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永乐大典》

发布时间:2020-07-25
1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其实他只是想给后人留下文化的财产
《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
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于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大帝。

其中命人编修《永乐大典》就是朱棣功绩之一,编纂之时他说:“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就是很明显了,他心中想的就是编纂一部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质量最好的大型图书。造福子孙后代,未将来之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开始编纂之时,朱棣召集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命名为《文献集成》,完成后交给朱棣查看,朱棣却非常不满意,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于是再次召集全国顶尖人才大咖,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到了1407年,经过4年的奋战之后,终于再次定稿,并交给朱棣校阅,朱棣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包括天文,地理,道德,政治,法制等。

《永乐大典》编纂完成后只手抄了一部正本,藏于文渊阁中因此他只是皇家读物,外人不得一看。这部正本在经历明朝7位皇帝后,依然完好如初,后嘉靖帝担心孤本容易丢失,于是重抄了一部,两部《永乐大典》分别存放,一部存于北京,一部存于南京。后因明朝灭亡《永乐大典》终被丢失无下落。

清康熙年间,大臣徐乾学等人奉旨入皇史宬检阅书籍,发现《永乐大典》副本,清点后得知,副本已经残缺,雍正时《永乐大典》副本改藏于翰林院敬一亭。又到清朝乾隆年间《永乐大典》又有遗失,仅存有8000册。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永乐大典》。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永乐大典》命运如此悲惨,不断遗失。

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161册(通过近代收集,名家赠送,鲁民捐赠),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

查看更多
2 朱棣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原来他是带着这些目的下令编写这本书的
《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
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存世的古籍浩如烟海,然而在人们眼中的这些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古书中,其实不过是数千年光阴里新型典籍的著作中幸存下来的十之一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永乐大典》,这部诞生于明代的巨著,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数千种图书,共分装成1万余册,卷帙浩繁。

可是现今存世的《永乐大典》,也只有数百册了,600余年的风雨,这部巨著到底曾经历了怎样的劫难?《永乐大典》朱棣在位时编修的,然而,永乐年间的正本却无一册传世,朱棣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

第一,为了证实自己当皇帝的合法性,因为朱棣这皇帝当的有点不地道,朱元璋在世的时候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可是朱标却死在了朱元璋前边,没办法,朱元璋就立他的皇长孙,朱元璋死后立长孙朱允炆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实行削藩政策,激化了皇帝和诸王的矛盾,后来朱棣造反,推翻了建文帝,建文帝下落不明。可是此举在恪守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士大夫眼里,是大逆不道,所以朱棣就想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朱元璋也确实有想过要编纂一部可以囊括天下之书的巨著,所以,此举是为了证明他是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笼络文人。朱棣通过不合法的手段得到了皇位,遭到了很多官员文人们的反对,比如方孝孺,坚决不承认你这个皇帝,宁死不给朱棣写继位诏书,朱棣就灭了方孝孺的十族,杀了他的亲人,学生,同道,朋友,也没有让方孝孺屈服。这么反而激起了江南士子们的矛盾,所以朱棣就想出了编书这一招,让他们有事儿干,化解矛盾,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第三个原因就是为了文化建设,这是不容否定的。之前忙着经济建设,忙着制度法律的建立,现在已经到了永乐年间了,这文化建设,就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否则恢复中华文化岂不是空谈,所以朱棣登基第一年就下旨让解缙,编纂一部可以囊括天下之书的巨著。

之后的历史社会动荡,战争爆发,尤其是八国联军和抗日战争,给《永乐大典》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与其他国家,艰难的谈判和斡旋。在确凿确凿的证据面前,日本、德国等国家归还了书籍,国家加强对对《永乐大典》的收集和收购,尤其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更是不遗余力。经过多年的努力,迄今为止,包括台湾在内,一共有223册永乐大典,再加上个人收藏,等其他的方面一共只有400余册。永乐大典工11095册,现在还不足1/10,这真是中华文化的浩劫,面对这样的浩劫,我们只能接受这种现实,对于所剩的400余册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现存的永乐大典没有一本是永乐年间的,那么凭空消失的永乐大典正本,又在何处呢?

这就要从嘉靖皇帝开始说起了。嘉靖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因为《永乐大典》里面记载了许多道教的经典。相传,有一次皇宫失火,《永乐大典》险些焚毁,嘉靖皇帝就命人,又重新抄录了一份《永乐大典》,所以永乐年间的被称为正本,嘉靖年间的被称为副本。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存世的古籍浩如烟海,然...

