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名称跟三家分晋有关
山西又称三晋,就是与三家分晋有关系,山西的简称是晋,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在山西地区的是个大国晋国,实际上,最初分封的时候并不是晋,而是唐,武王伐纣以后,建立了周朝,为了维护周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封姬虞为侯爵,姬姓晋氏 ,姬虞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因受封于故唐尧故地,其国故初名为唐,其亦号唐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 后其子燮父继位徙治晋水,乃更国号为晋。
唐叔虞的名字和分封都很有传奇色彩,周武王有一天梦到了玉帝对他说,你老婆邑姜会生一个儿子,名叫虞,我将唐地赐给他。没过多久邑姜果然生了个儿子,手掌心里有一个虞字,于是就给他取名虞。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唐地发生了叛乱,于是周朝出兵灭了唐,有一天周成王和叔虞在一起吹牛聊天,周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的形状送给虞说:“我用这个分封你。史官就要求择吉日给叔虞分封,周成王说我们吹牛呢 ,史官反而认真了:天子无戏言。周成王只好将唐地分封给叔虞,国号为唐,后来他儿子改成晋,从此晋就跟山西分不开了。
三家分晋以后,晋国变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这三个诸侯国同属于晋国,因此韩赵魏也叫三晋,于是山西这块地方也就有了三晋的说法。
晋国是诸侯国的领头羊
晋国分封以后,由于晋国的地理优势,在诸侯国中一直是非常强大的存在,仅次于姜太公的齐国,而其实春秋诸侯国的争霸也主要在齐国和晋国之间展开。
虽然春秋五霸有很多版本,但是最没有争议的两个就是齐桓公和晋文公,其他版本都是因为或多或少有争议,才会出现多个版本,甚至还在《鲒崎亭集外编》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这样的版本,可见晋国的实力,那绝对是一骑绝尘。
晋国的衰弱就是从三家分晋开始的,原来的中原大国被分裂成三个诸侯国自然实力大减,那么三家分晋到底怎么回事呢?
三家分晋的两个关键人物
周朝的分封制就是要求诸侯国再分封,称为大夫、卿等,这些也都有封地,目的是拱卫为诸侯国。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于是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兼并,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而决定是韩赵魏分晋而不是智家独大的两个人物一个是智伯瑶,另外一个是张孟谈。
智伯瑶是智家的首领,当时晋国境内智家的实力最强,如果不出意外兼并韩赵魏那是迟早的事情,不过实力最强的时候往往也是最掉以轻心的时候,智伯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智伯瑶打着复兴晋国实力的旗帜,要求韩赵魏三家向晋公献出一百里...
查看更多与“想知道三家分晋的故事背后的原因吗?其实跟这两位人物有关”相关的文章
三家分晋指的是韩、赵、魏三国从晋国分离出来,发生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晋国曾经是一个称霸中原的诸侯国,后来为什么被瓜分了呢?韩、赵、魏究竟是怎样三分晋国的呢?
