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张仪是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那么,你知道张仪是怎么死的吗?
战国乱世,每天都在上演着各派势力暗中角力的戏码,张仪却始终保持着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显得十分个性。历史上对张仪的记载大多是表现他作为宰相的成就,描绘出一个能言善辩的谋臣形象。到了电视剧里,张仪则更加“接地气儿”,一场面见秦王的演说,赵立新演绎得颇有“话事人”的气势,机智不失风度。
史书中没有交集的两人,在《芈月传》里却有超过一半的故事是发生在这两人之间。赵立新介绍说,芈月不仅对张仪有救命之恩,在事业上也起到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芈月曾多次帮助张仪化解危难,于是两人不知不觉就建立起不掺杂任何利益的友谊,更有惺惺相惜之情。从而,张仪多次在芈月人生中出现危机的时候伸出援手,帮她渡过难关,为其指出道路与方向,算得上是生死之交。
女汉子与谋士建立起了友谊,这在今天看来都不太可能,不分君臣上下,也没有利益纠葛,倒更像是蓝颜知己。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张仪被赋予了一个浪漫的结尾。“芈月被迫离开秦国,张仪送了她一程,然后就消失了。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与“纵横家张仪是怎么死的?张仪出逃魏国后遭遇了什么”相关的文章
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魏惠王综合说起来不算是昏君,严格的说,他早期是严明的强君,晚年开始走下坡路,成为一个庸君,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认定魏惠王是昏君。
魏惠王早期励精图治,勤于理政,再加上有公叔痤为相、庞涓为将,在夺位之战后很快恢复了国内的秩序,妥善解决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重创秦军,打的秦军节节败退,迫使秦孝公迁都;在赵、秦、齐、楚四国合攻之下也能精妙安排,取得胜利;迁都大梁,发展生产,修建防御工事,使得大梁成为当时诸侯各国中都城最繁华的城市。他在列国之中率先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成为中原霸主,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局面。
到魏惠王统治晚期,由于错误安排,导致庞涓被俘,不忍受辱自杀而亡。之后在秦、齐的夹攻之下不断惨败,对外,魏惠王忽纵忽横,军事上树敌太多,魏国国力日益衰弱。魏惠王刚愎自用,外宽内窄,好形式主义。魏国因重视人才而兴,也因错失人才而败。孙膑乃兵圣之后,本来是留在魏国做将军的,却只因魏惠王听取庞涓一人之言落得残疾,逃到齐国;商鞅是被公叔痤推荐过来的,他不重用也不忌惮,成就了后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国强兵;张仪足智多谋,搅得列国不得安宁,这样的人才也被魏惠王拱手让人。不禁让人想起魏惠王于齐威王会田于郊说的那段话,岂不知,他也曾拥有世上无价之宝。
不管他是早期贤明的君主,还是晚期昏庸的魏王,既不能否定他的功绩,也不能忽略他的错误。
魏惠王死后谁继位
魏惠王,汉族,魏氏,名瑩。公元前369年继位,适逢魏国最鼎盛时期。早起勤于政治,将魏国实力推向顶峰,诸侯国内率先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后期由于自身性格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决策失误导致魏国人才缺失,在后期的战役中节节败退,慢慢走向衰弱。
魏惠王于公元前319年逝世,享年长达82岁,很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长寿的人。
历史上魏惠王的太子有两位,一位是太子申,另外一位便是后来的魏襄王了。在公元前341年,魏国以太子申为上将,攻打韩国,韩国求救齐国,齐国应允救援,帮助韩国竭力攻打魏国,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的方法,率军直攻魏国都城大梁,诱使魏国不得不班师回朝,以解韩国之困。最后魏国大败,庞涓知道败局以定,不甘被俘受辱,遂愤愧自杀。太子申被俘,殒命惨死,身首异处。
魏惠王死后,其子魏襄王继位,姬姓,魏氏,名嗣。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秦国第四代国君。在魏、韩、赵、楚、燕五国联合攻秦时,不克而返。魏襄王在位期间善用合纵连横之术,与秦国联合攻打过韩国、也与秦、韩、齐三国联合大败楚军,但不管他如何费心筹划,也只能保全魏国在那个诸侯割据的时代中还残留一席之地,曾经那个在中原称霸,各诸侯国望其项背的大梁国再也不复存在。公元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魏惠王为何会有惭色
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约着一起山中打猎,魏惠王有心炫耀,便问齐威王有何宝物,齐王心里怎会不知惠王是何意图,便回到:“没有”。魏惠王心里得意极了,嘴里还继续...
