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字元章,湖北襄阳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但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
米芾平生从来不用别人用过的东西,曾经当过太常博士,负责皇家宗庙的祭祀事务,祭祀时穿的官服他嫌脏,就玩命地洗,连官服上的花纹都被洗掉了。就为了这,米芾受到降职处分。
宋徽宗十分器重米芾,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徽宗在宫廷内院摆上一张长长的桌子、桌上铺有长二丈的绢帛,旁边放着玛瑙砚、李廷墨、牙管笔、金砚匣和玉镇纸、水滴等御用的书写工具,然后派人把米芾请来,叫他当场挥笔,徽宗自己藏在帘后静静的观赏,米芾不急不忙的提起笔来,笔走龙蛇挥洒自如,徽宗看了非常喜欢,连声赞叹!米芾写完后,轻声向帘后徽宗请求“陛下,这砚台已被臣濡染,陛下不宜再用,就赏赐给臣吧!”徽宗爱才惜才,立即就点头允许!
米芾得到赏赐,就向忘年之交曾祖展示:“我得到一方稀世之砚”,曾祖说:“如今膺品充斥,你的宝砚是否让我鉴赏一番?”米芾连忙起身取砚,曾祖知道米芾有洁癖,他把手清洗干净,才小小心心的把宝砚拿在手中,左看右看,赞赏不已说:“这砚台看外形,确实是上品,但不知发墨情形如何?”米芾忙叫家僮取水,心急的曾祖等不及水到,就吐了一口口水在砚台上开始磨墨,米芾愣住了,而且很不高兴说:“这砚台已被污损,失去了它的珍贵。”说完就把这砚台给了曾祖,无论曾祖如何道歉,米芾就是不肯要这砚台了。
查看更多与“大书法家米芾:坚决不用别人用过的书写工具”相关的文章
黄庭坚的书法跌宕舒卷,纵横捭阖。南宋学他的人,往往得其形而失之神,惟陆游、范成大,颇能得其三味。但今天我们介绍的是这位书法家:陆游(1125- -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笠泽翁、笠泽渔隐、九曲老樵,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宰子。以萌补登仕郎,举试荐送屡在前列,然为秦桧所妒。桧死,始为宁德主簿,孝宗称其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迁枢密院编修官。后知夔、严两州。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淳熙五年(1178年)东还。七年,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十六年,任礼部郎中,遂遭劾罢,闲居十余年。嘉泰二年(1202年),被召修孝、光二朝实录,次年书成,迁宝谟阁待制,致仕。工诗文,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书史上并没有陆游书出黄庭坚的文字记载。之所以将他放人这个流派,是其书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接近黄庭坚。陆游晚年诗中谈到自己的学书渊源,日:“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平生江湖心,聊寄笔砚中。”(《暇日弄笔戏书》)又云:“学诗当学陶,学书当学颜”。(《自勉》)按陆游所言的书学三家,恰好也是黄庭坚最推崇的几位。他的行草代表作《自书诗卷》,取势欹侧,长笔四展,字态瘦长且中宫敛结,笔意苍秀更有一股郁勃雄豪之气贯穿其中...…诸如此类,与黄庭坚书法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或许这是巧合,但不管怎么说,黄庭坚在当时影响之大是事实,陆游也许不会追逐时尚,但非常可能从喜爱黄字的角度去取法乎上,结果与黄谙合。只不过和黄庭坚比,陆游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在传统上所注人的功力尤显缺乏罢了。这一点从黄、陆二人对《兰亭》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黄庭坚经过艰苦的实践,才领略出“不师其意使作行势,正如美西子捧心而自悟其丑”(《山谷题跋》)的要诀;而陆游却把学《兰亭》看作是禅宗的顿悟,认为“观《兰亭》当如禅家勘辨人门便了”(《放翁题跋》),从而忽视了必要的渐修过程。
黄庭坚书法一直是我们现代人都喜欢的书法风格之一,也可能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让黄庭坚书法在不断更新,不断让世人记得书法家最优秀的一个人!
