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鲁肃的性格特点

发布时间:2020-08-08
1 文弱书生鲁肃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鲁肃处理危机时怎么做的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忠厚、老实,近乎于傻,儒弱胆怯,手无缚鸡之力,一辈子似乎只忙了一件事——孙刘联盟,这是大多数世人眼中鲁肃的形象。这一忠厚老实的文弱书生形象,来源于尽人皆知的小说《三国演义》。可是历史上真实的鲁肃绝不是这样的。鲁肃原本有胆有识,英勇果敢,是豪杰,更是好汉。

鲁肃是文弱书生?非也,鲁肃原本是英雄

历史上,有人评价鲁肃是战略家,这一点也不假。对于天下之大势,鲁肃看得非常清楚,曾多次向孙权提出过富有远见的战略意见。

但今天我们重点谈谈鲁肃作为好汉的一面。

鲁肃绝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他也是武艺高强,胆气过人的英雄。甚至因为过于英雄气,在初到东吴之时,一度招致东吴重臣张昭的非议,认为鲁肃年少粗疏,不可用。幸亏孙权慧眼识人,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

英雄鲁肃是这个样子的

作为英雄的鲁肃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处事为人大方,遇事有勇有谋。

先说第一点,处事为人大方。

鲁肃家是临淮东城有名的大户,家富于财。鲁肃从小就乐善好施,出手大方。天下大乱之时,鲁肃更是大散财货,赈济穷苦,结交士人,甚得乡人之心。

周瑜做居巢长(巢湖地区的行政长官)之时,曾经率领数百人路过鲁肃老家,并向鲁肃求取军粮。鲁肃家当时一共有两囷米(两谷仓米),每一囷三千斛(约合90万斤),鲁肃当即随手指向其中的一囷,送给了周瑜。这可是90万斤粮食啊,鲁肃得有多大方啊!就算是鲁肃慧眼识人,与周瑜惺惺相惜,心灵相通,可是一见面就把家中一半的粮食给了周瑜,您说鲁肃大不大方?

为人如此大方,说明鲁肃的心胸极其宽广,眼界也非常高远,所以能看大事,也能做大事。

下面说第二点,遇事有勇有谋。

鲁肃不但有谋,更不缺勇。据《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鲁肃身材魁梧,样貌清奇,少有壮节。

预感到天下将乱,鲁肃开始学习击剑和骑射,经常召集乡中少年,供给他们衣食,往来南山之中射猎。实际上偷偷地操练,讲武习兵。不明真相的父老乡亲纷纷叹息:

“老鲁家这一代算是衰败了,生了这么个疯狂不干正事的孩子!”

后来,天下果然大乱,群雄并起,中原也不得安生。鲁肃家所在,正是那位昏聩的袁术袁公路所管辖。鲁肃认为中州(现今的河南)扰乱,袁术无能,不足与之共图大业,于是带领家人及从属,投奔江东。

出发之前,鲁肃让体弱单薄之人在前,强壮者在后,男女老幼共三百余人徐徐上路。

没走多远,州里派来的追兵便追了上来。鲁肃见状,毫不慌张。一面让老幼继续慢慢前行,一面让断后的精壮一字排开,手持弓箭,弓上弦,刀出鞘,弓弦拉满,作势以待。追兵见状,也都停下了脚步,丝毫不敢造次。

这时鲁肃伫立阵前,高声对众追兵喊话:

“诸位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应该能明白天下的大道理。现如今,天下兵荒马乱,作为州兵,你们有功得不到赏赐,不追赶我们也不会受到惩罚,干嘛还要苦苦相逼呢?”

说完,鲁肃又将手中的盾牌插在地上,从容不迫走到远处,突然回头,引弓射箭,弓弦响处,羽箭应声洞穿盾牌,紧接着,连射数箭,尽皆洞穿,见者无不惊骇...