查看更多与“魏惠王是不是昏君?早期的他可是一位贤明的君主”相关的文章
魏惠王,姓姬,魏氏,名罃(yīng),出生于公元前400年,魏武侯的儿子,魏文侯的孙子,公元前369年即位,魏国第三代国君。
魏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国也陷入了混乱之中。魏罃在和魏缓争夺君位的斗争中胜出,公元前369年,赵成侯和韩懿侯亲自率领两国的大军攻打魏国,一举攻克魏国的城邑葵,又紧接着向西进攻魏国都城安邑。魏罃亲自督战,派出大军在浊泽迎战,由于韩赵两国士气正盛,大败魏军,随后安邑就被联军包围。魏罃心急如焚,却没有好的应对之策,只好静观其变。
此时赵成侯和韩懿侯意见产生了分歧,赵成侯想一举拿下安邑,杀了魏罃,让魏缓即位为君,然后再让魏缓割地求和。韩懿侯却说:“如果杀了魏罃,人们必定会说我们的行为残暴嗜血,如果让他们割地求和,人们又会说我们太贪婪。我们不如把魏国分成两个国家,这样魏国实力大大削弱,对我们就没有任何威胁了。”双方意见达不成一致,韩懿侯气急败坏,带着部队独自撤退回家了。赵成侯于是就联合魏缓,准备先灭了魏罃,再反过来卸磨杀驴灭了魏缓,自己独占魏国。可惜的是,赵成侯和魏缓的联军被魏罃、公孙痤大败。
即位后的魏惠王,并没有血雨腥风的屠杀以前的反对者,只是处理了几个跟魏缓关系密切的人,其余的大臣们照常使用,魏国很快稳定下来。公元前368年,相国王错逃到了韩国,于是魏惠王就任命公孙痤为相,同时魏惠王又提拔了一批青年将领庞涓、龙贾、公子昂。公元前362年,公孙痤在浍北大败韩赵联军,俘获了赵将乐祚。紧接着公孙痤又向魏惠王说:“现在韩赵嚣张的气焰已经被我们打压下去了,而西边的秦国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三十年间,我们和秦国打了六十四仗,夺取了秦国五百多里的土地,现在秦国还是跃跃欲试想要进入中原,二年前的石门一战,我们魏军死了六万人,这个仇我们必须要报。”于是魏惠王命公孙痤率兵征讨秦国,结果,魏军在少梁被秦军击败,公孙痤做了俘虏,秦献公也身负重伤,于公元前362年去世。
公元前361年,公孙痤在弥留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可惜魏惠王不听,商鞅转而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重用,实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8年,魏惠王命龙贾修筑长城用来抵御秦国,六年后又进一步扩建,魏惠王此时对内休养生息,对外以防御为主,很快国力得到恢复,韩、鲁、宋、卫的君主相继去朝见魏惠王,魏惠王已然成为当时的首领了。
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救援,齐将孙膑采取避实就虚“围魏救赵”的战术,大败魏军,活捉庞涓。公元前352年,齐、卫、宋三国联军把魏军包围在襄陵,同时秦国进攻魏国的河西之地夺取了少梁和安邑。最后襄陵之战魏军胜利,向西夺回了河西之地,但是魏国国力大损,只好和赵王讲和,将邯郸还给赵国并和赵结盟,从此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正式称王。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求援齐国,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大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公元...