查看更多与“黄庭坚流派下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让世人铭记”相关的文章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也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书作为众多书法中的一种,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前人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行书书法瑰宝。
而行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呢?
01代表人物一:王羲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行书代表作中最着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02代表人物二:颜真卿
唐代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楷中着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03代表人物三:苏轼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他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04代表人物四:米芾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与黄庭坚、苏轼、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05代表人物五:赵孟頫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赞誉很高。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以及苏轼《寒食帖》与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而《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查看更多与“行书有哪些代表人物?看看书法史上行书的几块里程碑”相关的文章
隋唐五代书法概述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虽然只有短短十七年,却上乘魏晋六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调整趋向规范的新局。著名书法家有智永、智果、丁道护等人,欧阳询、虞世南历仕陈隋,严格说来也属于隋代书法家之列。
唐代在我国历史上是统一强盛的帝国,文学艺术繁荣兴盛,书法也达到鼎盛时期。唐代书法以具有雄厚的民间基础,加之统治者提倡,官府社书学,使之成为专科。李世民本人也喜爱书法,曾拜虞世南为师,遍搜二王墨迹,潜心研究,故书法修养很高。《晋祠铭》、《温泉铭》即是他的手迹。欧阳询父子、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兄弟,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传世碑刻有《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皇本诞碑》等,其子欧阳通有《道周碑》等,多是楷书,其书法妍紧技群,劲险刻厉,墨迹有《草书千文》残本,《行书千文》全本,《楚奠帖》等。
虞世南唐初与欧阳询地位相伯仲,评者谓“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青,鹓鸿戏沼。”有《孔子庙堂碑》传世。
褚遂良源出于虞永兴,又进入王右军堂奥,故有“字里金生,引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之誉。
盛唐时期,通过欧、虞、褚诸家远追王羲之的势头依然连绵不绝,楷书虽难接踵初唐,但草书却有了新的发展。开元大书法家张旭在今草基础上发展而为“狂草”,使草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颜真卿一生勤于书艺,真行褚体传世也最多,“真卿真行书,锋绝剑催,惊飞逸势”,传世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祀》、《颜礼勤碑》等,并有行草《祭侄文稿》、《自书告 》等等。
释怀素承颜氏而笔法源于张旭,今、狂草兼优,为张旭后草书又一大家,有“以狂继颠”之誉。
晚唐书法趋于盛极而衰的境况,只是柳公权本出于颜而能自出于新意,即以骨法为尚,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有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传世。
唐代写经书法亦十分精良,虽信笔出之,但笔法精到,可见当时民间书法也是高手林立。
五代的书家和传统的作品寥若星辰,可提的人物有杨凝式,他对五代书法做出了特殊贡献,《唐讨外传》谓“凝式笔亦遒劲,师欧阳询、颜真卿加以纵逸”,草书天真烂漫,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传世作品有《神仙巨居法帖》、《韭花帖》、《夏热帖》等。
查看更多与“隋唐五代书法家高手林立,作品可谓琳琅满目”相关的文章