西周从商朝手中夺过了政权,一统天下,实行分封制。在周幽王时期,周幽王荒废朝政,刚愎自用,为搏美人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死后,周平王继位,东周开始。周朝经过多年时间的统治,对分封的诸侯国的统治力度大大减小,甚至已经无法控制那些强大的诸侯国,例如晋国这样强大的诸侯国。
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权力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反而愈演愈烈。周王朝的霸权时代也开始分崩离析,权力被强大的诸侯国瓜分,周王朝的权力和地位越来越弱。
三家分晋中的韩国,是战国时期华夏族姬姓韩氏,在中原地区所建的诸侯国,韩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强大。赵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是赢姓赵氏所建立国家。魏国是周朝时期开始,由华夏族姬姓魏氏所建立的诸侯国,第一个国君便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这三个国家是周王朝下的诸侯国晋国中独立出来的,而他们独立出来的那一天,就代表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晋国是怎么来的呢?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样子,周武王灭亡了商朝以后,建立了西周政权,周朝实行分封制,既有儿孙亲属,也有异姓功臣。周成王时期,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蔡叔和管叔叛乱,这一时期是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平定了这次叛乱。周成王只好早一次进行分封,将自己的弟弟封在燕国的西边,国号为唐,称号唐叔。由于这块封地位于晋水,所以就将国号改为了晋。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存在了将近六百多年,是一个拥有六十多个世家大族的强国,在周朝中后期便已经称霸于各诸侯国了。
从晋国建立一直到晋出公时期,发生了很多事情,晋国的公族甚至被卿大夫取代了执政地位,沦为附庸。晋平公时,晋之六卿坐大,栾氏为首。后来栾氏犯罪,被范献子所除,晋国六卿就变成了韩、赵、魏、范、中行、智伯等六卿。晋国的大部分权力和土地都在这六卿手中,比晋国国君的权力还要大,土地也更多。
到了晋出公十七年的时候,智氏的势力最大,智伯甚至拥有决定谁来当晋国的国君的权力。智氏一族到了智瑶执政时期,智瑶刚愎自用,竟然公然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这三家便是韩、赵、魏。
由于韩、魏实力较弱,只好屈服于智瑶,只有赵没有同意交出土地。因此,智瑶便联合韩、魏攻打赵。智瑶是一个很聪明的君主,只不过因为性格的因素,最终导致了失败。攻打赵氏,他提出用水攻的办法,将晋水引入晋阳城,晋阳城危亡之时,赵氏暗中联系了韩、魏,希望一起灭掉智氏。韩、魏害怕智瑶以后攻打自己,便答应了和赵氏结盟,结果韩、赵、魏三家联合攻打智氏,智氏灭亡,土地被这三家瓜分。于是,韩、赵、魏便成为了强大的氏族,封地面积直接暴涨,它们被人们称作“三晋”。
土地扩张以后,三晋不满足于现状,继续蚕食晋国的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了韩、赵、魏三家为独立于晋国的诸侯国,给了三家名正言顺...
查看更多与“三家分晋的故事里,三家分别是哪三家呢?”相关的文章
众所周知,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晋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在和齐国、楚国、秦国等大国的较量中,晋国在整体趋势上占据了上风。对于晋国来说,六卿等异姓士族的重用,确实增强了晋国的人才活跃度,为晋国的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六卿之间的相互倾轧,也在春秋后期导致晋国公室的衰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促使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成为战国七雄。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晋国为何走向灭亡?
一
首先,就“魏赵韩三家分晋”来说,根本原因就是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晋国可以理解为一个缩小版的周朝。就周武王姬发建立的西周,因为地域辽阔等原因,所以采用了分封制。同时,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来说,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百姓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就周天子来说,实力强大时还能控制住各个诸侯国。
二
但是,进入到东周时期,也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实力变化,导致后者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所以,就周王室来说,最终是被自己分封的秦国所灭。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晋国来说,因为疆域辽阔,所以将土地分封给各个卿大夫。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对于自己的封地拥有绝对的权力,比如兵权、经济权、继承权等。长此以往,这些封地内的将士和百姓,自然只会效忠于各个卿大夫,而不是晋国的君主了。而在晋国不断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韩、赵、魏、智、范、中行氏等异姓卿大夫也趁机做大做强。
三
当然,分封制是导致“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晋国公室的衰微,也是造成晋国被一分为三的重要原因。早在春秋时期,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选择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是晋国和楚国、秦国等诸侯国不同的地方。到了晋文公在位时,同样对进攻公室子弟进行打压,选择重用异姓卿大夫。在晋文公等君主称霸的过程中,缺乏公室力量制约的卿大夫不断壮大,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晋国公室也没有力量却制衡了。
