修明史中嘉靖朝的内阁首席大臣的传记,基本上借用的是文坛领袖王世贞的版本,而王世贞因为其父被嘉靖皇帝斩首,把血债记在严嵩的账上, 对严嵩恨之入骨,所以极力丑化严嵩,把严嵩父子作为奸臣描绘了一番。

查看更多
6 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严嵩,从这些事情看怎么也不像奸臣
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严嵩
明朝

严嵩为何被称为青词宰相

在历史上,后人一直都把严嵩作为少数几个贪官奸臣来对待,而且很荣幸,严嵩还是《明史》中的六大奸臣之一。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严嵩的形象都是只会阳奉阴违,心狠毒辣之辈。那么,历史上的严嵩是不是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那样哪,我们就来好好探讨一下。

明朝历史上出了很多奇葩的皇帝,嘉靖虽然不是那么奇葩,却也好不到那里去,而严嵩就是嘉靖时期的宰相。

嘉靖这位皇帝性情喜怒无常,让人有些捉摸不透,尤其是他自从十六岁起,对于道教极度的崇拜,对于从唐代流传下来,用在道教上面的青词很是喜欢。

青词,是源于唐代的一种文体,后期被道教借用,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道教经书手抄本就沿用的是青词这种文体格式。

为了讨好嘉靖,严嵩的心思几乎都用在了如何写好青词,就连在庚戌之变时,敌军都打到了北京城,属下劝他赶快离开,他还责骂属下,说自己正在揣摩青词,别来打搅他。从六十岁左右起,他就研究青词,一直到死,被后世之人称为"青词宰相"。

在嘉靖皇帝喜怒无常的性情下,严嵩这么做,无非是想要保住自己,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虽有些拍马迎奉的意思。

严嵩的功绩

明代中叶,严格来说,严嵩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士大夫了,他没有办法改变嘉靖的信仰,却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为了即将风雨飘摇的国家着想,他坚持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当时的嘉靖皇帝,对道教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到处建造道观,肆意挥霍国家钱财,让本来就空虚的国库更加雪上加霜。严嵩做为宰相,做为朝廷首辅之臣,他不能看着国家就这么完蛋了,为此,他大量缩减宫廷不必要的开支,想尽办法让国库达到收支平衡,减轻老百姓纳税的负担。军饷是稳住军队的关键,严嵩积极的筹措军饷,保证军队的稳定。

在大力提倡节约的前提下,严嵩还在开源节流上下了很多心思,嘉靖肆意浪费,导致财政危机,于是他下令对各地盐税,矿税加重征收,并且派了更多太监下去办差。

严嵩觉得皇帝这做法太过分,连忙召集朝廷各部门官员商议,然后上书给嘉靖,建议他停止加重对盐税,矿税的征收。

嘉靖拒绝严嵩以及各部门的上书,他只有亲自去见嘉靖,向他阐明了采矿的诸多弊端,以及加重税赋的不良后果,嘉靖觉得严嵩说的有道理,于是就停止了征收赋税,这一做法,让嘉靖时期的盐业商人,矿业商人避免了矿监税使之祸,也算是为天下黎民百姓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河南等地黄河决堤,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各地灾民不计其数,为了活命,随时都会出现暴动,造反的事情,严嵩把这事汇报给嘉靖,嘉靖只或者他道教的事情,让严嵩自己看着办。

严嵩没办法,只有亲力亲为,亲自在一线指挥救灾。等到灾情过后,他很重视灾后的安置和重建工作,同时盯着工部,对灾区重建援助。

灾情过后,面对物价飞涨,严嵩还下令打击不法商人,打击囤积居奇,让政府部门准备了大量的平价大米卖给平民。沿海地区,大量的倭寇经常骚扰,严嵩采取了防御为主,乘机反攻的策略,启用了一大批将领,其中就包...

查看更多
7 秦王子婴在位几十天除去奸臣赵高,后来却被这个人杀死
子婴怎么死的
秦王子婴

子婴(?-前206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都说秦朝是二世而亡,可实际上,秦朝却有三位皇帝,第一位是众所周知的秦始皇,第二位是秦二世胡亥,第三位就是在为仅46天的秦王子婴。造成秦朝灭亡的,除了那些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因素以外,罪魁祸首便是大奸臣赵高了。赵高是秦始皇最为宠信的臣子之一,除了赵高,就只有李斯以及蒙氏兄弟能得到这样的信任。

但是,就在秦始皇沙丘病逝以后,赵高却联合李斯,假诏杀掉了公子扶苏和蒙氏兄弟,将秦二世胡亥立为皇帝。胡亥继位以后,对赵高言听计从。赵高和李斯都是拥立胡亥继位的大功臣,为了独揽大权,赵高怂恿胡亥除掉了李斯,还怂恿胡亥杀掉了所有的兄弟姊妹!在这之后,赵高便开始了他权倾朝野的政治时光。秦二世不理朝政,万事皆听从赵高的话,赵高独揽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了试探朝中大臣,赵高还专门上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好戏,他命人牵来一头鹿,却对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秦二世笑着说赵高把鹿看错成了马,赵高却让秦二世问朝中大臣,看看大家是怎么想法。秦二世就问大臣们,这到底是鹿还是马,结果一半的大臣说是鹿,一半的大臣说是马。赵高通过这种方式看出了哪些人不肯顺从他,哪些人愿意顺从他,接着就一一除掉那些不顺从的大臣,清洗朝堂。