说到书法家,我们能想到王羲之、颜真卿这些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但是有一些人在书坛的名气并不大,却写出一手好书法,比如清朝进士陆宝忠,他的书法虽不能超越古人,但是实力不在书法家之下。
陆宝忠的书法墨色变化丰富,运笔有力,这样的书法不仅在清朝的书坛独树一帜,就是放在当代书坛,也算是佼佼者,尤其打脸一些写丑书的书法家。从陆宝忠的书法中可以看出,他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均等,给人一种工整端庄的感觉。
在墨色的运用上也有着独到之处,在起笔和收笔的时候,陆宝忠多用浓墨,运笔中墨色淡化,整个字的墨色有着明显的深浅变化,对比强烈,也给欣赏者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感受。虽然是一个文人,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气韵不在一些书法家之下。尤其是有一些书法家用针管喷墨,翻跟头写书法,吼书等等,一味的求新奇,而忽略了传统书法的意义,如果这些书法家看到陆宝忠的书法,会感到汗颜。
陆宝忠在南书房工作了近二十年,增加了自己的学养,所以他不是一位专业书法家,却能写出一手好书法的原因就是文学修养滋润了他的书法,并不像有些书法家,只学习其字形,而不注重学识修养,甚至以奇特博人眼球,在这点上和陆宝忠相差甚远。
只是陆宝忠不到六十就去世了,传世书法并不多,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后来人们在整理陆宝忠的资料时,才发现他不仅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也是一位被遗忘的书法家。虽然陆宝忠的书法受到馆阁体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完全局限于馆阁体,而是能写出自己的风格,这点十分的难能可贵。
他的书法并没有形成开宗立派的风格,但是他的书法遵循着古人的笔法和章法,并没有脱离书法的传统道路,虽然他的书法大多是端庄工整的感觉,笔画严谨,但是丝毫没有呆板之感。每个字的笔画打破了馆阁体的均衡之感,笔画之间相互揖让,收放自如,体现出陆宝忠非凡的书法造诣。
从古至今像陆宝忠这样的人有很多,名气不大,书法造诣却很深厚。他一生把文学修养放在首位,所以他的书法没有俗气之感,很多人对他的书法称赞不已,这样的书法,不论在笔法上还是在气韵上都不在书法家之下。
查看更多与“他在书坛的名气小,书法造诣非凡却不输书法家”相关的文章
董其昌是大书法家,这几乎不用置疑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明代书法家、画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说是大宗匠,一点不为过啊。
但今天要说的是他犯的错事儿。而这个错事,几至关乎人品、文品,因此值得一提。
有一件书法作品叫《庾信诗》,狂草体,最早的时候有人题字说这是谢灵运(小名客儿,史称谢客)的书法,明代人丰坊专门对这件书法作品进行了考证,并把考证的结果书写在《庾信诗》的末尾,考证证据很清楚说,这不是谢灵运的作品,理由是谢灵运是生于385年,死于433年,而庾信是生于513年,死于581年,一个生于前代的人,不可能书写后世人的诗歌,这是非常清楚的考证。但是丰坊并没有考证出来这件书法作品是谁写的,仍然存疑。
后来董其昌见到这册书法,认为狂草始于张旭,于是直接指定这本书法是张旭之迹,由生卒年岁看,这当然没有问题,张旭是唐代人,书写前人的诗歌当然不成问题。
可是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董其昌后来自己的《戏鸿堂帖》时,把这个帖子刻入,并且在后面加了跋文,跋中说这个书法丰枋“持谢书之说甚坚”,意思就是说,丰坊坚定地认为这个帖子是谢灵运所书。董其昌则终于辨明了这是张旭的书法,因此,对于这个书法来说,是有再造之功的。
董其昌的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是歪曲史实的。启功老人在他的《论书绝句》第五十六首记载了这件事,算是狠狠批了一番董其昌的做法。我们来看原诗:
谢客先书庾信诗,早悬明鉴考功辞。腾诬攘善鸿堂帖,枉费千思与万思。
诗里有典故,因此,逐句看一下。
第一句,谢客,谢灵运有个小名叫客儿,因此后人称谢灵运为谢客。先书庾信诗,指在庾信之前就写下庾信的诗,前人写后人的诗,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儿。
第二句,早悬明鉴,很早就有明确的鉴定。考功,指丰坊,明代人,因为曾经做过礼部考功员外郎,因此,这里以考功替代人名。辞,说法,鉴定语。
第三句,腾诬攘善,宣扬错误观点,排挤正确的好的说法。鸿堂帖,指的是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
第四句,枉费千思与万思。这里有个典故,当然,这个事儿至今还有争论,权当故事听啊。民间有一传说称董其昌妻妾较多,按照传本《黑白传》的说法,六十岁出头的董其昌看中了陆绍芳佃户的女儿绿英,于是他的儿子董祖常带了人强抢绿英给老子做小妾。陆绍芳当然愤怒,于是在四乡八里逢人便讲,遇人就说,认大家给评理,后来就有人编了个评书故事,题目就叫《黑白传》,原因是董其昌号思白,另一个主角人物是陆绍芳,源于陆本人面黑身长。评书艺人到处传唱,董其昌知道后大为羞恼,以为这是一位叫范昶的人捣的鬼,去找范昶算账,可是范昶并不承认,跑到城隍庙里向神灵起誓,为自己辩白。结果不久范昶恰巧就生暴病死了,于是范母董其昌家逼的,...
