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左传

发布时间:2020-07-02
1 鲁隐公的悲剧结局源自于自己的尴尬身份,摄政者原来这么不好当
左传
鲁国
鲁隐公

公元前712年,鲁国第十四代国君鲁隐公被公子翚杀害,公子翚随后拥立鲁桓公继位,这也是一次典型的权臣弑君事件,而且发生在礼仪之邦的鲁国,不得不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礼崩乐坏和卿大夫势力坐大的社会变化和政治趋势。不过这场鲁国内部的权力更迭,除了夹杂着权臣谋权的因素以外,也与鲁隐公的尴尬身份有关。

那么鲁隐公有什么特殊的身份呢?原来鲁隐公虽被尊称为“公”,但其实不是正八经的鲁国国君,而是“摄政”,我们可以将他的身份理解为“摄政王”。而他将来将要还政的对象,正是当时正统的鲁国太子,后来的鲁桓公。所以说这场内乱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摄政王集团和正统太子集团之间的微妙关系。

摄政王和国君之间的关系向来充满猜忌,一不小心就会演变为一场场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毕竟国君要担心摄政王掌权久了,会不会想从假王变成真王?而摄政王既要担心国君会不会卸磨杀驴,也未必舍得放弃到手的权柄。无论是疑心还是对权力的渴望,都易滋生纷争和怨恨,双方很难真正心平气和地共处。对此,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后世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之间的爱恨纠葛。

如此说来,这场内乱也算是偶然事件中暗含某些必然因素。不过,鲁隐公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注定麻烦不断的烫手山芋呢?

原来是因为当时鲁桓公年幼,不足以治国理政,才由鲁隐公暂时摄政。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鲁隐公明显年长于鲁桓公,为什么不由鲁隐公直接继位呢?这里或许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鲁隐公虽然占个“长”字,但却只是庶子,从而无法继承国君之位。

历史上关于这段历史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声子和仲子都是媵妾,只不过仲子的地位比声子高一点,所以鲁桓公才有了继位的资格。不过笔者不太认同这种说法,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声子应该是媵妾出身,但仲子应该是正室夫人。

而《史记》则提供了另一种更加具有戏剧性的记载。按照《史记》的记载,仲子本来是鲁惠公打算为鲁隐公娶的妻子,但鲁惠公发现仲子长得很美丽,就自己娶了仲子。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骇人听闻,而且也与《左传》有些冲突,不过也有可能是《左传》有所隐晦。但仲子是因为掌纹呈“鲁夫人”字样,才得以嫁入鲁国,因此她势必要嫁给鲁国国君,如果鲁隐公只是一位庶子,无权继承国君之位,那么仲子怎么可能嫁给他呢?不过无论如何,这也是一种说法,而且虽说我们无法证明其正确,但也无法证明其错误。

在《左传》的记载中,有一个词笔者觉得很有意思,“继室”。如果按照今天的理解来看,继室指的是男子原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室也是正室嫡妻,不过如果按照此种说法来看,鲁隐公也应该是嫡子,这就明显与鲁隐公不能继位的事实发生冲突。而历史上对于继室又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说继室指的是元妃死后暂时主持内事的次妃。次妃虽然得以暂时主持内事,但仍属于妾室。这样一来整件事也能说得通了。

不过是不是还可能有另外一种猜测呢?元妃孟子死后,声子的确被鲁惠公扶正,但后来又被鲁惠公废黜,所以鲁隐公又成为庶子。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史记》中...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