查看更多
2 谋士鲁肃拥有多重人格,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许多谋士,鲁肃依然凭借自身的才智与深远的战略眼光在三国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鲁肃简介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三国演义》中鲁肃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以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出现,孙权继位后为周瑜推荐,仕于孙权,为孙权谋划战略,深受器重。赤壁之战时,鲁肃力主抗曹,出使联合刘备,并协助诸葛亮、周瑜说服孙权。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周瑜陷害诸葛亮,多次协助诸葛亮脱险。赤壁战后,鲁肃在诸葛亮的设计下,成为保人,将荆州“借”予刘备,此后多次讨要不成,处于两难的境地。周瑜去世后,鲁肃代周瑜成为水军都督,数年后病逝。

后人眼中的鲁肃人物形象

后人对鲁肃的印象多是虽有远见与才智,却非大才,尤其是在诸葛亮与周瑜的对比之下更显得木讷,认为他性格老实懦弱,是一个无用的滥好人。

但仔细看来,鲁肃的形象更符合一个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古代文士。他在大局上与诸葛亮持相同意见,始终坚持联刘抗曹。

当周瑜数次想要杀诸葛亮时,他看似左右不讨好,是一个迂腐的滥好人,实则多次护下诸葛亮,使得刘吴两家能够继续联盟,为三足鼎立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书中多次描写他的忠厚老实,被诸葛亮的计谋戏耍数次,但以他的聪明才智是当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也无人可知。

鲁肃为孙权指明路,料事如神

鲁肃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战略家。他第一次出场是在孙策死后,周瑜将鲁肃推荐给孙权。先是借周瑜之口说:"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接着便是著名的"江东对"了,"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天下大势皆了然于胸,为孙权指了一条明路,鲁肃的见识谋略可见一斑。

后来,曹操率兵南下,张昭等人都劝孙权投降,鲁肃却坚决反对,支持孙权反抗曹操。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肃并非懦弱之辈,他的忠诚果敢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鲁肃坚持联刘抗曹,深谋远虑

后来曹操兵败,周瑜只是看到了诸葛亮的威胁却忘记了虎视眈眈的曹操,一味地想要杀掉诸葛亮,夺回荆州。

而鲁肃却知道,此时曹操依然强大不可忽视,刘吴联盟必须稳固,也正是在鲁肃的涡旋下,三足鼎立的局势才逐渐形成。赤壁之战后,鲁肃仍然坚持联刘抗曹的策略,此举引来了孙权的埋怨和众人的不解,但鲁肃不为所动,这是因为他看清了现实处境,也明白若蜀吴联盟破裂的后果

吕蒙和陆逊夺荆州,...

查看更多
3 鲁肃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带你看看三国鲁肃的官职和简介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鲁肃被称为三国奇才,《吴书》中记载:“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足见,鲁肃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鲁肃作为三国时期一名杰出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政治眼光。下面,我们通过鲁肃的官职和简介,来了解鲁肃的性格特点和政治理念。

一、赞军校尉

赞军校尉是杂号校尉之一,属于中级武官官职。东汉武官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鲁肃赞军校尉的的职责是帮助周瑜参赞军务,相当于参谋长。

二、奋威校尉

奋威校尉是杂号校尉之一,属于中级武官官职。东汉武官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

三、汉昌太守、偏将军

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昌郡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

偏将军是将军的佐官,属于地位较低的将军。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而来,由帝王或大将军拜授。

四、横江将军(214年)

横江将军是杂号将军之一。汉代武官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将军是有战事才授予的官职,一般武官最高官职为中郎将。一般除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以外,统称为杂号将军。

鲁肃出生于士族之家,父亲在其出生时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长大。鲁肃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鲁肃家中异常富有,当时社会动乱,鲁肃经常大散钱财救济他人,且喜好结交贤者,深受乡民拥戴。周瑜任居巢县长时,前往鲁肃处借粮,鲁肃慷慨相赠,二人结为亲密好友。袁术请鲁肃任东城县长,鲁肃看到袁术难成大事,便前往投奔周瑜。公元198年,周瑜前往投奔孙策,27岁的鲁肃相随而往,后因祖母去世,鲁肃回到东城办理丧事。

公元200年,孙权在江东招贤纳士,29岁的鲁肃被周瑜推荐给孙权。鲁肃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策略,并尽力的辅佐孙权。公元208年,曹操南征,鲁肃主张抵抗,并促成孙刘联军。孙权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出谋划策。公元209年,38岁的鲁肃请求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共同对抗曹操。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向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39岁的鲁肃被孙权封为奋威校尉,并接替掌管周瑜部队。鲁肃依靠威信使部众迅速增加,孙权改任鲁肃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公元214年,43岁的鲁肃跟随孙权攻破宛城,被任命为横江将军。公元217年,鲁肃病逝,享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其发丧。