查看更多
3 朱棣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背后的原因原来是他内心在作怪
《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
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这部空前绝后的超级书籍,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公元1403年的盛夏,这是朱棣坐上皇位的第二年。一天,朱棣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达了一道圣旨。

朱棣的这道圣旨内容用大白话来说是这样的:现在的书籍种类繁杂,内容冗长,要想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很是艰难。我决定将各种书籍的内容重新编辑一下,无论是什么内容都要编辑。

各位一定要认真揣摩我的意思,不要担心书籍繁多,也不要担心经费。大气魄啊!朱棣是一代雄主,他要编著的这部书一定是史无前例。皇帝把任务都安排了,解缙等人立即行动起来。

为了将此书编纂成功,编修的组成人员堪称奢华,“正总裁3人,副总裁25人,纂修387人,催纂5人,编写332人,看样57人,誊写1381人,续送教授10人,办事官吏20人,凡2180人。”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了永乐五年,这部浩如烟海的巨著终于被编成。我们能查阅到的资料显示,《永乐大典》总卷数达到了2.2万多卷,总字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7亿。因此,《永乐大典》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或言类书。

定稿时,3000多名誊抄人员长达一年的誊抄,最终形成了定稿。《永乐大典》无论是誊抄笔迹,还是装帧都非常精美。《永乐大典》编纂成功后,无论是朱棣还是后来的皇帝,都视其为极为珍贵的书籍。

特别需要值得指出的是,《永乐大典》在编纂时均保持了原书的本来面貌,没有改动书中的内容。这样的编纂方式,与后来的乾隆编纂的《四库全书》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永乐大典》更具有历史意义。

朱棣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

那么,朱棣为何要编纂《永乐大典》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绕不开两个字,“心虚”。一切都要从朱棣登基后心中的那个疙瘩说起,他是通过造反篡位的。

在古代儒家的道德体系里,篡位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这个帽子一旦被扣上,即使你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也很可能永世不得翻身。即位之初,朱棣使用暴力手段,比如将反对者方孝孺史无前例地灭十族。

但是,杀戮能堵得住芸芸众生的嘴吗?能杀光天下人吗?所以,通过杀戮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朱棣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编纂书籍。历史告诉我们,朱棣的这一决策非常成功,甚至可以说朱棣是两千多年帝制史上成功的篡位者也不为过。

可惜的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永乐大典》残本寥寥无几,而且还是嘉靖年间的手抄本。至于永乐年间的颁布,则一本没有。

查看更多
4 你知道《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吗?它不愧是最为宏大的书籍
《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
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

你知道《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吗?

明成祖因靖难之役得天下,但统治集团内部并不稳定,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的焦点,收拾士子之心,将天下文人集中在自己的政权之下,他十分重视文教工作,聚众编纂了大量的书籍,如《古今列女传》、《明太祖实录》、《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等等,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编纂最初要追溯到永乐元年,当时朱棣刚刚得国,即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广采天下书籍”,分类辑录,编成一部大型类书,是为《文献大成》。《文献大成》成书于永乐二年冬,仅直接参与编纂者即有一百四十七人。但永乐皇帝并不满意,他认为《文献大成》所载多有未备,是书颇为简略,故又命解缙、姚广孝等人重修,欲收罗“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类书籍。是书成于永乐五年,凡书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共计二万二千余卷,约三亿七千万字,参与编纂此书的共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

《永乐大典》以字韵作为一级目录,它按照《洪武正韵》按韵分类,每韵字下又按图书内容,分为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等二级目录。该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保存了很多文献,元代以前很多重要文本均后多失轶,多赖是典得以流传。比如我们今天所见的五代时编纂的《旧唐书》就是后来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明代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印刷技术,不管是雕版还是活字排印,欲印刷这么大部头的类书都不太现实,所以《永乐大典》仅有正、副两个抄本,其中正本毁于宫火,副本在清代即已散轶了一部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北京城时又遭劫掠、毁坏,目前残件分藏于全球数个图书馆中,目前共辑有原书、微缩胶卷、影本共计七百三十卷,约为全书的百分之三。

查看更多
5 历史上的《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这本书竟然由上千人编撰
《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
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

01《永乐大典》的从属以及归类整理

《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亲自下令整理修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它属于“类书”。

它主要是将许多图书的内容分开、打散,然后按照不同的内容归类整理,最后按照新的顺序排列起来,便于检索查阅,《四库全书》则属于“丛书”,就是将整本书直接归类,然后再编排起来。

02《永乐大典》的主持修书以及形成鸿篇巨著

《永乐大典》是解缙、姚广孝等人的作品,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

历史上的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

明成祖朱棣先后命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心修书,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永乐帝修书目的就是“全”与“便”,什么意思呢?就是汇集要齐全,使用要方便。