查看更多与“魏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早期的他贤明,晚期的他心胸狭隘”相关的文章
魏惠王和齐闵王楚怀王的命运差不多。他们都把一个国家推向了顶峰,让自己的国家成为了最强的诸侯国。但也因为他们一系列不恰当的政策,导致他们的国家迅速的衰落下去了。最后霸业成了空。齐闵王下场最惨,身死于荒野,楚怀王最悲情,被秦国给囚禁了,最后客死他乡。魏惠王的结局要比齐闵王和楚怀王要好得多,但他的魏国却没有好很多。
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魏惠王继承的江山可比楚怀王齐闵王要好得多。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和父亲魏武侯将魏国发展成了天下第一强国,五十年中少有败绩,可以说是所向披靡。
魏惠王是一个想做事,有责任心的帝王,他也为魏国的大业做了许多事情。魏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实力已经深入到中原腹地,中原可比三晋之地要肥沃富饶的多。魏惠王果断的将国都迁到了位于中原的大梁。魏国的大梁城高大宏伟,城墙达四十余里,里面生活着三十多万人。大梁之外,魏国还开垦了三百里粮田。魏惠王对老百姓的政策也是相当宽厚的。在残酷的战国,统治者要将一切人力物力用到最有用的地方去,可以说,什么都已经被安排好了。老百姓的命都是国家了,那山川河流自然都是国家的。魏惠王却不一样,将新开垦的土地大多都分给了老百姓,还明确魏国的山川河流里的所有财富都是老百姓的,而不是国家的了。在魏惠王一系列政策下,魏国的人口迅速繁衍,物产陡增,魏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可以从他的谥号“惠”看出,老百姓是非常怀念他的,对他是非常感恩的。
魏惠王登基之初,就将试图分裂魏国的赵国和韩国给收拾了,还将赵国向外的触角邯郸给占领了。向西又一次打败了秦国,让秦国不敢出关半步,迁都大梁后,齐国不敢西进,楚国不敢北山,更是将江淮一带的诸侯紧紧的握在手中。而后,魏惠王正式称王,他是第一敢称王的中原诸侯。魏惠王称王后,在逢泽召集天下诸侯会盟。就连赵国和秦国这样的大国都参加了,还有宋卫鲁这样的较大诸侯国也参加了。他们承认了魏惠王的王位,之后这些诸侯的国君再由魏惠王带领去朝见周天子。逢泽之会是中原诸侯第一次承认其它诸侯的王位,标准着魏国在诸侯中的威望达到了过去霸主们没有的高度。
逢泽之会后,魏国的好运也似乎到头了。魏惠王面对的敌人比他父辈面对的敌人都要强悍的多。南有楚威王,东有齐威王,西有秦孝公,这些都是百年难有的雄主,他们的国家也变的非常的强大了。魏国先是在桂陵之战败给了齐国,魏国霸主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之后又和秦国展开了十余年的秦魏之战,最后是魏国丧失了之前两代人夺取秦国的七百年河西之地。在南面又被楚国打败,魏国在淮泗地区的影响力被楚国给剥夺了,到割让了几座城池到楚国,魏国南下的道路就此堵住了。在东边的马陵又一次败给了齐国,并且丧失了魏国最强大的军队魏武卒,让魏国的霸业成了空。
魏国经过一系列打击之后,已经成了一个普通诸侯国,实力远在齐秦楚三家之下。但魏国的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特别是强大的秦国几乎每年都会奴役魏国,直到魏国灭亡。
查看更多与“魏惠王是不是昏君?他领导的魏国最后还是被奴役了起来”相关的文章
魏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魏惠王魏罃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的位置上跌了下来,国势急转直下,后期只能苟延残喘了,这与他的性格、能力、用人观有很大的关系。
在混乱中上位
魏惠王的父亲魏武侯,去世的有点儿仓促,没有指定继承人,为了争夺宝座,魏罃和公子缓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引来了韩、赵两个大国的觊觎,魏国差点儿亡国。
魏国内斗,国势动荡,韩魏两国看到了摆脱恶邻的机会,于是发兵攻魏,在打败魏国大军后,进一步围攻了国都安邑,魏国君臣坐以待毙,毫无办法。
天佑魏国,这时候韩赵两国发生了矛盾:赵国主张杀了魏罃,立公子缓为国君,在魏国身上割肥肉;韩国主张不杀魏罃,将魏国一分为二,这样的话以后就构不成威胁了。
不管用哪个策略,魏罃都会倒大霉,这时候倔强的韩王帮了他一个大忙:赵国不同意韩国的做法,韩王很不爽,连夜将大军撤了回去;赵国一看独木难支,也撤军了。
捡了一条命的魏罃,在宰相公叔痤的支持下,趁机做掉了对手公子缓,登上了帝国宝座。
迫于形势,向东扩张
缓过劲儿来的魏罃,就开始对付韩赵这两个不够意思的兄弟了,韩赵不经打,很快就低头了。
魏国在修理这两个小弟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很不安分,都在偷偷地扩大地盘,发展实力,放任他们这样发展下去,魏国的霸主地位很快就会岌岌可危,思前想后,魏瑩做了这辈子最大的一件错事:迁都,将魏国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
迁都的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了:秦国来了一次精准的打击,直接攻下了安邑,虽说后来魏国又收了回来,但已经无力遏制秦国东进的步伐了。