鲁肃不仅智勇双全,还具有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眼光。鲁肃刚刚见到孙权,就向孙权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构想,堪称鲁肃版的隆中对。曹操南征时,鲁肃力荐孙权抵抗,并促成东吴和刘备联军。鲁肃借荆州给刘备,实则是想巩固孙刘联军来对抗曹操。鲁肃看出了只有孙刘联合,才可能抵挡曹操,所以到任何时候,他都主张这一方针。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索要荆州,眼看交战在即,也是鲁肃主张议和,...

查看更多
4 三国鲁肃简介:鲁肃真的像演义中那样手无缚鸡之力吗?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建安二十二年,在史书上的记载,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年份。然而这一年,无数英灵殒命。建安七子中,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五人同时去世。东吴大都督鲁肃,也在这一年身故。

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后汉书·本纪·孝献帝纪》记录: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有星孛于东北。是岁大疫。

这一年,帝国发生了瘟疫。所以许多人死亡。曹植的文章中提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瘟疫到东吴,劫走了大都督鲁肃的生命。这一年,鲁肃四十六岁。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的死记录在第69章。曹操问卦管辂,后者曰:东吴主亡一大将,西蜀有兵犯界。曹操不信,忽然合淝来报:东吴路口守将鲁肃身故。后来,刘备进军汉中的消息也传来。

自第29章出场,鲁肃经周瑜推荐,与孙权卧榻共饮,到第69章殒命,鲁肃的戏份也不算少。但是,整部《三国演义》中,鲁肃这个角色总有点打酱油之感,存在感太弱,容易被人忽略。

实则鲁肃之才,不在周瑜之下。相比公瑾性格缺陷之大,鲁肃更加稳重,更易成就大事。《三国演义》当中,对其戏份的处理,显得有些粗糙。当然,主要是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矛盾戏份过于精彩,导致人们常常容易忽略鲁肃。

鲁肃功绩有三:

其一为投奔孙权时提出的江东战略。“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趁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番政论,正中孙权心怀。鲁肃死后,孙权称帝时,对下属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

其二为联刘抗曹。赤壁之战之所以南边胜,北边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孙刘联手。虽然刘备成为此次战役中收获最大一方,东吴同样收益不小。此战之后,三国鼎立之势已成。孙刘联手背后的最大推手,便是鲁肃。

曹操百万大军南下时,东吴包括张昭在内的文臣谋士,皆赞成投降。鲁肃不同,他告诉孙权,所有人都能降,唯有您不能降。这话也说到孙权心坎里了。难怪孙权这么喜欢鲁肃。

周瑜自然不会投降,但他自视过高,看不起刘备和诸葛亮。后来接触诸葛亮,又嫉妒亮之才。所以,如果没有鲁肃从中调停,孙刘难以联手,赤壁之战战局未可知。

其三是继周瑜之位,主持军政,周旋荆州。周瑜与鲁肃情谊很深,两人相识时,富豪之家的鲁肃将自己的一半家产给了周瑜练兵。周瑜也知鲁肃之才,两人惺惺相惜。周瑜死后,力荐鲁肃接位。就算他不推荐,孙权也会这样选择。

鲁肃就职大都督后,在陆口练兵,从四千人的部署,增加了上万人。鲁肃一面练兵,一面与关羽斡旋荆州。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孙刘两家生隙。为大局着想,鲁肃建议孙权借荆州于刘备。

然而,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鲁肃作为担保人,一时尴尬不已。双方力斗之时,鲁肃邀请关羽过江赴会,于是有了著名的“关云长单刀赴会”。在《三国演义》中,这出戏体现的是云长之勇,气贯长虹。实则鲁肃的胆识...

