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易(966~1031年),字简夫,泉州人,宋乾德四年(966年)生。宅在城内睦宗院(今西街旧馆驿)。好学强记,及进士第,历为彭州军事推官。召为秘书省著作佐郎,预修册府元龟,改监察御史。累擢太常少卿。历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卒。从易著有泉山集二十卷,中书制稿五卷,西清奏议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本 名 | 陈从易 |
字 号 | 字简夫 |
主要作品 | 《题北海》 《题华林书院》 《小孤山》 《小孤山·山称孤独字》 《万寿观·石林和月俯清流》 等 |
所处时代 | 宋代 |
出生地 | 泉州 |
个人简介
陈从易,出知广州,以清德闻。入为左司郎中,知制诏。景德后,文士以雕靡相尚,一时学者向之,而从易独守不变。与杨大雅相厚善,皆好古笃行。时朝廷矫文章之弊,故并进二人,以风天下。历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卒。从易著有泉山集二十卷,中书制稿五卷,西清奏议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生平
陈从易好学强记,博览经史,精通诗赋。端拱二年(989年)举进士,初任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岚县)团练推官,后调彭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彭县)摄州事。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戍卒赵延顺等人因不满官吏克扣军饷和欺压役使而率众暴动,杀死益州兵马钤辖符昭寿,推农夫出身的军官都虞侯王均为帅,建号大蜀,改元化顺。王均起义军迅速占领益州,随后攻陷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县)诸郡,逼近彭州。这时,彭州人民也暗中策划,准备杀兵马都监响应王均起义。陈从易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处斩首谋者,对余党晓以祸福,采取给予赦免的分化策略,瓦解了起义组织,同时加强城防,命令家僮把柴火堆聚房后,并告诫:“如果我力气不足不能守御的话,就死在这里。”由于陈从易决心以死守城,起义军感到彭州难以攻取,便撤围转战他处。事后,安抚使王钦若将此事呈报朝廷,陈从易被召入京城升秘书省著作佐郎、大理寺详断官,迁任太常博士,出知福建路邵武军(今邵武市),后改任监察御史。 景德年间(1004~1007年),陈从易参与修撰由王钦若、杨亿主修的多达1000卷的大型类书《册府元龟》。当时,翰林学士杨亿、刘筠的唱和诗合辑为《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后进学者争相仿效。陈从易不被这种“雕靡相尚”的风气所影响,独守不变,力倡醇儒古学,诗作多近白乐天(居易),并且与杨大雅“好古自守”,坚持质朴的文风,被时人称为“杨陈体”,对矫正宋代“雕靡相尚”的文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陈从易被真宗召对崇和殿,与同秘阁校理刘筠即席赋瑞雪歌、祀汾阳诗。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真宗十分赞赏,擢升他为殿中侍御史,后改任刑部员外郎、直史馆学士,出知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 陈从易任虔州知州时,当地旱灾严重,饥民为求生路,或流落异乡,或开仓夺粮。陈从易体恤民情,草拟《请一切减死论》上奏朝廷,保住千余人的性命。当年秋天,虔州获得好收成,流民归业,老百姓编唱“春来活得千人命,秋后还收数倍禾”歌谣赞颂陈从易的德政。 陈从易为人激直,是非分明。天禧年间(1017~1021年),陈从易因荐送别头进士(别头进士:古代贡举考试方式之一。凡礼部试、乡试、漕试等考官和有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应试时必须回避,另派考官别设场屋考试,称“别头试”,中进士的称“别头进士”。)失实,被寇准贬为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知州。陈从易自请改往福州,因父丧未行。丧期满后留京督察刑狱。乾兴元年(1022年),陈从易出任荆湖南路(今湖南省)转运使。这时,寇准受参知政事丁谓等人排斥,贬为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司马。陈从易离京赴任之前,丁谓对他说:“你受寇准贬职之事,现在可以解除心怨了吧!”陈从易胸怀坦荡,回答道:“与寇准照旧相处。”丁谓听了面有愧色。后来,王钦若罢相,废居南京(即应天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这时丁谓刚升任宰相,朝臣惧怕丁谓,不敢去探访王钦若,陈从易却不以为然,往湖南时特地探望王钦若,逗留好几天才离去。天圣元年(1023年),王钦若再次为相。当时广州知州缺额,仁宗深感广州是连系海外诸国、宝货所聚之地,要求众大臣推举贤人。王钦若平日最赞许陈从易,认为他有清节,可任此职,便向仁宗推荐。天圣三年二月,陈从易以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陈从易在广州任期3年,勤于政事,清廉自持,革除陋俗,社会安定。当他卸任自广州北还时,一无所取,只带俸钱回家。这些俸钱,半数偿还父丧时众人所赠的丧仪,以为答谢;半数分给宗族中的贫苦人家。仁宗得知此事,大加赞扬,亲笔书写“清”字赐赏,并加三品朝服,调任左司郎中,知制诰。陈从易晚年受命出使契丹,因年老辞谢。后迁任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天圣九年(1031年),陈从易在杭州逝世,享年66岁。生前除参与编修《册府元龟》外,还著有《泉山集》20卷、《西清奏议》2卷、《中书制稿》5卷等。