魏国迁都后,又犯了一个错误:魏惠王集团讨论来讨论去,觉得要想征服天下,就必须先征服自己的两个小弟。于是发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齐国发兵大梁,魏军大将庞涓回军救援,在桂陵遭到齐军埋伏,大败;几年后,包围韩国都城新郑,齐国旧计重施,在马陵再次打垮魏军,这一次魏国损失惨重,精锐尽失。
魏国战略向东迁移,体现了魏惠王的勃勃雄心,只可惜他志大才疏,能力撑不起野心,最后搞砸了。
志大才疏,错失人才
魏国霸业失败,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缺乏优秀人才的辅佐;魏国本身不缺人才,关键在于不会用人,还将商鞅、张仪这样的大才送到了敌国那里。
客观地说,这个问题不能有魏惠王一个人来背锅,在他的祖父魏文侯后期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在他的父亲手里继续发展,到魏瑩自己执政时,这个问题已经很突出了。
魏文侯初期,礼贤下士,招揽了很多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人才,比方说李悝、乐羊、吴起、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前面四个具有浓厚的法家背景,后面几个是儒家代表人物。魏文侯重用法家人物做实事,利用儒家人物来引进更多人才,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刻意压制法家人才的嫌疑。
特别是吴起,论文化修养,丝毫不比子夏差,他讲解《春秋》自成一派,对治理国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论军事才能,更是无人能比;论政务能力,也有很出色的表现。可是这样的人才,就是当不了相国,对于立志要拜将入相的吴起来说,无疑是十分郁闷的。当...
查看更多与“魏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魏国就毁在他这样的人手上”相关的文章
作为战国首霸的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惠王继位之初便面临了国家存亡的考验,他父亲魏武侯死后,魏惠王魏罃和公子缓为了争夺魏国君主之位互不相让,导致魏国一度陷入内乱。如果只是内乱倒没什么,关键是魏国不仅有内患还有外忧。赵韩两国同时出兵组成联军干涉魏国内政,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叫公孙颀。他是魏国的大夫,是公子缓的支持者,为了帮助势单力孤的公子缓,他从宋国进入赵国,又从赵国辗转到达韩国。他对韩懿候说:“魏武侯去世时未立太子,如今魏国两公子在争夺君位,您是否已经听说过这个消息了?现在魏罃得到公叔痤的支持,占据了上党地区,等于已经拥有了半个国家。公子缓已经逃到了赵国寻求庇护,如果您现在帮助公子缓除掉魏罃,一定能够破魏,不应该失掉这个机会。”韩懿侯认为公孙颀说的有道理,便和赵成侯联合起来,组成联军去攻打魏国。双方的部队在浊泽交战,魏国吃了大败仗,都城安邑也被包围起来。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颀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罃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史记·魏世家》
要知道这个时候魏国是拥有魏武卒的,只不过魏武卒的创立者吴起已经被公叔痤排挤到楚国去了。曾经创造了以五万打败秦国五十万部队奇迹的魏武卒,在这次面对赵韩联军的战斗中跌落了神坛,论魏军之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魏军当时缺少优秀的统帅,第二是由于国内有内乱,导致军心不稳。
魏国国都安邑被包围,魏惠王深陷绝境,稍有不慎,他就可能成为亡国之君,大魏经文武二侯辛辛苦苦打下了的基业,可能就会毁在他的手里。
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彊於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史记·魏世家》
但这个时候,赵韩联军内部产生了分歧,赵成侯对韩懿侯说:“除掉魏国国君魏罃,改立公子缓,让他割地给我们,我们才退兵,这对我们都有好处。”韩懿侯说:“这不行,杀掉他们的国君,天下会说我们残暴,分割他的土地才退兵,人家一定会说我们贪婪。不如把魏国分成两部分,让他们两个人分而治之,魏国一分为二的话,以后不会比宋国和卫国更强大,我们就再也不必担心魏国会来危害我们了。”可是赵成侯执意不听,韩懿侯不高兴,当晚就率领韩国军队撤退。赵成侯知道赵军独自面对魏军没有胜算,于是也退兵了,魏惠王才得以幸免,魏国才没有遭到被分割的命运。
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史记·魏世家》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魏国没有被分裂的原因在于赵韩两家的谋划和目标不一致,如果听从任何一国的谋划,可能魏国都要被分裂。确实司马迁所说的是主要原因之一,但魏国...