查看更多与“大书法家董其昌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人品到底怎么样?”相关的文章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说得更确切一点,书法是书法家以个人的用笔技巧和审美能力,把汉字的笔画和结构重新排列组合后,让汉字变化出更多造型美和结构美的视觉艺术形式。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比苏轼(1037年——1101年)小几岁,曾经拜在苏轼门下,是“苏门四学士”中让苏轼最欣赏的一个,从宋代200多年的历史来看,在文学与书法上的成就,黄庭坚跟苏轼齐名,他们并称“苏黄”,都堪称一代宗师。
实际上,他们亦师亦友,惺惺相惜,在文学艺术上相互学习,苏轼在黄庭坚面前从来没有以老师自居,因为在苏轼看来,他某些方面不如黄庭坚。
在文学上,苏轼是继柳永(984年——1053年)之后,对宋词做出巨大贡献的开拓者,他既能创作婉约缠绵的婉约词,又能创作出奔放洒脱的豪放词,在宋词两种风格上,苏轼都做到了游刃有余,精品力作不断,这是黄庭坚不能比的。
然而,宋代文学不光词令成就显著,在诗歌上的成就虽然没有唐诗那么显眼,但也可圈可点。
宋诗继承了唐诗重视内涵和意蕴的优点,同时,把生活哲理融入到诗歌中,形成了哲思细密,点铁成金的哲理诗。尤其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传承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遗风,影响极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庭坚一直把杜甫看作自己的诗歌教父,在《观崇德君墨竹歌》一诗中,黄庭坚写道:见我好吟爱画胜他人,直谓子美当前身。在他心里,把杜甫崇拜的五体投地,看作是自己的前身。
在诗歌成就上,黄庭坚明显要比苏轼更能代表宋诗的成就。1067年,黄庭坚考取进士后,苏轼偶然独到黄庭坚的一首诗,大为赞叹,苏轼说:自唐代杜甫之后,世上好久没有出现这样的诗歌佳作了。可见,在苏轼眼里,黄庭坚的诗歌在他之上,深得杜甫的真传。
从书法层面来看,黄庭坚与苏轼都以行书见长,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样不相上下。
放眼书法史,我们能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大凡那些被书法史记载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有三大特点,一是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新书体。二是从字体线条中能看出鲜明的个性与情怀。三是他们的书法作品如果脱离书法,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黄庭坚的所有书法作品亦如此。如果说杜甫是黄庭坚在文学上的精神导师,那么,晋代书法巨匠王羲之无疑是黄庭坚书法上的精神导师。
黄庭坚有一首没有冠名的诗作,诗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从此诗中可以看出,黄庭坚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杨凝式的《韭花帖》有着一见倾心式的喜爱,只因为这两幅书法作品都是行书,在用笔中以侧锋为主,写得随心所欲,以书法线条直抒胸臆,流露出洒脱、自然、飘逸的格调,是书法家情感状态积聚到饱满程度时,一气呵成的巅峰之作,也都是不可复制的臻品。
这样的书法作品,自然能触动黄庭坚身上的敏感神经,因此,黄庭坚对这两人的作品进行了长期的临摹。他把它们的结构拆开又重新组合,对每一笔一画的布局都做了深入研究,最终把这两种字体风格融会贯通,转化成为自己的书写技巧,为今后个人的推...