四
最后,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在这之后,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晋阳之战。此战,赵、韩、魏三家卿大夫消灭了智氏。如果此战是智氏胜利的话,那么,智氏很可能会消灭魏赵韩三家,也即晋国很可能被智氏取代。那么,晋国就如同田氏代齐,只被一个卿大夫所取代。就田氏代齐的齐国来说,也是卿大夫的实力不断壮大所致的,并且,齐国在齐桓公去世后发生的内乱,也削弱了自己的公室力量,为田氏代齐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分封制是导致三家分晋以及田氏代齐的根本原因,而晋国、齐国公室力量的衰微,则是直接原因。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三家分晋的故事?弱肉强食在晋国体现的淋漓尽致”相关的文章
一
晋国——春秋时期一超级大国,被臣子瓜分,强大的晋国分崩离析,多少令人感到可惜。三家分晋说不上是倒退还是进步,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为何最终会被臣子瓜分呢?离不开此三人:晋昭侯、晋献公和晋文公。他们导致晋国被瓜分可谓“功不可没”。
二
晋昭侯是同室操戈的根源,削弱了王室自身的力量。前745年,晋昭侯即位后,曲沃附近有叛乱,晋昭侯就把叔父成师封到曲沃,这是比首都翼还要大的都市。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为晋国埋下了近七十年内乱的祸根。
曲沃优越的地理条件壮大了成师的野心,成师和他的子孙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始和晋侯争国君之位,斗争极其复杂的残忍。总之,前679年,经过长达67年的内战,成师的孙子晋武公取得胜利,晋国暂告安定,史称“曲沃代翼”。
三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其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由于长期的内乱使宗室的人员所剩不多了,按说这时候该开枝散叶好好修养生息了吧,但是,晋献公害怕原宗室的人加害于他,于是对本家又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屠杀。
本家杀的差不多了,但杀戮成性的晋献公却把毒手伸向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骊姬之乱,导致公子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晋国太子申生被逼死,重耳、夷吾出逃)。但最终的骊姬和其妹妹的儿子也都被杀了,导致出现“晋无公室”了,后来夷吾捡了个国君,是为——晋惠公。在杀来杀去中,晋公子争相出奔,公室死者不知凡几。
四
重耳流亡十九年,身边的心腹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都是异氏,这些人也都是他此后重要的依靠对象。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晋文公重耳设立了三军六卿制。三军即上中下三军,六卿即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上卿),中军佐为次卿(亚卿),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四个则是下卿。三军就是部队,六卿就是管理他们的长官。
由于公室人员在内乱中所剩无几,重耳为了表示感谢重用支持他的外姓人员。于是三军将佐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五
晋国采用的是分封,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地盘,有地盘就有纷争,卿大夫相互之间也兼并。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了生存,为了争权,为了夺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
晋平公以后,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把持。晋国国君就跟周天子的遭遇类似了,没有实权,权力只在都城附近。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至此三家分晋完成。
查看更多与“三家分晋的故事是怎么来的?他们这三家都是哪三家呢”相关的文章
六卿都采取过一些争取民心的措施,以扩大自己的权势。例如赵简子就宣布过,在战争中打胜仗的,上大夫可以受到县的赏赐,下大夫受到郡的赏赐(当时县比郡大);要拿出10万亩田地奖励立功的士兵和庶人;经营工商业的可以上升为士;奴隶可以免除他们原来的身份。
这样一来"六卿"的势力越来越大,而代表国君势力的"公室"却日益衰微,从而出现了"政在家门"的局面。"六卿"之间的相互斗争也很激烈。在斗争中,范氏和中行氏相继被打垮,他们的土地被其余四家给瓜分了。
晋国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到智伯瑶、赵襄子无邮(xu)、韩康子虎、魏桓子驹的手中。
在四家中,要数智伯的势力最大,也最蛮横无理。在一次宴会上,他故意戏弄韩康子,并且侮辱韩康子的家臣。事后,有人劝智伯要收敛点,智伯却不以为然地说:"只有我智伯去找别人的麻烦,有谁敢找我的麻烦!"接着智伯又仗势向韩、赵、魏索要土地。
他首先向韩康子索要,韩康子被迫将一块地交了出来。接着又派人向魏桓子索要地盘,魏桓子对此非常生气。魏桓子的家臣任章劝他说:"古人说得好,要想战胜对方,暂时先帮助他;要想占有对方,暂时先给他点。我们现在可以给他要求的土地,将来一定会有机会跟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智家。"
魏桓子觉得任章的分析有道理,就忍痛把一块称为"万家之邑"的地方割给了智伯。智伯大怒,便亲率大军并且强迫韩魏两家跟他一起出兵,直向赵家领地杀来。
赵襄子一看形势严重,决定采取以守为进的策略,走马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南)。这里位于汾河流域的东岸,东有太行天险,西有黄河之固,是个兵家必争之地。以智家军队为主的三家军队立即将晋阳团团围住,这一围就是一年多,晋阳城内的赵军虽处境困难,但始终坚守未破。
智伯一看硬攻不行,便想出一条毒计来。他命令兵士推土筑坝,把附近的晋水决开,要将河水灌到晋阳城里去。智伯眼看着水势越来越高,心中十分得意,指着被大水围困的晋阳城对韩、魏二人说:"我到今天才知道大水还可以灭亡人家的国家哪!"