查看更多与“魏惠王是不是昏君?其实他身上的昏庸无能并不是问题”相关的文章
魏惠王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的典故,不过通常都是不好的,比较有名的就有上学时学过的课文,《孟子见梁惠王》,留下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因为魏惠王迁都于大梁,所以也被成为梁惠王)
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叫魏罃(yīng),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在位时间在战国时期算很长的了,也经历了魏国的由盛而衰。
魏惠王继位时,魏国经历了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时魏国经过东征西讨,地盘已经相比开国时期增加了很多,但魏国地处中原,北是赵国,南是韩楚,西是秦国,东是齐国,真的是四战之地,所以对于魏国来说,外交很重要。
原来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团结三晋,带领两个小弟赵国和韩国东征西讨,但从魏武侯时期,三晋之间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关系已经没那么好了,但还可以维持。但到了魏惠王时期,三晋已经完全撕破了脸皮。
远交近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于国家来说都适用。而魏国从魏武侯时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国家战略目标,和秦国打,和楚国打,声势是打出来了,但也把邻国都得罪了。而到了魏惠王时期,这种短视就更加严重了。
魏国的势力虽然在战国初期是第一,但敌人太多,魏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交好其余国家,找准一个方向扩张,而秦国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秦国在魏武侯时期被吴起打败后,失去了河西之地,已经很衰弱了。
但可惜,魏惠王看不上秦国的边陲之地,他追求的是表面上的风光。在他看来,控制三晋,压服齐、楚,才是煌煌伟业。因此他作出了战略方向东移的选择,西守而东攻。甚至,他干脆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搬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天下的领袖。而且他还接受了商鞅的鼓动率先称王,要知道当时除了自称蛮夷的楚国和越国称王,其他几国的国君都是称公或者侯的。
而他战略方向的转移,自然和三晋其他两家赵国和韩国,以及东方的齐国产生了矛盾。
剩下的故事,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先是魏国和赵国发生战争,魏国大军包围赵国都城,却被齐国田忌和孙膑围魏救赵,孙膑的好基友庞涓在桂陵被设伏大败。
后来魏国又向韩国进攻。韩向齐求救,齐、魏军 大战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魏军大败,主帅庞涓身亡,太子申被俘。
此后的几次战争都以魏国的失败而告终,魏国已经衰落,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已经沦落到二流国家。此消彼长,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强盛起来,魏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
魏惠王是把一把好牌打了个稀巴烂,本来最有机会统一中国的魏国,却在他手上由盛而衰。
查看更多与“魏惠王是不是昏君?魏国是怎样在他手上由盛转衰的”相关的文章
魏国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因此魏国也称梁国,魏国继承了晋国的主体,魏国在战国有关的书籍中也被称为“晋国”。在《孟子》一书中也把魏惠王称作“梁惠王”。
魏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到魏惠王,大多数人映像中都是“庸主”的形象,他弃商鞅、张仪于秦,弃孙膑于齐,致使魏国霸业中途衰落,自己也落得狼狈不堪。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
在《孟子》书中描述的梁惠王其实梁惠王的下半生的事情,魏国穷兵黩武盛极而衰,梁惠王对自己的过往追悔莫及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然而梁惠王的前半生是极其辉煌的,天下的霸主就一个,那就是梁惠王魏瑩(yīng)。如果他只在位时间只有一半,那么他的成就将超越他的祖父和父亲。
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战国策.齐策》
魏惠王前期成就