查看更多
5 东吴鲁肃性格特点你知道吗?鲁肃一生主要做了一件事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鲁肃是东汉末年东吴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可以说鲁肃是非常具备战略眼光的,鲁肃幼年丧父,是由祖母抚养长大的,鲁肃出身士族家庭,家里比较富裕,生的身材魁梧,生性豪爽,并且仗义疏财,在乡中具有非常不错的名望,当时周瑜正在居巢屯兵,后来向鲁肃借粮,鲁肃将家中粮食的一半借给了周瑜,于是二人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公元197年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下投奔了孙权,并且为孙权分析了天下的形势,预言了将来必将是曹操、刘备和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且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北拒曹操,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并且将荆州借给了刘备暂时栖身。

公元2008年,曹操率兵大举南下,与孙权隔江对峙,孙权的部属很多人都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周瑜与鲁肃力劝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特别是鲁肃对孙权说,我们这些作为臣子的如果投降了曹操还可以求得一官半职,但是主公如果投降了曹操要怎么自处呢?孙权于是下了决心要与刘备共同抗击曹军。可以说孙刘联盟鲁肃功不可没。赤壁之战曹军大败,这次战役奠定了鲁肃所说的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公元2010年,周瑜病死,并且上书孙权,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位,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鲁肃于是成为了三军统帅。部下四千军兵,鲁肃治军有方,很快队伍就发展到一万多。后来刘备攻占益州后还占据荆州不还,于是孙权派吕蒙进攻荆州,鲁肃与关羽单刀赴会,虽然没有要回荆州,但是孙刘将荆州各分一半。

公元2017年,鲁肃病死,时年46岁,可以说鲁肃一生都在实践着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的战略方针,但是鲁肃死后,孙权再次派吕蒙攻取荆州,关羽被孙权杀死,孙刘联盟彻底崩塌。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这样一个人却也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事实上鲁肃的才能完全不输于周瑜,但是不像周瑜那样有锋芒,所以一般人都会认为鲁肃比较的老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鲁肃描写的有点愚笨,但是鲁肃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其一生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孙刘联盟,使得三国鼎立。

首先鲁肃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鲁肃幼年丧父,由其祖母养大,看到朝廷混乱,群雄蜂起,鲁肃在家乡组织青年人习武练兵,在周瑜做居巢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将家里粮食的一半借给了周瑜,这一半就是三千斛,是非常大的一笔财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肃的豪爽,对朋友的仗义。

鲁肃也是一个熊才大略的人,周瑜带着鲁肃去投奔孙权,鲁肃一见面就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为孙权制定了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大政方针,并且准确的预测出将来的天下必然是三足鼎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鲁肃的眼光独到。

鲁肃也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赤壁之战的前夕,很多人主张投降曹操,是鲁肃坚持要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孙权也是听从了鲁肃的劝说才下定决心与曹操决战到底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武将鲁肃是具有大智大勇的。后来的单刀赴会也说明了鲁肃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鲁肃也是一个具有领导才能的人,周瑜去世后鲁肃接替...

查看更多
6 鲁肃的人物形象简介,真实的鲁肃原来是这样的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一部三国英雄辈出,猛将如云,谋臣似海,每一个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都是最优秀的,但是很多的名臣的种子也因为这个乱世而变得"碌碌无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不逢时”呢!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人,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

当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ps:多明智啊,带了数百人来拜访,不给就抢啊,直接给你,交个朋友啊!)

等到战火烧到了他的家乡的时候,鲁肃便举家迁居东城,因为当时的东城是袁术的地盘,袁术便请他出任东城长,不得不说所有能够成就伟业的都是人精,在东城期间,鲁肃发现袁术军纪混乱,法纪废弛,不是可以依靠的明主,便举家离开,在离开时,袁术派人追击他,他让老幼先走,自己带青壮殿后,高喊:“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然后引弓而射,直接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们想了想也有道理,便没有强行追击。

不久,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鲁肃与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见到孙策后,孙策很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的祖母去世,他回东城去办理丧事。

鲁肃本来打算处理完丧事后便投奔去另外的地方,这个时候周瑜将鲁肃的母亲接到军营之中,在鲁肃过去的时候开始劝说他投奔孙权,最终鲁肃从其言。周瑜马上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且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

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非常高兴。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出。但不一会儿,鲁肃又被孙权悄悄领了回来,合榻对饮,倾心相交。之后鲁肃归心东吴。

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多次非议、诋毁他,说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他厚赐鲁肃,使鲁家的富有程度达到了旧时的水平。