因为两人都很清楚:魏家的都城是在汾水边上的安邑,韩家的都城是在绛水边上的平阳。他知道智伯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对付韩魏两家,到那,两个人越想越怕,悄悄地说:“咱们得想办法对付智伯啊!”
这时,赵襄子派了自己的家臣张孟谈偷偷溜出了晋阳城,找到了魏韩二人,建议赵、魏、韩三家联合共同对付智家。韩、魏二人拍手赞成。
三人急忙凑在一起进行紧急磋商,在约定好行动步骤与日期后,张孟谈连夜返回,向赵襄子作了汇报,决定照计执行。
约定的日期到了,漆黑的夜色笼罩着大地。赵简子派出的一支队伍悄悄地爬出了城墙,登上了智军新筑的堤坝,杀死了守坝的军卒,然后堵住往城里灌水的缺口。
与此同时,却把对准智伯军驻地方向的堤坝决开,一下子河水如大潮般地涌向了智伯军的军营...
查看更多与“三家分晋的故事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实这件事也是历史的进步”相关的文章
一、晋国无公室、公卿掌权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经过“骊姬之乱”后,就对晋国的王室公子,采取打压政策。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后来晋国开始设立公卿制度,公卿大夫成为晋国的统治阶级。到了晋成公时期,晋国公室衰微,异姓的卿大夫开始慢慢崛起。
到了春秋中期,晋国朝堂被十余家卿大夫控制,卿大夫各有封地,并且掌控军队,经常互相攻伐。到了春秋晚期,晋国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到了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此时的晋国只剩智、赵、魏、韩四家。其中的智家实力最强,赵、韩、魏都依附于智家,智家也最有可能窃取晋室。
当时执掌晋国朝堂的智伯瑶,以扶持晋国公室的名义,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取土地,两家畏惧智氏实力,不得已同意。赵襄子却言辞拒绝,随后智氏便威胁韩、魏两家出兵协助攻击赵家。于是爆发了影响历史走向的“晋阳之战”。
二、晋阳之战
赵家面对其他三家的攻击,决定退守老家晋阳。晋阳作为赵氏的发家之地,被赵氏打造的如同铁桶一般,城墙坚固、城内粮草兵器充足,当地的居民更是同心协力,势必保卫家园。智伯瑶的联军攻打晋阳时候,赵军依靠城墙工事,坚守三个月。
为尽快结束战争,智伯瑶掘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时间长达一年多。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
就在此时,赵氏派遣张孟谈前往韩、魏两家进行劝说,策反韩、魏两家反戈伐智,三家平分智家地盘。韩、魏两家本就是迫于智家的实力才攻打赵氏的。如今被张孟谈劝说,当即决定反戈攻智。在韩、赵、魏三家的围攻下,智氏灭亡。三家一起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至此,晋国完全被韩赵魏三家控制,后来,周王室各封三家为诸侯,此时晋国这个中原的庞然大物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国。
三、三家分晋,便宜了秦国
晋国作为中原第一大国,一直以来靠着其强大的国力,威慑着他国。三家分晋之前,整个春秋时代可以说完全是晋楚两国的主战场。晋国鼎盛时期,不仅压制齐国,让其难以重拾霸业,同时逼迫秦国,让其不敢向东扩展,只能往西用兵。春秋时期的晋国如同一根定海神针一样,让他国难以撼动。
但三家分晋以后,局面出现了变动。韩赵魏三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诸侯国。虽然战国初期魏国由于继承了晋国的衣钵,势力最强,打得秦国不敢东出函谷关,但也仅仅维系了几十年。三家之间利益纠葛日益严重,难以保持团结。在魏惠王时期,魏国就曾攻打过韩国与赵国。
三家之间互相攻伐给秦国带来了可乘之机,魏国因为攻击赵国,导致齐魏之间爆发马陵之战,魏国精锐尽失,秦国乘机夺得河西之地。战国中期,魏赵两家攻韩,又让秦国乘机获得华阳之战的胜利。
四、总结
作为三家分晋事件中的“晋阳之战”,可以说是完全能够影响历史的一场重要战争。战争中如果赵氏被灭,智氏则会进一步消灭韩、魏两家,统一晋国。一个统一的晋国,对秦国而言是难以撬动的巨石。只要晋国存在一...