查看更多与“书法家黄庭坚是如何在宋代才子圈获得一席之地?”相关的文章
每一个朝代的诗人写诗都有他的时代背景,一个时代一个风格,通过黄庭坚的诗,你能看出他是哪个朝代的吗?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
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书法艺术家,诗人,词人,字鲁直。黄庭坚号山谷道人,生卒年间1045年-1105年,是和苏轼齐名的大文学家,被世人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传世的诗词,书法作品有很多,而且黄庭坚是一个好官的文人 ,他任过的官有叶县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等,但是官运不济,数次被贬,命运坎坷。
在宋代诗人中,黄庭坚不仅官当得比较多,而且名号也显得特别多,黄庭坚号,除了众人皆知的山谷道人,涪翁等,还有一些不被大众熟知的绳权,黄九等,可以想像这些别号都寓意很多内涵,大多是和当时的现实情景相符,可以纵观黄庭坚的生平经历,遭受诸多磨难,年老时无以为用,郁郁不得其志,时有悲愤难抒,这时就用字号晦其名,假言托喻,即而放浪形骸,实现另一种可以掌控的自由自在,黄庭坚不仅号多,而且他的字,自号,别号,谥号一样很多,常见的不常见,因时因地不同,使用的名号也不同,可见他的生活经历是有多曲折跌宕,这也能从侧面反映黄庭坚的个性风格,洒脱不羁,却又想追求一番事业,顶天立地,自强不息,屡遭贬斥,依旧不屈不挠。他最出名的自号是山谷道人,还用此号出过著作《山谷词》,可见黄庭坚还是一个骨子里的文人,爱好山水,这样的文人对官场还是不太适应的。
黄庭坚的故事
据说在黄庭坚中了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到安徽黄州当知州。有一天中午,他一个人坐在府衙内,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中,他发现自己来到了一处山村里,山村的其中一间屋子前,放着一个香案,一个老婆婆跪在香案前不停地祷告。她的嘴里念念有词,黄庭坚听在耳中似曾相识,但却又一下子记不起来。这时,他忽然感觉自己肚子有些饿了,看到香案上放着一碗芹菜面,于是便不假思索,端起那碗一口气就把它吃完了。
吃完后,黄庭坚又回到府衙,这个时候,正好有人进来,黄庭坚被惊醒,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场梦。第二天,他又在府衙内午睡,奇怪的是,做了和昨天一模一样的梦。
醒来的时候,黄庭坚觉得很不可思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就顺着梦中依稀记得的道路,找到了那个小山村。更奇怪的是,那座小山村竟和他梦里的景色一样。很快,他又找到了那个曾在他梦里出现过的,一直在祈祷不停的老婆婆。
黄庭坚上前询问。那老婆婆说,她这是在祭祀她的女儿。而今天,恰好是她女儿二十六年的忌辰。每天她祭祀的时候,总会在香案上放一碗芹菜面,那是因为她的女儿十分喜欢吃芹菜面。
黄庭坚一听不禁吓了一吓,自己今天的年龄正好二十六岁。于是他让那个老婆婆带路,走进她女儿的闺房查看。他看到屋里有一个很大的箱子,就问那个老婆婆说,这个箱子里面放了上面。老婆婆告诉他,那里藏着他女儿生前的书,但是却又找不到钥匙,...
查看更多与“书法家黄庭坚:骨子里的文人爱好山水”相关的文章
米芾认为颜真卿的书法有“篆籀气”,这正如“锥画沙”式的中锋用笔,使颜体书法能得自然之妙,其字结构沉着、大气磅礴、多力筋骨。要追溯颜真卿书法的渊源,还应从六朝碑刻中寻觅。书法史料记载,颜真卿书法得力于《北魏吊比干碑》,也从《瘗鹤铭》、《郙阁颂》、《高植墓志》、《太公望表》等汲取学养。笔法方面受张旭的影响颇深,亦对王羲之、王献之及褚遂良有过深入研习。从古至今。学颜真卿书法的书家数不胜数,但能得颜真卿书法精髓的却微乎其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接下来就后世学颜体的代表书家进行简要分析,如能为每一位学颜真卿书法的同道有所裨益,幸甚至哉!
