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古诗
>
诗人
>
元代诗人
>

丁鹤年

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 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 著名孝子,为明初十大孝子之一。以73岁高龄为母守灵达17载,直到90岁去世。《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即是他的事迹。诗开篇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本 名 丁鹤年
字 号 永庚、友鹤山人
主要作品 《武昌南湖度夏》 《逃禅室述怀十六韵》 《题梅花扇面寄五十佥宪》 《寄定海故将军邵公辅》 《逃禅室与苏伊举话旧有感》
所处时代 元代
民族族群 色目人
出生地 武昌
出生时间 元惠宗元统三年

人物简介

丁鹤年(1335~1424)字永庚,号友鹤山人。生于元惠宗元统三年,卒于明太宗永乐二十二年,终年九十岁。 武昌籍色目人,其父职马禄丁任武凸达鲁花赤。鹤年以父名丁为姓丁。 元朝末,父官武昌,遂为武昌人。元亡,避四明。方国珍据浙东,最忌色目人,他转徙逃匿。 明初,还武昌,生母已前死,不知殡处,恸哭行求,得骨以葬。晚学浮屠,结庐居父墓。鹤年好学洽闻,精诗律,自以家世仕元,赋诗情词悱恻。有丁鹤年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曾祖阿老丁、曾叔祖乌马儿皆西域巨商。以巨财资元世祖,并从军。元朝以功授官,阿老丁年老不愿仕,特赐田宅留京奉朝请;乌马儿擢道宣慰使,后拜甘肃行中书省左丞。 其祖苫思丁累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其父职马禄丁,四十岁始入仕任临川县簿,后迁武昌县达鲁花赤,性豪迈,有惠政,解官之日百姓为之建“种德堂”,并请求留居武昌,遂为武昌人。

明初十大孝子

两度为家人守灵,曾在湖北为父母守灵达10余载,高龄在浙江又为祖先守灵直到90岁去世。

家庭成员

职马禄丁有五子,鹤年最幼,兄弟皆业儒,四个兄长中有三人举进士,其中有爱理沙,字允中,官翰林应奉;烈瞻,官至万户。其姐月娥,亦富有才学。鹤年十二岁时丧父,“幼时读书皆月娥口授”。 丁鹤年从小习儒书,就读于南湖书院,十七岁即精通《诗》、《书》、“三礼”。曾师事豫章名儒周怀孝。在诸弟子中周独器重鹤年,欲以爱女妻之。鹤年以母老,兄皆在外而辞。 丁鹤年不求仕进而厉志为学。幼时其父欲使他袭荫叔父桓州官职,鹤年辞之曰:“吾宗固贵显,然以文学知名于世者恒少,吾欲奋身为儒生,岂碌碌袭先荫,苟取禄位而已耶?”

人物经历

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攻克武昌,年仅十八岁的丁鹤年将生母冯氏安顿于城郊,护侍嫡母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后嫡母病逝于镇江,他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 由于浙西日乱,当时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赏识丁鹤年的才干,推荐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绝。不久,吉雅谟丁去世,鹤年生活无依无靠,几乎陷于绝境,只好“或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食僧舍卖药以自给”。 当时,浙东一带属方国珍的势力范围,方氏“深忌色目人,鹤年畏祸迁徙无常居”。在浙东海岛潜踪匿迹,逃亡避祸,不得不“居简便夷俗,含凄效越吟”。 他常寄居寺庙,结交了一批“禅侣”,也深得僧人的帮助。尝诗云:“赖有诸禅侣,情亲似弟兄。”保国寺的椿上人便是其中之一。丁鹤年也在这段人生中参禅、逃禅,并在《辨中边论》基础上完善、修行了佛教界的“中观理论”,保国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悟道之所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退。政局逐渐安定,丁鹤年在定海海边筑室定居下来,名其室为“海巢”。明洪武十二年(1379),各地交通多恢复,丁鹤年告牒武昌长官回乡迁葬生母遗骨。回武昌后,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生母冯氏埋葬之所,将其尸骨迁至武昌城西寒溪寺后山父墓旁。