魏惠王前期基本延续了魏武侯时期的争霸策略,对西部秦国采取守势,不主动招惹秦国,在中原实行扩张策略,并对黄河南岸新打下来的领土进行治理、兴修水利工程,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政治上维护了魏国霸权
①鲁卫宋韩来朝
魏惠王二年,魏国报复了前来干预魏惠王即位的韩国和赵国后,逐渐将魏国的重心转移至中原地区,并对中原南岸刚打下来来的领土进行开发,并着手营建大梁城。
魏国的兵锋主要指向泗上众诸侯,毕竟吞并小国比吞并大国要容易许多。魏国重心东移,严重影响了中原的格局,而且参与争霸的韩国、赵国、宋国纷纷被击败,各小国君主不得不依附于魏国,魏惠王十五年,鲁、卫、宋、韩君主亲自来大梁城朝拜魏惠王。
十五年,鲁、卫、宋、郑君来朝。——《史记.魏世家》
②逢泽之会
逢泽之会是魏惠王霸业的巅峰。公元前354年,魏国兵败桂陵,但是元气未损,并且魏国依靠雄厚的综合国力和魏武卒主力逐渐扭转了颓势,重整了霸业。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共召集了十二个诸侯国进行会盟,史称“逢泽之会”,除了已经归顺于魏国的小国之外,赵国、秦国也参与了会盟,会后十二诸侯国一同进洛邑朝见周天子。
魏惠王能召集十二个诸侯国展开会盟,虽然韩国、齐国等大国极力反对,但是也不敢发兵干预,而赵国、秦国自认为不如魏国也参加了会盟,这表明魏国霸业仍在,魏国还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经济上开放官家土地,兴修水利
大梁虽然距离黄河并不算远,但是在魏武侯从楚国手中夺取之前却是一片荒凉之地,大梁城也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而已。
魏惠王即位后,积极开发大梁,废除官家掌控的川泽地,发放给老百姓,又把黄河水引进水库,然后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使得魏国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军事上
①击退韩、赵入侵
魏武侯去世时为来得及留下遗嘱,所以魏国君位出现了争夺,公子瑩和公子缓争夺魏国国君之位,最终公子瑩击败了公子缓登上了魏国国君之位,但是还有外来势力对魏瑩的上位不满,企图干预魏国的内政?
韩、赵联军大兵压境,刚即位的...
查看更多与“魏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前期有哪些成就呢”相关的文章
春秋时期的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魏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但却不是强国。在如今普通人的眼里,秦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但在魏国的眼里,秦国根本就不足挂齿,根本不具有任何威胁。所以,秦献公的死讯传到魏惠王的耳朵里,他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魏惠王其实是个很幸运的君王,他上任的时候正值魏国处在鼎盛时期,本来他可以轻松地坐在宝座上当他的魏国国君。很不幸的是他轻视了秦国,也放走了一个关键的人物——商鞅。魏惠王,汉族,姬姓,魏氏,名罃。又称梁惠王,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任君主。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真的是个超级大国,没有诸侯国敢轻易招惹魏国。
魏国的强大,要得益于韩、赵、魏,三个国家互相联手的局面。赵国和韩国、魏国曾经是联盟,几个国家的国君世代交好,他们的祖先都共同辅佐晋文公称霸中原,后来又共同灭掉智瑶,三家分晋。三个国家虽然有时也会闹点小脾气,总体上来说三国的关系还不错,他们聚在一起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交换土地。通过这样互相交换,魏国在中原的土地连成了一整块。也就在悄无声息中奠定了魏国的中原霸主的地位。眼见着魏惠王在有生之年就能够称霸了,但是他却在任期间频频犯错,最后错失良机。
不急不慌、精明狡黠是魏惠王的特点,魏惠王出身帝王之家,贵族的纨绔子弟,从小胸无大志,又游手好闲。在他上任之前,魏国就已经很强大了,因此魏惠王没有什么动力,上任之后魏惠王也没有什么作为,他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能够礼遇贤才,偏偏又不重用。张仪、商鞅就是很好的例子。
张仪曾经来到魏国,求见魏惠王以纵横之术游说于他,张仪第一次见魏惠王的时候,穿了一身黑色的衣服,魏惠王瞧见了心里不高兴,对张仪的着装指指点点,说张仪不是秦人为何要穿黑色。张仪镇定回复,因为自己的家乡离秦国比较近,故而风俗接近。秦惠王的兄弟公子昂为难张仪,称秦魏两国是仇人,你穿黑色的衣服不是跟魏国对这干吗?张仪不置可否,只觉得这个公子昂滑稽得可笑,他淡定回答,如果秦人的习俗是吃肉,天下人岂不都只能吃菜,证明自己不是秦人?秦人喜欢着黑色的衣服,难道天下人都要穿白衣?魏惠王觉得张仪说的有道理,笑得乐不可支,留下了张仪却不重用他。