第一位:柳公权
柳公权学颜真卿“脱筋换骨”,他将颜体字形拉长、笔画相应变细,但其用笔方法并未改变。其书法最明显的特点是有着外露的筋骨、弹性十足的笔画。提到“颜筋柳骨”,人们就会想到颜真卿与柳公权,毋庸置疑,算得上是古今学颜体的宗师级人物!在楷书历史上,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为“欧颜柳赵”。遗憾的是当前学柳体的寥寥无几。
第二位:苏轼
苏轼学颜真卿“肉中见骨”,实乃学颜体的重要策略,即下笔不能拘谨,用笔胆子一定要大。苏轼学颜体书法,不仅能进去,还能出来,而且能变,这很了不起。苏轼学颜体书法,为何能有浑厚苍健,气势博大的境界?这主要受益于《东方朔画赞》。
第三位:黄庭坚
黄庭坚学颜真卿“得之笔法”,他学颜体最不像“颜体”,却对颜体笔法游刃有余。
第四位:刘墉
刘墉学颜真卿“由严变婉”,这种“师古、泥古”后,而又能化之,且出神入化的,实在不多见。刘墉学颜体书法,意趣横生、结构遒媚。
第五位:钱沣
钱沣学颜真卿“惟妙惟肖”,写得最成功的是《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与《元次山碑》。钱沣学颜体,毫不夸张地说,专业技能是最强的。学颜体能做到“能散能拓”,钱沣是也。
第六位:伊秉绶
伊秉绶学颜真卿“最得精髓”,不仅用颜体楷法写隶书,亦用隶书运笔法写颜体。康有为说“汀州精于八分,瘦劲独绝。”,沙孟海评“伊秉绶是隶书正宗。”,颜体名家何绍基认为“大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伊秉绶深谙颜体“变化”之妙,并从颜真卿师法的《北魏吊比干碑》中下功夫,正所谓“师法师之所学”,皆为我用。总而言之,伊秉绶学颜体笔法,又能得颜体骨气,重要因素应是以“我”为大,后辈书法道友当学之。
第七位:张廷济
张廷济学颜真卿“功力匪浅”,他博采诸家,却与颜体有缘,一学便能得之神韵,实乃常人不能及也。
第八位:何绍基
何绍基学颜真卿“名气最大”,他遍临南北朝碑刻,在隶书上功夫颇深,并以“隶渗颜字”,再参以《信师禅师碑》、《张黑女墓志》,写出了自己的面貌。他受学颜体大家刘墉的影响,并常用“提笔绞笔”写颜体。他学颜体“熟虽无过”,却恰因“熟”的习气,丧失了颜体的“魂”,多了几分“俗气”,实在是美中的不足。
第九位:翁同龢
翁同龢学颜真卿“兼收众长”,他最喜用钱沣的笔法写颜体,并将北碑与颜体合二为一,这虽不是什么...
查看更多与“后人得颜真卿书法精髓的微乎其微,这9位学颜体的书法家你认识吗?”相关的文章
颜真卿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颜真卿出身在名门,但是在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后的颜真卿学识渊博,喜欢撰写诗词,喜欢提笔练习书法,公元前734年,颜真卿中进士,随后两年的时间,颜真卿被朝廷录用,大人校书郎,公元前746年,颜真卿在巡视的事实平凡了很多冤案,深受百姓的爱戴,但也是同年,颜真卿被朝廷下诏终生禁止录用。
公元前749年,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因为和杨国忠是死对头,便被调取了东都,在中,颜真卿为平底你个这场大得战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颜真卿还在平原,听到这消息之后,连忙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起兵抵抗这场战乱,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昌盛时期迅速转为衰败。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颜真卿再次回到朝中,受任御史大夫,迅速开始重振朝纪,长安在广平王的带领下收复,之后,颜真卿深受的赞赏,卿任浙西节度使。公元前762年,太子继位,颜真卿为利州刺史,除了在朝堂上,颜真卿对于百姓也十分的注重,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民间的灾难,深受百姓的爱戴,公元前779年,李豫驾崩,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攻陷汝州。
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颜真卿到的时候,对方总是在给自己下马威,颜真卿知道,自己的命终将会在这里终结,但是他绝对不会背叛大唐,最终忠至灭身,享年76岁,颜真卿为大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书法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查看更多与““颜筋柳骨”的颜真卿除了书法家,还有另一个不平凡身份”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