鲁肃尽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他都参赞谋划,且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孙权命甘宁西攻江夏,斩太守黄祖,进而准备夺取荆州。

曹操本无暇南顾,如今见孙权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荆州,养成羽翼。于是在七月份开始南征,集结大军于南阳。

此时刘表病逝,鲁肃受到孙权的指派去吊丧并寻求结盟,共抗曹操。鲁肃刚到夏口,闻曹操已向荆州进兵。鲁肃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献出荆州降曹,刘备准备南撤渡江。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在当阳长阪,鲁肃与刘备相遇。鲁肃说明了孙权派自己来的使命,然后和刘备共论天下形势,并问刘备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想去...

查看更多
7 鲁肃的性格特点你知道吗?为什么罗贯中把鲁肃写成一个窝囊废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一部分人心中的鲁肃大概和“老实”、“窝囊”、“迂腐”牢牢挂钩,分量颇重却没什么存在感,就像电视剧《狄仁杰》里的曾泰一般,有你显得多余,没你不能凸显主角的光辉。

后来情况有点好转,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他的能力,但他依然是夹在瑜亮之中尴尬的存在。

但历史中鲁肃,却是一个有出色的政务和军事能力、有老道毒辣的战略眼光、性情豪爽、胆识过人的王佐之才。

等等,我想很多人都会怀疑,政务和军事能力我们承认了,战略眼光貌似是有个“江东版隆中对”,王佐之才也不算言过其实。但性情豪爽、胆识过人是怎么回事,和鲁肃沾边么?

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

三国乱世,鲁肃召集他的部署说:“呆在江北这里没啥前途,我想去江东发展,你们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去?”,300多人全部奉命追随。大部队走到一半,被当地骑兵赶上拦截,鲁肃跟他们说“你们都是大丈夫,明白事理,现在天下大乱,地方昏聩,你们把我们拦回去也不会有好处,放我们走也不会被惩罚,何必苦苦相逼?(诸葛亮即视感)”,又在地上插了一面盾牌,驱马走远回头拉弦,箭箭洞穿(太史慈黄忠即视感),那些骑兵们既被鲁肃的话说服,又自知不一定能拦得住,于是选择放行。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我瞬间就被子敬折服了,没有像酸儒们长篇大论喋喋不休,也没有像武夫们迷信拳头诉诸暴力。文武并驰,不卑不亢,这样的人要是窝囊平庸的和事佬,那天下就没谁敢自称是真正的好男儿大丈夫!

如果一个例子还不够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

如果一个跟你不太亲的朋友来找你,“嗨,哥们我有一项目绝对能赚大钱,就是现在缺少资金,你能不能帮我一下?”,就算你知道这个朋友是个人才,你会不会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把一半家当无息给他?

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合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

如果你在一世界五百强工作,有一天出差后回公司报道发现老总率领着全部高级员工都站在公司门口迎接你,老总笑眯眯的问:“小x啊,我这么给足你面子了吧”,你敢不敢说个不字?能不能说完不之后不仅不让老总生气,还拍了马屁讨了欢心?

“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岛,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三国演义》无疑是伟大的文学巨著,老版三国也堪称经典的影视作品,但人物过于脸谱化,让很多历史爱好者(包括我)在刚刚接触三国时都抱着巨大的误解偏见,以至于进一步影响我们客观全面地看待这段历史...

查看更多
8 “好好先生”鲁肃有哪些性格特点?他是三国中严重被低估的人物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说到谋略、才智、计谋,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心中关于三国时期谋士排行榜八九不离十都是,一孔二马三郭四瑜五诩,这五个人也当真是三国众多谋士中的中流砥柱。诸葛亮受“三顾茅庐”礼遇,隆中一对便让刘备由弱转强,然后三分天下。司马懿在曹操手下装了大半辈子孙子,才华抗衡北伐孔明,最后“三国尽归司马懿”,名副其实的最后赢家。郭嘉鬼谋,曾献计软禁刘备,但是曹操没听,不然也不会有后来刘皇叔和曹丞相做了一辈子死对头,官渡之战提出“十胜十败”的谋略,最后帮曹操大败袁绍和他的儿子,最终帮曹操拿到中原北方的绝对统治权。周瑜辅佐三孙,替孙权东征西讨,赤壁之战令曹操数十万大军“樯橹灰飞烟灭”,一战而成三国鼎立之势。贾诩是最懂帝王家想法的人,为曹操出了几个计谋,就几乎决定了曹魏的命运走向,为曹操排忧解难,最后成了三国时期所有谋臣中结局最好的一个,寿终正寝,位至三公,福及子孙。