查看更多与“三家分晋是哪三家你清楚吗?其实这背后不止是三家”相关的文章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时期,晋国被韩、魏、赵、三家所瓜分的事情,也就意味着春秋结束,战国开始。我们看看三家是如何瓜分晋国的。
春秋时期一些小的诸侯国慢慢的都被大的诸侯国所吞并,但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大权则渐渐的落在大夫手里。他们本身就是贵族,而且当时晋献公曾诛杀公司,晋国不再立公子为贵族,而是以异性大夫为贵族,晋王室的力量也就从此衰落,而异性卿大夫就没有什么制约的力量。当时中原的霸主晋国国军权力一步一步的衰退,由当时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朝政,而这六家就被称为“六卿”。
之后那是不断的征战啊,直到春秋末年的时候范氏﹑中行氏两家出局,这个时候晋国只剩下智、韩、魏、赵四家。而这四家中智氏的势力又是最强的,然而智伯就像他们三家索要土地,他们两家都怕智氏所以就给了。而到赵国的时候,赵国果断拒绝了。
智氏就有了理由,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襄子。而且当时智伯还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但是赵襄子在晋阳经营的很好,坚持了三年之久。城里面都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就这样还在坚持。
之后赵襄子就派丞相张孟去暗地里见韩康子、魏恒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来说服他们。当时他俩也想啊,你收拾了赵国然后反手再来收拾我们,我们不就倒霉了。所以就和赵国开始反攻智氏,当夜杀死看管河堤的小吏,突然放水淹智军,而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
之后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之后晋国再也没有和韩赵魏所能相抗的力量,而之后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
然后韩魏赵索性就瓜分了晋国所剩的田地,强迫周王室承认其诸侯地位。“三家分晋”也是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标志着霸权政治的结束,七国兼并的时代到到来。
与“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带你看三家是如何瓜分晋国的”相关的文章
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是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线,也标志着社会制度进入封建制度,那么为什么是三家分晋,而不是四家分晋或者像田氏一样独家取代姜姓吕氏变为田齐呢?