解缙显然没有理解这个“全”字,他组织了100多个人的编辑部,只花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编辑好了一部《文献大成》,就向皇帝交差,最后皇帝一下子就给否决了。

于是朱棣把此事交于姚广孝等人负责,并让礼部在全国搜索修书人和缮写人,在文渊阁开馆,早晚吃饭在光禄寺。

在揣摩皇帝意图方面,显然,姚广孝要比解缙更胜一筹,姚广孝把编写队伍,从100多人扩大到2169人,供事人员达到3000多人,能请到的先生都请到了,能找到的图书也都尽量找到。

直到永乐5年(1407年)冬,一部七八千种,共22937卷,11095册,3.7亿多字的大书,摆在了永乐皇帝的面前,永乐皇帝见了此书,非常高兴,于是皇帝就给新修书赐名为《永乐大典》,还给做了序说:“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统一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有国家大统一的盛世,才有这部鸿篇巨制的问世。

03《永乐大典》被英国誉“百科全书”,藏于南京文渊阁

这部《永乐大典》,继承了历代的传统,汇总了历代所有的著作,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修成好后,就放在南京文渊阁珍藏。

查看更多
6 《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他为什么会下令编写这本书
《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
为什么编写《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

《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单个字分列在韵目之下,每个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草字体,然后分类汇编同这个字有关的天文、地理、认识、名物资料,以及历史上发生过的奇闻异事和有关的诗文词曲。

这部书大约采择保存了古代典籍七八千种之多,所征引的资料,采取原文抄录的办法,往往整段、整篇甚至整部书照抄下来。清代以来的学者从这部“大典”中分析出来的在当时已经失传的图书,就达到了590种(附录4种),其中有338种被收入清代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之中,从而为保存中国文献遗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古以来,中国即有“盛世修书”的传统。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即欲修纂类书,“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付诸实施。而明成祖朱棣继承其遗志,完成了这个旷世盛举。因为这部可谓空前绝后的超级文化典籍,国人无不称赞明成祖朱棣所干出的一代伟业,但很少有人解释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年为争夺皇位,燕王朱棣闯入南京并大开杀戒,魔鬼般地残害建文朝文臣学士。

然而,在逐渐稳定统治局面之后,这位不请自来的大明新皇帝,就做了一件大好事——下令编撰一部超级文化典籍,即后来正式定名的《永乐大典》。

有史学家认为,朱棣主创编撰《永乐大典》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消除自己在进入南京城后所犯罪恶的坏影响,主动向天下读书人示好。朱棣这样大张旗鼓地编撰文化大典,潜台词是告诉天下文人:你们的正宗合法皇帝朱允炆也没什么了不得的,他实行文治,我会比他干得更好。

永乐大典的编撰,再加上恢复科举考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收拢天下士人之心的目的。

第二,收罗天下英才与遗贤,用其所长,防止他们无事生非甚至站到敌对政治势力一边。

秦始皇的笨做法是‘焚书坑儒’,结果让历代文人骂了千余年。有鉴于此,最好的办法是给文人学士找些事干干,还要用其专长,这样他们就会觉得新皇帝是知己,乐为所用,其精力消磨在文化研究上,皇帝的统治基础不就稳固了。而永乐大典的编撰没有个五六年至少也要个七八年,而且需要编撰之人必须有各种类型人才,毕竟一个人的知识有限,因此编撰永乐大典不仅为朱棣巩固了政治基础还博得了个好名声。

查看更多
7 关于《永乐大典》是由谁编纂的?下面这几种说法哪个更可靠呢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谁编著的
《永乐大典》由谁编纂

关于《永乐大典》是由谁编纂的?

早在清初,孙承泽的《元朝典故编年》第九卷中,就收有从《永乐大典》中抄出的收十二卷本《续集》二卷的总译。这不在本文论内。在清代乾嘉时期出现的《永乐大典》本《元朝秘史》,其所出处,笔者所见有几种说法:

(1)钱大昕录出说

梁启超说:“乾隆间自《永乐大典》中发现《元秘史》及《皇元圣武亲征录》”“钱大昕得此两书,录存副本,其所以能从事考证《元史》者盖以此。”(朱维铮校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421—422页)洪业在他的名作(“the transmission of book known a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hjas 14[1951],pp.433-493)中,也指永乐大典本出自钱大昕。