魏惠王基本留不住人才,张仪是这样,孙膑、商鞅也是这样。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商鞅身上,商鞅是个人才连魏国的老臣公孙痤在临死前都极力劝谏魏王要重用他,如果不能重用商鞅,就把他杀掉以绝后患。魏国不置可否,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掉他,后来商鞅就跑去了秦国变法。商鞅去到秦国的一百年后,秦国最后扫清了六国,统一华夏,这一切都离不开商鞅变法而使得国力日益强盛,商鞅是秦能够成就霸业的重要人物。再说孙膑,当时魏王还是很赏识孙膑的,总算是对一个贤才上心了,最后被不争气的将帅庞涓给挤兑走了,可见魏惠王敬贤用贤只是为了图个礼遇贤才的虚名。
英明的统治者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但是昏庸的统治者就一定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灾难。魏惠王虚荣、矫饰,又不爱听建议,让贤才失望地离开魏国,也把...
查看更多与“春秋时期的魏惠王是不是昏君?我们从这件事就能看的出”相关的文章
魏国是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的强大起因于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魏文侯重用人才,任用法家始祖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任用吴起创立魏武卒,魏国一时国富兵强,他团结三晋,西夺秦河西之地,南败楚于上洛,东伐齐入长城,北灭中山国。至魏武侯(前395年~前371年在位)时,魏国继续发展,虽三晋同盟关系破裂,但魏国仍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强国,败楚于大梁,取楚国大梁和鲁阳,大梁后来成为魏国都城;败赵于蔺(山西离石);魏武侯以援助燕国的名义伐齐,在打了长达八年的战争之后,魏国取得了对齐的胜利,伐齐至桑丘,东方领土得到极大扩张;吴起在离魏之前更是以五万魏武卒,战胜秦国五十万大军,使秦近三十年不敢东出,进入了长期的休养期。魏武侯十二年“魏觞诸侯于范台”,俨然一代霸主。
在魏惠王(前370年~前319年在位)时,魏国在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后,丧失霸主地位。魏国就此进入衰落期。由于这一败,人们认为魏惠王的统治一无是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魏国之败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魏惠王,魏惠王有错误,但不是一无是处。魏惠王曾经使魏国经济发展,疆域扩大,公元前344年的逢泽之会更是率先称王,成为霸主,十二诸侯朝见魏王,包括赵国和秦国。魏国之败在于魏国“四战之地”的地理环境和错误的用人政策。但魏惠王曾经是很有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
他迁都大梁,为魏国的霸业奠定经济基础。前361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逢忌,即逢泽,今河南商丘南,古睢水所积,春秋宋地,此时为魏国所占。薮,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魏惠王为了开发大梁周围的地区,发展经济、增长人口,放开了新占领的宋地的逢泽湖的国家垄断,让人民在这里进行生产活动,于是种植业、有渔业得到发展。逢泽离宋国商丘很近,魏国通过军事扩张,当时已占领现在河南商丘东的虞城县,加上商丘南的逢泽,魏对宋都商丘已形成包围。而宋国在古时商业发达,资料显示:“宋国经济发达,宋国人善于经商,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宋国商文化繁荣昌盛,首先表现在城市的发展。当时,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而宋国的农业也非常发达:“商丘常年粮食产量在120亿斤以上,被称为‘豫东粮仓’”。而现在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发逢泽,可以说魏国多了一个粮仓,也多了一个商业中心,魏国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前360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今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迹),又为大沟而引甫水。瑕阳(古邑名,战国魏邑,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人自秦道岷山(甘肃南四川北为岷江和嘉陵江大支流白龙江、涪江的发源地)青衣水来归。”甫田,即圃田,古泽薮,在今河南中牟县西。魏惠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又将圃田泽水引入淮河,这项水利工程成为魏国继引漳十二渠之...
查看更多与“魏惠王是不是昏君呢?没想到当时的他也是一方霸主”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