春秋后期,晋国逐步衰弱,晋国的实权由六家掌控,分别是韩、赵、魏、智、范和中行。在之后的互相征战中,范家和中行被灭掉,只留下了韩、赵、魏和智家,其中智家实力最强。最强的没留下反而是剩下韩、赵、魏,这其中还有一些故事。
当初智宣子想立智伯瑶为继承人,智家族人智果说:“立智瑶不如立智宵,智瑶好的地方有五处,但是有一样不好。鬓发美观,身材高大;能骑善射;通晓各种技艺;言辞善辩,聪慧;处事刚毅果断;但是唯一不好的是不仁,品德不好;以他的五项才能去欺凌弱小,做不仁的事,谁会善待他,若果立瑶为继承人,那么智家族人将会被灭。”智宣子不听,智果离开智族到太史那与智族分开,改为辅氏,到了智族被灭也只有智果这一支脉幸免存续下来,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仅凭一个人的才能和德行就能预知后边的事,这种程度我们现在的人很难做到,所以识人真的很重要。
赵简子的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像选立继承人,不知道立哪一个。于是将训诫写在书简上给两个儿子,并告诉他们学习三年,三年后问伯鲁不能说出训诫内容,问他书简在哪,已经找不到了;问无恤则能背出内容,问他书简在哪无恤则从袖中拿出来给赵简子看。赵简子于是认为无恤贤能并把无恤立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赵襄子。赵简子派尹铎去管理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一代,后成为赵国国都)。在去之前尹铎问赵简子想把晋阳作为财税的输出地还是作为后方保障。赵简子的答案是后者,作为赵国的保障。尹铎到晋阳后,减轻赋税,增加人口,人心所向。赵简子对无恤说:晋国如果有难,不要认为尹铎管理的晋阳人口少,晋阳离着远,一定要去晋阳。赵简子为后人着想的眼光还真是长远。
智宣子死后,智伯瑶继位,既智襄子。智伯在蓝台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在宴席上智伯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康子的大臣段规。智国听到后进言说:“主上这样恐怕会有灾难。”智伯回道:“只有我让别人有灾难,谁敢来使我有灾难。”智国说:“夏书上有人说一个人的怨恨怎么会在明处,仅日在宴席上主上戏弄韩家君臣两人,还说他们不敢反,毒虫蜂刺都能害人,何况他们君臣两人呢。”智伯不听。看来不听人劝的君主都没好下场,普通人也一样。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要不给,段规劝道: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负,不给他恐怕会征伐我们,不如给他,给了他他就会像别人要,不给就会讨伐他人,我们便幸免于难,我们可以伺机而动。韩康子听后称赞,善。于是派人把万家之邑给了智伯。智伯一看要地成功很高兴,又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也想不给,但是他的大臣任章问为何不给,魏桓子说:无缘无故要地,所以不给。任章劝道:无缘无故要地,诸大夫必然会恐惧智伯,我们给智伯地,智伯会自大,自大就会轻敌,恐惧的人会相互依靠团结,团结的人对待轻敌的人,姓智的命必然...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哪三家?为什么会是这三家来瓜分晋国呢”相关的文章
几乎全国人都知道三家分晋这个成语讲的是山西的故事,那这个故事究竟是什么,大家清楚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认真真说说三家分晋这些事。
话说春秋末年,诸侯争霸,呈现出了一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景象,有的大鱼吃多了,被有毒的小鱼毒死了,有的小鱼不断觅食,终于吃成了大鱼。
三家分晋,绕不开的人物当然是晋文公,晋文公的身世遭遇我们都知道,自小就因家族内乱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后饱经磨难,才回到自己的国家,成就霸业。为了避免自己的后代再因为自伤残杀而危及国政,他在公元前633年,毅然推行了三军六卿制,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性,633和三军六卿,这也太巧合了吧!不要跑题,继续说这三军六卿的设立,这个制度把晋国的全军分为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一将、一佐,即上军将、上军佐、中军将、中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的权柄最大,是晋国实际的执政官。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连续10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
到了晋平公的时候,国君的权力已经大大衰落了,此时的晋国就像是马上要被慢性毒药毒死的大鱼,只是维持着表面的活力,内里已经腐烂不堪。国家的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晋国就像是“散装晋国”。
在六卿之中,原来最强的其实不是韩、赵、魏三家,而是智、范、中行。
公元前497年,赵简子杀赵午,引起中行氏和范氏的联合进攻,赵简子一度从国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退守晋阳。当时知氏和韩氏、魏氏又因挟嫌争权,起来讨伐范氏、中行氏,迫使范氏、中行氏出奔朝歌(今河南淇县)。赵简子遂回绛复位,并率晋军围攻朝歌。
公元前493年,齐国运粟支援范氏,由郑国派兵护送,在铁(今河南濮阳西北)这个地方和赵氏进行决战。结果赵简子大获全胜,得到“齐粟千车”。次年,范氏、中行氏被迫逃奔邯郸,接着又逃到鲜虞(即中山),最后逃到了齐国。于是范氏、中行氏灭亡。
公元前458年,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尽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
此时六家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智伯瑶执政后,为了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韩家的韩康子和魏家的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都把土地和户口让了,但赵家的赵襄子说什么也不把土地送人。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这三家对赵家久攻不下,智伯瑶决定利用晋阳边上的晋水作为攻击的手段,果然这下令晋阳城陷入困境,韩康子、魏桓子看到这样的景象,感到十分恐惧,他们也想到自己的封邑边也都有河,说不定那一天自己...