但是有一个谋略家在《三国演义》中一直以“好好先生”甚至看起来有些“傻气”的形象出现,他就是在小书中被低估的吴国第一谋士——鲁肃。

如果要推选一位三国中贡献最大,但是存在感几乎没什么的深谋远虑的谋士的话,这个人一定是鲁肃了。“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文辞,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吴书》。鲁肃出身显赫,身材宏伟,为人正直而不慕荣利,经常用家里的钱财来接济有困难的人,特别喜欢结交仁人志士,东汉末年因为借粮食给当时还是一个巢长的周瑜,两人成了至交,后来周瑜跟随孙策,孙权,在周瑜的极力推崇下开始被孙权起用,从此开始了为吴国鞠躬尽瘁的一生。

孙权接见鲁肃后两人相谈甚欢,宾客散尽之后鲁肃将要离开的时候,孙权留住了鲁肃问他说:“子敬啊,现在曹操占据北方,我们吴国岌岌可危,怎么样才能够在父兄的基础上,建立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啊?”鲁肃便向孙权提出了著名的塌下策:“如今天下大乱,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能很快消除。将军只有鼎立于江东,趁北方未定,消灭黄祖,再进攻刘表,守住长江之天险,然后称帝,进而统一全国,建立汉高祖的大业。”鲁肃的塌下策,给处在十字路口的吴国构建了后来十几年的蓝图,孙权建立的东吴政权也很大程度得益于鲁肃的“塌下策”,可以说鲁肃的“塌下策”对吴国的影响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隆中对”蜀国的影响是不相伯仲的,三分天下,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鲁肃都提前预见了,何况鲁肃的“塌下策”比“隆中对”早了整整七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鲁肃的眼光是特别长远的,甚至早于诸葛亮就看到了天下大势的走向。

其实鲁肃不仅眼光长远更是吴国大智若愚的战略方针制定者,同是更是孙刘联盟的纽带,当时曹操已经统领北方广罗人才,手上武有“五子良将”,文有郭嘉,荀彧,贾诩。刘备虽看起来兵甲资源暂时最少,手上却有“两人得其一,便可得天下的卧龙凤雏”,还有五虎良将。反观吴国,统帅有周瑜,甘宁、太史慈可以为勇将,差一...

查看更多
9 东吴集团的鲁肃是怎样的形象?他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周瑜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表现不佳,甚至是个庸才。当然,三国演义是小说,因为情节需要,他们更突出的是诸葛亮。所以,很多历史上关于鲁肃做的事情,也就都安插到诸葛亮的身上了。

我们来看看《三国志》正史上的鲁肃是个什么人?

鲁肃绝对是东吴集团的一流人才,他甚至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就预料到了天下要三分,但是,他预言的三分天下的人,和诸葛亮是不同的。毕竟当时刘备还在四处打野,没有立足之地。所以,鲁肃觉得以后天下就是孙权,曹操和刘表这三个人的。但是随着战争的推进,曹操把刘表给灭了。这时候鲁肃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天下是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当刘表的荆州被瓜分之后,曹操一路追赶去杀刘备了。刘备走投无路,让诸葛亮去联合东吴,两家一起抗曹。其实刘备之所以能和东吴联合,第一功臣正是鲁肃,而非是三国演义中说的诸葛亮。早在诸葛亮到达东吴之前,鲁肃就和孙权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了。

鲁肃告诉孙权如今天已经三分,北方的曹操的势力最大,若是我们和刘备想活下去,就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孙权也叫了大臣商议,文臣一致反对联合刘备,想投降曹操,因为曹操已经下了战书,带领八十万大军来灭他们了。武将们支持联合刘备抗曹。在会上孙权没有做出决定,但是,会后鲁肃找到孙权又开始谈论此事。