最后,还派女婿咸阳令阎乐逼杀了秦二世。秦二世死后,赵高本打算直接篡位,但是只有极少数大臣支持他,不得已之下,赵高只好立子婴为帝。赵高为了当皇帝铺垫了这么久,虽然最后没成功,但他却留了一手,声称六国故地相继起事,秦已失去对整个华夏大地的控制权,子婴不可再称皇帝,而应该像以前一样称王。

所以,皇帝子婴就降为了秦王子婴。紧接着,赵高就让子婴斋戒五天,然后按照惯例去宗庙参拜祖先,接受传国玺继位。子婴表面无比顺从赵高,但他却深知赵高不除,秦危矣,他危矣,便在斋戒五天之后,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宦官韩谈商量除掉赵高的办法。子婴说:“赵高想在宗庙趁机杀掉我,我装病不去,赵高必定亲自来请,赵高来后,你们就杀死他。”

之后,子婴称病,赵高果然亲自来查看,韩谈便趁机刺死赵高。赵高死后,子婴诛灭赵高三族,在咸阳城内示众,权倾朝野的一大奸臣赵高仅在短短五天时间里就被“傀儡皇帝”子婴给灭掉了,子婴不愧是秦始皇的后人啊!可惜,子婴在位46天以后,就被项羽杀死了。


查看更多
8 秦二世胡亥做了三年的皇帝,失去利用价值后被奸臣逼死
秦二世胡亥
胡亥怎么死的

秦始皇戎马一生加上秦代历代祖辈的打拼终于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国家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王朝。不过,秦朝并没有按照秦始皇所预计的那样传千代万代,而是到了第二代就已经被其他王朝所取代了。不过这应该也是出乎秦始皇意料的吧,毕竟他心目中最佳的继位人选是公子扶苏,不过却被奸臣赵高谋害然后让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了,说起胡亥,虽然说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但终究也是个可怜人罢了。

公子胡亥

胡亥是秦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秦始皇的第18个儿子也是公子扶苏的弟弟。其实按照正常来讲,他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因为在秦代时讲究立嫡立长。虽然说胡亥也是嫡出但他毕竟是幼子。不过,这一切却被奸臣赵高所破坏了,胡亥也是自小就由赵高指导的所以说,人格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赵高的缺陷。胡亥为了登上皇位,也是在秦始皇死后杀害了兄弟姐妹多达20人,而且还联合赵高逼死了公子扶苏。

登上皇位

其实历史上对于赵高这个人评价是极为两极化的,不得不否认赵高的确才能出众所以才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而在秦始皇在位期间,赵高的确像秦始皇所想象的那样,没有野心,忠心耿耿,不过从历史发展来看,赵高是一个极具野心的人。他能够揣度秦始皇的心理并且让秦始皇对自己放下戒心,曾经秦始皇为了他可以忽略秦国的律法,可以看出赵高是多么得秦始皇的欢心。但他在秦始皇死后就露出了马脚,他不喜欢正气凛然的公子扶苏继承皇位。而在他的教导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也变得野心勃勃起来在赵高的指导下谋得皇位,赵高假传懿旨,赐死了公子扶苏后小儿子胡亥继承皇位就有了合理性。所以说胡亥就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二世,也是一位亡国之君。

胡亥之死

胡亥虽然说是秦国的皇帝但其实对秦国并没有掌控权,在他继位之后,国家权力全部落入了赵高的手里。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也发生在这个时期,但赵高可能就是个生性暴虐的人。他并不满足于现在的地位权利,也不满足于秦国现在的状况。虽然说秦二世无能懦弱,对于赵高来讲也算是唯命是从。但可能这并不是他想要的,所以说他又设计杀死了秦二世胡亥,这个时期秦朝的统治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崩溃了,各地起义四起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这个时期。秦二世胡亥在24岁时被赵高的心腹逼死在了望夷宫。

总的来说胡亥是一位昏君,也是一位大肆屠杀兄弟姐妹以及忠诚的残暴君主,它到了后期完全就是赵高用来统治国家的工具,并且在没用时就被赵高抛弃。而胡亥仅仅只做了三年皇帝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实现他父亲秦始皇的千秋大业,他和他的父亲秦始皇也并没有留下任何的谥号以及封号,因为在秦代时禁止国家所有人议论皇族,他虽然罪无可恕但究其根底也是一个被赵高利用的可怜人。

查看更多
9 为什么说“千古奸臣”是给予“太监”赵高的最好评价?
赵高是太监吗
赵高是谁

赵高这个人物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沙丘政变”、“指鹿为马”、“望夷宮政变”等等大事件,给人的感觉就是赵高这个太监歹毒、凶残、心机很重。

赵高的出现,的确加速了秦王朝的崩塌。但唯独一点,很多历史学家们也都纷纷考证,赵高不是太监,而是文武全才!何以得出这个观点?