柳存仁《〈脱卜赤颜〉·全真教和〈射雕英雄传〉》云:“一般的读书界的人知道有十五卷本的《元朝秘史》问世,都是由于清末李文田的《元朝秘史注》的流通,原书1896年刻入袁昶辑《渐西村舍汇刊》里,用的是张穆校本的十五卷《元朝秘史》,张校收在杨尚文刻的《连筠簃丛书》(1847)里。这个十五卷本是只有总译,没有蒙古音的汉字,也没有汉文旁注的。

“清乾隆间钱大昕藏的十五卷本,就是他设法从《大典》中钞录出来的。顾广圻为十二卷本的元钞本《秘史》撰的跋说:《元朝秘史》载《永乐大典》中。钱竹汀少詹家所有,即从之出,凡首尾十五卷。

“他的《廿二史考异》卷一百曾用到《秘史》的材料,这书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编定的,卷一百是最后的一卷。他在乾隆三十八年擢詹事府少詹事,在这之前他已补翰林院侍读,入直上书房,自然有不少看到《永乐大典》的机会。” 

(2)鲍廷博说

近年有的文章介绍:十五卷本《秘史》,在清代由藏书家鲍廷博从《永乐大典》中抄出,只有“总译”,没有“旁注”。十五卷抄本的来龙去脉,陈垣先生有详细的论证。陈垣根据卷本上的题记认为,鲍廷博于嘉庆乙丑即1805年从《永乐大典》中抄写出十五卷本元秘史,并且在当时又对照了明刻本秘史补写了部分内容(双金《民俗学视野下的《蒙古秘史》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3)张穆说

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穆曾从《永乐大典》抄出《元朝秘史》十五卷,后刊印收入《连筠簃丛书》。此本只有总译部分,非《元朝秘史》一书之全貌。没有旁注。但张氏刊刻前,又从韩泰华处借本校对过。另据张穆所获信息,程同文曾抄写了一部十五卷本,但是后来文稿遭窃,《元朝秘史》抄本不知所终。

这三种说法,多有根据。因为从《永乐大典》抄录该书,并非只有一个途径。

但是,所谓鲍廷博于1805年从《永乐大典》抄出《元朝秘史》之说,颇可商榷。1805年,年纪已经七十八岁的鲍廷博,虽说被嘉庆皇帝恩赐了个举人头衔,毕竟属“草民”,如何取得当时已经散乱的《永乐大典》的文本呢?至少,至今笔者还没有看到确实的...

查看更多
8 你知道《永乐大典》是由谁编纂的吗?带你看看这位大神的一生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谁编著的
《永乐大典》由谁编纂

你知道《永乐大典》是由谁编纂的吗?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时吉水即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即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即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即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单论聪明,天下没有人能够比得过解缙。他从小颖敏绝伦,5岁应口能诵,7岁能诗善文,12岁就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被人称为“神童”、“大明奇才”。他所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一天,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相信解缙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学,便有意邀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专门喊解缙也一道参加,好当众验证、奚落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下人跟他说:“主人请你从小门进去!”解缙便站在大门口等着,李尚书闻讯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应声而出:“大鹏展翅恨天低。”李尚书听了不禁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是不小啊!”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解缙出生贫寒,母亲在家推豆腐,父亲每天沿街卖豆腐。他刚入坐,一权贵就借题发挥,对他说:“听说才子出口成对,今天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做个对子如何?”解缙晓得这是故意奚落自己,仍不慌不忙地说:“户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那权贵却如鱼骨梗喉,上下不安。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出一上联讥讽:“井里蛤蟆穿绿袄”。解缙看那人身穿红袄,便灵机一动:“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蛤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可又不好发泄,只好自认倒霉。

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便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了把脚往地上一顿:“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大,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这时,解缙举杯提议:“难得今天群贤毕至,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泼墨,然后丢下笔大笑而去。众人一看,不禁瞠目结舌,原来这小儿借物寓讽:“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与哥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被称为“一门三进士”,名震京城,轰动一时。

职场如战场,凡事要多看多想,不可贸然行动。不但要分清敌、友、我,选准目标和着力点,还要审时度势,化敌为友,尽量兵不血刃,杀人于无形。但解缙的聪明却抵不过他的缺陷。他不懂官场规则,恃才自傲,谁都不放在眼里,也不跟同事搞好关系。刚开始,老领导朱元璋非常器重他的才华,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当度娘用,并对他说:“小解,我和你道义上是君臣,恩情上却是父子。你有啥子话就直接跟我说,一定要知无不言。”也就是打个招呼而已,诸不知...

查看更多
9 《永乐大典》是谁编著的?为什么要编撰这本书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谁编著的
《永乐大典》由谁编纂

《永乐大典》是谁编著的?