查看更多与“三家分晋的故事你知道吗?他们分别又是哪三家呢”相关的文章
公元前403年,东周洛邑。肃杀威严的宫殿群,规划整齐,气概宏大,令人遥想当年大周王朝权力的极峰。
大殿之内,周威烈王坐于龙椅之上,文武百官分两列而立,东周虽然衰败了,朝廷的气势犹在。
周朝时期诸侯爵位分为五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晋国是侯爵,魏、韩、赵三家却连男爵都不是,只是晋国的卿大夫。
周威烈王即命内史作策命,封魏斯为魏侯,赵籍为赵侯,韩虔为韩侯,各赐黼[fǔ]冕圭璧全副。
至此晋国彻底瓦解,魏斯、赵籍、韩虔,都成为东周王朝的侯爵,三人后来被称为魏文侯、赵烈侯、韩景侯。
其实在半个世纪前,赵魏韩三家合力击败智伯瑶,瓜分智氏的领土,便已形成土地上的三家分晋。然而三家的封地纵横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当中,三家不断交换土地,整合资源,最终形成三个诸侯国。
赵、韩、魏三家,在晋国十多个豪门大族的激烈竞争中笑到了最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互相交换土地,让各自的领土尽量连成一片,方便管理。
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之交的标志性事件。赵、魏、韩三家在瓜分晋国与相互交易土地的过程中,谁的算盘最精明呢?
晋国控天下之脊,依山带河,我们来看看,究竟有多少富饶和险峻的领土可以瓜分。
先将晋国的地块分几个等级:
以太行山为界,我们将分别解读,太行山以西、以南、以东的领土。
首先是太行山以西,大致对应今天山西省西部范围,领土有1河东郡、2河西郡、3上洛之地、4太原郡、5代郡。
1河东郡
河东郡的范围大致是是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区域,这里被魏氏割据。
春秋时期晋国的基本盘是河东,秦国的基本盘是关中,中间黄河以西洛水以东的区域称为河西。为区别甘肃的河西走廊,这里的河西又称为西河。
河东郡是晋国的核心地带,人口超过100万,毫无疑问是晋国最好的一个地块。晋国的新老国都绛都、曲沃等都在这里。魏氏的都城安邑,也位于河东腹心。
吹毛求疵地寻找河东郡的不足,的确也能找到两个小缺陷。
缺陷一是韩氏的都城平阳也在河东,虽然韩人很快就东迁到洛阳盆地的宜阳,但是韩氏始终不能舍弃他们的旧都,魏氏不得已从河东将平阳划归韩氏。
另一个缺陷是,晋国的宗室还居住在绛都,晋国的宗庙还设在曲沃。魏氏既然得到河东郡,那么如何处理晋国国君,这个头疼的问题就留给了他们。
2河西郡
河西郡是夹在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土地,最初为梁国和芮国的领土,后来被秦穆公挥师占领。在春秋中期,晋国从秦国手中夺取一半的河西领土。由于晋国只占到半个河西,因此这一地块人口不足60万,为c级地块。
由于河西郡与河东郡连在一起,河东郡又归魏氏,赵、韩当然不会来染指河西郡,因此河西郡也归属魏氏。
河西的少梁,是这一地块的中心城邑,这座名城也是战国时期魏秦争夺的重心。
晋国的河西郡缺陷很明显,那就是与秦国的土地纵横在一起,谁占据这里,将不可避免地与秦国交战。
3上洛之地
上洛之地是位于洛阳盆地洛水上游的山地,处于秦岭的东侧,晋国在灭掉伊洛之戎后占据这里。上洛之地与河东郡连在一...
查看更多与“三家分晋是哪三家?带你了解三家他们各自的小心思”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