首先,赵高在秦始皇在位之时,担任的职务是什么?中车府令!由此可见,赵高的骑术在秦国绝对是顶级的。而且,赵高的书法仅次于秦相李斯,文采也是斐然,更精通律法,且正是靠这些技艺和他圆滑的为人出事,才能让原本布衣的他平步青云,到达秦国政权的最顶点。始皇帝甚至派赵高去做二皇子胡亥的老师。试想,始皇帝嬴政是何等聪明之人,纵然胡亥再不中用,好歹也是皇子,给他选的老师,肯定在秦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而赵高能够胜任此一职位,也是佐证赵高文武全才的缩影。

但为什么大家都说赵高是太监呢?原因其实有两点:第一,史书上记载赵高是宦臣;第二,是赵高兄弟生于隐宫。

明朝末年,宦官专政,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所以后世记载史书者,对宦官绝对是深恶痛绝,而明清时期的宦官的确指的是太监。可秦朝与明清时期不同,秦朝的宦臣指的并非太监,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再者,赵高有是亲女儿和女婿的,他的女婿和弟弟赵成都参加过谋杀秦二世胡亥的望夷宮政变,所以,赵高不可能是太监。

另外,根据《史记·蒙恬列传》里记载,赵高兄弟生于隐宫。在秦朝的等级身分规定中,在隐官劳动生活的人,其身分也叫隐官,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刑满释放人员,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帝国法律注重公正,隐官虽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却不受限制,隐官子女的身分也同于普通庶民。赵高的父亲,大概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通晓法律,精于书法,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赵高兄弟。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成了帝国的国策。赵高成年以后能够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都与父亲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

所以,赵高不是太监,而是文武全才。可即使如此,也掩盖不了他在始皇帝死后弄权专政,让辛苦建立的秦王朝在短短数十年内崩塌殆尽。其迫害公子扶苏,大将蒙恬,丞相李斯,杀死二世胡亥,排挤大将章邯等事迹,皆是没有争议的事实。“千古奸臣”,正是历史给予赵高的最终评价!


查看更多
10 历史上的赵高是一代奸臣,他的身份是太监吗?
赵高是太监吗
赵高是谁

赵高一提到,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那个“指鹿为马”,“沙丘政变”的宦官,给人留下了一个歹毒,凶残的形象,不可否认的是,赵高的出现加速了秦王朝的崩塌,但是赵高到底是不是一个太监呢?很多史学家对此产生了质疑,他们纷纷考证,赵高是一个文武全才,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呢?

第一,赵高在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担任了“中车府令”,这个官职在当时是管理皇上车舆和玺印的,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兼司机,由此可见,赵高的骑术在大秦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且赵高的书法仅次于丞相李斯,更加精通于律法。他正是靠这些技艺和他的圆滑行事风格,让他从一布衣走向了权倾朝野的道路。秦始皇更是派他作为秦二世的老师,秦始皇选的老师肯定是帝国数一数二的人物,这也是证明赵高是文武全才的佐证。

那么大家为什么都认为赵高是太监呢?第一史书中记载赵高是宦臣,第二赵高生于隐宫。

但是根据最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中“宦”的意思是在宫廷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就是相当于亲近侍卫和太监是两码事,当时的“阉人”定义很清楚就是他家熟悉的太监。此外赵高兄弟生于隐宫,似乎也在说赵高是一个太监,隐宫一词大家可能不熟悉,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人士,借题发挥故意将隐宫的宫解释为宫刑,一直流传到唐代,赵高是太监渐渐的在人们心中慢慢固化了。但是还是在张家山汉墓中,隐宫的意思就是城古代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和宫刑没有关系。

即使赵高不是太监,但是也掩盖不了他在始皇帝死后的,专政迫害扶苏,蒙恬,李斯等等帝国的人才。最没有争议的是赵高是一代奸臣。

历史上的赵高一直被认为是个太监,事实上赵高并不是一个宦官。《史记 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误解为宦官的重要原因。然而,研究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就会知道,"宦”其实就是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的人,相当于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其实就是登记出入宫门的小册子。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太监的含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非常清楚。赵高是皇帝的亲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势的宦阉。

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并非太监),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王政三十七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中病倒。秦始皇感觉自己大限将到,他想立长子扶苏,于是招来赵高,但赵高想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二世胡亥为帝,他假意允诺了嬴政,暗中扣了遗诏。最后与丞相李斯密谋,拟定了假召书,立了胡亥为帝,又设计令扶苏自裁!赵高开始了真正的翻云覆雨,只手遮天!先拿蒙氏兄弟开刀,又密谋杀掉了胡亥的十二个兄弟,将十名公主碾死于杜邮。又杀掉了不少直言进谏的大臣。随着权利的不断扩大,赵高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又看上了丞相之位,设计杀害了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几乎成了太上皇,就有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指鹿为马的典故。

当陈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