鲁肃只对孙权说了一句话,就让孙权下定决心抗曹了。

鲁肃说的这句话就是,请大王想想,若是您投降了曹操,您的下场会如何?要知道您可是王呀,不像我们,我们若是投降了曹操,大不了重新参加考试,再去曹操那里当个公务员。可是,您就不能这样干。

孙权确实不能这样干呀,因为他是一国之主,亡国之君是没有好下场的。任何朝代都是一样。所以,孙权决定即使战死也不投降曹操。到了诸葛亮来说服孙权的时候,其实人家孙权早就做好决定了。所以,东吴和刘备一联合,就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打败曹操这一仗。

鲁肃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他慧眼识人,杀死关羽的那个吕蒙,就是鲁肃发掘的一个人才。鲁肃觉得吕蒙可用,就把他给推荐给了孙权。孙权在鲁肃死后,就让吕蒙当了大都督一职,因为东吴有了吕蒙,才夺得了荆州之地。

可见,鲁肃对于东吴做出的贡献是多么大呀。当然鲁肃和诸葛亮也是至交好友,两个人都提倡东吴和刘备联合一致抗曹。所以鲁肃在当东吴大都督的时候和刘备集团的关系处的还是很好的。

总之,鲁肃在三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周瑜,诸葛亮。


查看更多
10 三国鲁肃简介:“愚商”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国
鲁肃的人物形象
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简介

鲁肃简介: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出色计谋家、交际家。出身于一士族家庭;年少失怙,由祖母扶养长大。他体貌魁梧,性情豪放,喜念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目睹朝廷昏庸,仕宦败北,社会动乱,常调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村夫景仰。

鲁肃的性情特色

鲁肃性情中最凸起的特色是仁义奸诈。认真阐发,因为情况和工夫的改动,他的性情时而高贵的一面占下风,时而风趣的一面较明显,但归根结柢,主宰这个抽象的还是虔诚、大胆、明智等良好的操行。

鲁肃的性情:奸诈不代表无用

小说中的鲁肃在见地和定夺上,比不上周瑜,但奸诈诚恳远远过之。在小说的描述下,阿谁深谋远虑、眼界不凡的历史人物鲁肃没有了,只要诚恳得近乎窝囊的小说人物鲁肃。当鲁肃这个借荆州的保人被刘备君臣“装出来”以后,以及当他为了发出荆州而来回奔忙,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时辰,生怕没有几个人,会发生以鲁肃为做人典范的动机。

我们不难发明,小说中的诸葛亮,同周瑜是一个范例。当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之时,其英姿英发,羽扇纶巾,岂不是活脱脱的告捷后的诸葛亮?而一旦失计,招亲画蛇添足,诸葛亮立马就酿成了周瑜。

很多人都看不上鲁肃的奸诈,乃至悄悄地欣赏“奸诈是无用的别号”这类所谓格言。但是,退职场上,奸诈才是真实的立品之本。

退职场上,只要挑选鲁肃,才干成也得意,败也安然。

在市场合作中,先谋败,后谋胜,才有大概成为鲁肃。不谋败,只谋胜,早晚会酿成周瑜。前者是孙子兵书的真理,后者是三十六计的厚黑。

鲁肃的性情:愚商的作用大于孔明的智商

实质上鲁肃是深藏若虚,大巧若拙。他固然在骄气十足的周瑜和才略超群的诸葛亮眼前显得昏暗无光,可是他高超的计谋思惟和盘算艺术,老是在他的主公孙权眼前表现得极尽描摹,高人一筹。能够说,没有鲁肃,就没有安定的孙刘同盟,就 没有鼎足之势场面的构成,也就没有厥后江东基业成长成为吴国的升华。

鲁肃的性情:善言辞

鲁肃这个人物在那时对东吴、对“孙刘同盟”、对三国鼎峙,作出了无人可及的奉献,他是一个相称有脑筋和目光的人,其实不像中阿谁表示得非常淳朴而近乎笨拙的“鲁肃”。

孙权经常独自请鲁肃同榻共饮,商量国策。鲁肃谏议孙权盘据江东,然后称帝。赤壁大战之前,鲁肃与周瑜力谏孙权结合刘备抗击曹操。周瑜病危时保举鲁肃代替他担任防务。46岁的鲁肃病身后,孙权亲为吊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