创办鹤年堂

永乐登基后,采取了对色目人的安抚、融合政策,京城也成为了色目人的聚居之地。于是丁鹤年去了北京,并且带去了慈水人、患难与共的农村医生乐良才,共赴北京穿街走巷行医。著名的鹤年堂药铺就是成立于当时,乐良才也成为了创办同仁堂的北京乐氏家族的祖宗。也可以说,丁鹤年是北京宁波商帮萌芽形成的领路人之一。

与保国寺

《保国寺度夏寄甬东椿上人》 一径野云深,僧房閟绿阴。 保国寺 (2张) 雨腥龙出涧,风劲虎过林。 淡泊资禅味,清凉养道心。 三生如不昧,石上一来寻。 丁鹤年在宁波四明地区长期避难,居住在保国寺,与寺僧人椿上人交往深厚。

著作

卷一:《海巢集》 卷二:《哀思集》 卷三:《方外集》 卷四:《续集》

人物生平

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攻克武昌,年仅十八岁的丁鹤年将生母冯氏安顿于城郊,护侍嫡母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后嫡母病逝于镇江,他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

由于浙西日乱,当时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赏识丁鹤年的才干,推荐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绝。不久,吉雅谟丁去世,鹤年生活无依无靠,几乎陷于绝境,只好“或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食僧舍卖药以自给”。

当时,浙东一带属方国珍的势力范围,方氏“深忌色目人,鹤年畏祸迁徙无常居”。在浙东海岛潜踪匿迹,逃亡避祸,不得不“居简便夷俗,含凄效越吟”。

他常寄居寺庙,结交了一批“禅侣”,也深得僧人的帮助。尝诗云:“赖有诸禅侣,情亲似弟兄。”保国寺的椿上人便是其中之一。丁鹤年也在这段人生中参禅、逃禅,并在《辨中边论》基础上完善、修行了佛教界的“中观理论”,保国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悟道之所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退。政局逐渐安定,丁鹤年在定海海边筑室定居下来,名其室为“海巢”。明洪武十二年(1379),各地交通多恢复,丁鹤年告牒武昌长官回乡迁葬生母遗骨。回武昌后,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生母冯氏埋葬之所,将其尸骨迁至武昌城西寒溪寺后山父墓旁。

创办鹤年堂

永乐登基后,采取了对色目人的安抚、融合政策,京城也成为了色目人的聚居之地。于是丁鹤年去了北京,并且带去了慈水人、患难与共的农村医生乐良才,共赴北京穿街走巷行医。著名的鹤年堂药铺就是成立于当时,乐良才也成为了创办同仁堂的北京乐氏家族的祖宗。也可以说,丁鹤年是北京宁波商帮萌芽形成的领路人之一。

  • 《武昌南湖度夏》
    南浦幽栖地,当门罨画开。青山入云去,白雨渡湖来。石润生龙气,川光媚蚌胎。芙蕖三百顷,何处著炎埃?
  • 《逃禅室述怀十六韵》
    出处两茫然,低徊每自怜。本无经国术,仍乏买山钱。故邑三千里,他乡二十年。力微归计杳,身远客心悬。
  • 《题梅花扇面寄五十佥宪》
    忆向西湖踏早春,万花如玉月如银。一枝照影临清浅,满面冰霜似故人。
  • 《寄定海故将军邵公辅》
    往事浮云杳莫攀,壮怀未展鬓先斑。不闻奉使通银汉,空见将军老玉关。故垒荒凉千骑尽,沧溟浩荡一鸥闲。
  • 《逃禅室与苏伊举话旧有感》
    不学扬雄事草《玄》,且随苏晋暂逃禅。无锥可卓香严地,有柱难擎杞国天。谩诧丹霞烧木佛,谁怜清露泣铜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