《永乐大典》,一本空前成功的超级书籍,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公元1403年的盛夏,是朱棣坐上皇位的第二年。一天,朱棣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了一条圣旨。

朱棣的圣旨用简单的白话是这样的:目前的书籍种类繁多,内容冗长,很难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我决定把不管是什么内容的书籍都要重新编辑一下。

各位一定要认真思考我的意思。不要担心书和钱。伟大的气魄!朱迪是一代霸主。他将要编纂的书一定是史无前例的。皇帝安排了全部任务,解缙等人立即采取了行动。

为了成功地编纂这本书,编辑人员的阵容十分强大,“正总裁3人,副总裁25人,纂修387人,催纂5人,编写332人,看样57人,誊写1381人,续送教授10人,办事官吏20人,凡2180人。”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永乐五年,这部长篇巨著终于完成了编纂。根据我们能获得的信息,永乐大典的总卷数已经超过22000册,总字数已经达到惊人的3.7亿册。因此,《永乐大典》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大的百科全书或演讲稿。

在定稿时,3000多名文案已经抄写了一年,最终版本终于形成。《永乐大典》无论是抄写还是装订都非常精美。在成功编纂《永乐典》之后,朱棣和后来的皇帝认为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永乐大典》在编纂的时候均保持了原著的原貌,没有改变书的内容。这种编译方式与后来的乾隆编纂的《四库全书》完全不同,因此《永乐大典》具有更大的历史意义。

那么,为什么朱棣要编撰《永乐大典》?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绕不开两个字,“心虚”。归根到底都要从朱棣登基后的心里的那个疙瘩说起,他是通过谋反夺取皇位的。

在古代儒家道德体系中,篡位是一种令人发指的罪行。一旦这顶帽子被扣上,即使你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你也可能永远无法翻身。在他登基之初,朱棣使用暴力手段,如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诛方孝孺的十族。

然而,杀戮能阻止所有众生的嘴吗?你能杀死所有人吗?因此,杀人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朱棣想出了一种编撰书籍的方法。历史告诉我们,朱迪的决定非常成功,甚至可以说,朱迪在2000多年的君主历史上是一个成功的篡位者。

不幸的是,中国的现存《永乐大典》残本寥寥无几,而且还是嘉靖年间的手抄本。至于永乐年间的颁布,则一本没有。

查看更多
10 《永乐大典》由谁编著的?为何这位编撰者最后却被活活冻死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谁编著的
《永乐大典》由谁编纂

《永乐大典》由谁编著的?

相信大家对《永乐大典》一定不陌生,这部于明朝永乐年间由皇帝朱棣先后命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的巨著,堪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这部《永乐大典》究竟有多大呢?全书有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由3000多人编纂而成。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曾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大明首位内阁首辅、大才子解缙,同时他也是一位书法家。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以博学多才而论,解缙、杨慎及徐渭三人最强,人们称之为明朝三大才子。这三位才子都以博学多识而著称,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被公推为博学第一。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传说他从小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器重解缙,常命其伴随身边。解缙曾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并获朱元璋称赞。但因其个性太过正直,上任不久便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导致兵部尚书沈潜对其怀恨在心,上书诬告解缙。朱元璋也因此责备解缙并将他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此后,解缙又因为李善长辩冤、历陈御史袁泰罪状等事,被朱元璋认为缺乏涵养,应闭门思过,否则无法与众臣相处。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将解缙父亲招到京城,让他把解缙领回家去了。直到建文四年,解缙才又重新得到重用。第二年即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继位,建立明朝内阁制度。将解缙升为翰林侍读学士,并命其主持《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

虽然解缙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更加突出,但他的书法同样令人称道。他的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传世墨迹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七星岩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宋赵恒殿试佚事》等。解缙的草书在书法史上负有盛名,与明初三宋并驾齐驱。明吴宽在《匏翁家藏集》中称:"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下笔圆滑纯熟。"

按理说,深受朱棣器重、并官至内阁首辅的解缙只要不太折腾,人生应该会一帆风顺。然而,解缙却因立储之议而惹祸上身,最终落得个在积雪中冻死的结局,离世时年仅47岁。在立储问题上,解缙全力支持皇长子朱高炽而招到次子朱高熙的记恨。这位颇有手腕的汉王使出各种招数,来诬陷迫害解缙,而且他也获得了成功。

朱高熙的诬陷再加上解缙自己不会做人、不够圆滑,导致解缙被朱棣下令投入锦衣卫大牢。而锦衣卫的老大纪纲以前曾被解缙讥讽,落到仇人手里的解缙的五年牢狱生活自然是十分不好过。最后,纪纲在朱棣的暗示下将解缙灌醉扔到雪地里,让其被活活冻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