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今五岭以南地区)人。诗僧。居长安。与沈彬同时,约唐末至五代前期在世。长于五律。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七。《全唐诗》存诗4首。
本 名 | 卿云 |
主要作品 | 《长安言怀寄沈彬侍郎》 《秋日江居闲咏》 《旧国里》 《送人游塞》 |
所处时代 | 唐代 |
同“庆云”
《史记·天官书》记载:“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另一种说法“卿云”即“庆云”,一种彩云,古人视为祥瑞。《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唐)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历十四年:丙戌,(唐德宗)诏曰:“泽州刺史李鷃上《庆云图》。朕以时和年丰为嘉祥,以进贤显忠为良瑞,如卿云、灵芝、珍禽、奇兽、怪草、异木,何益于人!布告天下,自今有此,无得上献。”
古代歌名
《卿云歌》,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 始见旧题西汉伏生的《尚书大传》。据《大传》记载:舜在位第十四年,行祭礼,钟石笙筦变声。乐未罢,疾风发屋,天大雷雨。帝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见于钟石!”即荐禹使行天子事,并与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云云。钟石变声,暗示虞舜逊让;卿云呈祥,明兆夏禹受禅。这一传说故事,充满了奇异神话色彩,《卿云歌》的主题,则反映了先民向往的政治理想。 全诗三章,由舜帝首唱、八伯相和、舜帝续歌三部分构成。君臣互唱,情绪热烈,气象高浑,文采风流,辉映千古。 首章是舜帝对“卿云”直接的赞美歌唱。关于“卿云”之名,《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见,喜气也。”在古人看来,卿云即是祥瑞之喜的象征。“卿云烂兮,糺缦缦兮”,若云若烟,卿云灿烂,萦回缭绕,瑞气呈祥;这祥瑞之兆,预示着又一位圣贤将顺天承运受禅即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更明显寓有明明相代的禅代之旨。圣人的光辉如同日月。他的受禅即位,大地仍会像过去一样阳光普照、万里光明。这与其说是舜帝的歌唱,毋宁说是万民的心声和愿望。 次章是“八伯”的和歌。八伯者,畿外八州的首领。这里当指舜帝周围的群臣百官。舜帝首唱“卿云”,八伯稽首相和:“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他们进而赞美上天的英明洞察,把执掌万民的大任,再次赋予一位至圣贤人。这里对“明明上天”的赞美,也是对尧舜美德的歌颂。《尚书·尧典》有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而今者虞舜,效法先圣,荐禹于天,以为后嗣。没有尧舜的美德,就没有禅让的美谈。尧舜之举比起明明上天,更值得称颂。 舜帝的赓歌,则表达了一位圣贤的崇高境界和伟大胸怀。十二句可分三层。前四句以“日月有常,星辰有行”作比,说明人间的让贤同宇宙的运行一样,是一种必然的规律。只有遵循这种规律,才能使国家昌盛,万民幸福。中四句叙述“迁于贤圣”的举动,既顺从天意也符合民心。可谓普天之下,莫不欢欣。最后四句表现了虞舜功成身退的无私胸怀:“鼚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正当人们击鼓鸣钟、载歌载舞,欢呼庆贺夏禹即位之时,自感“精华已竭”的虞舜,却毫无声息地泰然“褰裳去之”。只此两句,一位崇高伟大的圣贤形象,便跃然纸上。 让禹摄行天子事。群臣拥戴。正如《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所记载的情景:“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官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 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顿道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有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轻,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 手鼓之,轩手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涌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 尧、舜禅让,载于《尚书》,《卿云》之歌,流传秦季。而尧、舜均属传说人物,舜歌《卿云》,颇难征信。很可能这是身处战国、秦季乱世,目睹争夺劫杀,而向往礼让治世者的代拟之作。不过,自战国、秦汉以来,禅让传说和《卿云》之歌,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对形成以礼让为美德的民族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柳诒徵论“唐虞之让国”时写道:“吾民初非不知竞争,第开化既早,经验较多,积千万年之竞争,熟睹惨杀纷乱之祸亡无已,则憬然觉悟,知人类非相让不能相安,而唐、虞之君臣遂身倡而力行之。后此数千年,虽曰争夺劫杀之事不绝于史策,然以逊让为美德之意,深中于人心,时时可以杀忿争之毒,而为和亲之媒。故国家与民族,遂历久而不敝”(《中国文化史》)。这对认识《卿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颇有启发。 在艺术上,《卿云歌》辞藻华美,意境超迈,孕育骚赋句法,足可与《诗》之《雅》、《颂》媲美。 卿云歌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天上,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迁于贤圣,莫不咸听。於予论乐,配天之灵。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注释: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记载: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官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顿道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有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轻,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 《尚书大传·虞夏传》: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卿云聚,俊义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糺缦缦”指萦绕飘浮状。“旦复旦”即日复一日。意思是: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舜唱完《卿云歌》叹息道:“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糺同纠,“糺缦缦兮”形容卿云纡徐曲折之状。原内容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中华民国国歌
《卿云歌》在中华民国时期曾两度被改编为国歌。 第一次为1913年4月8日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暂用临时国歌,袁世凯时期废止。歌词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歌词后两句为汪荣宝所添加,让·奥士东(Jean Hautstont)谱曲。 第二次为袁世凯下台后,北洋政府当政,于1919年将《尚书》中的《卿云歌》由作曲家肖友梅配上乐曲作为国歌。国民政府上台后废止。歌词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徐世昌规定卿云歌为中华民国国歌 1922年3月大总统徐世昌颁令规定,卿云歌为国歌。 1912年底众议员汪荣宝把传说是上古时代舜所作卿云歌改编为国歌,由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JoanHautstone)配乐谱。歌词为:“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卿云歌当时仅在1913年国会开会和外交场合使用,未正式公布。后为袁世凯所废。1919年2月,北京政府为制新国歌,成立了国歌研究会,公开征求词谱,经过讨论决定仍以卿云歌为歌词,删掉最后两句,由音乐家萧友梅配曲。
人名并称
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扬雄(字子云)的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